區塊鏈215立法
㈠ 科技部原副部長吳忠澤:必須強化區塊鏈的基礎理論研究
吳忠澤表示,雖然區塊鏈的理論技術已經應用了十多年,但是從全球來看,區塊鏈系統所涉及的核心技術還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的階段,是一個初級階段。因此中國和美歐等發達國家所處的起跑線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對中國來說是一次趕超的機遇,可以做到並跑,甚至領跑。像一些核心技術,比如共識機制的問題、可編程合約的問題、分布式存儲的問題、數字簽名的問題、網路安全的問題等,都是需要下功夫去突破的核心技術,甚至有些是「卡脖子」的問題。
吳忠澤認為,目前我國區塊鏈技術正在持續創新,產業生態已經初步形成:從上游的硬體製造、平台服務、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再到保障產業發展的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等,正協同有序推動區塊鏈產業快速發展。
「目前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大宗交易、保險等傳統金融領域還存在很多痛點:參與節點多、徵信成本高、交易流程長、效率較低等,這些可以靠區塊鏈的應用來解決。」吳忠澤說。
對於如何發展區塊鏈,吳忠澤提出六大建議:
一是區塊鏈技術要與新基建緊密結合。目前區塊鏈的行業應用正在逐步地從數字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和服務領域,包括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開始了廣泛的 探索 ,而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別是伴隨著新基建快速的推進,區塊鏈將為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這樣新一代的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且正在拓展新的應用空間。
二是建立完善區塊鏈創新體系。他認為要建立一種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區塊鏈技術創新體系來發揮積極性。
三是加快區塊鏈標准化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增強國家在區塊鏈發展中的國際話語權。
四是加強區塊鏈人才建設。吳忠澤表示,到各地區交流時,會發現很多地方的黨政領導都很重視區塊鏈技術,都希望有專家去講解區塊鏈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因為過去接觸的少,另外技術確實比較新,因此在理解上還是存在困難。因此要培養新人才,通過制度創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一個完善的區塊鏈專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可以通過院校聯合培養、打造培養平台、引進區塊鏈發展急需的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建立專家咨詢機構等的方式,加強區塊鏈專業的指導。
五是要守正創新,建立行業安全保障體系。什麼叫守正創新?即注意風險的防範,比如加強行業自律,落實安全責任等。「守正創新非常重要,區塊鏈技術很好,要防止一些渾水摸魚,借這個機會發大財淘金的事情,把好技術弄壞了。」
六是啟動區塊鏈立法進程,從而占據在國際競賽的制高點。
㈡ 多地印發區塊鏈發展行動計劃「區塊鏈+」蓄勢展身手
【中亞 財經 】 近日,河北、貴州、湖南、北京、廣州、贛州等多省市發布區塊鏈發展行動規劃,對區塊鏈平台建設、促進企業「上鏈」方面進行規劃,國內區塊鏈產業正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前,區塊鏈技術已在司法存證、政務管理、民生服務、食品溯源、供應鏈管理等場景中落地,未來或將在新基建、產業鏈改造、公共服務等領域大展身手,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防疫期間,北京市民馬先生喜歡上了網購。他最近收到一箱安徽碭山酥梨後,發現包裝上有一個寫有「區塊鏈溯源」的二維碼,用手機一掃,這箱梨的銷售電商名稱、正宗原產地位置、產品特色、所屬的品質聯盟等「身份」信息一目瞭然,甚至連掃碼次數都被清晰地顯示出來。馬先生說:「看到這么詳細、精確的產品信息,我對產品質量更有信心了。」
區塊鏈技術在網購上運用,是各地近年來主動創新技術應用場景的一個縮影。根據中國區塊鏈生態聯盟發布的《2018-2019年中國區塊鏈發展年度報告》,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最為活躍,在跨境支付、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批能夠承擔實際業務的新產品;在電子存證和公益慈善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醫療服務、政府管理、交通物流等領域開始 探索 。
在此背景下,國內多省市近來接連印發區塊鏈發展行動計劃。在規劃中,建設區塊鏈開放創新平台,促進重點企業「上鏈」成為各地下一步工作重點。例如,北京市7月初印發的《北京市區塊鏈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率先形成區塊鏈賦能經濟 社會 發展的「北京方案」;貴州省5月初印發的《關於加快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將建設3至5個區塊鏈開放創新平台及公共服務平台,引進培育100戶以上成長型區塊鏈企業;湖南省在4月底印發的《湖南省區塊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10個以上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推動3萬家企業上鏈;廣東廣州、江西贛州也提出將培育一批區塊鏈重點企業,並推廣典型應用示範場景。
疫情期間,進各地「加碼」區塊鏈技術發展。專家表示,今年以來,數字化的 社會 治理創新和軟硬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大幅提升,區塊鏈技術在產業鏈和政務治理的技術性改造等方面潛力更為凸顯。
「當越來越多人意識並享受到數字化生活帶來的便利後,更堅定了進行數字化改革、積極『上鏈』的決心。」中南 財經 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說,防疫期間,區塊鏈技術在信息管理、應急物資和食品安全追溯以及身份認證管理等方面優勢明顯。對於數字經濟或者區塊鏈技術來說,此次疫情是一次發展機遇,在疫情催生大量數字化需求之後,區塊鏈將在生產與供應鏈協同、公共安全預警、中小企業融資等方面發揮出更大能量。
運用區塊鏈技術打造南康傢具「虛擬工廠」,進行贛南臍橙產品溯源……近年來,贛州區塊鏈企業不斷涌現,涉及的數字證照、數字票據、防偽溯源、備案公證、版權保護、數字金融等業務也越來越多。為此,當地近日成立區塊鏈服務大廳,確保這些業務集中辦理。
有專家表示,從全國范圍看,這種進行區塊鏈服務模式創新,破解區塊鏈技術與民生、實體經濟結合難的嘗試正在逐漸增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興技術,區塊鏈技術在科研、落地等方面同樣面臨諸多難點堵點,包括技術方面,區塊鏈加密技術面臨被推斷乃至追溯等技術風險;落地方面,存在應用領域有限、產業集聚效應低等問題;另外還存在缺少專業人才等瓶頸問題。
多地發布的行動計劃也瞄準了這些難點堵點。例如,《北京市區塊鏈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了4項重點任務:創新引領,打造區塊鏈理論與技術平台;需求帶動,建設落地一批多領域應用場景;集聚發展,培育融合聯動的區塊鏈產業;要素保障,建設領先的區塊鏈人才梯隊。
受疫情影響,一些行業下游工程項目賬期變久,上游中小供應商的壓力隨之增大。這一度讓一些小企業主很焦慮,碰上大單子也不敢接了。
如何打通商流、物流和資金流,讓產業鏈上下游一起「轉」起來?浙江的做法是打造區塊鏈應收款鏈平台。該平台將供應鏈沉澱的應收賬款上線為「區塊鏈應收款」,解決了傳統應收款融資難以防範的造假風險。上游供應商收到供應鏈企業在線簽發的區塊鏈應收款後,當天就能向銀行轉讓變現,省去以往核保核簽、見證確權等繁瑣手續,產業鏈上下游間的「板結」資金被盤活了。
目前,區塊鏈應用仍處於早期、小眾和試運行階段。隨著5G技術落地,市場數據量提升以及技術問題改進,未來有望出現更多應用案例。
專家表示,區塊鏈技術要實現安全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解決其中的技術難題,尤其是實現技術安全性、去中心化、可延展性等問題,這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其次要及時通過立法保障區塊鏈技術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同時嚴厲打擊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違法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