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部署區塊鏈
㈠ linux是干什麼的
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是一個基於POSIX和Unix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統。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Linux得到了來自全世界軟體愛好者、組織、公司的支持。它除了在伺服器操作系統方面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以外,在個人電腦、嵌入式系統上都有著長足的進步。使用者不僅可以直觀地獲取該操作系統的實現機制,而且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來修改完善這個操作系統,使其最大化地適應用戶的需要。
Linux不僅系統性能穩定,而且是開源軟體。其核心防火牆組件性能高效、配置簡單,保證了系統的安全。在很多企業網路中,為了追求速度和安全,Linux操作系統不僅僅是被網路運維人員當作伺服器使用,Linux既可以當作伺服器,又可以當作網路防火牆是Linux的 一大亮點。
Linux與其他操作系統相比 ,具有開放源碼、沒有版權、技術社區用戶多等特點 ,開放源碼使得用戶可以自由裁剪,靈活性高,功能強大,成本低。尤其系統中內嵌網路協議棧 ,經過適當的配置就可實現路由器的功能。這些特點使得Linux成為開發路由交換設備的理想開發平台。
現在網路設備一般都是linux操作系統,比如:軟防火牆、軟路由、軟監控、雲計算等,這些都是使用linux內核開發的。
㈡ 金融科技ABCD: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任工程師、金融科技負責人韓涵在「2018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上正式發布了《中國金融科技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及應用場景研究報告》,詳細講解了A(人工智慧)B(區塊鏈)C(雲計算)D(大數據)四大技術發展趨勢及在金融行業的落地應用方案,預測了金融科技七大未來發展趨勢。
科技悄然改變金融行業生態
一是互聯網金融快速興起,對傳統金融行業帶來巨大沖擊。首先,互聯網技術極大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方式,大幅減小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擴展了金融服務供需雙方的客戶群。其次,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雙方直接在網上進行互動,打破了時空上的限制,提高了交易效率,減少了中間環節與中間成本的消耗。再者,互聯網利用先進的技術實現資源高度實時共享,能夠使業務處理逐步實現自助化、自動化與系統化,使交易更加便捷、有效。
二是大量非金融企業進入金融行業,金融市場主體出現顯著變化。一方面大量科技企業藉助金融科技發展契機,積極獲取金融牌照,跨界提供金融服務,「科技+牌照」成為趨勢。另一方面,大量具有To C服務經驗的傳統企業,發揮用戶規模優勢,通過用戶數據資源與金融科技的結合,也積極跨界提供金融服務。此外,大量依託於金融科技的新興創業企業,成為金融市場的新興力量,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四大技術落地金融行業
當前,「大智移雲」等新興科技快速演進,人類社會正在從信息化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深入應用,科技對於金融的作用被不斷強化,創新性的金融解決方案層出不窮,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其中,雲計算技術能夠為金融機構提供統一平台,有效整合金融結構的多個信息系統,消除信息孤島,在充分考慮信息安全、監管合規、數據隔離和中立性等要求的情況下,為機構處理突發業務需求、部署業務快速上線,實現業務創新改革提供有力支持。大數據技術為金融業帶來大量數據種類和格式豐富、不同領域的大量數據,而基於大數據的分析能夠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精確評估、預測以及產品和模式創新、提高經營效率提供了新手段。人工智慧能夠替代人類重復性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與用戶體驗,並拓展銷售與服務能力,廣泛運用於客服、智能投顧等方面。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節約金融機構間清算成本,提升交易處理效率,增強數據安全性。
金融科技七大發展趨勢
隨著,金融與科技的不斷融合,金融科技將出現七大發展趨勢,韓涵表示,
雲計算技術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金融雲的應用也正在向更加核心和關鍵的「深水區」邁進。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調研,已有過半數的金融機構使用OpenStack等開源雲計算技術。傳統計算、網路和存儲雲方案已經同質化,客戶需要的是上層PaaS甚至SaaS 能力甚至是業務和商業解決方案能力,有互聯網金融實際業務經驗、有生態合作夥伴的廠商更能得到客戶青睞。雲這個領域特別強調「吃自己的狗食」。
金融行業數據資源豐富,而且業務發展對數據依賴程度高。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起步早、發展快,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的基礎能力。當前,金融行業的大數據應用已經非常普遍和成熟,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應用成效,最大的特點是數據資產化的 愈加凸顯、有深度的大數據分析變得越來越重要,用戶畫像和知識圖譜成為最重要的技術。2017年知識圖譜一下子火起來,除了傳統實體知識圖譜外,事件圖譜(描述動態關系)開始越來越重要,即實時性要求越來越高,時間就是金錢。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合法獲取數據,涉及法律、政策、技術、機制等問題,需要各方推動和努力,
人工智慧一般分為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三個層次。從目前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趨勢來看,計算智能通過與大數據技術的結合應用,已經覆蓋營銷、風控、支付、投顧、投研、客服各金融應用場景。人工智慧最重要就是AI in all,傳統金融很多是「知道型」的業務,按規則、經驗辦事,很多簡單重復性工作被證明完全可以被AI取代(例如客服),認知型的業務目前看也可能機器不比人差(例如智能投顧、智能營銷)。那麼金融業最重要的是如何最大發揮人的價值。一是風險防範,AI演算法不一定完全正確需要人在樣本特徵准備或審核上來補充;二是金融創新,創新是門藝術,目前沒有證據表明AI在創新上有啥獨到之處,所以人的創新非常重要;三是發揮領域知識的價值,AI目前最大的缺陷就是它是沒有常識是不行的,知識會成為重要的競爭力分水嶺,知識圖譜、業務規則補充、業務數據標注這些都是產生知識的手段。
區塊鏈技術近年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其技術公開、不可篡改和去中心化的技術屬性,擁有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先天優勢,因為本質上區塊鏈就是一種經濟模式,主要解決非信任網路的記賬問題,如果說其他技術主要是生產力變革,區塊鏈更像是生產關系變革,我們有幾個判斷:
(1)區塊鏈的技術還沒有成熟到金融級,包括金融經常用的聯盟鏈有沒有技術問題,還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所以會看到並沒有大型的金融區塊鏈應用(非數字貨幣類)上線,嘗試很多,普及還早;
(2)因為區塊鏈不僅僅是技術,所以這一輪技術革命中區塊鏈的影響要遠大於其他技術,可能會有顛覆性的業務、技術或者企業出現,這個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有人說這是價值互聯網的春天可能並不過分;
(3)區塊鏈3.0叫去中心化應用就是應用生態將決定最後的贏家。目前公鏈和私鏈(或聯盟鏈)都有一些金融應用,但還不成氣候,應該勝負未分,這裡面大公司不一定有優勢,開源力量不可小覷;
(4)政策風險仍然很大,包括最近ICO還有代幣發行,有些可能就是偽創新。
國家高度重視金融風險防控和安全監管,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隨著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金融產業生態發生深刻變革,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層出不窮。傳統模式下事後的、手動的、基於傳統結構性數據的監管範式已不能滿足金融科技新業態的監管需求,以降低合規成本、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為目標的監管科技(Regtech)正在成為金融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利用監管科技,一方面金融監管機構能夠更加精準、快捷和高效的完成合規性審核,減少人力支出,實現對於金融市場變化的實時把控,進行監管政策和風險防範的動態匹配調整。另一方面金融從業機構能夠無縫對接監管政策,及時自測與核查經營行為,完成風險的主動識別與控制,有效降低合規成本,增強合規能力。可以預見,未來1-3年監管科技將依託於監管機構的管理需求和從業結構的合規需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金融科技應用的爆發點。
技術滿足需求的同時,也將在需求的驅動下不斷發展創新。金融科技應用在推動金融行業轉型發展的同時,金融業務發展變革也在不斷衍生出新的技術應用需求,將實現對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反向驅動。這種驅動可以從發展和監管兩條主線上得到顯著體現:
一是發展層面,新技術應用推動金融行業向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和智能金融等方向轉型發展,而新金融模式又衍生出在營銷、風控和客服等多個領域的一系列新需求,要求新的技術創新來滿足。
二是監管層面,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帶來了一系列創新的金融業務模式,但同時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監管問題,同樣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監管科技創新來實現和支撐。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隨著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更加緊密,技術與需求相互驅動作用將更加明顯,金融科技的技術創新與應用發展將有望進入更加良性的循環互動階段。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並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大數據是基礎資源,雲計算是基礎設施,人工智慧依託於雲計算和大數據,推動金融科技發展走向智能化時代。區塊鏈為金融業務基礎架構和交易機制的變革創造了條件,它的實現離不開數據資源和計算分析能力的支撐。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變得越來越緊密,彼此的技術邊界在不斷削弱,未來的技術創新將越來越多的集中在技術交叉和融合區域。
尤其是在金融行業的具體應用落地方面,金融雲和金融大數據平台一般都是集中一體化建設,人工智慧的相關應用也會依託集中化平台來部署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形成融合生態,並推動金融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㈢ 什麼是雲計算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熱門詞彙經常被媒體提起,是否大家都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和作用,下面我們用通俗點的說法介紹雲計算。
雲計算當初的設計目的是為了通過虛擬化技術實現IT資源的管理,管理的主要是計算資源、網路資源、存儲資源三個方面。
你去選筆記本電腦或台式電腦,肯定都會看最主要的配置:CPU,內存,硬碟,網卡。計算資源就是CPU和內存,有線或無線網卡和你家裡上網的路由器就組成網路資源,硬碟就是存儲資源。
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中心管的最主要的東西就上面4個,選一塊偏遠的地造一個很大很大的機房,裡面放置成千上萬台伺服器提供7*24小時不間斷服務。數據中心的管理就像你選電腦配置,管好上面的資源。
很多小公司在創業初期,沒有伺服器,沒有機房,就找到這些有大型數據中心的互聯網公司想租用他們機房的設備。在物理設備時期,這個管數據中心的公司就買一台物理設備安裝到機房通過網路分配給這些小公司收取費用。
這種模式在規模小的時候看不出問題,但很多小公司突發的需求和時效,這個數據中心的互聯網公司就滿足不了了。還有小公司可能只要一個小規格的伺服器,但數據中心只有大型規格的伺服器分配,小公司就不幹了,這是讓我多花冤枉錢啊。
物理設備的極度不靈活造成了各種資源的浪費和制約數據中心的規模化發展。
有人就想辦法了。第一個辦法就是虛擬化。用戶不是只要一個很小的伺服器么?
數據中心的物理設備都很強大,我可以從物理的 CPU、內存、硬碟中虛擬出一小塊來給客戶,同時也可以虛擬出一小塊來給其他客戶。每個客戶只能看到自己的那一小塊,但其實每個客戶用的是整個大的設備上的一小塊。
虛擬化的技術使得不同客戶的伺服器看起來是隔離的。也就是我看著好像這塊盤就是我的,你看著這塊盤就是你的,但實際情況可能我的這個100G 和你的這個 100G 是落在同樣一個很大很大的存儲上。而且如果事先物理設備都准備好,虛擬化軟體虛擬出一個電腦是非常快的,基本上幾分鍾就能解決。所以在任何一個雲上要創建一台伺服器,一點幾分鍾就出來了,就是這個道理。
這樣空間靈活性和時間靈活性就基本解決了。
在虛擬化初期階段,最牛的公司是 VMware。它是實現虛擬化技術比較早的一家公司,可以實現計算、網路、存儲的虛擬化。
這家公司很牛,性能做得非常好,虛擬化軟體賣得也非常好,賺了好多的錢,後來讓 EMC(世界五百強,存儲廠商第一品牌)給收購了。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有情懷的人的,尤其是程序員裡面。有情懷的人喜歡做什麼事情?開源。
這個世界上很多軟體都是有閉源就有開源,源就是源代碼。也就是說,某個軟體做的好,所有人都愛用,但這個軟體的代碼被我封閉起來,只有我公司知道,其他人不知道。
如果其他人想用這個軟體,就要向我付錢,這就叫閉源。但世界上總有一些極客和大牛看不慣這些人壟斷的情況。大牛們覺得,這個技術你會我也會;你能開發出來,我也能。
我開發出來就是不收錢,把代碼拿出來分享給大家,全世界誰用都可以,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好處,這個叫做開源。
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開源就是WWW,萬維網,是由蒂姆·伯納斯·李免費開放代碼。2017 年,他因「發明萬維網、第一個瀏覽器和使萬維網得以擴展的基本協議和演算法」而獲得 2016 年度的計算機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
我們現在在網上的所有行為都應該感謝他的功勞,如果他將這個技術拿來收錢,應該和比爾蓋茨差不多有錢。
開源和閉源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閉源的世界裡有 Windows,大家用 Windows 都得給微軟付錢;開源的世界裡面就出現了 Linux。比爾蓋茨靠 Windows、Office 這些閉源的軟體賺了很多錢,成為世界首富,就有大牛開發了另外一種開源操作系統 Linux。可能不懂IT的人沒有聽說過 Linux,很多後台的伺服器上跑的程序都是 Linux 上的,比如每年的雙十一,無論是淘寶、天貓、京東、考拉……支撐雙十一搶購的系統都是跑在 Linux 上的。
再如有 Apple 就有安卓。Apple 市值很高,但是蘋果系統的代碼我們是看不到的,於是谷歌里就有大牛寫了安卓手機操作系統把開源代碼免費開放。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其他手機廠商,裡面都裝安卓系統。原因就是蘋果系統不開源,而安卓系統大家都可以用。
在虛擬化世界也一樣,有了 VMware,這個軟體非常貴。那就有大牛寫了兩個開源的虛擬化軟體,一個叫做 Xen,一個叫做 KVM。
要說虛擬化軟體解決了靈活性問題,其實並不全對。因為虛擬化軟體一般創建一台虛擬的電腦,是需要人工指定這台虛擬電腦放在哪台物理機上的。這一過程可能還需要比較復雜的人工配置,做這個工作的人專業化程度很高,所以僅僅憑虛擬化軟體所能管理的物理機的集群規模都不是特別大,一般在十幾台、幾十台、最多百台這么一個規模。
這一方面會影響時間靈活性:雖然虛擬出一台電腦的時間很短,但是隨著集群規模的擴大,人工配置的過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耗時。
另一方面也影響空間靈活性:當用戶數量多時,這點集群規模,還遠達不到想要多少要多少的程度,很可能這點資源很快就用完了,還得去采購。
所以隨著集群的規模越來越大,基本都是千台起步,動輒上萬台、甚至幾十上百萬台。如果去查一下 BAT,包括網易、谷歌、亞馬遜,伺服器數目都大的嚇人。
這么多機器要靠人去選一個位置放這台虛擬化的電腦並做相應的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是需要機器去做這個事情。
人們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演算法來做這個事情,演算法的名字叫做調度(Scheler)。
通俗一點說,就是有一個調度中心,幾千台機器都在一個池子裡面,無論用戶需要多少 CPU、內存、硬碟的虛擬電腦,調度中心會自動在大池子裡面找一個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地方,把虛擬電腦啟動起來做好配置,用戶就直接能用了。
這個階段我們稱為池化或者雲化,到了這個階段,才可以稱為雲計算,在這之前都只能叫虛擬化,別TM扯上雲化的關系。
雲計算大致分兩種:一個是私有雲,一個是公有雲,還有人把私有雲和公有雲連接起來稱為混合雲。
私有雲:把虛擬化和雲化的這套軟體部署在別人的數據中心裏面。使用私有雲的用戶往往很有錢,自己買地建機房、自己買伺服器,然後讓雲廠商部署在自己這里。
VMware 後來除了虛擬化,也推出了雲計算的產品,並且在私有雲市場大賺特賺。
公有雲:把虛擬化和雲化軟體部署在雲廠商自己數據中心裏面的,用戶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只要注冊一個賬號,就能在一個網頁上點一下創建一台虛擬電腦。
例如 AWS 即亞馬遜的公有雲;國內的阿里雲、騰訊雲、網易雲等。
亞馬遜為什麼要做公有雲呢?我們知道亞馬遜原來是國外比較大的一個電商,它做電商時也肯定會遇到類似雙十一的場景:在某一個時刻大家都沖上來買東西,訪問量暴增。
當大家都沖上買東西時,就特別需要雲的時間靈活性和空間靈活性。因為它不能時刻准備好所有的資源,那樣太浪費了。但也不能什麼都不準備,看著雙十一這么多用戶想買東西登不上去。
所以需要雙十一時,就創建一大批虛擬電腦來支撐電商應用,過了雙十一再把這些資源都釋放掉去干別的。因此亞馬遜是需要一個雲平台的,然而商用的虛擬化軟體實在是太貴了,亞馬遜總不能把自己在電商賺的錢全部給了虛擬化廠商。
於是亞馬遜基於開源的虛擬化技術,開發了一套自適應的雲化軟體。沒想到亞馬遜後來電商越做越牛,雲平台也越做越牛。
由於它的雲平台需要支撐自己的電商應用;而傳統的雲計算廠商多為 IT 廠商出身,幾乎沒有自己的應用,所以亞馬遜的雲平台對應用更加友好,迅速發展成為雲計算的第一品牌,賺了很多錢。
公有雲的第一名亞馬遜過得很爽,排第二的 Rackspace 過得就很凄慘了。互聯網行業的天然的壁壘鑄就其殘酷性,勝者為王的模式,壓根沒人聽過老二是誰。
老二就不忿了,我干不過老大怎麼辦呢?開源啊。如上所述,亞馬遜雖然使用了開源的虛擬化技術,但雲化的代碼是閉源的。很多想做又做不了雲化平台的公司,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亞馬遜掙大錢。Rackspace 把源代碼一公開,整個行業就可以一起把這個平台越做越好,兄弟們大家一起上,和老大拼了。
於是 Rackspace 和美國航空航天局合作創辦了開源軟體 OpenStack,如上圖所示 OpenStack 的架構圖,圖中三個關鍵詞:Compute 計算、Networking 網路、Storage 存儲,就是一個計算、網路、存儲的雲化管理平台。
當然第二名的技術也是非常棒棒的,有了 OpenStack 之後,果真像 Rackspace 想的一樣,所有想做雲的大企業都瘋了,個個豪強都瘋了似的蜂擁而入,你能想像到的所有如雷貫耳的大型 IT 企業:IBM、惠普、戴爾、華為、聯想等。
原來雲平台大家都想做,看著亞馬遜和 VMware 賺了這么多錢,眼巴巴看著沒辦法,想自己做一個好像難度還挺大。現在好了,有了這樣一個開源的雲平台 OpenStack,所有的 IT 廠商都加入到這個社區中來,對這個雲平台進行貢獻,包裝成自己的產品,連同自己的硬體設備一起賣。
有的做了私有雲,有的做了公有雲,OpenStack 已經成為開源雲平台的事實標准。
到了這個階段,雲計算基本上實現了時間靈活性和空間靈活性;實現了計算、網路、存儲資源的彈性。
計算、網路、存儲我們常稱為基礎設施 Infranstracture, 因而這個階段的彈性稱為資源層面的彈性。
計算資源已經變成了如日常的水電一般,人們可隨意調用。
㈣ 學電腦有沒有前途
學習互聯網非常有前途,不僅錢多,而且還能領略最前沿的技術,下面的這些專業,你可以了解一下。
一,人工智慧領域
現在只要是科技公司,都想和人工智慧沾邊,所以,這方面的人才也是非常稀缺,而且因為人工智慧技術要求比較高,所以入門比較難,如果你能讀研究,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展。
二,區塊鏈
現在區塊鏈技術也非常火,除了進行挖礦炒幣以外,現在國內大力發展聯盟鏈,為企業級市場提供優質的服務。所以,這方面的人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三,大數據
大數據大家都知道,通過海量數據進行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可以說是精準營銷的基礎,現在互聯網上各種數據,很多公司都會進入這個領域,需求非常大
四,docker,容器雲等
現在非常流行devops ,還有openstack 等等虛擬機技術,各種雲市場興起,企業內部也利用docker搭建自己的虛擬環境,可以說,運維們又開始要學習一波了。
五,傳統的網站開發
各種語言前端後端,Java python c php 等等,太多了,前端vue,angular ,react 等等前端技術,再加上美工,測試,可以說隨便一個領域都需要無數的人。
六,各種新技術
比如vr ,5g,無人機,自動駕駛,手機應用開發,游戲開發等等
所以互聯網需要大量的人才,目前中國還在大力發展互聯網行業,相信未來還會需要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