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聯盟鏈森林
Ⅰ 這么久還有人問區塊鏈《公鏈,私鏈,聯盟鏈》怎麼區分,今天給大家再給大家普及一下
2019年8月的《互聯網技術司法應用白皮書》中,區塊鏈技術作為十大典型技術之一被提及,它在行業中確立了共識標准,超越了各種區塊鏈共識系統,對區塊鏈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公鏈、私鏈和聯盟鏈,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訪問許可權和去中心化程度。
公鏈,即公開的區塊鏈,如IPFS激勵公鏈,特點是任何人都能訪問和編寫,去中心化程度高,如IPFS網路允許公開發送信息。為了保證數據安全,公鏈採用共識機制,如IPFS的FIL激勵機制鼓勵節點合作。所有交易公開透明,但匿名性保證了隱私。
私鏈則由單一機構控制,如螞蟻金服,訪問許可權受限。私鏈強調數據管理與內部審計的可追溯性,適合內部數據使用,交易速度和成本較低。如螞蟻金服私鏈能防止內部數據篡改,提高效率。
聯盟鏈是多個機構之間的協作,如Hyperledger,許可權由協議決定。它兼顧私有性和信任,如Linux基金會的聯盟鏈用於企業間交易,對安全要求高。聯盟鏈介於私有鏈和公鏈之間,更側重可信度和監管。
選擇哪種區塊鏈模式取決於實際需求,公鏈適合對可信度要求不高的全球應用,私鏈和聯盟鏈適用於特定場景的高效管理和隱私保護。區塊鏈技術的成熟是Web3.0時代的基礎,元宇宙等應用正是其落地的表現。理解並靈活運用不同類型的區塊鏈,將推動Web3.0時代的持續發展。
Ⅱ 聯盟鏈:區塊鏈「去中心化」世界中的「中心化」存在 | 鏈茶館
聯盟鏈作為區塊鏈技術的一種形式,主要面向特定群體成員和有限第三方。每個區塊數據的生成由指定預選節點共同決定,確保交易速度快且隱私保護強。聯盟鏈相較於公鏈,具有交易確認快、成本低、數據安全和互信機制等優勢,但同時也更接近「中心化」管理本質,與區塊鏈「去中心化」思想略有背離。在中國區塊鏈發展中,聯盟鏈占據主導地位,從備案項目、成立聯盟到應用落地,涉及金融、法律、醫療等多領域。
中國聯盟鏈的發展始於2015年-2016年,期間涌現了眾多知名聯盟鏈企業,如布比區塊鏈、雲象區塊鏈、趣鏈科技等。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和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等相繼成立,推動了聯盟鏈在公積金管理、跨境食品溯源、區塊鏈數字版權平台、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等領域的應用,實現了區塊鏈技術在社會經濟多個領域的拓展。
聯盟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十分顯著,包括平安銀行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交通銀行的區塊鏈資產證券化平台、郵儲銀行的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台等,展示了聯盟鏈在金融領域的潛力。此外,微眾銀行的FISCO BCOS開源平台和聯盟鏈在智慧政務、版權保護、社會治理框架的應用探索,也顯示了聯盟鏈在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
然而,聯盟鏈的發展也面臨著「信任危機」。核心聯盟鏈的節點較少、中心化強等問題,讓一些業界人士對其發展空間持謹慎態度。聯盟鏈在激勵制度、共識演算法、性能完善、社區建設以及部署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鏈上成員之間的治理分歧。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甚至認為,聯盟鏈的天花板已經顯現,被公鏈取代是必然趨勢。
面對挑戰,聯盟鏈通過採用PBFT等共識機制,加強數字簽名機制,實現不可抵賴和防作弊功能。發展鏈上鏈下數據協同,將區塊鏈技術嵌入傳統信息系統,以優勢互補、確保數據安全。優化網路性能、加強加密演算法和標准,增強交易可驗證性和隱私保護,是未來聯盟鏈技術發展的關鍵。
盡管聯盟鏈應用尚處於概念驗證階段,存在數據孤島問題,但通過與公有鏈結合,以及開發新的溝通方式,聯盟鏈未來有望解決「中心化」分布式系統的尷尬局面。聯盟鏈發展需要在技術、經濟參與態度、政策引導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推動下,實現與「去中心化」背景下「存中心化」的需求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