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纏結
㈠ 真正的數字貨幣有哪些
1. 以太坊(Ethereum,ETH)
以太坊是世界的第二大數字貨幣,前期是採用POW機制挖礦,後期將轉為POS(proof of security,股權證明)機制。在總量方面 以太坊理論上是無上限,每年都會產生1800萬個左右的以太坊,大約有9600萬個在流通。
2.萊特幣(Litecoin,LTC)
萊特幣的總量為8400萬個,流通超過5000萬個。
3.經典以太坊(Ethereum Classic,ETC)
ETC與ETH是以太坊的不同分叉。ETC的總量2億左右,的市值不到100億。
4. 瑞波幣(Ripple,XRP)
Ripple是一個開放支付網路,可以很低手續費極快速度的跨境轉賬支付,瑞波幣不但包括數字貨幣,還包括國家法幣。在跨境轉賬支付時需要消耗少量的XRP。XRP的總量為1000億個,隨著使用,總量會逐漸減少,如果需求持續增加,XRP價格必然增長。
5. 達世幣(Dash,DASH)
達世幣的主要特點就是支付的即時性、匿名性,支付即時性達到秒級,達世幣的匿名性接近於在生活中使用現金。據了解達世幣的總發行量為1890萬個,2130年停止發行。
6. ltoa(ITOA)
ITOA為物聯網而設計,區塊採用定向非循環圖結構相互鏈接,稱為Tangle(纏結),這種結構不同於鏈條結構,隨著區塊增加,安全性越高,交易確認越快。ITOA總量巨大,但不變,由創世塊確定,不需要挖礦獲得。ITOA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品種。
7. Monero(XMR)
XMR是一種使用CryptoNote協議的一個虛擬幣幣種。XMR是在2014年開發出來,總數有1844萬。
8. Zcash(ZEC)
ZEC採用零知識證明的一種數字貨幣,可以在加密交易信息後仍可證明其交易的有效性,這樣可以保護用戶交易隱私不被泄露。
㈡ iota和iotx的區別
IOTA的和其他代幣最根本的區別是底層數據結構的不同。其他代幣大多是用區塊鏈存儲交易數據,而IOTA則是採用了纏結Tangle作為其底層的數據結構。
㈢ iota是什麼幣種
IOTA (埃歐塔)屬於一種新型的數字加密貨幣,基於非區塊鏈技術。在虛擬市場中, IOTA 的流通主要是為了解決機器與機器之間,也就是俗說的 M2M 之間的交易問題。一般認為, IOTA 的技術超越了歐通的 blockchain 技術, IOTA 的技術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於整個生態系統的虛擬貨幣。
IOTA 幣有什麼用
在實際的交易市場中, IOTA 是為物聯網 (IoT) 而設計的一個新型交易結算和數據轉移層,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使用戶能夠實現機器與機器間無交易費的支付方式。 IOTA 的技術立足於一種新型的分布式賬本技術—— Tangle (纏結),旨在構建未來世界經濟的藍圖。使用 IOTA 幣進行交易的主要特點在於其高效性、輕便性、安全性、實時性,且在交易的過程中一般使不產生額外費用的。但是就這些狀況來看, IOTA 的主要功能在於無需支付手續費、屬於微支付范疇和安全的數據轉移以及數據錨定。
㈣ 有誰知道能解釋一下有向無環圖(DAG)么怎麼用程序做出來,及怎麼應用到經濟學實證上
我們說區塊鏈目前還不成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處理速度慢、手續費高昂、存在安全隱患等等,這些都是用戶最直觀的體驗,體驗不是太好。區塊鏈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高並發問題。
高並發問題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簡單說一下。高並發是計算機領域的問題,簡單來講,高並發問題就是系統無法順利同時運行多個任務。
很多任務同時運行,一大堆用戶涌進來,系統承受不住這么多的任務,會出現高並發問題,你的系統就卡住了,就好比春運時候,12306系統總是卡住,有可能就是高並發問題造成的。
傳統互聯網尚且存在高並發問題,區塊鏈網路自然也存在這個問題,畢竟區塊鏈的成熟程度比起傳統互聯網,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如果沒有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公鏈,整個區塊鏈產業的發展都將受到嚴重製約,應用落地也是空談。
在這種背景下,DAG 技術就被提出來了,DAG 的全稱是「Directed Acyclic Graph」,中文翻譯為「有向無環圖」。
DAG有向無環圖是怎麼回事呢,它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我們下面解釋一下。
一、DAG:一個新型的數據結構
DAG,中文名字叫「有向無環圖」,從字面意思看,「有向"就是說它是有方向的,
「無環」就是說它是沒有環路的、不能形成閉環的。所以,DAG其實是一種新型的數據結構,這個數據結構是有方向的,同時又是不能形成閉環的。
傳統區塊來講,我們總是以「區塊」為單位,一個區塊里往往包含了多筆交易信息。而在DAG中,沒有區塊的概念,而是以「單元」為單位,每個單元記錄的是單個用戶的交易,組成的單元不是區塊,而是一筆筆的交易,這樣一來,可以省去打包出塊的時間。
簡單來說,區塊鏈和DAG有向無環圖最大的區別就是:區塊鏈是一個接一個的區塊來存儲和驗證交易的分布式賬本,而DAG則是把每筆交易都看成一個區塊,每一筆交易都可以鏈接到多個先前的交易來進行驗證。
二、DAG 的工作原理
傳統區塊鏈上,就拿比特幣來講,它是單鏈式的結構,區塊與區塊之間按照時間戳的先後順序排列開來(如圖一),數據記錄在一條主鏈上。用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講,這個
「單鏈式」結構是一條一字排列的鏈。
區塊鏈只有一條單鏈,打包出塊就無法並發執行。新的區塊會加入到原先的最長鏈之上,所有節點都以最長鏈為准,繼續按照時間戳的順序無限蔓延下去。而對於DAG來講,每個新加入的單元,不僅只加入到最長鏈的一個單元,還要加入到之前所有的單元(如圖二)。
舉個例子:假設我發布了一個新的交易,此時DAG結構已經有2個有效的交易單元,那麼我的交易單元會主動同時鏈接到前面的2個之中,去驗證並確認,直到鏈接到創世單元,而且,上一個單元的哈希會包含到自己的單元裡面。
換句話說,你要想進行一筆交易,就必須要驗證前面的交易,具體驗證幾個交易,根據不同的規則來進行。這種驗證手段,使得DAG可以非同步並發的寫入很多交易,並最終構成一種拓撲的樹狀結構,極大地提高擴展性。
依據DAG有向無環圖,每一筆交易都直接參與了維護全網。當交易發起後,直接廣播全網,跳過礦工打包區塊階段,這樣就省去了打包交易出塊的時間,提升了區塊鏈處理交易的效率。
隨著時間遞增,所有交易的區塊鏈相互連接,形成圖狀結構,如果要更改數據,那就不僅僅是幾個區塊的問題了,而是整個區塊圖的數據更改。DAG這個模式相比來說,要進行的復雜度更高,更難以被更改。
總結一下,DAG作為一種新型的去中心化數據結構,它屬於廣義區塊鏈的一種,具備去中心化的屬性,但是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
區塊鏈組成單元是Block(區塊),DAG組成單元是TX(交易)。
區塊鏈是單線程,DAG是多線程。
區塊鏈所有交易記錄記在同一個區塊中,DAG每筆交易單獨記錄在每筆交易中。
區塊鏈需要礦工,DAG不需要礦工。
三、 DAG 的代表:IOTA
DAG當前的代表項目,最知名的無疑就是 IOTA。可以說,正是因為IOTA這個幣種在 2017年下半年沖進市值排行第四位,才使人們真正認識到了它的底層技術:DAG有向無環圖。
IOTA在DAG有向無環圖的基礎上提出了「纏結」概念,在IOTA裡面,沒有區塊的概念,共識的最小單位是交易。每一個交易都會引用過去的兩條交易記錄哈希,這樣前一交易會證明過去兩條交易的合法性,間接證明之前所有交易的合法性。這樣一來, 就不再需要傳統區塊鏈中的礦工這樣少量節點來驗證交易、打包區塊,從而提升效率,節省交易費用。
四、 DAG 的現狀
盡管理論上來講,DAG有向無環圖能夠彌補傳統區塊鏈的一些弊端,但是目前並不成熟,應用到數字貨幣領域的時間也比較短,還比較年輕 。
它沒有像比特幣那般經過長達10年的時間來驗證整個系統的安全性,也沒有像以太坊那般實現了廣泛的應用場景。不過,現在有些聲音提出要採用「傳統區塊鏈+DAG」的數據結構,但是還沒有非常突出的案例,這里就不多說了。
總結一下,本節我們介紹了區塊鏈的衍生技術:DAG有向無環圖,這是一種全新的數據結構,可以對區塊鏈處理交易的效率、並發力達到顯著的提升。
㈤ 區塊鏈怎麼自我修養的(區塊鏈如何玩)
談談我個人對區塊鏈行業的看法為什麼各個企業要加入區塊鏈行業
區塊行業的發展
區塊鏈1.0時代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這一時期解決了在「去中心化」的價值轉移問題如BTCLTC等
區塊鏈2.0時代是以以太坊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的以太坊提出的智能合約使得區塊鏈不再只是貨幣領域,區塊鏈能夠應用到各行各業,期間大量服務於各行各業的項目層出不窮
區塊鏈3.0時代是以眾多公鏈為代表的,這一時期公鏈運算速度大幅度上升遠超以太坊,因此DAPP大規模爆發。
簡單來說如果把區塊鏈2.0比喻成4G,那麼區塊鏈3.0就是5G時代。
區塊鏈對傳統行業到底有什麼實際價值,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一)區塊鏈是一種安全的數據處理的手段。
區塊鏈本質上有四項不可缺的核心技術,分別是:分布式存儲、共識機制、密碼學原理、智能合約。分別對應數據存儲,數據的處理更新,數據安全和數據操作,
為擺脫現在「中心化」伺服器的種種問題,比如:黑客攻擊、宕機、販賣用戶信息區塊鏈使用這四項核心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從而使得數據變得可追溯且不容篡改。所有信息在寫入的那一刻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之後的運輸、銷售、監管也將完整地記錄在區塊鏈上,任何人都無法擅自更改。日後一旦發生問題,便可以輕松追溯到當時的信息,進而明確問責與賠償。這也是為什麼是叫鏈的原因。基於這樣的特點區塊鏈被用於確權,醫療,慈善等信息造假嚴重的領域。
(二)區塊鏈是一次頭腦風暴。
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導致了在區塊鏈行業中,沒有一個權威,或者說每個個體都是權威。因此採用協商一致的機制,即「共識機制」,基於節點們的投票、信任,使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都能在這個系統中自由安全地存儲數據、更新數據。共識機制的不同決定了系統的運營角度的不同
(三)區塊鏈是一次通證化
基於區塊鏈1.0的基調和2.0的思想,基本所有的區塊鏈運行都需要通證,作為記賬的酬勞通證成為鏈上礦工勞動的成果。通證的質量影響著礦工貢獻的熱情。通證與股票極其類似,所以通證的質量決定了公司的好壞。
企業上鏈
區塊鏈與互聯網大為不同,它的目標不是將企業的產品變得更為好賣(因為類似的目標已經讓互聯網實現了)。而是將這些產品或服務所承載的某些信息放到新的基礎設施上產生新的價值。在共識經濟學里,這種信息被稱為熵資產。之所以被稱為熵資產有兩個原因:一是具有稀缺性;二是對共識的形成具有貢獻。
只有對創建共識有價值的信息進入區塊鏈才是一件性價比高的事情。其中最初級的部分是可追溯的產品信息,但是可追溯的價值不是每個行業都必需的,而且區塊鏈未必能夠很好的解決底層資產的真實性問題。通常來說,無形資產比較適合上鏈,因為可以採用「公開即確權」的特點快速的完善產權體系。
但是將實體商品上鏈要格外慎重,如果採用物聯網技術才能實現真實性追溯的話,其法幣代價可能過於高昂,實際回報太低。
企業上鏈就是對傳統企業進行區塊鏈經濟化改造,讓其上鏈經營,成為區塊鏈經濟組織,就是企業上鏈。一個標準的區塊鏈經濟組織,是分布式自治組織,通過發行通證,凝聚共識,替代傳統協作模式,提升了生產力,讓參與創造財富的各種利益相關者,都具有組織的長期利益的共治和共享權力,企業上鏈最大價值在於提供新的經濟發展動能,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企業資產價值提升。消費者可以購買通證,分享企業的發展及收益;上下游企業也能購買通證,直接抵扣貨款或其他交易往來;產業鏈整合後,大家會共同監督產業各企業的發展,並維護通證的穩定。時至今日,很多企業都開始將目光瞄準了企業上鏈。
企業上鏈的困難
1.初涉區塊鏈行業信息閉塞
2.新通證經濟模式下缺乏成功適合企業運營模式
3.新技術缺乏相應人才
4.初期投入成本巨大
面對如此問題,不少企業望而卻步,為保證企業上鏈的順利進行可以通過BCSeeker尋找區塊鏈行業服務供應商。BCSeeker以自由開放的形式讓提供方商和客戶在這個平台上尋找貿易夥伴,尋求服務、洽談生意,可以說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一個無地理和時間障礙的自由的撮合市場,並且全過程對雙方完全免費。
BCSeeker專門為上鏈企業開辟了一條道路,您還在等什麼?
區塊鏈技術的個人理解與感想我認識區塊鏈到開始了解區塊鏈只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從我有限的理解和認知中我產生了一些想法。下面就是我個人關於區塊鏈這個最新技術的一點看法和聯想。
區塊鏈第一個特性就是他的加密方法。採用的是256位的哈希演算法。按照現在技術是無法反向破解。也就是說誰也沒有能力打開一把沒有鑰匙的鎖。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現在世界是不管再堅固的鎖,也是可以被破解的。這個技術解決了一個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隱私的保護和安全性。從這個技術上看到了現在社會中的每個人其實是沒有安全感的。說到安全感大家可能就會認為是身體的安全。其實安全這個詞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區塊鏈技術首先用技術解決了安全問題。也就讓所有人相信他的絕對安全性。第一個共識就產生了。
第二個特性,就是去中心化。人類社會從建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有中心化的。部落,家族,民族,軍隊,國家的形成。都是中心化的體現。
中心化意味著管理的集中。在這種管理的集中過程中全世界都在追求民主,產生了民主集中制。各種形形色色的民主其實只是概念性的體現。真正的民主很難在中心化的結構中形成。縱觀整個世界所有的先進的社會體制都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首先我認為就不能是等級化的。或者說不能是自上而下的。民主是一種平等的最好體現。人類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路上走了幾千年。發現絕對的自由和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當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概念出現的那一刻起。理想主義的自由平等觀念似乎要產生了。讓全社會的人看到了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可能性。雖說去中心化是一種理想,但理想被看到了一絲絲曙光的時候。大家都開始興奮了。現在對比特幣等加密幣的炒作明顯有些跑題。但是這確實是由一群理想主義者實現的。就是這批狂熱的區塊鏈信徒。讓區塊鏈影響著整個加密幣市場。
如何搭建自己的區塊鏈
第一部分:從
到
1
建立自己的區塊鏈
目錄:
1.1
從模仿開始,初識區塊鏈
1.2
區塊鏈的基礎:共識機制剖析
1.3
共識機制的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
1.4
如何快速克隆一條區塊鏈
1.5
如何把比特幣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比特幣
1.6
如何把以太坊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以太坊
1.7
如何把
Ripple
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
ripple
1.8
如何把
stellar
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
stellar
1.9
如何搭建一個礦池,並挖出自己的創始區塊
1.10
如何開發自己的區塊鏈錢包(Windows
和
MAC)
1.11
如何開發自己的區塊鏈錢包(Android
和
IOS)
1.12
如何開發一個類似於
blockchain.info
的在線錢包
1.13
如何增加自己的區塊鏈網路的安全性和魯棒性
1.14
如何利用
coind
來處理充值提現業務
1.15
如何利用資金池搭建一個混幣服務
1.16
如何設計一種新的挖礦演算法
一般情況下都是這個流程,但一般人也是非常難以完成的。區塊鏈成熟的項目有以太坊、DECENT、比特幣等等。
「蜂巢思維」,區塊鏈時代的第一性原理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很快就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但在我看來,這卻是個最美妙的結局。
——《失控》
"蜂巢思維"出自凱文·凱利的《失控》(1994),簡單的說「蜂巢思維」就是「群體思維」。蜜蜂的群體結構,在蜂巢之中每個個體各有分工,自發維系整個蜂巢,蜂巢就像是一個整體,匯集了每個個體的思維。凱文·凱利用蜂巢思維比喻人類的協作帶來的群體的智慧。
1.蜂群的「蜂巢思維」
「蜂群的靈魂」在哪裡?早在1901年,比利時作家莫利斯·梅特林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它由誰統治,由誰發布命令,由誰預見未來……?
現在我們已經能確定統治者不是蜂後。當蜂群從蜂巢前面狹小的出口湧出時,蜂後只能跟著。蜂後的女兒負責選擇蜂群應該何時何地安頓下來。五、六隻無名工蜂在前方偵察,核查可能安置蜂巢的樹洞和牆洞。他們回來後,用約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報告。在報告中,偵察員的舞蹈越誇張,說明她主張使用的地點越好。接著,一些頭目們根據舞蹈的強烈程度核查幾個備選地點,並以加入偵察員旋轉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這就引導更多跟風者前往占上風的候選地點視察,回來之後再加入看法一致的偵察員的喧鬧舞蹈,表達自己的選擇。
除去偵察員外,極少有蜜蜂會去探查多個地點。蜜蜂看到一條信息:「去那兒,那是個好地方。」它們去看過之後回來舞蹈說,「是的,真是個好地方。」通過這種重復強調,所屬意的地點吸引了更多的探訪者,由此又有更多的探訪者加入進來。按照收益遞增的法則,得票越多,反對越少。漸漸地,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一個大的群舞,成為舞曲終章的主宰。最大的蜂群獲勝。
這是一個白痴有、白痴享、白痴治的選舉大廳,其產生的效果卻極為驚人。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徹底的分布式管理。曲終幕閉,按照民眾的選擇,蜂群挾帶者蜂後和雷鳴般的嗡嗡聲,向著通過群選確定的目標前進。這是一個由兩萬個群氓合並成的整體,它和比特幣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2.螞蟻的「蜂巢思維」
從一個定居點搬到另一個定居點的蟻群,會展示出涌現控制下的「卡夫卡式噩夢」效應。你會看到,當一群螞蟻用嘴拖著卵、幼蟲和蛹拔營西去的時候,另一群熱枕的工蟻卻在以同樣的速度拖著那些家當掉頭東行。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螞蟻,也許是意識到了信號的混亂和沖突,正空著手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的亂跑。簡直是典型的辦公室場面。
不過,盡管如此,整個蟻群還是成功地轉移了。在沒有上級作出任何明確決策的情況下,蟻群選定一個新的地點,發出信號讓工蟻開始建巢,然後就開始進行自我管理。
3.鳥群的「蜂巢思維」
一個鳥群並不是一隻碩大的鳥。科學報道記者詹姆斯·格雷克寫道:「單只鳥或一條魚的運動,無論怎樣流暢,都不能帶給我們像玉米地上空滿天打旋的燕八哥或百萬鯫魚魚貫而行的密集隊列所帶來的震撼。(鳥群疾轉逃離掠食者的)高速電影顯示出,轉向的動作以波狀感測的方式,以大約七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從一隻鳥傳到另一隻鳥。比單只鳥的反應要快得多。」鳥群遠非鳥的簡單聚合。
4.演算法生成的群體智慧
在《蝙蝠俠歸來》中有一個場景,一大群黑色大蝙蝠一窩蜂地穿越水淹的隧道湧向紐約市中心。這些蝙蝠是由電腦製作的。動畫繪制者先製作一隻蝙蝠,並賦予它一定的空間以使之能自動地扇動翅膀;然後再復制出幾十個蝙蝠,直至成群。之後,讓每隻蝙蝠獨自在屏幕上四處飛動,但要遵循演算法中植入的幾條簡單規則:不要撞上其他的蝙蝠,跟上自己旁邊的蝙蝠,離隊不要太遠。當這些「演算法蝙蝠」在屏幕上運行起來時,就如同真的蝙蝠一樣成群結隊而行了。
5.涌現——看不見的手
「蜂巢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一隻從大量愚鈍的成員中涌現出來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它的神奇還在於,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度到集群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使大量的蟲子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復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集群」就會從「蟲子」中涌現出來。
螞蟻研究的先驅者惠勒認為,集群所形成的超級有機體,是從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蟲有機體中「涌現」出來的。他指出,這種涌現是一種科學,一種技術的、理性的解釋,而不是什麼神秘主義或煉金術。
涌現是一種非常普通的自然現象。涌現這個概念表現的是一種不同類型的因果關系。在這里,2+2不等於4,甚至不可能意外地等於5。在涌現的邏輯里,2+2=蘋果。當聆聽巴赫時,充溢我們身心的所有「巴赫的氣息」,就是一副富有詩意的圖景,恰如其分地展現出富有含義的模式是如何從音符以及其他信息中涌現出來的。
要想洞悉一個系統所蘊藏的涌現結構,最快捷、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運行它。就此而言,有什麼潛藏在人類個體中沒有涌現出來,除非所有的人都通過人際交流或政治管理聯系起來?在這種類似於蜂巢的仿生超級思維中,一定醞釀著某種最出人意料的東西。這里有一個關於活系統的普遍規律:低層級的存在無法推斷出高層級的復雜性。
計算機科學家越來越意識到,蜂巢思維和分布式問題是一體的,它們都是從一大堆相互連接的部件中涌現出來的模式。
6.從量變到質變
事物的涌現大都依賴於一定數量的個體,一個群體,一個集體,一個團伙,或是更多。滿滿一槽的水,當你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就會開始攪動,形成渦流。渦流發展成為漩渦,像有生命一般成長。不一會兒,漩渦從水面擴展到槽底,帶動了整個水槽里的水。不停變化的水分子瀑布在龍卷中旋轉,時刻改變著漩渦的形狀。
不管我們在何時拔掉塞子,漩渦都會無一例外地出現。漩渦是一種涌現的事物——如同群一樣,它的能量及結構蘊涵於群體而非單個水分子的能量和特性之中。一如所有涌現的事物,漩渦的特性來源於大量共存的其他個體,一滴水並不足以顯現出漩渦,而一把沙子也不足以引發沙丘的崩塌。
數量能帶來本質性的差異。一粒沙子不能引起沙丘的崩塌,但是一旦堆積了足夠多的沙子,就會出現沙丘,進而也就能引發一場沙崩。一些物理屬性,如溫度,也取決於分子的集體行為。當連接度高且成員數目大時,就產生了群體行為的動態特性——量變引起質變。
7.區塊鏈:二十一世紀的圖標
原子是20世紀科學的圖標。原子象徵著簡單所代表的質朴力量,代表著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不管是科學還是管理,都遵從於自上而下的層級結構。一個帶有禪意的思想:原子是過去,下個世紀的科學象徵是充滿活力的網路。
網路的圖標是沒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群彼此相連的小圓點,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糾纏的箭頭織成的網。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論述了物種如何從個體中涌現而出。這些個體的自身利益彼此沖突,卻又相互關聯。當他試圖尋找一幅插圖做此書的結尾時,他選擇了纏結的網。
網路是唯一有能力無偏見地發展或無引導地學習的組織形式。所有其他的拓撲結構都會限制可能發生的事物。群的拓撲結構多種多樣,但是唯有龐大的網狀結構才能包容形態的真正多樣性。
網路是群體的象徵,由此產生的群組織——分布式系統——將自我散布在整個網路,以致於沒有哪一部分能說,「我就是我」。無數的個體思維聚在一起,形成了無可逆轉的社會性。它所表達的既包含了計算機的邏輯,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邏輯,進而展現出一種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暗藏在網路之中的是神秘的看不見的手——一種沒有權威存在的控制。原子代表的是簡潔明了,而網路傳送的是由復雜性而生的凌亂之力。
1962年,第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分布式通信網路》宣告網路的誕生,之後的幾十年,網路得到巨大發展,發展成為有圍牆花園的互聯網。人們發現圍牆花園並不是堡壘,反而更像是監獄。
區塊鏈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比特幣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首次打破圍牆,創造了一個新的天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它已迅速發展成為一個3342億美元的新興行業。區塊鏈基於P2P網路,融入密碼學、概率論、計算機科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依賴群體智慧和涌現模式,組成了一個分布式、去中心化、協作及可適應性的網路。區塊鏈將掀起一場革命,在這里,蜂巢似的群體是主角。
8.達爾文時代的數學原理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中最不能讓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選擇的條件非常特殊,但這些條件一旦滿足,自然選擇就會無可避免地發生!自然選擇也許不該被稱為生物學定律。它發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學,而是概率論。
進化不是一個生物過程,它整合了技術、數學、信息和生物學的過程,幾乎可以說,進化是一條物理法則,適用於所有的群體,不管它們有沒有基因。
我相信存在一種生命的數學。自然選擇也許就是這種數學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釋生命的起源、復雜性的趨勢以及智能的產生,不僅僅需要加法,還需要一門豐富的數學,由各種互為基礎的復雜函數所組成。它需要更為深入的進化。單憑自然選擇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大有作為,就必須融入更富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過程。除去自然選擇,它必須有更多的手段。
一如乘法是某種連加運算,但從這種快捷運算中涌現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們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復,就永遠也不可能掌握這種力量。只滿足於加法,你就永遠得不到E=mc?。
任何事物聚集成群都會與原來有所不同:聚合體越多,由一個聚合體觸發另一個聚合體這樣的相互作用就越有可能會呈指數級增長。在某個點上,不斷增加的多樣性和聚合體數量就會達到一個臨界值,從而使系統中一定數量的聚合體瞬間形成一個自發的環,一個自生成、自支持、自轉化的化學網路。
區塊鏈就是這樣的網路,聚合自組織的蜂巢,從多個維度上進行自然選擇,在不同的尺度上,以不同的節律,用不同的風格運行著。這種多元化的深度進化,猶如智能,是從某種動態群落中涌現出來的。這種最具適應性的系統是如此不羈,以至於與失控之間僅一線之隔。進化的系統會自己找到這個平衡點。
引述阿博切那個怪人的話,他說:「我更關心那些空白的地方,那些能想像得到卻實現不了的形態。」在區塊鏈的網路里,未來已來!
㈥ 除了比特幣算DIGICCY,還有哪些
DIGICCY即數字貨幣,只要看下2018年世界只要數字貨幣排名即可知曉,如下:
1、比特幣(Bitcoin/BTC)
創始人:中本聰
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2、以太坊(Ethereum/ETH)
創始人:傑弗里維爾克
它不僅是虛擬幣,也是一個平台和一種編程語言,使開發人員能夠建立和發布下一代分布式應用。 Ethereum可以用來編程,分散,擔保和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金融交易所,眾籌,公司管理, 合同和大部分的協議,知識產權,還有得益於硬體集成的智能資產。
3、瑞波(Ripple/XRP)
創始人:Chris Larsen
Ripple網路的基礎貨幣,它可以在整個ripple網路中流通,總數量為1000億,並且隨著交易的增多而逐漸減少,瑞波幣的運營公司為Ripple Labs(其前身為OpenCoin)。
4、比特現金(Bitcoin Cash(BCC)/BCH)
創始人:Roger Ver
比特幣分叉幣,由挖礦巨頭比特幣大陸旗下的礦池ViaBTC准備了一套硬分叉的體系,基於比特幣的原鏈推出。
5、EOS
創始人:Daniel Larimer
區塊鏈奇才 BM (Daniel Larimer)領導開發的類似操作系統的區塊鏈架構平台,旨在實現分布式應用的性能擴展。
6、萊特幣(Litecoin/LTC)
創始人:Charlie Lee
一種基於「點對點」(peer-to-peer)技術的網路貨幣,也是MIT/X11許可下的一個開源軟體項目。它可以幫助用戶即時付款給世界上任何一個人。
7、恆星幣(Stellar)
創始人:Jed McCaleb
由前瑞波幣(Ripple)創始人Jed McCaleb發起的數字貨幣項目,用於搭建一個數字貨幣與法定貨幣之間傳輸的去中心化網關。將通過免費發放的形式提供給用戶,其供應上線為1000億,其中95%數量的恆星幣用於免費發放。
8、艾達幣(Cardano)
創始人:查爾斯霍斯金森
Ada加密貨幣的歸宿,可用於發送和接收數字資金。這種數字現金代表了未來的貨幣,通過使用加密技術,可以快速,直接的轉帳,保證其安全性。
9、泰達幣(Tether)
創始人:Craig Sellars
由Tether公司推出的,基於穩定價值貨幣美元(USD)的代幣Tether USD,用戶可以在 Tether 平台進行資金查詢,以保障透明度。每一枚泰達幣都會象徵性的與政府支持的法定貨幣關聯。
10、IOTA
創始人:DavidSonstebo
2014年才開始眾籌的一個項目,專為物聯網而設計的具有革命性的交易結算和數據轉移層。它基於新型的分布式賬本——Tangle(纏結),像區塊鏈一樣,但它使用網路結構而不是鏈狀結構,這使它更具拓展性和穩定性。
㈦ IOTA 介紹
IOTA不是物聯網(IoT)的同義詞,而是「非常小」的意思。我們給他命名了一個中文名字:埃歐塔,既是諧音,同時「埃」也是非常小的意思。
2015年,四位創始人創立了IOTA: David Sonstebo, Sergey Ivancheglo, Dominik Schiener以及Serguei Popov。
2015年11-12月,IOTA進行了眾籌,至2015年12月22日,共計籌集到了1337個比特幣,大約50萬美元左右,用於項目的開發。目前2019.3.26 市值8.2 億美元。
在眾籌中,IOTA代幣全部發放給了投資者。
所有的IOTA代幣已經被創建出來了,不會通過挖礦的形式生成。IOTA的總數是: (3^33-1)/2 = 2,779,530,283,277,761 ~ 2.8 Peta IOTA。
IOTA的數量單位:i, Ki, Mi, Gi, Ti, Pi,目前交易所中的交易單位為Mi。
比特幣的數量: 2140年10月左右,比特幣的最大總量將會是 20,999,999.9769。而目前已經挖出 16,675,488個比特幣,是總量的~79%。
比特幣的總量轉化為最小單位為:2,099,999,997,690,000Satoshis, ~ 2.1 Peta Satoshis。這意味著到2140年,IOTA的數量相對於比特幣來說,要多~32%的數量。
IOTA團隊注冊成立了IOTA基金會,總部位於德國柏林,這是一個致力於分布式賬本技術研究開發和技術標准化的非盈利性基金會。
IOTA主要關於於物聯網,以及機器經濟,當然IOTA的技術也可用於人們之間的支付。
IOTA主網於2016年7月11日上線運行。
IOTA種子
IOTA種子是一個81個字元長的字元串,這些字元只包括26個拉丁字母和數字9
字元A-Z都是大寫的
通過種子,IOTA錢包可以生成對應的地址
每個種子所生成的所有地址都歸屬於這個種子
一個IOTA種子看起來是這樣的: FFVK9AWVDAUJRYYKHGWQIAWT
區塊鏈網路(以比特幣為例)中多筆交易打包存儲於區塊中,然後這些區塊順序相互鏈接。
IOTA是第三代公有分布式賬本,基於有向無環圖結構。IOTA中將這種DAG稱之為纏結Tangle。纏結與區塊鏈具有很大的差異。
纏結是基於DAG有向無環圖的數據結構。每一筆交易總是引用驗證之前沒有驗證過的兩筆交易。
可擴展性 ,隨著交易量的增加,IOTA網路會變得更為強大
交易免費 :IOTA沒有交易手續費,這意味著IOTA可以用於小額支付。你可以發送 1個 IOTA到一個地址上,而不需要支付手續費。
量子安全 :IOTA使用 Winternitz 一次性簽名演算法,WOTS演算法具有抵抗量子計算機的特點。參考: https://eprint.iacr.org/2011/191.pdf
應用1
機器經濟:M2M 機器到機器交易, 汽車錢包(accessec GmbH)
在我們的智能充電站解決方案中,原型電動車插入充電站。電動車輛和充電站都有自己的數字錢包。這些錢包之間的付款在車輛充滿電後自動發生。智能電表跟蹤計算付款的使用情況,這是通過IOTA的加密貨幣MIOTA進行的。我們的電動汽車還可以通過M2M交易支付維護和保險費用
應用2
物聯網數據交易平台 IOT data marketplace (data.iota.org)
通過IOTA購買獲得 1 萬個 空氣檢測的感測器設備實時數據。
• https://iota.org/
• https:// data.iota.org
• http://www.iotachina.com /
• https:// iota.org/IOTA_Whitepaper.pdf
㈧ MIOTA是什麼數字貨幣
MIOTA,埃歐塔,是2014年眾籌的一個項目,宗旨是利用DAG(有向無環圖,IOTA里叫做Tangle——纏結)代替區塊鏈實現分布式、不可逆(由密碼學保證)信息傳遞的一種技術,在此基礎上集成加密貨幣功能,服務於物聯網。
它是為物聯網而設計的一個革命性的新型交易結算和數據轉移層。它基於新型的分布式賬本——Tangle(纏結)。Tangle是分類帳結構的名稱,Tangle就像區塊鏈一樣,但它使用網路結構而不是鏈狀結構,這使它更具拓展性和穩定性。
並且它沒有采礦,沒有塊,沒有交易費用。其應用領域定位於物聯網,作為數據完整性和工業設備的技術。此外,還要按需支付小額支付和機器通信,如感測器技術,智能城市,適應性系統等。
IOTA的目標是成為物聯網的一種加密貨幣。隨著機器對機器的聯系的增長,IOTA希望成為推動其交易的貨幣。該項目在2015年啟動時,通過「首次投幣」籌集了1300個比特幣,其中一部分捐給了基金會。IOTA現在是第11大加密貨幣,價值50億美元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