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區塊鏈行為經濟學

區塊鏈行為經濟學

發布時間: 2024-11-11 12:52:06

1. 鎖倉機制:鎖住人性的貪婪與恐懼

人生於天地間,一生都在奔跑、一生都在追逐,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慾望的海洋,然後就忘記了初衷,在自無邊際的慾海中掙扎,一面怨天尤人,一面極力想要佔有更多的慾望。

人,終其一生,都難以逾越人性的枷鎖。

1. 非理性的雙曲貼現

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雙曲貼現,說的是人們在對未來的收益評估其價值時,傾向於對較近的時期採用更低的折現率,對較遠的時期採用更高的折現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在時間的跨度上可以獲得一筆金額不同的錢,選擇明天拿60元,或者是一年後拿100元,實驗證明: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明天拿60元。

因為一個行為決定離現在越近,我們施以的情感利息就越多,當前立即得到的價值就越容易被高估,同樣,如果失去,也會帶來更多的懊悔。

雙曲貼現又稱為非理性的貼現,是人類的祖先在優勝劣汰的進化途中深植入基因的一種習性,是動物性的殘留,寧願選擇較小的眼前利益也不願選擇日後更多的利益。

了解這一點,對於我們內心時不時產生的那些及時行樂、滿足即時利益的傾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夠遠視,不願為了明天的獎勵,放棄今天的所得;寧願享受今天的舒適,也不願去正視明天懲罰。

人性難違,但我們依然需要正視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一些必要的情境中,採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因勢利導。

因為,很多時候,你去強行糾正某個行為,遠不如就順著這個行為的方向,設立一個新的目標。

其實,如果你在生活中稍稍留意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很高明的游戲規則,就是很巧妙的反向運用了人性中的種種不足,順勢而為的引導大家樂意去接受和遵守。

同樣,一些技術創新,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得到廣泛的實踐和應用,其中蘊含深諳人性的部分也是必不可少。

下面我們就從具體的技術和真實的場景中去窺探一下規則制定者們「順人性者得天下」的高明之處。

2. 區塊鏈中的鎖倉機制

區塊鏈技術是近兩年來深受追捧的技術新貴,被運用於很多場景,解決傳統領域難以解決的痛點。

鎖倉原本是期貨等交易中的投資用語,隨著區塊鏈技術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各種場景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鎖倉作為優化系統效能的手段被發掘出來。

區塊鏈項目中的鎖倉機制,本質上是一種流通性限制手段。就是指項目參與者將自己持有的token進行一定期限的鎖定,鎖定的token不允許在市場上流通交易,到期才能解鎖買賣。

鎖倉的價值有如下幾點:

1.項目團隊鎖倉,對外可以增強項目的信任度,對內可以更好的自我激勵,為了預期的前景不斷的努力。

2.用戶鎖倉,通常都會被承諾給予一定的利息或獎勵。

3.通過鎖倉,可以減少市場上流通的token數量,在總價值一定的前提下,流通數量的減少也就意味著交易市場中token的計價增值,這會提升整個生態的價值,有利於生態進入良性循環。

本質上而言,鎖倉就是通過展望美好的預期,來激發出參與者當下的動力,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難,共同致力於實現美好願景,收獲期望中的回報。

當然,利益與風險並存,享有更多的利益也意味著同時需要承載更多的責任和約束。

因為一旦進入鎖倉期間,也就意味著token持有者讓渡了該段時間內的token擁有權和使用權,這就相當於把個人的利益和生態利益捆綁在了一起。

這種榮辱與共的使命感會迫使鎖倉者著眼於長遠利益,不論是項目團隊或是投資者,都需要更加謹慎的進行甄別,選擇具備長遠發展前景的價值項目,而不是短期撈錢的空氣項目。

同時,這也意味著增加了鎖倉持有者的作惡成本。因為一些持倉大戶會在生態中占據一定的影響力和權重,一旦聯合作惡,會對整個生態的良性循環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而通過鎖倉,成為利益共同體,生態的安危就會直接關乎著自身的利益,在利己性的推動下,用戶會更盡職的維護生態的良性運轉,因為一旦項目崩盤也會極大損害自己的利益。

就本質上而言,鎖倉機制就是運用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巧妙的延展了人性中的雙曲貼現(非理性貼現)的弱點並施以對策,致力於實現長遠目標和多方共贏的美好預期。

下面我們進一步深入到Endorsit的生態場景中去近距離解析一下鎖倉機制為生態健康成長帶來的助力。

3. 贊我Endorsit 全內容生態

先一起來快速了解一下贊我項目。

贊我Endorsit 是基於區塊鏈架構的全內容生態,運用純市場共識機制,通過一系列的顛覆性的區塊鏈創新式協議,解決傳統內容領域中的諸多痛點,保證好內容得以脫穎而出,幫助所有用戶的注意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保護內容創作者獲取公平合理的回報。

我們應該都能理解,任何的項目應用,表面看是技術,其實歸根結底都是人性。技術創新實現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開發出的產品和服務要滿足人性需求

因此,一項技術如果想獲得廣泛的應用,其著力點一定不是去糾正人性中的不足,而恰恰是順應人性的延伸。

區塊鏈技術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受到各項目方的推崇和廣泛實踐,就在於它天然具備與人性相吻合的特質:利己性,然後,通過利己,實現利他以及項目生態的繁榮,也就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在一個理想的區塊鏈項目生態中,token可以將生態中所有參與者的利益串聯起來、並極大的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每一位用戶都在致力於賺取更多的token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在客觀上實現了利他,共建生態的良性循環。

但在現實場景中,由於現階段技術發展的局限性,效率、公平、安全無法兼顧,再加上人性的復雜多變,實際效果往往難以盡如人意。

說到底,還是因為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各種貪婪和妄為,才需要設置相應的制度規則以實現更好的約束和引導。

而生態的規則制定者能否根據具體場景的特點,制定出適合的規則對人性進行巧妙的制約,則關乎著生態的發展全局。

好的規則設計,一定是遵循人性,通過規則內的利益博弈達成某種平衡,並落腳在行為規范上。

在贊我生態中,根據應用場景的自身特點,自主設計開發出了POE權重證明機制,該機制重點來解決評定贊我社區內容輸出者內容質量高低的問題。優質的內容會在POE共識機制下凸顯出來,作者也會得到更公平的回報和生態權重。

具體來說,生態中的每一個用戶根據各自對生態的不同貢獻值,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影響力權重系數。影響力權重系數代表了用戶在Endorsit生態中的地位,影響到用戶在作出投票行為時的權重佔比,也影響到用戶作為創作者或投票者時能收到的獎勵比例。

而在用戶的個人影響力權重系數的構成中,用戶的鎖倉權重占據了50%的半壁江山,因為鎖倉權重是直接用真金白銀的方式表示了對項目前景和社區發展的認可與追隨。

具體看一下白皮書中關於鎖倉條款的闡述:

「在贊我生態中,每位用戶都可以對手中的EDS(生態token)執行鎖倉操作,一旦手中的EDS 被鎖倉,則進入了獎勵計算周期,有資格按比例分配到每年增發的部分的獎勵,而鎖倉後一旦需要解鎖,則需等待13周解鎖完成,每周按比例得到之前鎖倉的EDS。」

具體到細節處看利益:

首先是:「EDS的初始總量為1000億個,在銷毀對應EDC最高市值比例的EDS數量之後每年會增加20%,這20%中有50%獎勵給EDS的鎖倉用戶。」

這就是說,在鎖定的獎勵周期內,鎖倉的用戶可以分享生態成長增值帶來的紅利。

生態成長紅利,就是指: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原本沒有的價值會被創造出來,這部分價值也需要通過token來體系,因此,會需要適度的通脹,也就是固定比例的增發,而每年增發數額中的一半都是用來獎勵給了鎖倉的用戶。

其次:「作為Endorsit的忠實粉絲,鎖倉的EDS數量在所有用戶中的佔比越高,你能夠獲得的鎖倉權重系數越大。」

用戶的鎖倉權重系數越高,也就意味著他在生態中的影響力越大。也就是說,當他作為創作者時,他將獲取的收益會隨著鎖倉權重的提高而增大;當他作為投票者時,他的篩選品味對天平勝利值的影響也會增大。

利益的背後是約束 :

關於鎖倉權重的計算方法:「鎖倉權重=用戶當前鎖倉的eds數量 + 用戶連續鎖倉的最小日eds * 連續鎖倉的天數 / 365」

從中可以看出,鎖倉權重不僅僅取決於鎖倉eds的數量,還要取決於鎖倉的天數,而且還是連續的天數。

我個人解析,覺得這樣的規定可以避免某些用戶的投機取巧,因為鎖倉用戶相對而言會比生態中的其他用戶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權重,如果作惡,負面影響也會更大。

通過這樣的門檻限制,可以篩選出一批真實認同項目前景的用戶,運用自身的影響力為生態做貢獻、更好的維護生態的穩健發展。

然後是關於解鎖:「分批進行,需等待13周解鎖完成,每周按比例得到之前鎖倉的EDS。」

在我的理解中,這樣的規定應該可以緩沖鎖倉大戶在調動大數額的eds時對幣價的影響。

因為在幣圈,交易所是24*365全天候無休眠運轉,這就導致幣圈的牛熊周期會比傳統投資市場短很多,也就意味著幣價的波動起伏更為劇烈,承受力也更為脆弱,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令幣價產生很大的波動。

所謂細微之處見真章,對細節的設定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種不確定因素可能會對生態發展帶來的隱患。

總而言之,就是通過約束,將鎖倉用戶的利益和生態的整體利益更緊密的捆綁在一起,盡可能的降低鎖倉用戶的作惡動機,因為一旦作惡,將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有沒有嘗試著換一個角度再來看約束,會發現,約束又恰恰成了另一個幫助用戶獲取穩健收益的助推。

在交易市場中,短線交易基本上就是屬於零和博弈,比如在牛市,雖然大家的賬面金額都在上浮,但那隻是因為大家都在追漲助推價格的升高,一旦出現拋售,價格就會迅速跌落,賬面虛浮的賬面金額也會迅速縮水。

因此,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能否真正賺錢就取決於變現時間,能否在適當的時間選擇落袋為安,但因為人心的貪婪和恐懼,是很難把握好其中的「度」,所以,那些喜歡追漲殺跌、反復交易的散戶通常最後都是虧的。

但如果是長期持有,一個好的投資標的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實現成長增值,而增值的部分就會是投資者穩穩地收益來源,這就是所謂的價值投資吧。

價值投資的原理簡單明了,只是,很多時候會因為患得患失的心理很難真正的長期持有,那麼,這個時候鎖倉的約束恰好就是在幫助用戶長期持有。

當然,長期持有的前提,一定是具備慧眼甄選出一個有發展潛質的投資標的。

而贊我項目,在我看來,無疑是是眾多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的一匹黑馬,未來有潛質馳騁出一片廣袤無垠的大草原。

武斷嗎?具體的分析,會在下一篇中詳細闡述。

2. 虛擬貨幣有什麼實際價值

一般貨幣與虛擬貨幣的價值基礎不同,前者代表效用,後者代表價值。從行為經濟學的觀點推導,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所「等」之「價」,語言上雖稱為價值,但實際上是指效用。而虛擬貨幣代表的不是一般等「價」之「效」,而是價值本身。虛擬貨幣不是一般等價物,而是價值相對性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表現符號;也可以說,虛擬貨幣是個性化貨幣。在另一種說法中,也可稱為信息貨幣。它們的共性在於都是對不確定性價值、相對價值進行表示的符號。這樣說的時候,貨幣的傳統含義已經被突破了。原有含義的貨幣,只能是新的更廣義貨幣的一個特例。貨幣既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符號,也可以作為相對化價值集的符號。
貨幣決定機制不同
一般貨幣由央行決定,虛擬貨幣由個人決定。一般貨幣的主權在共和體中心;虛擬貨幣的主權在分布式的個體節點。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看,一般貨幣是虛擬貨幣的一個特例。這種特例的特殊點在於:第一,參照點不變。因此,價值從一個集被特化為一個可通約的值,當參照點不變時,價值等同於效用;第二,效用相對於參照點的得失不變。這意味著,參照點所擁有的值,是一個穩定的理性值、均衡值。在理性經濟中,參照點也可能不變,但仍是一個散集。其不同在於這個散集中的每一個點(實際成交價)都是不穩定的,只有均衡值是穩定的;但在虛擬貨幣的價值集中,每一個點都可能是穩定的,相反是那個理性均衡值可能是不穩定的。反映到貨幣決定機制上,央行正是理性價值的一個固定不變的參照點的人格化代表,而虛擬貨幣市場(如股市、游戲貨幣市場)是由央行之外的力量決定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經濟學中有人把股票市場稱為虛擬貨幣市場,把股市和衍生金融市場形成的經濟稱為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本質是以個體為中心的信息經濟。

3. 大家對虛擬貨幣的看法

對虛擬貨幣的看法
從用來買道具的Q幣和點卷,到如今可以與美元歐元兌換的比特幣。都說明了虛擬貨幣的使用率和廣泛性逐漸增強。我認為這種虛擬貨幣有利有弊,虛擬貨幣彌補了貨幣的不足但不會代替真正的通貨。
1、虛擬貨幣的安全性。前日,一家總部位於日本的比特幣交易平台曾受到很多人青睞,但由於丟失了客戶的75萬枚比特幣,以及自己的10萬枚比特幣,這家公司不得已申請破產保護。這充分說明了虛擬貨幣的安全性難以保證。
2、貨幣的使用無法被管制。問題在於沒有類似中央銀行的管理者,由於匿名性很強,很容易被用於投機和葯物等的違法交易以及洗錢等。由於不經過金融機構的網路,很難掌握其流動情況,而這將給征稅帶來困難。
雖然其具有很多不確定性,但虛擬貨幣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有效的可靠地。
1、虛擬貨幣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小,不受政策的影響。避免了中央對財政的影響,虛擬貨幣由於發行量有限,可以證明其價值的穩定性。而不會因為貨幣供給增加,而抬高物價降低貨幣價值。
2、流通性強。人們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有網路和電腦的地方運用比特幣交易,十分方便。
既節省了時間,也省下了不菲的交易費用。
比較之後,我認為虛擬貨幣將飽和並不對真實的通貨造成威脅。建立
在網路計算機上虛擬貨幣,一方面,在落後的地區和國家他們更多地依賴通貨,與發達地區產生隔閡。另一方面,虛擬貨幣也會依據網路技術的發展,安全性將越來越難確定。人們也很難將大量資金以虛擬貨幣的方式運用在巨額的投資上。特別是在中國這樣傳統文化的國家裡,百姓更放心將財產交給銀行等金融業,而不是鏡中花一樣的網路世界中。

1、比特幣和股票沒有可比性,股票是人們對某個公司的盈利期望,比如一個公司不斷地產生新產品使自身財富增加,人們可以通過持有該公司的股份,從而與該公司一起獲得財富的增長。並且股票就是個投資品,沒有貨幣屬性,不可能說一個ipad值多少工行股票,相反,和比特幣一樣,可以通過交易所把股票變現為法幣去采購ipad。同樣,在所謂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公司,全是法幣標價,通過第三方公司去接受比特幣,最終接收第三方公司的法幣。
所以說股票就是人們對某個公司未來發展的期望,是投資品。和叫囂要成為貨幣的比特幣沒有可比性。
2、貨幣的存在在於流通和定價,一個從存在開始就淪為投機工具,指望升值,對財富重新分配的東西是不可能成為貨幣的。
3、如cndx大神所說,比特幣以後會有2.0,與1.0無縫對接,那就好笑了,2.0的發明者幹嘛要和1.0對接?就像比特幣沒有和RMB對接一樣,又是一次財富重新分配的機會。
4、虛擬幣的存在只能滿足小部分人的洗錢需要,所以是有市場的,比如最近有人要洗100萬美元,就會導致比特幣與法幣的比率發生變化,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當然了洗錢有風險,說不定買了100萬美元的比特幣,就永遠持有,不損失幣了呢。
5、我的法幣在銀行,我丟失了還能用身份證取回來,我的比特幣密碼沒了?我找誰去?
6、cndx所期望的幣不會損失,最多也就像Q幣一樣,在某個圈子裡玩。
7、這個東西是無政府主義的產物,想體現價值,只能在無政府的情況下。財富的分配本就靠權力和鮮血。比如你持有10000個比特幣,ZF說不給用,你說我就用,砰,你被斃了,哦比特幣又升值了,因為總量少了10000個。

4. 「蜂巢思維」,區塊鏈時代的第一性原理

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很快就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但在我看來,這卻是個最美妙的結局。

——《失控》

"蜂巢思維"出自凱文·凱利的《失控》(1994),簡單的說「蜂巢思維」就是「群體思維」。蜜蜂的群體結構,在蜂巢之中每個個體各有分工,自發維系整個蜂巢,蜂巢就像是一個整體,匯集了每個個體的思維。凱文·凱利用蜂巢思維比喻人類的協作帶來的群體的智慧。

1.蜂群的「蜂巢思維」

「蜂群的靈魂」在哪裡?早在1901年,比利時作家莫利斯·梅特林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它由誰統治,由誰發布命令,由誰預見未來……?

現在我們已經能確定統治者不是蜂後。當蜂群從蜂巢前面狹小的出口湧出時,蜂後只能跟著。蜂後的女兒負責選擇蜂群應該何時何地安頓下來。五、六隻無名工蜂在前方偵察,核查可能安置蜂巢的樹洞和牆洞。他們回來後,用約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報告。在報告中,偵察員的舞蹈越誇張,說明她主張使用的地點越好。接著,一些頭目們根據舞蹈的強烈程度核查幾個備選地點,並以加入偵察員旋轉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這就引導更多跟風者前往占上風的候選地點視察,回來之後再加入看法一致的偵察員的喧鬧舞蹈,表達自己的選擇。

除去偵察員外,極少有蜜蜂會去探查多個地點。蜜蜂看到一條信息:「去那兒,那是個好地方。」它們去看過之後回來舞蹈說,「是的,真是個好地方。」通過這種重復強調,所屬意的地點吸引了更多的探訪者,由此又有更多的探訪者加入進來。按照收益遞增的法則,得票越多,反對越少。漸漸地,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一個大的群舞,成為舞曲終章的主宰。最大的蜂群獲勝。

這是一個白痴有、白痴享、白痴治的選舉大廳,其產生的效果卻極為驚人。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徹底的分布式管理。曲終幕閉,按照民眾的選擇,蜂群挾帶者蜂後和雷鳴般的嗡嗡聲,向著通過群選確定的目標前進。這是一個由兩萬個群氓合並成的整體,它和比特幣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2.螞蟻的「蜂巢思維」

從一個定居點搬到另一個定居點的蟻群,會展示出涌現控制下的「卡夫卡式噩夢」效應。你會看到,當一群螞蟻用嘴拖著卵、幼蟲和蛹拔營西去的時候,另一群熱枕的工蟻卻在以同樣的速度拖著那些家當掉頭東行。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螞蟻,也許是意識到了信號的混亂和沖突,正空著手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的亂跑。簡直是典型的辦公室場面。

不過,盡管如此,整個蟻群還是成功地轉移了。在沒有上級作出任何明確決策的情況下,蟻群選定一個新的地點,發出信號讓工蟻開始建巢,然後就開始進行自我管理。

3.鳥群的「蜂巢思維」

一個鳥群並不是一隻碩大的鳥。科學報道記者詹姆斯·格雷克寫道:「單只鳥或一條魚的運動,無論怎樣流暢,都不能帶給我們像玉米地上空滿天打旋的燕八哥或百萬鯫魚魚貫而行的密集隊列所帶來的震撼。(鳥群疾轉逃離掠食者的)高速電影顯示出,轉向的動作以波狀感測的方式,以大約七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從一隻鳥傳到另一隻鳥。比單只鳥的反應要快得多。」鳥群遠非鳥的簡單聚合。

4.演算法生成的群體智慧

在《蝙蝠俠歸來》中有一個場景,一大群黑色大蝙蝠一窩蜂地穿越水淹的隧道湧向紐約市中心。這些蝙蝠是由電腦製作的。動畫繪制者先製作一隻蝙蝠,並賦予它一定的空間以使之能自動地扇動翅膀;然後再復制出幾十個蝙蝠,直至成群。之後,讓每隻蝙蝠獨自在屏幕上四處飛動,但要 遵循演算法中植入的幾條簡單規則:不要撞上其他的蝙蝠,跟上自己旁邊的蝙蝠,離隊不要太遠。 當這些「演算法蝙蝠」在屏幕上運行起來時,就如同真的蝙蝠一樣成群結隊而行了。

5.涌現——看不見的手

「蜂巢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一隻從大量愚鈍的成員中涌現出來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它的神奇還在於,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度到集群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使大量的蟲子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復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集群」就會從「蟲子」中涌現出來。

螞蟻研究的先驅者惠勒認為,集群所形成的超級有機體,是從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蟲有機體中「涌現」出來的。他指出,這種涌現是一種科學,一種技術的、理性的解釋,而不是什麼神秘主義或煉金術。

涌現是一種非常普通的自然現象。涌現這個概念表現的是一種不同類型的因果關系。在這里,2+2不等於4,甚至不可能意外地等於5。在涌現的邏輯里,2+2=蘋果。當聆聽巴赫時,充溢我們身心的所有「巴赫的氣息」,就是一副富有詩意的圖景,恰如其分地展現出富有含義的模式是如何從音符以及其他信息中涌現出來的。

要想洞悉一個系統所蘊藏的涌現結構,最快捷、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運行它。就此而言,有什麼潛藏在人類個體中沒有涌現出來,除非所有的人都通過人際交流或政治管理聯系起來?在這種類似於蜂巢的仿生超級思維中,一定醞釀著某種最出人意料的東西。這里有一個關於活系統的普遍規律: 低層級的存在無法推斷出高層級的復雜性。

計算機科學家越來越意識到,蜂巢思維和分布式問題是一體的,它們都是從一大堆相互連接的部件中涌現出來的模式。

6.從量變到質變

事物的涌現大都依賴於一定數量的個體,一個群體,一個集體,一個團伙,或是更多。滿滿一槽的水,當你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就會開始攪動,形成渦流。渦流發展成為漩渦,像有生命一般成長。不一會兒,漩渦從水面擴展到槽底,帶動了整個水槽里的水。不停變化的水分子瀑布在龍卷中旋轉,時刻改變著漩渦的形狀。

不管我們在何時拔掉塞子,漩渦都會無一例外地出現。漩渦是一種涌現的事物——如同群一樣,它的能量及結構蘊涵於群體而非單個水分子的能量和特性之中。一如所有涌現的事物,漩渦的特性來源於大量共存的其他個體,一滴水並不足以顯現出漩渦,而一把沙子也不足以引發沙丘的崩塌。

數量能帶來本質性的差異。一粒沙子不能引起沙丘的崩塌,但是一旦堆積了足夠多的沙子,就會出現沙丘,進而也就能引發一場沙崩。一些物理屬性,如溫度,也取決於分子的集體行為。當連接度高且成員數目大時,就產生了群體行為的動態特性——量變引起質變。

7.區塊鏈:二十一世紀的圖標

原子是20世紀科學的圖標。原子象徵著簡單所代表的質朴力量,代表著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不管是科學還是管理,都遵從於自上而下的層級結構。一個帶有禪意的思想:原子是過去,下個世紀的科學象徵是充滿活力的網路。

網路的圖標是沒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群彼此相連的小圓點,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糾纏的箭頭織成的網。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論述了物種如何從個體中涌現而出。這些個體的自身利益彼此沖突,卻又相互關聯。當他試圖尋找一幅插圖做此書的結尾時,他選擇了纏結的網。

網路是唯一有能力無偏見地發展或無引導地學習的組織形式。所有其他的拓撲結構都會限制可能發生的事物。群的拓撲結構多種多樣,但是唯有龐大的網狀結構才能包容形態的真正多樣性。

網路是群體的象徵,由此產生的群組織——分布式系統——將自我散布在整個網路,以致於沒有哪一部分能說,「我就是我」。無數的個體思維聚在一起,形成了無可逆轉的社會性。它所表達的既包含了計算機的邏輯,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邏輯,進而展現出一種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暗藏在網路之中的是神秘的看不見的手——一種沒有權威存在的控制。 原子代表的是簡潔明了,而網路傳送的是由復雜性而生的凌亂之力。

1962年,第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分布式通信網路》宣告網路的誕生,之後的幾十年,網路得到巨大發展,發展成為有圍牆花園的互聯網。人們發現圍牆花園並不是堡壘,反而更像是監獄。

區塊鏈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比特幣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首次打破圍牆,創造了一個新的天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它已迅速發展成為一個3342億美元的新興行業。區塊鏈基於P2P網路,融入密碼學、概率論、計算機科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依賴群體智慧和涌現模式,組成了一個分布式、去中心化、協作及可適應性的網路。區塊鏈將掀起一場革命,在這里,蜂巢似的群體是主角。

8.達爾文時代的數學原理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中最不能讓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選擇的條件非常特殊,但這些條件一旦滿足,自然選擇就會無可避免地發生!自然選擇也許不該被稱為生物學定律。它發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學,而是概率論。

進化不是一個生物過程,它整合了技術、數學、信息和生物學的過程,幾乎可以說,進化是一條物理法則,適用於所有的群體,不管它們有沒有基因。

我相信存在一種生命的數學。自然選擇也許就是這種數學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釋生命的起源、復雜性的趨勢以及智能的產生,不僅僅需要加法,還需要一門豐富的數學,由各種互為基礎的復雜函數所組成。它需要更為深入的進化。 單憑自然選擇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大有作為,就必須融入更富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過程。除去自然選擇,它必須有更多的手段。

一如乘法是某種連加運算,但從這種快捷運算中涌現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們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復,就永遠也不可能掌握這種力量。 只滿足於加法,你就永遠得不到E=mc²。

任何事物聚集成群都會與原來有所不同:聚合體越多,由一個聚合體觸發另一個聚合體這樣的相互作用就越有可能會呈指數級增長。在某個點上,不斷增加的多樣性和聚合體數量就會達到一個臨界值,從而使系統中一定數量的聚合體瞬間形成一個自發的環,一個自生成、自支持、自轉化的化學網路。

區塊鏈就是這樣的網路,聚合自組織的蜂巢,從多個維度上進行自然選擇,在不同的尺度上,以不同的節律,用不同的風格運行著。這種多元化的深度進化,猶如智能,是從某種動態群落中涌現出來的。這種最具適應性的系統是如此不羈,以至於與失控之間僅一線之隔。進化的系統會自己找到這個平衡點。

引述阿博切那個怪人的話,他說:「我更關心那些空白的地方,那些能想像得到卻實現不了的形態。」在區塊鏈的網路里,未來已來!

5. 敘事的考驗—關於羅伯特·希勒的《敘事經濟學》

在學習不少主流經濟學後,我漸漸感到一種與主流之間愈發擴大的距離感。究其原因,無疑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和現實的經濟社會不停打交道,而主流經濟學卻好像和現實總會隔著一些距離—模型越復雜、假設越精密、推導越巧妙,便與現實的適應性越有限。

後來我也了解到,相關質疑、自嘲甚至也出現在身為經濟學研究中心的美國經濟學界內部:比如,微觀經濟學的大多數研究結論幾乎都是常識,不研究也大致知道結果;而宏觀經濟學因為宏觀政策影響每一個人而使得人人都在關心,但其在預測方面的表現卻十分糟糕。

正是在我經常性地思考這種主流理論與身邊現實的矛盾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和他的敘事經濟學進入了視線。在更加通俗的介紹中,希勒教授以他在耶魯大學的教授職位、201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著名行為金融學家的身份而被多數人所了解。然而,對我來說,我更多是在去年的書訊中看到了這本中譯本《 敘事經濟學 》的介紹,並被它著重考察現實經濟社會的關鍵特質所打動,順勢走上了閱讀敘事經濟學的道路。

縱觀主流宏、微觀經濟學的發展簡史,從瓦爾拉斯的 一般均衡 到馬歇爾的 局部均衡 ,以及所有經濟學生都避不開的總供給、總需求,無不建立在兩大關鍵假定上,即理性經濟人假設與完全信息假說。

這種學說考察的更多是假定的 理性人 , 經濟人 和統計意義上的 平均人 ,從而實現綜合與總量的研究。

而在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脈絡中,每當研究人這一對象,考察的都是一個個實施真實行為的、具體的人。

比如奧地利學派的集大成者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他的著作《人的行為》中,便由真實個人行為出發,總結出了 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 這一第一公理。

而希勒的 敘事經濟學 的核心邏輯,則是考察流行敘事對經濟社會和人的行為的影響。其中的關鍵研究工具,是從醫學中援引而來的流行病學模型。

在這里,敘事 (narrative) 指的是故事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歷史、文化、時代精神、個體選擇等多重因素的故事,會經過公眾的口口相傳和輿論媒體的派生效應變得家喻戶曉,進而成為一個社會、一個時期的重要公共信念。這種強調故事內部重要元素及其對接收者意義的特點,恰是 敘事 區分於 普通故事 的特殊之處。

順著敘事的概念界定,我不禁聯想到近年來逐漸熱門化的跨學科概念,話語 (discourse). 這個原本來自語言學的名詞,如今越來越多地與對外傳播、輿情研究、國際問題研究等領域緊密相連。

語言學家威多森 (H.G. Widdowson) 最初將話語定義為 句子組合的使用 ,凡·代克 (van Dijk) 則認為話語是一個交際事件和各種意義的集合;後來,結合地理學家哈維 (David Harvey) 對社會實踐及其活動類型、時空定位、物質資源、人物特徵等不同元素的研究,話語研究學者費爾克勞 (Fairclough) 總結出了物質、社會、文化心理和抽象意義四種相互鏈接、辯證實現的話語。話語概念的這種流變,對於理解 敘事 在經濟學中的融入應當有著不少借鑒意義。

為了讓敘事在經濟運行中的角色更容易被理解,希勒在《敘事經濟學》的開篇便直觀地運用敘事經濟學的研究範式分析了比特幣與區塊鏈技術緣何一度火爆異常。

比特幣誕生在 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2017 年其價格一度突破 1000 美元。

回首 2008 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正遍布著對於金融監管的不信任情緒,以及對於去中心化所帶來的不被干涉、保護隱私等特點的嚮往,這一切,助推了比特幣波瀾起伏卻繁榮至今的盛況。而比特幣的創立者中本聰,時至今日也仍然是個神秘人,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誰,甚至沒有人敢斷定他真實存在。

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帶有的高科技色彩,加之比特幣價格快速上升中演繹出的風口效應,連同年輕人在這一過程中被激發出的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錯過)的心態,這一切共同構成了催生比特幣和區塊鏈熱度迅速躥升的完美經濟敘事。

比特幣的例子恰切地體現出了經濟敘事在傳播和影響中類似於流行病毒的傳染性,這也正是希勒開展敘事研究的切入點。

希勒認為,經濟和社會現象背後的流行敘事很像流行性感冒:

大的敘事背後往往是一系列敘事的組合,也即 敘事星球 ;一些較早的敘事也為另一些較晚的敘事提供著背景。

任何經濟學的科學模型都離不開一些基本假定,敘事經濟學也不例外。

在簡單介紹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引例後,希勒給出了他的七個關鍵構想。當然,即使是假定,這些構想也更多像是源於真實經驗的抽象,而非出於經濟統計意義上的便利:

除了這些基本假定,希勒同時探討了有關考察問題時的因果邏輯的問題。

比如,有時我們可能會面臨著錯誤因果,特別是在分析敘事的經濟影響時,難免遇到混淆其因果傳導方向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比起其他的各種科學,經濟學及經濟學家的一個尷尬之處,在於他們難以開展整體的對照試驗用以印證猜想與推論;因而,對於敘事經濟學而言,雖然希勒們仍在努力尋找更多可行的路徑,但如今仍然只能主要依賴於經濟史學的研究。

《敘事經濟學》的主體,用了全書近六成的篇幅,採取案例分析式的行為經濟學基本研究方法,著重研究和介紹了經濟發展史中的九個最具代表性的長期經濟敘事,以及它們的 變異 與 復發 與對經濟社會影響的作用機理 。 其中包括了恐慌與信心、節儉與炫耀性消費、金本位制與金銀復本位制、房地產繁榮與蕭條、股市泡沫等等。

希勒指出,對於公眾而言,最為熟知的一大經典經濟敘事無疑是 1929 年前的經濟瘋狂繁榮、與其後 1929 年至 1933 年的大蕭條。

前者的瘋狂體現在人人都在搶著推薦股票,其間的一則鞋童敘事講述到,一個鞋童給一位華爾街的大人物(雖然故事的准確版本存疑,甚至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也還不能得到數據佐證,具體是哪位大人物並不重要)在擦鞋時竟然都在忙著提出股市投資建議,而這恰恰引發了那位大人物的注意,立刻在 1929 年股市沖上頂峰之前便及時賣出股票。

在這里,除了敘事本身的威力與魔力外,同樣重要的還有這位大人物的采風意識。

希勒認為,社會公眾對大事件的認知並非絕對的偶然,許多時候恰恰是 一葉知秋 ;因此,旨在了解敘事的采風,便能考察到普羅大眾對於重大事件的認知。

為此,在另一個經濟史的經典例子里,希勒也給出了另一種解讀,此事便是凡爾賽和會之後,時任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凱恩斯因對索賠方案不滿憤而辭職。希勒認為,他之所以對索賠方案不滿和對未來充滿悲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聽到了社會公眾在經濟凋敝的大環境中,對於《凡爾賽和約》的悲觀解讀,而這種來自大眾的群體意識是不應忽略的。

總的來看,敘事經濟學是一次跨學科的研究探索,藉由敘事或話語這一線索,分析它們對於人的認知、行為及經濟決策的影響。

如今,大眾傳媒已經越來越強地發揮著選擇、傳播、創造、共享信息的作用,無論是娛樂至死還是烏合之眾也都愈發普遍地進入了大部分人的認知。可以說,現今已經是一個格外強調傳播、尤其是病毒式傳播的社交媒體時代;相應地,主動塑造和影響敘事和話語對於經濟決策、創業創新本身也具有重要意義。

希勒便說,

無論是房地產繁榮還是節儉與炫耀式消費的敘事,都印證著這一點。

而自 2020 年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為了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全新的外生變數。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病毒既為所有公眾更加深刻地理解流行病學的病毒傳染模型提供了最直觀的樣本,其本身又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敘事。新冠敘事何去何從,一定會是敘事經濟學的鮮活案例。

當然,時至今日,敘事經濟學及其所在的更大范疇,行為經濟學,在經濟學的大花叢中仍然只能算是小眾的一支、邊緣的一簇,至少它們都遠沒有發展到被寫進宏觀經濟學教科書的程度——到那時或許才能算得上是被主流接納。

然而,無論流派如何劃分、紛爭,所謂的主流,即新古典綜合派的宏微觀經濟學分析框架,卻必須正視越來越多來自敘事的考驗了。尤其是在當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經濟沖擊空前、許多精密模型的假定失效的宏、微觀背景下,當那些敘事的構成元素正對現實經濟社會產生現實影響、卻並不能被所謂完美的模型所容納和分析的時候,敘事經濟學帶來方法論變革挑戰應當引起人們對於真實世界中真實人的真實行為多一些關注。

6. 區塊鏈怎麼自我修養的(區塊鏈如何玩)

談談我個人對區塊鏈行業的看法

為什麼各個企業要加入區塊鏈行業

區塊行業的發展

區塊鏈1.0時代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這一時期解決了在「去中心化」的價值轉移問題如BTCLTC等

區塊鏈2.0時代是以以太坊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的以太坊提出的智能合約使得區塊鏈不再只是貨幣領域,區塊鏈能夠應用到各行各業,期間大量服務於各行各業的項目層出不窮

區塊鏈3.0時代是以眾多公鏈為代表的,這一時期公鏈運算速度大幅度上升遠超以太坊,因此DAPP大規模爆發。

簡單來說如果把區塊鏈2.0比喻成4G,那麼區塊鏈3.0就是5G時代。

區塊鏈對傳統行業到底有什麼實際價值,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

(一)區塊鏈是一種安全的數據處理的手段。

區塊鏈本質上有四項不可缺的核心技術,分別是:分布式存儲、共識機制、密碼學原理、智能合約。分別對應數據存儲,數據的處理更新,數據安全和數據操作,

為擺脫現在「中心化」伺服器的種種問題,比如:黑客攻擊、宕機、販賣用戶信息區塊鏈使用這四項核心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從而使得數據變得可追溯且不容篡改。所有信息在寫入的那一刻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之後的運輸、銷售、監管也將完整地記錄在區塊鏈上,任何人都無法擅自更改。日後一旦發生問題,便可以輕松追溯到當時的信息,進而明確問責與賠償。這也是為什麼是叫鏈的原因。基於這樣的特點區塊鏈被用於確權,醫療,慈善等信息造假嚴重的領域。

(二)區塊鏈是一次頭腦風暴。

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導致了在區塊鏈行業中,沒有一個權威,或者說每個個體都是權威。因此採用協商一致的機制,即「共識機制」,基於節點們的投票、信任,使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都能在這個系統中自由安全地存儲數據、更新數據。共識機制的不同決定了系統的運營角度的不同

(三)區塊鏈是一次通證化

基於區塊鏈1.0的基調和2.0的思想,基本所有的區塊鏈運行都需要通證,作為記賬的酬勞通證成為鏈上礦工勞動的成果。通證的質量影響著礦工貢獻的熱情。通證與股票極其類似,所以通證的質量決定了公司的好壞。

企業上鏈

區塊鏈與互聯網大為不同,它的目標不是將企業的產品變得更為好賣(因為類似的目標已經讓互聯網實現了)。而是將這些產品或服務所承載的某些信息放到新的基礎設施上產生新的價值。在共識經濟學里,這種信息被稱為熵資產。之所以被稱為熵資產有兩個原因:一是具有稀缺性;二是對共識的形成具有貢獻。

只有對創建共識有價值的信息進入區塊鏈才是一件性價比高的事情。其中最初級的部分是可追溯的產品信息,但是可追溯的價值不是每個行業都必需的,而且區塊鏈未必能夠很好的解決底層資產的真實性問題。通常來說,無形資產比較適合上鏈,因為可以採用「公開即確權」的特點快速的完善產權體系。

但是將實體商品上鏈要格外慎重,如果採用物聯網技術才能實現真實性追溯的話,其法幣代價可能過於高昂,實際回報太低。

企業上鏈就是對傳統企業進行區塊鏈經濟化改造,讓其上鏈經營,成為區塊鏈經濟組織,就是企業上鏈。一個標準的區塊鏈經濟組織,是分布式自治組織,通過發行通證,凝聚共識,替代傳統協作模式,提升了生產力,讓參與創造財富的各種利益相關者,都具有組織的長期利益的共治和共享權力,企業上鏈最大價值在於提供新的經濟發展動能,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企業資產價值提升。消費者可以購買通證,分享企業的發展及收益;上下游企業也能購買通證,直接抵扣貨款或其他交易往來;產業鏈整合後,大家會共同監督產業各企業的發展,並維護通證的穩定。時至今日,很多企業都開始將目光瞄準了企業上鏈。

企業上鏈的困難

1.初涉區塊鏈行業信息閉塞

2.新通證經濟模式下缺乏成功適合企業運營模式

3.新技術缺乏相應人才

4.初期投入成本巨大

面對如此問題,不少企業望而卻步,為保證企業上鏈的順利進行可以通過BCSeeker尋找區塊鏈行業服務供應商。BCSeeker以自由開放的形式讓提供方商和客戶在這個平台上尋找貿易夥伴,尋求服務、洽談生意,可以說在互聯網上建立了一個無地理和時間障礙的自由的撮合市場,並且全過程對雙方完全免費。

BCSeeker專門為上鏈企業開辟了一條道路,您還在等什麼?

區塊鏈技術的個人理解與感想

我認識區塊鏈到開始了解區塊鏈只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從我有限的理解和認知中我產生了一些想法。下面就是我個人關於區塊鏈這個最新技術的一點看法和聯想。

區塊鏈第一個特性就是他的加密方法。採用的是256位的哈希演算法。按照現在技術是無法反向破解。也就是說誰也沒有能力打開一把沒有鑰匙的鎖。這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現在世界是不管再堅固的鎖,也是可以被破解的。這個技術解決了一個最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隱私的保護和安全性。從這個技術上看到了現在社會中的每個人其實是沒有安全感的。說到安全感大家可能就會認為是身體的安全。其實安全這個詞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區塊鏈技術首先用技術解決了安全問題。也就讓所有人相信他的絕對安全性。第一個共識就產生了。

第二個特性,就是去中心化。人類社會從建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有中心化的。部落,家族,民族,軍隊,國家的形成。都是中心化的體現。

中心化意味著管理的集中。在這種管理的集中過程中全世界都在追求民主,產生了民主集中制。各種形形色色的民主其實只是概念性的體現。真正的民主很難在中心化的結構中形成。縱觀整個世界所有的先進的社會體制都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首先我認為就不能是等級化的。或者說不能是自上而下的。民主是一種平等的最好體現。人類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路上走了幾千年。發現絕對的自由和平等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當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概念出現的那一刻起。理想主義的自由平等觀念似乎要產生了。讓全社會的人看到了實現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可能性。雖說去中心化是一種理想,但理想被看到了一絲絲曙光的時候。大家都開始興奮了。現在對比特幣等加密幣的炒作明顯有些跑題。但是這確實是由一群理想主義者實現的。就是這批狂熱的區塊鏈信徒。讓區塊鏈影響著整個加密幣市場。

如何搭建自己的區塊鏈

第一部分:從

1

建立自己的區塊鏈

目錄:

1.1

從模仿開始,初識區塊鏈

1.2

區塊鏈的基礎:共識機制剖析

1.3

共識機制的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

1.4

如何快速克隆一條區塊鏈

1.5

如何把比特幣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比特幣

1.6

如何把以太坊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以太坊

1.7

如何把

Ripple

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

ripple

1.8

如何把

stellar

變成自己的私鏈–分叉

stellar

1.9

如何搭建一個礦池,並挖出自己的創始區塊

1.10

如何開發自己的區塊鏈錢包(Windows

MAC)

1.11

如何開發自己的區塊鏈錢包(Android

IOS)

1.12

如何開發一個類似於

blockchain.info

的在線錢包

1.13

如何增加自己的區塊鏈網路的安全性和魯棒性

1.14

如何利用

coind

來處理充值提現業務

1.15

如何利用資金池搭建一個混幣服務

1.16

如何設計一種新的挖礦演算法

一般情況下都是這個流程,但一般人也是非常難以完成的。區塊鏈成熟的項目有以太坊、DECENT、比特幣等等。

「蜂巢思維」,區塊鏈時代的第一性原理

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樣,很快就會具有自治力、適應力以及創造力,也隨之失去我們的控制。但在我看來,這卻是個最美妙的結局。

——《失控》

"蜂巢思維"出自凱文·凱利的《失控》(1994),簡單的說「蜂巢思維」就是「群體思維」。蜜蜂的群體結構,在蜂巢之中每個個體各有分工,自發維系整個蜂巢,蜂巢就像是一個整體,匯集了每個個體的思維。凱文·凱利用蜂巢思維比喻人類的協作帶來的群體的智慧。

1.蜂群的「蜂巢思維」

「蜂群的靈魂」在哪裡?早在1901年,比利時作家莫利斯·梅特林克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它由誰統治,由誰發布命令,由誰預見未來……?

現在我們已經能確定統治者不是蜂後。當蜂群從蜂巢前面狹小的出口湧出時,蜂後只能跟著。蜂後的女兒負責選擇蜂群應該何時何地安頓下來。五、六隻無名工蜂在前方偵察,核查可能安置蜂巢的樹洞和牆洞。他們回來後,用約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報告。在報告中,偵察員的舞蹈越誇張,說明她主張使用的地點越好。接著,一些頭目們根據舞蹈的強烈程度核查幾個備選地點,並以加入偵察員旋轉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這就引導更多跟風者前往占上風的候選地點視察,回來之後再加入看法一致的偵察員的喧鬧舞蹈,表達自己的選擇。

除去偵察員外,極少有蜜蜂會去探查多個地點。蜜蜂看到一條信息:「去那兒,那是個好地方。」它們去看過之後回來舞蹈說,「是的,真是個好地方。」通過這種重復強調,所屬意的地點吸引了更多的探訪者,由此又有更多的探訪者加入進來。按照收益遞增的法則,得票越多,反對越少。漸漸地,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一個大的群舞,成為舞曲終章的主宰。最大的蜂群獲勝。

這是一個白痴有、白痴享、白痴治的選舉大廳,其產生的效果卻極為驚人。這是民主制度的真髓,是徹底的分布式管理。曲終幕閉,按照民眾的選擇,蜂群挾帶者蜂後和雷鳴般的嗡嗡聲,向著通過群選確定的目標前進。這是一個由兩萬個群氓合並成的整體,它和比特幣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2.螞蟻的「蜂巢思維」

從一個定居點搬到另一個定居點的蟻群,會展示出涌現控制下的「卡夫卡式噩夢」效應。你會看到,當一群螞蟻用嘴拖著卵、幼蟲和蛹拔營西去的時候,另一群熱枕的工蟻卻在以同樣的速度拖著那些家當掉頭東行。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螞蟻,也許是意識到了信號的混亂和沖突,正空著手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的亂跑。簡直是典型的辦公室場面。

不過,盡管如此,整個蟻群還是成功地轉移了。在沒有上級作出任何明確決策的情況下,蟻群選定一個新的地點,發出信號讓工蟻開始建巢,然後就開始進行自我管理。

3.鳥群的「蜂巢思維」

一個鳥群並不是一隻碩大的鳥。科學報道記者詹姆斯·格雷克寫道:「單只鳥或一條魚的運動,無論怎樣流暢,都不能帶給我們像玉米地上空滿天打旋的燕八哥或百萬鯫魚魚貫而行的密集隊列所帶來的震撼。(鳥群疾轉逃離掠食者的)高速電影顯示出,轉向的動作以波狀感測的方式,以大約七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從一隻鳥傳到另一隻鳥。比單只鳥的反應要快得多。」鳥群遠非鳥的簡單聚合。

4.演算法生成的群體智慧

在《蝙蝠俠歸來》中有一個場景,一大群黑色大蝙蝠一窩蜂地穿越水淹的隧道湧向紐約市中心。這些蝙蝠是由電腦製作的。動畫繪制者先製作一隻蝙蝠,並賦予它一定的空間以使之能自動地扇動翅膀;然後再復制出幾十個蝙蝠,直至成群。之後,讓每隻蝙蝠獨自在屏幕上四處飛動,但要遵循演算法中植入的幾條簡單規則:不要撞上其他的蝙蝠,跟上自己旁邊的蝙蝠,離隊不要太遠。當這些「演算法蝙蝠」在屏幕上運行起來時,就如同真的蝙蝠一樣成群結隊而行了。

5.涌現——看不見的手

「蜂巢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一隻從大量愚鈍的成員中涌現出來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它的神奇還在於,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度到集群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使大量的蟲子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復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集群」就會從「蟲子」中涌現出來。

螞蟻研究的先驅者惠勒認為,集群所形成的超級有機體,是從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蟲有機體中「涌現」出來的。他指出,這種涌現是一種科學,一種技術的、理性的解釋,而不是什麼神秘主義或煉金術。

涌現是一種非常普通的自然現象。涌現這個概念表現的是一種不同類型的因果關系。在這里,2+2不等於4,甚至不可能意外地等於5。在涌現的邏輯里,2+2=蘋果。當聆聽巴赫時,充溢我們身心的所有「巴赫的氣息」,就是一副富有詩意的圖景,恰如其分地展現出富有含義的模式是如何從音符以及其他信息中涌現出來的。

要想洞悉一個系統所蘊藏的涌現結構,最快捷、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運行它。就此而言,有什麼潛藏在人類個體中沒有涌現出來,除非所有的人都通過人際交流或政治管理聯系起來?在這種類似於蜂巢的仿生超級思維中,一定醞釀著某種最出人意料的東西。這里有一個關於活系統的普遍規律:低層級的存在無法推斷出高層級的復雜性。

計算機科學家越來越意識到,蜂巢思維和分布式問題是一體的,它們都是從一大堆相互連接的部件中涌現出來的模式。

6.從量變到質變

事物的涌現大都依賴於一定數量的個體,一個群體,一個集體,一個團伙,或是更多。滿滿一槽的水,當你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就會開始攪動,形成渦流。渦流發展成為漩渦,像有生命一般成長。不一會兒,漩渦從水面擴展到槽底,帶動了整個水槽里的水。不停變化的水分子瀑布在龍卷中旋轉,時刻改變著漩渦的形狀。

不管我們在何時拔掉塞子,漩渦都會無一例外地出現。漩渦是一種涌現的事物——如同群一樣,它的能量及結構蘊涵於群體而非單個水分子的能量和特性之中。一如所有涌現的事物,漩渦的特性來源於大量共存的其他個體,一滴水並不足以顯現出漩渦,而一把沙子也不足以引發沙丘的崩塌。

數量能帶來本質性的差異。一粒沙子不能引起沙丘的崩塌,但是一旦堆積了足夠多的沙子,就會出現沙丘,進而也就能引發一場沙崩。一些物理屬性,如溫度,也取決於分子的集體行為。當連接度高且成員數目大時,就產生了群體行為的動態特性——量變引起質變。

7.區塊鏈:二十一世紀的圖標

原子是20世紀科學的圖標。原子象徵著簡單所代表的質朴力量,代表著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不管是科學還是管理,都遵從於自上而下的層級結構。一個帶有禪意的思想:原子是過去,下個世紀的科學象徵是充滿活力的網路。

網路的圖標是沒有中心的——它是一大群彼此相連的小圓點,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糾纏的箭頭織成的網。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論述了物種如何從個體中涌現而出。這些個體的自身利益彼此沖突,卻又相互關聯。當他試圖尋找一幅插圖做此書的結尾時,他選擇了纏結的網。

網路是唯一有能力無偏見地發展或無引導地學習的組織形式。所有其他的拓撲結構都會限制可能發生的事物。群的拓撲結構多種多樣,但是唯有龐大的網狀結構才能包容形態的真正多樣性。

網路是群體的象徵,由此產生的群組織——分布式系統——將自我散布在整個網路,以致於沒有哪一部分能說,「我就是我」。無數的個體思維聚在一起,形成了無可逆轉的社會性。它所表達的既包含了計算機的邏輯,又包含了大自然的邏輯,進而展現出一種超越理解能力的力量。暗藏在網路之中的是神秘的看不見的手——一種沒有權威存在的控制。原子代表的是簡潔明了,而網路傳送的是由復雜性而生的凌亂之力。

1962年,第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分布式通信網路》宣告網路的誕生,之後的幾十年,網路得到巨大發展,發展成為有圍牆花園的互聯網。人們發現圍牆花園並不是堡壘,反而更像是監獄。

區塊鏈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比特幣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首次打破圍牆,創造了一個新的天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它已迅速發展成為一個3342億美元的新興行業。區塊鏈基於P2P網路,融入密碼學、概率論、計算機科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依賴群體智慧和涌現模式,組成了一個分布式、去中心化、協作及可適應性的網路。區塊鏈將掀起一場革命,在這里,蜂巢似的群體是主角。

8.達爾文時代的數學原理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說中最不能讓人接受的部分就是它的必然性。自然選擇的條件非常特殊,但這些條件一旦滿足,自然選擇就會無可避免地發生!自然選擇也許不該被稱為生物學定律。它發生的原因不是生物學,而是概率論。

進化不是一個生物過程,它整合了技術、數學、信息和生物學的過程,幾乎可以說,進化是一條物理法則,適用於所有的群體,不管它們有沒有基因。

我相信存在一種生命的數學。自然選擇也許就是這種數學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釋生命的起源、復雜性的趨勢以及智能的產生,不僅僅需要加法,還需要一門豐富的數學,由各種互為基礎的復雜函數所組成。它需要更為深入的進化。單憑自然選擇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大有作為,就必須融入更富創造力和生產力的過程。除去自然選擇,它必須有更多的手段。

一如乘法是某種連加運算,但從這種快捷運算中涌現出了全新的力量,如果我們只把乘法看成是加法的重復,就永遠也不可能掌握這種力量。只滿足於加法,你就永遠得不到E=mc?。

任何事物聚集成群都會與原來有所不同:聚合體越多,由一個聚合體觸發另一個聚合體這樣的相互作用就越有可能會呈指數級增長。在某個點上,不斷增加的多樣性和聚合體數量就會達到一個臨界值,從而使系統中一定數量的聚合體瞬間形成一個自發的環,一個自生成、自支持、自轉化的化學網路。

區塊鏈就是這樣的網路,聚合自組織的蜂巢,從多個維度上進行自然選擇,在不同的尺度上,以不同的節律,用不同的風格運行著。這種多元化的深度進化,猶如智能,是從某種動態群落中涌現出來的。這種最具適應性的系統是如此不羈,以至於與失控之間僅一線之隔。進化的系統會自己找到這個平衡點。

引述阿博切那個怪人的話,他說:「我更關心那些空白的地方,那些能想像得到卻實現不了的形態。」在區塊鏈的網路里,未來已來!

7. 虛擬貨幣錢包和本地錢包有什麼區別

虛擬貨幣錢包和本地錢包指的都是專門用來存儲虛擬貨幣的錢包。

區別:本地錢包的是裝在自己的電腦或手機上,在線錢包則是將私鑰加密後放在伺服器上。

個人的電腦有可能被植入木馬;而錢包伺服器也有被黑客攻陷,加密私鑰被破解的風險。伺服器安全防護比個人電腦要好一些,但更容易引起黑客注意。

(7)區塊鏈行為經濟學擴展閱讀:

虛擬貨幣錢包:

主要有三種類型:網路在線錢包、客戶端錢包(手機客戶端、電腦客戶端)、硬錢包。

1、網路在線錢包:它是指用戶以網路的形式進行虛擬貨幣相關於錢包操作;主要表現形式為網站,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都可以進行訪問。

2、客戶端錢包:它是一個安裝軟體,需要用戶下載到電腦、或者手機端,安裝之後才能夠使用的錢包類型;剛說的Dbank手機App錢包,就是這種類型。

3、硬錢包:類似U盤形式的錢包,它是真實存在的一種錢包類型。

本地錢包:

本地錢包的英文名為Local Wallet 。本地錢包是指將私鑰、交易數據存儲於本地端,如電腦、手機或是其他本地設備中;是指密鑰的存儲位置,其概念獨立於在線錢包、離線錢包。

本地錢包的英文名為Local Wallet 。是區塊鏈中比特幣錢包相關的術語之一。本地錢包是指將私鑰、交易數據存儲於本地端,如電腦、手機或是其他本地設備中;本地錢包是指密鑰的存儲位置,其概念獨立於在線錢包、離線錢包。

本地錢包的是裝在自己的電腦或手機上,在線錢包則是將私鑰加密後放在伺服器上。個人的電腦有可能被植入木馬,黑客可能盜取你的錢包文件,記錄你的錢包口令;而錢包伺服器也有可能被黑客攻陷,加密私鑰存在被破解的風險。伺服器安全防護做的比個人電腦要好一些,但也更容易引起黑客的注意,從安全性上來講,我認為這兩類錢包差不多。

要加強本地錢包和在線錢包的安全性,最好設置一個較復雜的密碼,並且,千萬不要忘記。本地錢包和在線錢包使用都比較方便,易用性強,在線錢包由於不受客戶端限制,易用性比本地錢包能好一點。Bitcoin Core、比太錢包、比特派錢包都屬於此類。

本地錢包_網路

熱點內容
區塊鏈互聯網捐贈平台 發布:2024-11-11 13:29:13 瀏覽:892
目前中國有幾家區塊鏈公司 發布:2024-11-11 13:29:12 瀏覽:337
怎麼去郫縣政務中心 發布:2024-11-11 13:23:22 瀏覽:738
中國長城區塊鏈概念 發布:2024-11-11 13:14:19 瀏覽:353
比特幣憑什麼靠挖出來 發布:2024-11-11 13:13:15 瀏覽:65
挖礦會把顯卡燒壞嗎 發布:2024-11-11 13:10:49 瀏覽:667
區塊鏈行為經濟學 發布:2024-11-11 12:52:06 瀏覽:801
eth最強筆記本 發布:2024-11-11 12:51:19 瀏覽:5
Eth購買礦工費 發布:2024-11-11 12:44:59 瀏覽:74
挖礦圈一手資源 發布:2024-11-11 12:26:38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