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革命公有制
Ⅰ 區塊鏈帶來了哪些顛覆,為什麼能夠成為國家戰略
區塊鏈的顛覆性特徵在於以下四個方面:一、透明性。區塊鏈系統的數據記錄對全網節點是透明的,數據記錄的更新操作對全網節點也是透明的,這是區塊鏈系統值得信任的基礎。由於區塊鏈系統使用開源的程序、開放的規則和高參與度,區塊鏈數據記錄和運行規則可以被全網節點審查、追溯,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二、開放性。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除了數據直接相關各方的私有信總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具有特殊許可權要求的區塊鏈系統除外)。任何人或參與節點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記錄或者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三、信息不可篡改。區塊鏈系統的信息一旦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後,就會得到永久存儲,無法更改(具備特殊更改需求的私有區塊鏈等系統除外)。除非能夠同時控制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四、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基本的特徵,意味著區塊鏈不再依賴於中央處理節點,實現了數據的分布式記錄、存儲和更新。在傳統的中心化網路中,對一個中心節點實行攻擊即可破壞整個系統,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路中,攻擊單個節點無法控制或破壞整個網路掌握網內超過5%的節點只是獲得控制權的開始而已。2019年是區塊鏈技術商業應用的元年,而政策利好的刺激將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更加穩健。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逐漸滲透到數字金融、互聯網等眾多領域,大家對區塊鏈的價值認識更加清晰。
區塊鏈已經形成了全球競爭的態勢,各國都在搶占發展先機,中國更不能落後;因此,區塊鏈成為國家戰略亦無可厚非。
Ⅱ 區塊鏈的現象及應用應該什麼樣子
一、區塊鏈的革命
直到比特幣出現後的第7個年頭,其底層核心技術區塊鏈才開始為人們熟知。隨著比特幣數百萬倍的漲幅引發的財富效應,區塊鏈的熱度也越來越高。其價值受到廣泛認可,被普遍認為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
2018年知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振臂高呼:「區塊鏈革命已經到來!要擁抱這場革命!」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區塊鏈官方學習讀本上線,官方媒體解讀,創業潮、招聘潮相繼涌來。2019年區塊鏈更是被官方定性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
在此形勢下,區塊鏈成為不折不扣的「新風口」,區塊鏈應用成為關鍵詞。在優化業務流程、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的這些優越性賦能實體經濟?
不止區塊鏈項目方在嘗試,以BAT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大廠,以招商銀行、中國銀行、平安保險為代表的的金融體系和移動運營商等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進行「區塊鏈+」,海外也是如火如荼,Facebook、高盛、摩根大通等都在積極推進。
二、區塊鏈+
2018年8月10日,騰訊開出第一張區塊鏈電子發票,截止2020年7月3日,開票量達2500萬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具有開票簡單、按需供應、成本低、效率高、防偽造的優勢,騰訊區塊鏈在區塊鏈+政務,區塊鏈+稅務方面以先發優勢迅速佔領市場。
而阿里系的螞蟻金服,早在2015年就開始布局區塊鏈。迄今,螞蟻區塊鏈旗下擁有開放聯盟鏈、BaaS平台等產品覆蓋數十個應用場景。已與英特爾,景德鎮瓷器,拜耳等全球多個知名企業達成上鏈合作。網路也很早入場區塊鏈,推出了區塊鏈 游戲 、區塊鏈存證等業務,目前鏈上存證量已經破億•。
2019年僅中國區塊鏈產業規模達12億元人民幣,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數據顯示,區塊鏈技術在電信領域的產值將從2018年的466萬美元激增2023年的9938億美元。在此背景下,2020又迎來多重政策的利好。
1.官方將區塊鏈納入新基建新技術基礎設施范籌;
2.湖南發布《湖南省區塊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3.廣州推出《廣州市推動區塊鏈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
4.北京印發《北京市區塊鏈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
5.江西上線運行區塊鏈服務大廳;
6.武漢舉行區塊鏈技術 科技 成果轉化專場活動;
7.重慶智博會區塊鏈應用創新大賽計劃投入5000萬元巨資作為投資激勵。
然而,雖然區塊鏈在金融、政務、公益、 游戲 、農業、製造業、醫療、版權等實體領域的落地賦能成果顯著,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但受大環境影響,更多的資金、資源、注意力被吸引到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方向,卻忽視了區塊鏈最核心的原生應用。
三、區塊鏈原生應用
互聯網開啟信息爆炸的時代,而區塊鏈將帶來價值自由流動的未來。今天的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受意識形態、文化制度、商業模式、 科技 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價值轉移的成本高,效率低,尤其在跨境支付場景中。
而在未來的區塊鏈時代,價值轉移將像信息傳遞一樣:全球性、即時、自由,每個人公平享有。股票、證券、身份、不動產等一切線下資產,都可以鏈上自由轉換。
而且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遠超過技術范疇本身,它更是一種思想,區塊鏈的靈魂在於共識。在區塊鏈的時代里,真正強有力的生命力會誕生在社區共識和應用落地之中,社區和共識會成為行業的主體與靈魂。
在具有共識的社區里,個體的能量和價值將被完全激發,對沖掉傳統中心化的裂變效應,打破原有堅固的底層架構,重塑新的商業 社會 價值觀。
所以,區塊鏈原生應用應該是以社區和共識為基礎的,賦予個體價值實現路徑的,能夠最大化激發個體能量和創造力的應用生態,最終打破壟斷,形成去中心化的價值自由交換網路。
個體能量和價值是多維度的,具有極大主觀性的。這些區塊鏈模式設計顯然不能完全激發個體能量,甚至差的有點遠。
真正符合區塊鏈精神的原生應用,應該在應用模式設計上做到宏大、全面,把個體所有的線上線下創造價值的行為考慮進去,供個體進行個性化使用,每個個體擅長的領域是不同的。
借用帕累托最優解理論,每個個體的能量被最大化激發才能使整體具備最大能量,才能打破原有的中心化商業模式,形成全球個體間自由流動的點對點價值傳輸網路,構建去中心化的商業新基礎設施,改變價值創造和傳遞模式,重塑整個 社會 的價值觀。
#比特幣[超話]# #數字貨幣# #歐易OKEx#
Ⅲ 區塊鏈技術是什麼未來可能用於哪些方面
技術的發展,往往超乎你的想像,從農耕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革命,截止到現在開啟了區塊鏈革命。達到認知革命的高度,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命題,為什麼之前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它們的出現並沒有提到認知革命的地步,而區塊鏈就可以?
如何快速進入區塊鏈行業?
1.找這個行業頂尖大牛,向他們學習或交流,比如李笑來,比如蔡叔
2.可以購買一些書籍,消息書籍不像淘寶那樣混雜,經典就那幾個,選幾個通讀一下
3.可以多搜搜相關文章,公眾號、知乎或其他,信息量很大的,大家自己可以發現看完30篇優質文章,你基本已經入門了。
微信公眾號:職場芝士派,跟你說說職場那些事
Ⅳ 什麼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構成是什麼
從技術的角度,架構的角度,用通俗的語言來跟大家講講,我對區塊鏈的一些理解。
究竟啥是區塊鏈?Block chain,一句話來說,區塊鏈是一個存儲系統,存儲系統更細一點,區塊鏈是一個沒有管理員,每個節點都擁有全部數據的分布式存儲系統。
那常見的存儲系統,是什麼樣子的呢?
首先看一下如何保證高可用?
普通的存儲系統通常是用「冗餘」的方式來解決高可用問題的。圖上圖所示如果能夠把數據復製成幾份,冗餘到多個地方,就能夠保證高可用。一個地方的數據掛了,另外的地方還存有數據,例如MySQL的主從集群就是這個原理,磁碟的RAID也是這個原理。
這個地方需要強調的兩點是:數據冗餘,往往會引發一致性的問題
1、例如MySQL的主從集群中中其實讀寫會有延時的,它其實就是有一個短的時間內讀寫不一致。這個是數據冗餘,帶來的一個副作用。
2、第二個點是數據冗餘往往會降低寫入的效率,因為數據同步也是需要消耗資源的。你看單點寫入,如果加了兩個從庫之後,其實寫入的效率會受影響。普通的存儲系統,就是採用冗餘的方式,保證數據的高可用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普通的存儲系統,能否多點寫入呢?
答案是可以的,比如說以這個圖為例:
其實MySQL的話可以做一個雙主的主從同步,雙主的主從同步,兩個節點,同時可以寫入。如果要做多機房多活的數據中心,其實多機房多活也是進行數據同步的。這里要強調的是多點寫入,往往會引發寫寫沖突的一致性問題,以MySQl為例,假設有一個表的屬性是自增ID,那麼現在資料庫中的數據是1234,那麼其中一個節點寫入,插入了一條數據,那它可能變成5了,然後這5條數據,向另外一個主節點進行數據同步,同步完成之前,如果另外一個寫入節點,也插入了一條數據,也生成了一條這個自增id為5的數據。那麼,生成之後,往另外一個節點同步,然後同步數據到達之後會與本地的這兩條5沖突,就會同步失敗,會引發寫寫的一致性沖突問題。這個多點寫入的話都會出現這個問題。
多點寫入,如何保證一致?
維新「天鵝大咖課」給你更多的技術幹活
Ⅳ 數字化經濟的本質
數字經濟資本化的弊端及其公有制趨勢
夏明月周培通王鍾翰
[摘要]數字經濟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資本化傾向,滋生了新貧富分化、數字壟斷、民生安全、主權安全等諸多弊端。從所有制角度看,這些弊端從根本上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與數字化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數字經濟資本化的過程來看,這些弊端是數字經濟要素資本化和運營模式資本化的產物。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看,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先進數字技術的發展。是兩面性,公有制和數字經濟資本化趨勢並存。但歸根結底,從制度和技術層面來看,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先進數字技術的結合,決定了公有制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數字技術在不斷改造舊的生產和分配方式的同時,也一直在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分配方式。數字經濟的繁榮背後隱藏著資本對數字生產資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分配關系和消費關系的控制。資本出於對效率和剩餘價值的追求,在數字經濟發展初期迅速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形成、發展和成熟,並逐漸形成了由其控制的數字基礎設施。在這個過程中,數字經濟逐漸形成了空間全球化、模式平台化、數量寡頭化的格局。數字經濟平台壟斷涉及大量數字工作者、平台消費者等相關問題,但其壟斷背後的根本驅動力其實是資本。資本的逐利性使得數字經濟平台滲透到市場的每一個角落。全球一系列典型事件顯示了數字經濟資本化對國際通信安全、國家金融安全和主權安全造成的威脅。一些數字經濟平台的行為已經危害到國計民生甚至國家安全。因此,研究數字經濟資本化的弊端以及數字技術的獨立性和安全性、創新性和監管性等相關問題是必要和迫切的。
一.數字經濟要素、模式及其過程的資本化
2016年《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數字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網路為重要載體,通過信息和通信技術提高效率、優化經濟結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根據數字經濟的技術屬性和使用屬性,可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是指數字技術帶來的產品和服務形成的產業,產業數字化是指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和改造。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中指出:「資本是對他人勞動產品的私權。」在數字工業化和傳統產業數字化的過程中,數字生產資料及其勞動成果被資本控制或佔有,並逐漸在數字生產技術、勞動關系和分配關系中形成主導地位。我們稱這個過程為數字經濟資本化。這里的「資本」不同於金融資本、國有資本、作為市場要素的資本等中性資本概念。本文中的數字經濟資本化是指數字經濟資本的私有化。
(A)數字經濟要素的資本化
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來看,數字經濟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資本、數字技術、數字生產資料和數字勞動力。數字經濟資本化的具體表現可以是數字經濟各種要素的資本化。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為資本壟斷技術,佔有數據和信息,控制勞動關系和分配關系。資本化的程度取決於資本對直接投資的控製程度
數字經濟意義上的資本並沒有脫離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下的資本本質。馬克思認為,資本是生產資料資本和社會關系資本的統一。「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然而,數字經濟資本的形式和載體不同於舊的工業資本。數字經濟資本化的過程涵蓋物化資本、個性化資本和數字資本,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載體。馬克思認為,資本的目的是「交換價值(特別是增加剩餘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從底層邏輯來看,數字資本仍然遵循馬克思《資本論》意義上的資本含義,但數字資本與傳統資本的最大區別在於,數字資本在數字技術搭建的數字平台的加持下迅速擴張和規模化。互聯網的中心化和規模化,使得資本佔有生產資料和覆蓋用戶的效率更高。
數字資本化是資本對技術的逐步控制。技術本身是沒有慾望的,它是生產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決定了生產方式和人與生產資料結合的可能性。而資本控制的技術會成為資本控制生產方式、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的工具,為資本增殖服務。馬克思說,「自從資本來到世界上以來,它的巨大滲透和整合能力改變了技術的面貌和發展進程。」數字技術的資本化是這樣形成的:首先,它是技術與資本結盟的產物。技術追求效率,資本追求增殖。與技術資本存在邏輯契約,技術通過資本化轉化為技術資本。技術既有技術的一般特徵,又有資本的一般屬性。其目的是追求高效率,實現高附加值。前提是技術成果成為商品,關鍵一步是商品貨幣積累成為資本。
數字生產資料的資本化也表明了資本對數字生產資料的控制。而信息和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就像工業經濟時代的石油一樣。數字化生產資料不同於舊資本主義時期的土地和原材料,主要是數字化技術產生的信息和數據。數字經濟的生產資料與傳統經濟模式的重大區別在於,在數字經濟時代,生產資料不僅僅是傳統的土地和原材料,人們在網路生活中留下的一切行為都可能成為數字生產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經過數字化技術篩選加工後,可以進入流通市場,形成適銷對路的商品,從而產生交換價值。與傳統經濟相比,數字經濟超越了實物交換的商品形態,資本對生產資料的控製表現為對市場各環節信息和數據的控制,這往往以數字經濟平台的形式表現出來。
數字勞動的資本化
表現為資本對勞動的控制。不過勞動資本化不是說勞動成為資本,而是勞動本身以及勞動關系被資本所控制。資本和勞動的關系不是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關系,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資本和技術的結合塑造了這樣一種關系:資本支配技術去控制勞動者的勞動方式,這樣的支配關系在數字經濟時代更普遍但卻更隱秘了。「我們已經看到,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基礎,一般說來,是勞動能力這種屬於工人的商品同勞動條件這種固著於資本形式並脫離工人而獨立存在的商品相對立。」勞動力資本化的根源在於資本對數字生產資料、生產技術和勞動者的控制,使勞動者同自身之外的勞動要素相分離,從而只能處於與資本家的僱傭關系中。「資本家本身不過是資本的職能,工人本身不過是勞動能力的職能。」
(二)數字經濟的運行模式資本化
從資本與生產力、生產資料、生產關系(包括勞動關系與分配關系)的聯系看,對技術的壟斷就是對數字經濟生產力的控制,對數據與信息的佔有就是對數字經濟生產資料的控制。資本對生產力的壟斷和對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決定著數字經濟的生產關系,數字經濟的生產關系決定著它的勞動關系與分配關系。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運行模式有明顯差別:首先是市場要素的流通方式,其次是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方式,最後是剩餘價值的分配方式。「數字資本主義理論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資本主義內部的相變。生產過程的形式和位置、資本投入的構成、利潤最高的商品、升值和貶值的勞動類型、商業消費的形態、資本和國家的各自作用以及社會階級的關系,所有這些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就市場要素的流通方式而言,傳統經濟模式是以物理空間為基本結構的流通,生產原料、生產工具以及商品的流通主要依靠跨空間的交通運輸來完成;而數字經濟則主要依靠互聯網平台為基礎的信息網路,具有超越空間、生產要素高度聚集的屬性,其以信息和數據為主要生產原料,相比傳統經濟模式,數字經濟市場要素的流通速度更快。就生產方式而言,傳統經濟模式主要依賴於機械工業機器生產,但數字經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更精密的智能工業生產,而且在以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虛擬空間中形成了與傳統產業完全不同的「虛擬經濟」形態,亦即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就分配方式而言,傳統經濟模式和數字經濟模式的區別在於市場資源配置與剩餘價值分配的形式不同,傳統經濟模式下產業上下游之間資源的流動、剩餘價值的分配由「看不見的手」即市場來進行,而數字經濟中的資源配置與剩餘價值分配雖然也由市場來完成,但「市場的手」往往是占據網路話語權的數字經濟平台。
綜上,在傳統經濟模式資本化的過程中,資本主要通過控制物化的生產資料來控制市場要素,進而控制人;而數字經濟資本化則是資本主要通過控制信息化的生產資料形成數字平台,進而實現對市場和人的控制。數字經濟的平台化、規模化可以在資本助推下迅速形成,一旦社會財富分配機制被資本化,少數佔有生產資料的私人化資本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壟斷財富,形成從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到對投入、生產、分配各環節的控制,牢牢掌握剩餘價值分配的話語權。在美國富豪排行榜上,有多人從事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產業,如亞馬遜集團董事會主席貝索斯、臉書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甲骨文CEO埃里森、谷歌CEO佩奇以及特斯拉CEO馬斯克和眾人熟知的比爾·蓋茨等。
(三)數字經濟資本化的過程簡析
馬克思認為把剩餘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同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一樣,數字經濟也經歷了資本原始積累的不同階段,「與工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原始積累相比,數字資本的原始積累呈現出全球性、非暴力、技術引領以及以資本權力為主導的特點」。數字經濟資本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數字經濟要素逐漸被私人資本控制的過程。資本通過對數字經濟要素的控制進而控制市場、勞動者,甚至控制消費者喜好。
美國,數字經濟的原始積累有明顯的「平台化」特徵,雖然互聯網1969年就誕生,但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數字經濟平台則要到20世紀90年代末,尤其是到小型計算機和手機普及之時。中期的數字經濟則逐漸催生出諸如Facebook、亞馬遜等互聯網綜合平台,它們隨著智能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更輕更小、普及率更高的硬體設備的廣泛使用而真正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角落,建構起數字經濟世界的平台框架。後期的數字經濟平台下沉到社會生活中更具體的角落,形成日常生活娛樂、社交、工作、學習和消費的平台,它們在4G網路出現以來日漸興盛,數字經濟開始從框架搭建時代進入內容生產時代。
完成數字領地擴展後的數字經濟平台在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中擁有了更強的話語權。資本憑借數字技術的手段和平台化的模式完成「數字圈地運動」後,必然要對「所圈得的領土」進行更精細、徹底的搜刮與掠奪。資本對增殖的追求和技術對效率的追求會催生這樣的結果:設法佔據盡可能多的生產資料,並力圖實現對生產的上中下游的控制以降低每個環節的成本,盡可能提升每個環節的效率,以實現對全產業鏈的延伸和控制,直至無以復加。在此過程中伴隨對競爭對手的排斥,對市場的控制以及行業壁壘、平台壁壘的形成,最終達成壟斷。
二、數字經濟資本化的弊端
數字經濟的繁榮是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產物,它正不斷改造著人類社會的生活樣態、在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同時也醞釀著數字經濟資本化危機。首先,在數字經濟時代下迅速擴張的數字經濟巨頭不斷開展數字世界的「圈地運動」,逐漸形成數字壟斷和數字霸權。其次,在資本控制下,數字經濟平台對國民文化娛樂生活的不良滲透,可能演化成資本對數字用戶的「數字殖民」,威脅國家意識形態、文化和國計民生的安全;最後,隨著數字經濟資本化進程加深,數字生產資料、勞動力、技術被資本控制和佔有的程度也在加深,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加持下,資本對效率和成本的數字化控制催生出「理性暴力」,互聯網平台寡頭們用比工業時代更為隱秘的方式「操控」著很大人群,極易造成社會的貧富分化。
(一)市場秩序方面的主要弊端
數字經濟從誕生之初就帶有天然的擴張性和資本化烙印。類似於資本主義殖民化的過程,數字經濟的發展中除了能看到數字世界的「圈地運動」之外,還能從中瞥見數字世界的「新航路開辟」。數字經濟對國計民生的積極影響是短期內經濟效率的提升,但負面影響則是對長期經濟公平的威脅。
首需提及的是市場壟斷。在談及數字經濟資本化之前,有必要把作為促進國計民生發展先進力量的數字經濟與被資本化後威脅國計民生的數字經濟加以區分。數字產業化與傳統產業數字化都是數字技術推動下國計民生發展的先進力量,但被資本化的數字經濟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之後,就逐漸成為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威脅社會公平的力量,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反倒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隨著數字經濟資本化過程逐漸完成,數字資本開始以數字平台的形態去占據和壟斷有利於增殖的一切領域和行業,排斥行業內的競爭對手,擠佔一切可以擠占的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構建行業壁壘。這會對市場長期可持續的良性發展造成破壞,逐漸演化出與社會力量相「敵對」的資本和財閥。
數字經濟資本化造成的數字壟斷與傳統壟斷有明顯區別。數字經濟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周期更短、范圍更廣。在宏觀層面,數字經濟本身的產業化和其他產業的數字化,使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鏈接比舊的產業鏈關系更密切。資本對市場的傷害最終要由勞動者、消費者來承擔,資本對數字產業的控制帶來的就是一切「唯市場」,貧窮群體的數字生活成本不斷加大,勞動者承受的數字剝削日益深重。市場看起來充滿活力,卻在為貧富差距加大、市場惡性發展埋下隱患。對中國而言,如果長期不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的社會負面影響,勢必加劇來兩極分化。因此,我們應積極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種種挑戰,創造有利於市場秩序和共同富裕要求的數字時代創新大環境。
(二)數字經濟資本化之下的「數字殖民」
有學者稱我們面臨著新階段的「數字殖民」。尼克·庫爾德利認為歷史殖民主義對土地、自然資源和肉體的佔有是工業資本主義發生的基礎。而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殖民」通過數字平台等各種機制對日常生活實現了殖民性佔領。平台產生了一種允許數據價值被佔有和剝削並與其他數據互相連接的社會資本。「數據殖民主義就是將歷史殖民主義的掠取行徑與抽象的計算方式結合在一起。」
數字經濟資本化帶來的根本問題是資本對人的控制,數字經濟繁榮的背後涉及市場安全、民生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技術安全等眾多國家安全問題。隨著數字技術不斷成熟,技術與資本的結合催生出一些體量巨大的互聯網寡頭,形成了有巨大威脅的資本的「數字殖民」傾向。回望西方資本主義海外殖民與對外侵略的歷史,自西班牙、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到兩次工業革命,殖民主義主要表現為對領土空間和物質財富的佔有、掠奪。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殖民」,則表現為以互聯網壟斷平台為依託的資本對人們互聯網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侵襲」。
「數字殖民」帶來的是資本對數據的統治和數據對人的統治。資本通過數據形成對資源掠奪、勞動生產和勞動成果分配的全程「監控」,加上大量的數據累計和快速計算所形成的經驗變成一個個的數理模型,以此形成數據對人的統治。這種統治根本上是資本通過對物的控制而實現對人的統治。資本對物的控制集中於生產資料、生產力和剩餘價值,對人的統治集中於勞動關系、消費關系和分配關系。數字經濟資本化仍未脫離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但在這一矛盾之下,數字技術的進步使資本對經濟要素的控制越來越深入。
(三)數字經濟資本化引發「理性暴力」
在精密的大數據標簽和用戶畫像之下,人的生產、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都在被資本刻意塑造成更有利於自身而不是更有利於人的模樣。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等技術(以下簡稱ABCD)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產物,是當前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但這些技術的出現也意味著資本可以藉助的工具更豐富了。隨著數字經濟資本化程度加深,市場發展唯增長、唯效率、唯技術的苗頭不斷顯現,從而產生了數字經濟時代的「理性暴力」。所謂的「理性暴力」亦即資本利用這些先進技術控制市場諸環節,把人當作實現增殖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在理性暴力面前,人面臨的是人之為人主體地位的危機。勞動者、消費者都面對理性暴力的侵襲,數字經濟平台機器背後的技術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演算法倫理問題、企業道德問題。對勞動者來說,勞動過程、勞動時間、勞動報酬都被普遍納入資本投入產出比的計算當中;對於消費者來說,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消費頻率等對資本有重要價值的數據都被數字經濟平台在系統中秘密地貼上了標簽。來自勞動者、消費者的作為數字生產資料的數據,在佔有關繫上幾乎被數字經濟平台私下壟斷,數字生產要素的私人佔有是數字經濟中造成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的根源。「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最為關鍵的生產要素之一,數據佔有的不平等引發經濟社會中權力的不平等。
數字資本通過佔有數字生產資料而控制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資本從中獲得的剩餘價值除重新投入再生產,還享有其所佔有的生產資料和固有資本增殖。勞動報酬與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之間的分配還只是造成貧富分化的第一個環節;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後資本的市場增殖將進一步拉開資本擁有者和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差距;已經完成資本積累並且控制著數字生產資料的資本將繼續加強對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控制。數字經濟資本化的具體弊端表現為三對基本矛盾:數字經濟市場競爭與平台壟斷的矛盾、數字化生產與數字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矛盾、技術資本化與國家安全的矛盾。進入21世紀,數字經濟資本化的過程類似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圈地運動」和「世界殖民」,但數字經濟資本化來得更迅猛卻又隱蔽得多,看起來比舊的資本主義擴張更溫和,但實際上是一種更劇烈的集中和擴張。
從所有制層面看,數字經濟資本化的弊端根本上源自社會化大生產與數字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從數字經濟資本化的過程來看,這些弊端是數字經濟要素資本化和運行模式資本化的產物。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視角看,ABCD、5G等先進數字技術發展的一體兩面,決定了數字經濟資本化的短期傾向與公有化的長期趨勢並存。但歸根結底,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先進數字技術的結合方式決定了公有化才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數字經濟在制度層面與技術層面的公有化趨勢
數字經濟公有化有其現實的基礎:一是技術層面,二是制度層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與制度現狀決定著數字經濟發展的資本化弊病與公有化趨勢共存。在技術層面,ABCD和5G等數字技術在根本上是先進數字生產力的關鍵構成部分,它們決定著數字生產的組織結構、效率水平、勞動方式,至於技術是服務與資本化還是公有化,則取決於實際的運行制度。而在制度層面,尤其以中國為代表,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體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決定著包括數字經濟在內所有經濟形態中的公有制地位。
「長期的經濟增長和普遍使用的技術有時會改變一個社會的整個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這被稱為『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在數字經濟背景下,資本對智能化生產的控制還將繼續間接地控制智能化體系中尚未被機器替代的勞動者,並以新的手段控制參與數字生產的數字勞動者,被資本化的勞動者的勞動力同時繼續被工具化。與此同時,數字經濟改變了國民經濟的生產、消費和分配方式。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智能化生產正在逐漸替代傳統的機械生產,意味著人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社會生產方式、勞動方式以及分配關系將出現新的格局。
以ABCD以及5G等先進數字技術為例,可以發現數字經濟發展的在技術層面的公有化趨勢。大數據有助於高效解決信息獲取與重大事項決策方面的問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加密技術可以為數字信息產品的交易提供高效的數字身份,雲計算有助於信息存儲與跨空間流動,人工智慧技術有助於解決重復性高、規律性強的問題,5G技術有助於解決無人駕駛、線上會議、空中課堂、元宇宙虛擬空間游戲娛樂等活動對低時延的高要求。上述總結起來便是生產方式的升級、生產效率的進步。這種種基於數字技術的升級與進步催生出一批使用門檻越來越低、智能程度越來越高的先進的數字網路生產工具,這些工具因為數字網路的集聚效應而有機會以便宜的價格觸達用戶,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開放性、公共性、共享性。而社交網路、金融支付系統、消費購物平台、特殊需求服務平台這類基於數字技術的社會數字系統,實際上就是向公眾開放、低門檻的數字時代的數字基礎設施。
先進技術姓「公」還是姓「私」,需要有層次上的分別。在制度層面,從我國經濟體制來說,一切數字生產資料及其技術在理論上都姓「公」;在技術屬性層面,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先進技術本質上是提升社會生產與分配效率的工具,它姓「公」還是姓「私」、為「善」還是作「惡」取決於使用主體。但在混合所有制經濟階段,公有制為主體與多種所有制並存決定了先進數字技術在制度和技術屬性上都將具有兩面性:一是作為制度公平層面的公有化趨勢,二是作為技術效率層面的資本化色彩。制度和技術兩個層面之間是包含關系,制度公平以公有制為基礎,技術效率以資本化為基礎。在當前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公有制與多種所有制並存,但以前者為主體。
總之,在當前社會發展階段,那些關乎國家安全、國際競爭、民生安全的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不管姓「公」還是姓「私」,必須在制度和政府宏觀調控之下加以發展。這就需要平衡政府監管與企業創新的關系,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阻礙創新動力。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數字經濟資本化在短期內確實能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但從長期來看則存在在根本上加速兩極分化,不利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發展的風險。然而,數字技術本身的先進性不容否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堅定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但必須保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防止公有制主體地位受到侵蝕。
數字經濟資本化的根源是數字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數字時代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所有制屬性決定著數字經濟要素和模式的公有化與資本化狀況,由此決定著資本對市場諸環節的控制情況。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於國情所採取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在制度和技術兩種視角下,作為制度主體的公有制和作為效率主體的多種所有制也衍生出數字經濟的公有化趨勢和資本化色彩,這種狀態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由此產生的數字經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既帶來了明顯的社會進步,又產生了諸多弊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視角出發,對數字經濟資本化傾向與公有化趨勢加以研究,有助於在理論上緊抓公有制的根本路線,促進混合所有制朝向人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改革、優化和升級。數字經濟發展的意義不僅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層面,更在於對塑造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新基礎設施的意義。
相關問答:投入產出比怎麼計算?
投入產出比計算方法: 用公式表示就是:R = K/IN = 1/N 「投入產出比」中的「投入」是指項目全部靜態投資額;「產出」 是指項目全部運行壽命期內各年增加值的總和。K為投資總額,IN為項目壽命期內各年增加值的總和,N = IN/K,N值越大,項目經濟性越好。 投入產出比是指項目全部投資與運行壽命期內產出的工業增加值總和之比。它適用於科技項目、 技術改造項目和設備更新項目的經濟效果評價指標。其值越小,表明經濟效果越好。
Ⅵ 區塊鏈如何帶來個人數據保護「革命」
區塊鏈如何帶來個人數據保護「革命」
美國媒體當地時間17日晚間披露說,深陷濫用個人隱私數據丑聞的英國「劍橋分析」公司原本計劃推出個人隱私數據存儲服務,並通過區塊鏈技術以加密貨幣的形式出售。個人信息加密貨幣化的概念其實並不新鮮,這個設想的關鍵在於每個人對個人信息的自主權。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技術可能帶來個人數據保護「革命」。
大數據時代,個人的數據被認為是黃金般珍貴。個人數據泄漏令人擔憂,但絕大部分人不可能因為害怕數據被收集而切斷與互聯網的聯系,而現階段有責任保管個人信息的企業、學校、酒店、社交網站等往往擔責不力。專家們認為,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帶有加密、信任、點對點、難篡改等特徵的「中間件」,有望解決這個難題。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令個人數據掌控權從互聯網公司轉移到用戶自己手中,使人人掌控自己的個人數據成為可能。通過它,用戶個人數據可以與個人數字身份證相關聯,用戶可以選擇數字身份證是匿名、化名或公開,還可以隨時隨地從任何設備訪問區塊鏈應用平台,控制他們的互聯網個人數據。
舉例來說,某人的身份證號碼在區塊鏈上的信息可能被轉換為一串密文,人臉圖像信息也被加密。他在酒店辦理入住時,僅需通過應用將身份證號碼密文發送給酒店,酒店將信息同區塊鏈應用上的加密數據比對,不需要知道他的任何真實信息,但只要加密數據比對結果相符就可以保證入住。
與此同時,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開發需要大量用戶數據資源,用戶可以將個人數據作為加密貨幣選擇性出售,同時收到一定回報。例如,如果電商需要用戶數據開發一個新應用,用戶可以選擇出售自己的購物歷史數據,但自己的地址賬號等信息仍可以保密。
在基因測序領域,區塊鏈應用已經開始讓傳統基因測序公司出售個人數據的「生財之道」受到挑戰。
近年來,面向普通人的基因測序服務備受追捧。以美國「23與我」染色體生物技術公司為例,消費者僅需不到100美元和幾口唾液就能得到家族遺傳信息,如果再付80美元,就能在原始數據基礎上獲得遺傳健康風險等方面的深度解析。然而這家企業並不滿足於測序服務收入,還將自己掌握的數百萬份客戶遺傳數據分類打包賣給制葯公司,僅2015年初出售的帕金森病數據就高達6000萬美元。不少類似的生物技術公司一邊從消費者獲得服務收入,一邊轉賣消費者的數據「掙雙份錢」。
今年2月,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徹奇創建了「星雲基因」公司,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打破這個格局。該公司計劃以低於1000美元的價格完成全基因組測序,這一費用由客戶承擔,作為回報,客戶在直觀了解自身遺傳信息對應疾病風險的同時,也擁有對測序數據的自主權。遺傳信息將通過區塊鏈技術保障安全,同時加密貨幣化,按照顧客的意願進行存儲出售等交易。
這家公司計劃推出一種「星雲幣」作為交易媒介,顧客可以將自己的遺傳信息兌換為「星雲幣」,也可以用「星雲幣」支付自己的測序費用,制葯公司可以用傳統貨幣購買「星雲幣」來獲得普通人的遺傳信息數據,整個交易買賣過程都通過區塊鏈平台完成,加密透明且安全。
徹奇表示,在綜合測序花費、遺傳信息保護、數據管理及基因組大數據處理等多方面因素後,區塊鏈技術讓更多人真正地「擁有」自己的遺傳信息。
Ⅶ 怎麼理解「區塊鏈為傳統產業彎道超車提供了可能」
為什麼用流量分發的角度解釋不通呢?因為你看到了BAT這些巨頭掌握了渠道,通過分發流量,提供信息賺得盆滿缽滿。卻沒有看到這些巨頭為什麼能掌握渠道,為什麼能獲得分發流量的權利。BAT在互聯網上的布局遍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購物、支付、餐飲、娛樂、交通、通信、社交等等等等……然而,其中大部分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
中介。
中介已經早就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只要有某種需求,只要存在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等,或者哪怕只是一點點不便利,在互聯網的時代里,就會有中介應運而生。曾經的中介是昂貴的,是按照服務收費的,所以只有一些行業常見中介。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尤其對於互聯網巨頭而言,數據和渠道的收益完全可以彌補中介的費用,這也是為什麼幾家互聯網巨頭現在言必稱生態,動不動就布局……
互聯網巨頭們之所以能夠分發流量,能夠提供信息,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渠道,導致流量,或者說信息,只能通過他們才能進行分發。換句話說,流量的分發成了一個中心化的過程,並不是因為信息或者說流量本身就是中心化的,而是因為BAT通過布局,通過提供中介服務,將信息分發這種事情變得中心化了,然後這個中心被掌握在了他們手上。
隨便拿個什麼舉例,比如外賣。沒有美團、網路、餓了么之前我們沒吃過外賣嗎?不是,我們也能知道附近的幾家小店的外賣電話,這就是去中心化的系統,訂餐這種東西,本來就不需要第三方參與。但是,為什麼現在這個領域完全變得中心化了呢?是因為這些公司提供了中介,提供了一個中心化的平台,同時,提供了一些曾經的去中心化系統無法提供的東西,例如,方便查詢和使用的信息,(相對)真實的評價和評分系統,以及便捷的支付系統(這又是另一個中心化系統了)。
於是,當BAT布局了這些公司之後,BAT就把這個渠道掌握在手裡了,從此之後,訂餐的信息幾乎一定會通過他們的平台發放,似乎給人了一種「BAT通過發放訂餐信息賺錢」的錯覺。然而,別忘了,他們之所以能夠掌握這個渠道,掌握發放這些信息的權利,是因為他們提供了這個中介系統,摧毀了信息交流不暢不透明的去中心化的原始系統,導致這個行業變成了現在所有信息需要通過他們來發放的現狀。
之所以你認為「改變了底層系統,不過是換個分發信息的流量中心」而已,是因為你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個中心化的系統,所以一定會有個中心」。卻忘了,這些領域原本是沒有中心的,是因為先有人提供了這個中心化系統,摧毀了原來的去中心化系統,於是,這個領域才有了中心。
這也是這篇文章,以及人們看好區塊鏈的原因——
所有的這些中介系統能做的事情,區塊鏈也能做(或者說有潛力可以做),而且,不用通過BAT,不用通過任何的互聯網巨頭,通過演算法就能達到這些互聯網中介平台的功能。
也許現在,技術,資本,以及其他方面的阻力使得區塊鏈不允許像中心化平台摧毀傳統去中心化市場一樣摧毀現在的這些中介,但是,區塊鏈提供了這種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區塊鏈是革命性的,或者說能改變互聯網。
至於現實,能不能幹掉BAT,我只能說,現在的區塊鏈還幾乎沒有能力幹掉任何東西。不要說一個已經成型的像是美團這樣已經成型的中心化系統了,把區塊鏈丟在一個沒有中心化的BAT暫時還沒有觸及到或者不屑於觸及的領域,區塊鏈先得把原始的去中心化系統幹掉再說別的。
而目前,據我所知,區塊鏈還沒拿到一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