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及其新基建賦能之路答題
『壹』 區塊鏈如何賦能新基建
區塊鏈技術正式納入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板塊,應該說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新基建是以發展新要素,將帶來的將是大貫通與大融合,當下的「新基建」,作為國家重要的發展建設行動,其公共、公開、公享屬性是不會動搖的。我們的區塊鏈創業應用行動,在秉持技術精神「去中心、去信任……」的前提下,都在極盡可能的追逐場景應用與場景落地。通過更具精準的「小場景」的成功應用,對區塊鏈技術的推廣能起到暫時的積極促進作用。但半年或一年後或者時間更長一點,家家都有區塊鏈,可惜鏈鏈不相連,價值無法互信融合與互導……又需要設計新的規則機制來達成互信融合,這種情況一旦產生,我們極有可能迎來針區塊鏈技術信仰坍塌的危機。區塊鏈也需要自己的新基建,它可能是一條或幾條由核心部門機構進行主導監管,並基於行業公會所頒布的行業價值認證與價值流通程序規則而設計的公鏈,主要用來解決後來的區塊鏈價值互信與價值融合問題。當下一個非常不好的現狀是:基礎設施達成了公開、公共、公享,但脫離了其中筆者認為最最核心的部分——普惠。現有的「新基建」距離普惠還非常之遠。當下國內非常之多的地方,包括部分中小城市、農村不僅存使用「新基建」的成本高,而且「新基建」設施服務效果差的狀況。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國家的不斷投入,以後的發展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貳』 用友剛剛發布的用友商業創新平台YonBIP,能夠幫助企業做什麼
YonBIP出現背景:
於2020商業創新大會上正式發布的YonBIP用友商業創新平台,應時而生,運用新一代數字與智能技術,幫助企業客戶實現轉型升級,實現更強競爭優勢、更高經營績效、更可持續發展,成就數智企業。
什麼是YonBIP?
用友2020年8月6日在2020商業創新大會上隆重發布的戰略級新品用友商業創新平台YonBIP,定位為數智商業應用基礎設施、企業服務產業共創平台。
YonBIP的核心內涵和特徵:
YonBIP是用友在數字經濟時代面向成長型、大型企業及巨型企業,融合了先進且高可用技術平台和公共與關鍵商業應用與服務,支撐和運行客戶的商業創新(產品與業務創新、組織與管理變革),並且具有數字化、智能化、高彈性、安全可信、社會化、全球化、平台化、生態化等特徵的綜合型服務平台。
YonBIP包括但不只一個工具系統,更是「數智商業應用基礎設施,企業服務產業共創平台」,面向企業客戶、產業和社會,全面賦能。
當前,新基建成為新的力量和機遇。YonBIP基於最新的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 、物聯網&5G、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數智化技術,採用雲原生、微服務、中台化、數用分離等全新技術架構,構建技術平台、數據中台、智能中台以及業務中台,聚焦營銷、采購、製造、供應鏈、金融、財務、人力、協同等八大核心領域,全面支撐企業運營管理與產業價值鏈。
YonBIP為客戶提供行業通用的八大核心領域SaaS服務,主要包括營銷雲、采購雲、製造雲、供應鏈雲、金融雲、財務雲、人力雲以及協同雲。同時,提供金融、能源、建築、汽車、煙草、財政等行業雲服務,並開展與生態夥伴合作,服務更多的細分領域和行業客戶,全面支撐企業、產業鏈與價值網的數字化、智能化協同,使能企業商業創新。
YonBIP作為一個數字化、智能化、社會化、全球化、高彈性、安全可信、平台化、生態化的綜合型服務平台,面向未來商業,讓商業創新如此便捷。
目前,用友雲市場入駐夥伴已突破8000家,入駐產品和服務突破11000個,發布/上市80餘款雲生態融合型產品,涵蓋營銷服務、平台基礎服務及工具、工業互聯網及新零售、大數據工具及服務、業務服務、供應鏈及物流、行業服務多個領域。
YonBIP是一個平台,更是一個生態。YonBIP雲生態的業務策略是全生命周期的ISV服務和在線運營,建設全球領先的企業服務產業共創平台,攜手夥伴共同服務企業客戶。未來,YonBIP的生態將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廣泛,社會化協同能力也更加強大,將聚合十萬家生態夥伴、億級社群個人,服務超過千萬家企業客戶,為客戶創造單一組織不能企及的價值
『叄』 新基建的特徵
一、是技術迭代。
可以看到移動通信是不斷迭代升級的,因此新基建一定要是一個開放系統,互聯模式,來應對迭代升級的變化。
二、是軟硬兼備。
傳統基礎設施主要依靠物理空間,依靠火車、公路、飛機,以人員和物質為全虛對象。而新型基礎設施則以數據和物品為對象,既有硬體,包括高端晶元、感測器,又有軟體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等。
三、是數字驅動。
數據是未來社會數字化、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已有過去的經濟驅動走向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數據驅動,用來引領技術流、智能流、物質流、人才流、資金流。
四、是協調迎合。
新基建的網路是以感知、全虛、乘除、計算、應用為主,其線上、線下互聯網與物聯網,數字化和智能化協同融合。
五、是平台聚力。
由於互聯網具有強大的聚集能力,因此互聯網平台型的企業和平台型的經濟可以快速的崛起,如電子商務平台、搜索引擎的平台、工業互聯網和雲計算的平台都產生了很多的頭部企業。
六是價值賦能。
新基建運用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路化的技術提升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水平,特別是在工業、農業、交通、能源、醫療、教育等領域賦能了更多更新的動能。
(3)區塊鏈及其新基建賦能之路答題擴展閱讀:
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路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肆』 區塊鏈技術如何為實體產業賦能
現在國內已經有企業將區塊鏈技術落地到了實際的產業中,如旺鏈科技就將區塊鏈應用到金融服務,醫療健康,IP版權,物聯網,共享經濟,通信,教育,
社會管理,慈善公益,文化娛樂等領域
『伍』 金融新基建賦能實體經濟
文|葉望春
2020年是新基建大年,除了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地的相關布局也緊鑼密鼓展開。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統籌安排的新經濟運行必需的基本建設,著眼於高新 科技 在經濟新發展階段的戰略性布局。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新基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其根本在「新 科技 」。在新基建所含的七大類別建設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尤為引人關注,再加上被國家發改委新近納入新基建范疇的區塊鏈,這三大技術構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體系的基石,同時也是被重點應用在金融領域的技術。
只有將 科技 與金融業務融合,解決長期制約金融發展的痼疾,推動普惠金融,精準支持實體經濟,才能將金融新基建的能量持續釋放,本文將通過實踐案例,解答金融新基建的價值。
解決金融行業幾大難題
在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 科技 的加碼下,金融服務向線上化、實時化、便捷化、智能化升級,逐步融入實體經濟場景的各個角落。這意味著藉助新基建有望解決傳統金融的諸多難題,更全面、更豐富、更高效、更精準地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新基建助力金融資源無縫融入實體經濟場景,解決部分脫離實體經濟的難題。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然而近年來,隨著製造業成本持續上升,投資回報率下降,金融資源沒有充分流向實體領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掣肘。如何才能將金融資源精準注入實體經濟中?這在傳統金融業中,由於金融和實體兩張皮的情況,較難解決,而金融新基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困局。
藉助金融 科技 可以搭建面向供應鏈、貿易、電商等各類實體場景平台,鏈接金融機構、生產製造企業、商貿物流網路等實體經濟各交易環節,讓金融服務與實體交易無縫融合對接,將傳統的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置於新型的智慧金融平台,從而確保金融資源可以更好地深入實體經濟的業務場景,精準把控資金走向,確保資金真正支持產業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發展,助力實體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區塊鏈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任難。
區塊鏈因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數據安全性、可信任性,能將相互之間不信任的節點連接在一起,實現信任機制的傳遞。 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保證鏈上企業信息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進行多方信息共享,可以打破由於傳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中小企業信用自證難問題,讓政府、金融機構、合作夥伴更好認清中小企業信用。通過信用體系的建設,更多誠信經營的優質企業可以脫穎而出,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
通過整合多方大數據,打破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數據孤島,構建智能生態圈。
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意願低,關鍵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數據,難以對其進行全面的風險識別和評判。 而金融新基建通過大數據技術搭建 社會 信用體系,整合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數據,進行海量非結構化數據的儲存和分析,拓寬數據來源和分析基礎,覆蓋更多數據維度。 經過清洗、挖掘和分析治理之後的數據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信用水平,不僅來源廣、治理好,還可以對各方數據進行交叉比對,這是傳統金融手段無法做到的,這大幅度降低了徵信成本,最終可構建低成本 社會 徵信體系。
通過運用人工智慧、雲計算解決線下操作效率低,降低金融運營成本,更好的推進普惠金融服務。
人工智慧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機器學習過程,實現在多領域優化或代替人為操作的功能。長期以來,金融機構由於服務長尾客戶的成本壓力大,投入產出比不高,流程長、效率低,難以為中小企提供定製產品和服務。而藉助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可以實現遠程開戶、無接觸信貸、智能審批、智能客服等,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可以實現機器人智能服務,減少客戶等待的時間,減少金融機構的人工成本,提升 社會 平均效率,從而服務更多的長尾客戶。
多場景賦能實體經濟
在國家密集布局新基建的背景下,金融 科技 需要與 社會 實體經濟的多領域、多場景深度結合,解決 社會 經濟長期以來存在的信用體系建設缺乏、中小企業融資難、貿易融資難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諸多難題,才能推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下面,通過幾個不同區域的新基建項目,解讀金融新基建如何助力實體經濟。
搭建智慧信用平台,助力 社會 信用體系建設。
當前,有地方政府開始搭建「信用+大數據」監管綜合評價模型,藉助金融 科技 ,完成智慧信用模型構建、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計算及可視化展示等目標,並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優化校驗評價結果,推送至其他政府部門業務系統,支撐各部門運用評價結果,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搭建智慧融資平台,整合多方政務數據,運用智能技術構建中小企業畫像,秒級匹配融資。
目前,運用金融 科技 手段後的某些中小企業融資平台可做到分秒放貸。在技術流程上,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稅務、工商、水電煤等政務數據資源,同時運用區塊鏈3D零知識技術,既可對交易參與方的數據隱私進行加密保護,又可在不暴露數據隱私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共享,成功地將企業運營蹤跡數據化,讓中小企業在融資時可以通過多方數據交叉驗證,變信用自證為他證,增強融資交易中的公平性和真實性,提高了對風險的精準判斷。
再運用人工智慧,對公共數據及倉儲物流、財務業績、產品結構等經營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對中小企業進行多維度畫像,梳理關系網路、搭建標簽體系、量化信用評級。以此為基礎,構建起智能匹配引擎,形成「千企千面」的產品體驗。
在整個貸款流程上,此類平台綜合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通過貸前智能進件、貸中智能審批、貸後智能管理將信貸的全流程都線上化。在貸前進行智能初篩,同時通過OCR、圖像識別技術實現豐富數據留痕;在貸中通過智能插件技術及豐富的數據介面實現一鍵授權數據採集;在貸後通過關聯圖譜、多源信息比對及數字水印等技術核驗信息真實性,實現風控預篩。全部智能化、線上化運營後,欺詐風險得到緩釋,貸款時效甚至可以達到分秒級放貸。
搭建智慧貿易平台,助力貿易流程線上化和無感監管。
在以往的貿易流程中,企業由於信用缺失而面臨通關慢、貸款難,同時監管機構也面臨監管成本高的困擾。目前,有的地區口岸將區塊鏈跨境貿易網路和核心企業、監管機構的核心系統對接,通過源頭數據上鏈的方式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內在的技術屬性保證可追溯性和互鏈,從而實現了審單前的數據上鏈以及交叉驗證,審單中的風險識別,並在審單後繼續開展事後稽查與企業信用評分。
這不僅將企業的物流通關信息及時傳遞給金融機構,形成它們的風控抓手,同時還幫助海關監管實現無感監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藉助它,企業可以實現通關材料線上化、通關流程一體化,實時掌握通關信息和審核進度,更好地匹配資金和生產,優化周轉。
搭建智慧區域經濟平台,貫通貿易全流程,助力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戰略舉措,如何打破區域在政策、信息、物流、資金等方面的各自為政,成為各方關注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推進的港口物流及貿易便利化區塊鏈平台從三個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 科技 :首先,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連接海關、港口、承運人、貨主、貨代、金融機構等相關各方的智慧港口物流平台。其次,平台整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實現數字化集成共享。未來,該平台將逐步實現「監管精準化、物流集約化、運行智能化、流程可視化、金融普惠化」的長期願景,大幅提升大灣區貿易通關整體效率與營商環境。
開啟廣闊市場藍海
新基建布局主要蘊含三大方面的機遇:
一是由政府推動的公共智慧平台的建設。 2020年以來,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新基建,其中8個地區明確規劃了年內計劃新建5G基站數量,合計超過30萬個。四川、重慶、山西、河北等省市已發布了年度重點項目清單,總投資接近40萬億元。深圳市出台的《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中提到,將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建設五張通信網路、四類算力設施、三大數字技術設施。
二是新基建將帶動 科技 行業的高速增長。 在新基建帶動下,企業爭相投入巨資進行 科技 研發,這不僅為新基建帶來充沛的資金和技術,同樣會帶動 科技 產業的高速發展。
以5G、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在中短期內創造大量投資機會、提升發展動能,而且能加速智能經濟的落地和智能 社會 的到來。根據中研普華《2020-2025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2025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預測將達到2385億元。中國作為區塊鏈新興市場,預計2023年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2018年我國區塊鏈總支出為1.6億美元。
三是新基建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市場。 科技 的重要價值是與傳統產業結合,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金融 科技 為例,2019年報顯示六家國有大行 科技 投入總和超700億元,其中,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四家大行投入資金已超100億元。而據奧維咨詢估計,中國金融機構2018年總計投入1522億元人民幣用於 科技 開支,這一數字將以21.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3年將達到4008億元人民幣。
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抓手來推動經濟發展。在當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當口,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六穩」不能再通過簡單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需要發揮 科技 的力量,以政府新基建帶動 科技 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從而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中金融 科技 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陸』 碰撞數字經濟時代火花,傾聽「十四五」能源電力聲音
碰撞數字經濟時代火花 傾聽「十四五」能源電力聲音
2020年中國電力發展論壇關鍵詞搜索
記者 趙冉
9月22日是距離「十四五」開局100天的日子,能源電力行業對「十四五」的謀劃已到了最後梳理階段。9月22日至23日,2020年中國電力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以「助力電力數字化轉型 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重點圍繞電力「十四五」規劃發展中涉及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新基建」如何發力和能源結構如何轉型成為與會代表談論較多的話題。
「數字新基建助力電網數字化轉型」、「大規模海上風電發展對電網影響及應對措施」、「新能源高比例情景下儲能的發展機遇」、「氫能產業發展形勢與實踐」……這些話題讓人們對「十四五」能源電力可以有更多的預知。
「新基建」蘊藏勃勃生機
「新基建的時代已開啟,工業互聯網的時代已到來,電力行業已經迎來了數字化變革的新藍海,更靈活、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電網形態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也將成為解鎖能源電力行業轉型升級的密碼。」 在2020年中國電力發展論壇做主題發言時,國網信息通信產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辛永如是說。
據辛永介紹,國家電網公司「新基建」涉及除鐵路和軌道交通之外的其餘六個領域,其中,以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5G、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數字新基建」)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15日,國網公司向 社會 發布「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分別是電網數字化平台、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力大數據應用、電力物聯網、能源工業雲網、智慧能源綜合服務、能源互聯網5G應用、電力人工智慧應用、能源區塊鏈應用、電力北斗應用。
「技術創新是數字新基建的重要驅動力,綜合考慮國網公司數字新基建重點建設任務及信息通信產業發展需求,結合近幾年戰略 科技 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在電力行業建設數字新基建中,晶元技術、5G+北斗關鍵技術、智能感知技術、電力人工智慧技術等將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及推動產業升級的源動力。」 辛永談表示。
作為新能源領域新基建的核心組成部分,國網新能源雲目前累計注冊用戶14.2萬人,入住企業9206家,8月訪問量42.78萬次,日均訪問人數614人。國家電網發展部副主任王勁松介紹了國網新能源雲的建設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新能源數字經濟平台,建立「橫向協同、縱向貫通」和「全環節、全貫通、全覆蓋、全生態、全場景」的新能源開放服務體系。
「數字經濟是一種高級經濟形態。數字經濟開啟了對傳統工業經濟的裂變式改造,成為各國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對的重要砝碼。」 國網大數據中心副主任沈亮指出,我國工業現代化的特徵是傳統工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遇到了信息化的機遇,決定了我國的工業化可以不必完成工業化再去走信息化之路,而是走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之路。隨著我國數字技術工具和商業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新基建的熱潮下,許多電力企業都在進行工業互聯網 探索 與實踐。與會的華能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范偉寧介紹說,華能工業互聯網項目分為集團側、區域側和電廠側三個層面。「華能Aistry工業互聯網有五大核心點,分別是IT基礎設施雲化,提供強大存儲與計算力;工廠設備數據上雲,海量工業數據,挖掘數據價值;業務SAAS(通過網路提供軟體服務)化,以中台為基礎,構架企業運營中心;智能應用是核心,以IT為工具,為生產賦能;眾創共贏,打造全流程企業生態。」 他說。
電動 汽車 充電設施是「新基建」的重點內容之一。據國網電動 汽車 服務公司副總經理闕詩豐介紹,2025年,全 社會 專用樁充電量將達到423億千瓦時,公共樁充電量365億千瓦時;預計「十四五」期間,全 社會 專用樁和公共樁共計產生充電量2532億千瓦時,全 社會 單位樁和私人樁共計產生充電量272億千瓦時。
「電動 汽車 與電網互動市場前景廣闊。」他表示,2030年電動 汽車 與電網互動的功率總理論潛力將超過10億千瓦,相當於50個三峽電站;電動 汽車 與電網互動的電量總理論潛力將超過2萬億千瓦時,電動 汽車 與電網互動服務按0.05元/千瓦時估計,總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要加強充電設施規劃布局,推進科學互聯、有序互通,強化充電安全監管,提升可持續能力。」 他建議道。
南網能源發展研究院電力規劃中心主任黃豫從實踐中分析了電力規劃研究數字化的難點:在多源異構的數據環境中,數據來源多、口徑不一,往往混雜不完整、不正確或不相關的臟數據;能源行業數據獲取難度大,電力行業數據分散在各省及地市,分工收集困難;在當前電力規劃研究中各環節的一些主流應用軟體相對獨立,封裝性強等等。
「在信息化水平日益完善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應用系統、軟硬體平台和設備等需要維護和管理,如何建立高效協同的網、省、地協同管理體系、統一管理許可權、建立起穩定和規范的平台運維機制,已經成為了平台信息化管理的一個重要的難題。」他表示。
能源轉型加快踩油門
「發揮我國在清潔能源、特高壓、智能電網等方面的優勢,堅持『自主創新、示範先行、中國引領』的思路,聚焦能源清潔化、電氣化、智能化、集成化等事關能源轉型發展全局的方向,推動能源開發、轉換、配置、使用等領域技術和裝備創新,促進產業化發展,搶佔全球能源技術制高點。」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雋在暢談電力「十四五」規劃時表示。
她指出,能源轉型總體路徑可分為三個階段。「十四五」是增量替代,煤電踩剎車、清潔能源踩油門,煤電從主力電源向調節性電源轉變,新增需求由風光儲輸滿足,清潔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重持續提升,比分別達到57%和45%。能源系統實現碳排放達峰。2025~2035年是存量替代,煤電加速退出,加快向調節性電源轉變,清潔能源和電能分別成為生產側和消費側第一大能源。2035~2050年是全面轉型,全面建成中國能源互聯網,煤電轉變為季節性備用電源,清潔能源實現對化石能源的全面替代。
作為「有分量」的清潔能源,核能被預計在「十四五」將會加速發展。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核能分會會長邱建剛介紹說,到「十四五」末,在運和在建核電機組按低位和高位預計將分別達到9000萬千瓦和11000萬千瓦。「初步預測,2025年核電機組在運規模達到7000萬千瓦以上,約佔全國總裝機容量的3%;核發電佔比6%;相對高效燃煤發電,年度可實現碳減排4.5億噸左右;在建規模4000萬千瓦。」「『十四五』期間,力爭在電力負荷較大、電網安全運行樞紐地位重要以及可再生能源資源匱乏且成本較高的華中地區,適時啟動內陸核電建設。」他同時表示。
中國華電集團戰略規劃部副主任羅錦華在分享了「新能源高比例情境下儲能的發展機遇」。他建議,重視儲能定位,做好儲能在各環節的布局;強化產業扶持,促進儲能在各領域的發展;推進市場建設,加快儲能參與電力市場進程;提升技術水平,促進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完善標准體系,引領儲能技術標准推廣。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國華投資公司(氫能公司)總經濟師梅競誼對氫能在「十四五」的發展非常看好。她指出,全球氫能發展大趨勢已確立並一日千里,國內氫能的上下互動和橫向競爭日趨頻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氫能發展,各地紛紛依託自身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發布氫能發展規劃。今年9月16日,五部委正式發布《關於開展燃料電池 汽車 示範應用的通知》,提出『以獎代補』,將有力推動氫能及燃料電池指出產業鏈的形成。」
但同時,梅競誼也指出當前氫能存在的問題:氫能全鏈條關鍵技術性能差距明顯,裝備和關鍵材料依賴進口、設備價格高,加氫站初始投資高昂;氫能人才缺乏,產業配套體系缺乏,在制氫、儲運、加註方面都缺少技術標准體系。「需要政府明確市場預期與技術攻關規劃,氫能發展的國家戰略,形成各方合力,推動行業 健康 可持續地發展。」她建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