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應用的故事
㈠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解讀區塊鏈
大家最近天天都能聽到區塊鏈這個詞,那什麼是區塊鏈呢?「分布式、難以篡改、一致存儲」等解釋太技術化且較為干澀。我這里來通俗的科普下:區塊鏈主要為了解決互不信任的個體之間的信任問題。
舉個通俗的例子:話說老李和老王一個村,老李最近手頭有點緊,想向老王借點錢。老王呢,擔心借了老李後他賴賬怎麼辦,於是找來「德高望重」的村長,不過想想,村長也不可信,以前村長還偷過別人家的地瓜啊!怎麼辦?
區塊鏈的方法是:老王借了1000塊錢給老李後,然後用大喇叭在村裡大喊「我老王今天借了老李1000元錢,大家都趕緊記錄下」,於是村裡的所有人都記錄在了自己家裡的賬本上,謹慎的保管了起來。這下可好,老李再也賴不過了,村裡即便有不守信的人,那還是好人多呀,老李也不可能找村裡全部的人偷偷抹掉自己的借錢記錄的。就這樣,區塊鏈解決了互不信任的老王和老李之間的借錢的信任問題。
在沒有出現區塊鏈之前,我們是如何解決互不信任個體間的信任問題呢?簡單啊,找兩者都信任的「德高望重」的「見證人」就好了,例如故事裡的村長,例如買賣雙方之間的支付寶,例如公證處等等。不過可能這類「見證人」也不一定一直誠信下去,所以區塊鏈乾脆就讓大家都作為見證人。
老王放心了,但老李頭疼啊!老李要等村裡人都記錄好了才能拿到借給他的錢,誰家還沒個大爺大媽手腳慢一些的。所以目前區塊鏈距離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效率問題需要得到大幅提升才可以。
回想一下,你平時是怎麼和別人交易的:一件漂亮的衣服,你可以在實體店挑好,確認好了對方衣服質量不錯,對方確認你的錢是真錢,那麼我們面對面一手交錢一手拿貨。
要是我們隔著十萬八千里,彼此既不認識也不信任還是想交易呢?那就要有我們都信任的第三方了,也就是達成所謂的共識機制。比如:你可以在淘寶通過第三方見證擔保完成交易,錢先給支付寶——支付寶收款讓賣家發貨——賣家發貨——你確認收貨——支付寶再把錢給賣家。
但是,倘若這個中心化的機構作惡了,馬爸爸撕了賬本,不承認你給了錢,或者和賣家聯合起來騙你錢,那可怎麼辦?
又或者政府借了你一100萬,最後用超發貨幣的方式還給你錢,100萬縮水到1萬,由你來承受通貨膨脹的損失,你又怎麼辦?
有沒有不被任何政府、組織機構控制,能公開透明的完成仲裁,記錄了就不被篡改,沒有跑路風險的第三方呢?
別著急,我們的主角區塊鏈技術解決就是這樣的問題——你們之間的交易可以被所有在這個區塊鏈系統的人見證,大家的小賬本里頭都會記錄你們的交易。B如果否認收了A的錢,或者A說自己借了300塊錢,都會被路人甲乙丙丁質疑。具體是如何做到的呢?
1)系統給每個人都發了個小賬本,讓每個人都有記賬的權利,咱們稱之為分布式記賬。
2)為了鼓勵大家幫別人記賬,系統代碼設定將比特幣這樣的代幣獎勵給記賬者,為了防止一堆人記賬堵死,還將代幣設為有限個,甲乙丙丁需要通過系統規定的機制進行計算,算的最快最好的才能獲得記賬的權利,記錄之後通過系統廣播給大家,所有人復制一份相同的賬本,這個通過計算獲得獎勵的過程就叫挖礦,記賬的路人甲乙丙丁就是礦工。
3)有一天,最初記錄這筆交易的甲Game Over了,這個賬本卻還是存在在其他人的賬本里,A和B誰想否認都不行。我們把通過代碼寫好了如何仲裁和分配,無需銀行、政府、企業等中心化組織機構作為第三方見證(去中心化),直接點對點(P2P)交易的方式,稱為去中心化。
4)系統把多個交易打包成區塊,按時間順序鏈接起來成為最後人手一本的賬本,這就是區塊鏈技術
其實把區塊鏈簡單理解為賬本不過是最淺顯的解讀了,把它的每個特點拆分開來,所能應用的領域很多很多。
現在傳統金融行業、券商、投資機構正在跑步入場,物聯網, 游戲 ,儲存,版權,防偽,徵信,支付,預測市場(賭博之類)、社區等眾多領域已經開始了區塊鏈的 探索 應用。
互聯網讓萬物皆可連,區塊鏈能否讓所連皆可信呢?
我用天地自然運化的奇石解讀一下區塊鏈:
所有科學、哲學、道義⋯⋯天地都包涵著。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種文化都與天地道化有關。
區塊鏈自然逃不脫天地運化法:即順然、隨然、無窮、無常。
它就是這塊奇石,其表面整體上的數據運化,一是,整體向著無形無象。二是線點守著一個規律:即無常之道。就是說它們每條線,每個點,追求的都不是一個閉合的目標和一個局限的目的。這樣說大家我好理解了:一個畫家要畫一隻雞,是有目的的,有終結相的,而奇石,大自然造化時,是沒有終結相的。所以相不閉合,線、點數據也不終結。區塊連接之技術,就是這個天運之道。無常運化無形無象,永無終結。(無中心化,就是無形無相,形式不封閉,結構不封閉,思想不封閉⋯⋯如「石」辦事就行)。
山東曲阜孔子靈石館
大家好,我是皮皮,我在這里用幾個生活小例子給大家解讀一下什麼叫區塊鏈?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級,分布式存貯的,以加密信息做鏈接地址的數據區塊鏈接系統,叫區塊鏈
這玩意本來就是許多高 科技 的復合品,沒法簡單,再簡單也是一大段話,而且未必能說清楚
區塊鏈(Blockchain)嚴格的定義是指通過基於密碼學技術設計的共識機制方式,在對等網路中多個節點共同維護一個持續增長,由時間戳和有序記錄數據塊所構建的鏈式列表賬本的分布式資料庫技術。該技術方案讓參與系統中的任意多個節點,把一段時間系統內全部信息交流的數據,通過密碼學演算法計算和記錄到一個數據塊(block),並且生成該數據塊的指紋用於鏈接(chain)下個數據塊和校驗,系統所有參與節點來共同認定記錄是否為真。
區塊鏈是一種類似於NoSQL(非關系型資料庫)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統稱,並不是某種特定技術,能夠通過很多編程語言和架構來實現區塊鏈技術。並且實現區塊鏈的方式種類也有很多,目前常見的包括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POS(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DPOS(Delegate Proof of Stake,股份授權證明機制)等。
區塊鏈的概念首次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提出,作者為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個人(或團體)。因此可以把比特幣看成區塊鏈的首個在金融支付領域中的應用。
【通俗解釋】
無論多大的系統或者多小的網站,一般在它背後都有資料庫。那麼這個資料庫由誰來維護?在一般情況下,誰負責運營這個網路或者系統,那麼就由誰來進行維護。如果是微信資料庫肯定是騰訊團隊維護,淘寶的資料庫就是阿里的團隊在維護。大家一定認為這種方式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區塊鏈技術卻不是這樣。
如果我們把資料庫想像成是一個賬本:比如支付寶就是很典型的賬本,任何數據的改變就是記賬型的。資料庫的維護我們可以認為是很簡單的記賬方式。在區塊鏈的世界也是這樣,區塊鏈系統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記賬。系統會在一段時間內,可能選擇十秒鍾內,也可能十分鍾,選出這段時間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他會把這段時間資料庫的變化和賬本的變化記在一個區塊(block)中,我們可以把這個區塊想像成一頁紙上,系統在確認記錄正確後,會把過去賬本的數據指紋鏈接(chain)這張紙上,然後把這張紙發給整個系統裡面其他的所有人。然後周而復始,系統會尋找下一個記賬又快又好的人,而系統中的其他所有人都會獲得整個賬本的副本。這也就意味著這個系統每一個人都有一模一樣的賬本,這種技術,我們就稱之為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
由於每個人(計算機)都有一模一樣的賬本,並且每個人(計算機)都有著完全相等的權利,因此不會由於單個人(計算機)失去聯系或宕機,而導致整個系統崩潰。既然有一模一樣的賬本,就意味著所有的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每一個人可以看到每一個賬戶上到底有什麼數字變化。它非常有趣的特性就是,其中的數據無法篡改。因為系統會自動比較,會認為相同數量最多的賬本是真的賬本,少部分和別人數量不一樣的賬本是虛假的賬本。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篡改自己的賬本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除非你能夠篡改整個系統裡面大部分節點。如果整個系統節點只有五個、十個節點也許還容易做到,但是如果有上萬個甚至上十萬個,並且還分布在互聯網上的任何角落,除非某個人能控制世界上大多數的電腦,否則不太可能篡改這樣大型的區塊鏈。
【要素】
結合區塊鏈的定義,我們認為必須具有如下四點要素才能被稱為公開區塊鏈技術,如果只具有前3點要素,我們將認為其為私有區塊鏈技術(私有鏈)。
1、點對點的對等網路(權力對等、物理點對點連接)
2、可驗證的數據結構(可驗證的PKC體系,不可篡改資料庫)
3、分布式的共識機制(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解決雙重支付)
4、納什均衡的博弈設計(合作是演化穩定的策略)
【特性】
結合定義區塊鏈的定義,區塊鏈會現實出四個主要的特性: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去信任(Trustless)、集體維護(Collectively maintain)、可靠資料庫(Reliable Database)。並且由四個特性會引申出另外2個特性:開源(Open Source)、隱私保護(Anonymity)。如果一個系統不具備這些特徵,將不能視其為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整個網路沒有中心化的硬體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且任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會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因此也可以認為區塊鏈系統具有極好的健壯性。
去信任(Trustless):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需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因此在系統指定的規則范圍和時間范圍內,節點之間是不能也無法欺騙其它節點。
集體維護(Collectively maintain):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的,而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
可靠資料庫(Reliable Database):整個系統將通過分資料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資料庫的拷貝。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因此參與系統中的節點越多和計算能力越強,該系統中的數據安全性越高。
開源(Open Source):由於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必須是公開透明的,所以對於程序而言,整個系統必定會是開源的。
隱私保護(Anonymity):由於節點和節點之間是無需互相信任的,因此節點和節點之間無需公開身份,在系統中的每個參與的節點的隱私都是受到保護的。
【區塊鏈意義之一 :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
區塊鏈解決的核心問題不是「數字貨幣」,而是在信息不對稱、不確定的環境下,如何建立滿足經濟活動賴以發生、發展的「信任」生態體系。而這個問題稱之為「拜占庭將軍問題」,也可稱為「拜占庭容錯」或者「兩軍問題」,這是一個分布式系統中進行信息機交互時面臨的難題,即在整個網路中的任意節點都無法信任與之通信的對方時,如何能創建出共識基礎來進行安全的信息交互而無需擔心數據被篡改。區塊鏈使用演算法證明機制來保證整個網路的安全,藉助它,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下自動安全的交換數據。更多介紹請參見《比特幣與拜占庭將軍問題》。
【區塊鏈意義之二:實現跨國價值轉移】
互聯網誕生最初,最早核心解決的問題是信息製造和傳輸,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將信息快速生成並且復制到全世界每一個有著網路的角落,但是它尚始終不能解決價值轉移和信用轉移。這里所謂的價值轉移是指,在網路中每個人都能夠認可和確認的方式,將某一部分價值精確的從某一個地址轉移到另一個地址,而且必須確保當價值轉移後,原來的地址減少了被轉移的部分,而新的地址增加了所轉移的價值。這里說的價值可以是貨幣資產,也可以是某種實體資產或者虛擬資產(包括有價證券、金融衍生品等)。而這操作的結果必須獲得所有參與方的認可,且其結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縱。
在目前的互聯網中也有各種各樣的金融體系,也有許多政府銀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統,但是它還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來解決。所謂中心化的方案,就是通過某個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為背書,將所有的價值轉移計算放在一個中心伺服器(集群)中,盡管所有的計算也是由程序自動完成,但是卻必須信任這個中心化的人或者機構。事實上通過中心化的信用背書來解決,也只能將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機構、地區或者國家的范圍之內。由此可以看出,必須要解決的這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信用。所以價值轉移的核心問題是跨國信用共識。
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全球體系中,要憑空建立一個全球性的信用共識體系是很難的,由於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不同,對於兩個國家的企業和政府完全互信是幾乎做不到的,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以個人抑或企業政府的信用進行背書,對於跨國之間的價值交換即使可以完成,也有著巨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但是在漫長的人類 歷史 中,無論每個國家的宗教、政治和文化是如何的不同,唯一能取得共識的是數學(基礎科學)。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數學(演算法)是全球文明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全球人類獲得最多共識的基礎。如果我們以數學演算法(程序)作為背書,所有的規則都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數學演算法(程序)之上,能夠讓所有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人群獲得共識。
【未來的發展】
互聯網將使得全球之間的互動越來越緊密,伴隨而來的就是巨大的信任鴻溝。目前現有的主流資料庫技術架構都是私密且中心化的,在這個架構上是永遠無法解決價值轉移和互信問題。所以區塊鏈技術有可能將成為下一代資料庫架構。通過去中心化技術,將能夠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完成數學(演算法)背書、全球互信這個巨大的進步。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特定分布式存取數據技術,它通過網路中多個參與計算的節點開共同參與數據的計算和記錄,並且互相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從這一點來,區塊鏈技術也是一種特定的資料庫技術。互聯網剛剛進入大數據時代,但是從目前來看,大數據還處於非常基礎的階段。但是當進入到區塊鏈資料庫階段,將進入到真正的強信任背書的大數據時代。這裡面的所有數據都獲得堅不可摧的質量,任何人都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質疑。
也許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之上——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深刻變革幾乎相同的重大轉折的早期階段。不僅僅是新技術指數級、數字化和組合式的進步與變革,更多的驚喜也許還會在我們前面。在未來的24個月里,這個星球所增長的計算機算力和記錄的數據將會超過所有 歷史 階段的總和。在過去的24個月里,這個增值可能已經超過了1000倍。這些數字化的數據信息還在以比摩爾定律更快的速度增長。區塊鏈技術將不僅僅應用在金融支付領域,而是將會擴展到目前所有應用范圍,諸如去中心化的微博、微信、搜索、租房,甚至是打車軟體都有可能會出現。因為區塊鏈將可以讓人類無地域限制的、去信任的方式來進行大規模協作。
區塊鏈是一種技術,基於這項技術產生很多應用,包括與數據和信息相關的一切行業業務,比特幣就是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一種應用。對於區塊鏈的通俗解釋就是,假如在網上買一隻口紅,首先找到心儀的產品和賣家下單,先把錢給中間平台,等到賣家發貨買家確認收貨以後,中間平台再把錢轉給賣家,因為信任問題買賣家之間都依賴於中間平台,而區塊鏈作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資料庫,則著力於去掉這個中間平台但同時又解決信任問題。在區塊鏈中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記賬本,用來記錄發生的每一件事,假如在交易中出現賣家拿錢不發貨的行為,這一條記錄將永久存在不可修改,不需要互相交換信息,區塊鏈的世界會選擇在同一個時間節點記錄最快質量最好的那個人的記賬本進行復制發送並串聯,最後越疊越厚形成區塊。
大家在談論虛擬貨幣時,往往離不開區塊鏈這個概念,那麼區塊鏈到底是個神馬玩意呢?
區塊鏈是一種底層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資料庫。聽起來好像十分高端,遙不可及,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
舉個例子,假如要在淘寶上購買商品,那麼一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開淘寶,找到想要的商品並下單將錢支付給作為交易中介的淘寶。等收到商品並確認收貨後淘寶便會將貨款打給賣家。這本來只是我和賣家的交易,但卻多了個「中心」,即淘寶。
在交易進行的過程中,這個「中心」擁有無限大的權力,甚至隨意修改賬單。因此,「中心」往往需要強大的後台為其背書。
於是,有一個名叫中本聰的男人想要幹掉這個權力無窮大的中心,他想創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在這個系統里,每個人都是中心,都有記賬的權力。於是,他創造了比特幣。
在比特幣的系統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小賬本用以記錄發生的每一筆交易。一筆交易只有經過大部分人確認後才有效。如果賣家不發貨,那麼每個人的小賬本都會將這件事記錄下來,讓他無處可逃。
這時候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只是一個公開的賬本,那麼為什麼又要叫區塊鏈呢?這就涉及到了共識問題,區塊鏈系統是一個由眾多「中心」組成的系統,整個區塊鏈是屬於所有參與記賬的個體的。這時候就產生了新的問題,一個系統必須要有秩序才能長遠的存在。假如記賬者可以不計成本地胡作非為,那就可能出現本來只是購買一台手機,但收到的卻是一台特斯拉的情況。
於是,中本聰發明了一種名為PoW的共識方式。這種方式提高了記賬者記賬的成本,讓其不能輕易作惡。PoW通過密碼學的方式要求記賬者需要通過競爭計算能力來獲取記賬權,第一個計算出結果的記賬者即可獲得一個由若干筆交易打包而來的區塊的記賬權,同時獲得一定的代幣作為獎勵。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挖礦」。
既然記賬者已經將一個包含了若干筆交易的區塊記錄了下來,那麼系統就需要進行整理排序,不可能讓無數的區塊雜亂無章地分布在系統中。於是就需要把所有區塊按照時間順序首尾相連鏈接鏈接起來,這時,區塊鏈便誕生了。區塊鏈的核心是技術。
㈡ 區塊鏈的應用實例有哪些呢
1、司法存證
2018年9月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上鏈,成為全球首家用區塊鏈審判的法院。
據了解,起訴人可以通過線上申訴入口,在線提交合同、維權過程、服務流程明細等電子證據,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CA/RA機構、法院等鏈上節點來共同見證、共同背書,為起訴人提供一站式服務。浙江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糾紛案進行了公開宣判,首次對採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
2、物流領域
2018年初菜鳥與天貓國際共同宣布,已經啟用區塊鏈技術跟蹤、上傳、查證跨境進口商品的物流全鏈路信息。
物流鏈的所有節點上區塊鏈後,商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手裡都有跡可循,形成完整鏈條;商品缺失的環節越多,將暴露出其是偽劣產品概率更大。
3、電子發票
2018年8月10日,深圳國貿旋轉餐廳開出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據了解,這張開出的區塊鏈電子發票是由深圳市稅務局主導、騰訊提供底層技術和能力所打造的。
區別於傳統電子發票以及簡單的電子發票上鏈,此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將「資金流、發票流」二流合一,將發票開具與線上支付相結合,打通了發票申領、開票、報銷、報稅全流程。
關於區塊鏈的實際應用還有很多,你可以多去了解相關資料。
㈢ 區塊鏈的故事 - 9 - RSA 演算法
RSA
迪菲與赫爾曼完美地解決了密鑰分發的難題,從此,交換密鑰就很簡單了,愛麗絲與鮑勃完全可以可以在村頭大喇叭里喊話,就能夠交換出一個密鑰。但加密的方式,依然是對稱加密的。
DH 協議交換密鑰雖然方便,但依然有一些不盡人意的麻煩處,愛麗絲還是要與鮑勃對著嚷嚷半天,二人才能生成密鑰。當愛麗絲想要交換密鑰的時候,若是鮑勃正在睡覺,那愛麗絲的情書,還是送不出去。
迪菲與赫爾曼在他們的論文中,為未來的加密方法指出了方向。 通過單向函數,設計出非對稱加密,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所謂非對稱加密,就是一把鑰匙用來合上鎖,另一把鑰匙用來開鎖,兩把鑰匙不同。鎖死的鑰匙,不能開鎖。開鎖的鑰匙,不能合鎖。
麻省理工的三位科學家,他們是羅納德·李維斯特(Ron Rivest)、阿迪·薩莫爾(Adi Shamir)和倫納德·阿德曼(Leonard Adleman),他們讀了迪菲與赫爾曼的論文,深感興趣,便開始研究。迪菲與赫爾曼未能搞定的演算法,自他們三人之手,誕生了。
2002 年,這三位大師因為 RSA 的發明,獲得了圖靈獎。 但不要以為 RSA 就是他們的全部,這三位是真正的大師,每一位的學術生涯都是碩果累累。讓我們用仰視的目光探索大師們的高度。
李維斯特還發明了 RC2, RC4, RC 5, RC 6 演算法,以及著名的 MD2, MD3, MD4, MD5 演算法。他還寫了一本書,叫 《演算法導論》,程序員們都曾經在這本書上磨損了無數的腦細胞。
薩莫爾發明了 Feige-Fiat-Shamir 認證協議,還發現了微分密碼分析法。
阿德曼則更加傳奇,他開創了 DNA 計算學說,用 DNA 計算機解決了 「旅行推銷員」 問題。 他的學生 Cohen 發明了計算機病毒,所以他算是計算機病毒的爺爺了。他還是愛滋病免疫學大師級專家,在數學、計算機科學、分子生物學、愛滋病研究等每一個方面都作出的卓越貢獻。
1976 年,這三位都在麻省理工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工作,他們構成的小組堪稱完美。李維斯特和薩莫爾兩位是計算機學家,他們倆不斷提出新的思路來,而阿德曼是極其高明的數學家,總能給李維斯特和薩莫爾挑出毛病來。
一年過後,1977 年,李維斯特在一次聚會後,躺在沙發上醒酒,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在半睡半醒、將吐未吐之間,突然一道閃電在腦中劈下,他找到了方法。一整夜時間,他就寫出了論文來。次晨,他把論文交給阿德曼,阿德曼這次再也找不到錯誤來了。
在論文的名字上,這三位還著實君子謙讓了一番。 李維斯特將其命名為 Adleman-Rivest-Shamir,而偉大的阿德曼則要求將自己的名字去掉,因為這是李維斯特的發明。 最終爭議的結果是,阿德曼名字列在第三,於是這個演算法成了 RSA。
RSA 演算法基於一個十分簡單的數論事實:將兩個大素數相乘十分容易,但想要對其乘積進行因式分解卻極其困難,因此可以將乘積公開,用作加密密鑰。
例如,選擇兩個質數,一個是 17159,另一個是 10247,則兩數乘積為 175828273。 乘積 175828273 就是加密公鑰,而 (17159,10247)則是解密的私鑰。
公鑰 175828273 人人都可獲取,但若要破解密文,則需要將 175828273 分解出 17159 和 10247,這是非常困難的。
1977 年 RSA 公布的時候,數學家、科普作家馬丁加德納在 《科學美國人》 雜志上公布了一個公鑰:
114 381 625 757 888 867 669 235 779 976 146 612 010 218 296 721 242 362 562 842 935 706 935 245 733 897 830 597 123 563 958 705 058 989 075 147 599 290 026 879 543 541
馬丁懸賞讀者對這個公鑰進行破解。漫長的 17 年後,1994 年 4 月 26 日,一個 600 人組成的愛好者小組才宣稱找到了私鑰。私鑰是:
p:3 490 529 510 847 650 949 147 849 619 903 898 133 417 764 638 493 387 843 990 820 577
q:32 769 132 993 266 709 549 961 988 190 834 461 413 177 642 967 992 942 539 798 288 533
這個耗時 17 年的破解,針對的只是 129 位的公鑰,今天 RSA 已經使用 2048 位的公鑰,這幾乎要用上全世界計算機的算力,並耗費上幾十億年才能破解。
RSA 的安全性依賴於大數分解,但其破解難度是否等同於大數分解,則一直未能得到理論上的證明,因為未曾證明過破解 RSA 就一定需要作大數分解。
RSA 依然存在弱點,由於進行的都是大數計算,使得 RSA 最快的情況也比普通的對稱加密慢上多倍,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實現。速度一直是 RSA 的缺陷。一般來說只用於少量數據加密。
RSA 還有一個弱點,這個在下文中還會提及。
在密碼學上,美國的學者們忙的不亦樂乎,成果一個接一個。但老牌帝國英國在密碼學上,也並不是全無建樹,畢竟那是圖靈的故鄉,是圖靈帶領密碼學者們在布萊切里公園戰勝德國英格瑪加密機的國度。
英國人也發明了 RSA,只是被埋沒了。
60 年代,英國軍方也在為密碼分發問題感到苦惱。1969 年,密碼學家詹姆斯埃利斯正在為軍方工作,他接到了這個密鑰分發的課題。他想到了一個主意,用單向函數實現非對稱加密,但是他找不到這個函數。政府通訊總部的很多天才們,加入進來,一起尋找單向函數。但三年過去了,這些聰明的腦袋,並沒有什麼收獲,大家都有些沮喪,這樣一個單項函數,是否存在?
往往這個時候,就需要初生牛犢來救場了。科克斯就是一頭勇猛的牛犢,他是位年輕的數學家,非常純粹,立志獻身繆斯女神的那種。 雖然年輕,但他有一個巨大優勢,當時他對此單向函數難題一無所知,壓根兒不知道老師們三年來一無所獲。於是懵懵懂懂的闖進了地雷陣。
面對如此凶險的地雷陣,科克斯近乎一躍而過。只用了半個小時,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然後他下班回家了,並沒有把這個太當回事,領導交代的一個工作而已,無非端茶倒水掃地解數學題,早點幹完,回家路上還能買到新出爐的麵包。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創造了歷史。科克斯是如此純粹的數學家,後來他聽聞同事們送上的贊譽,還對此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眼裡,數學應該如哈代所說,是無用的學問,而他用數學解決了具體的問題,這是令人羞愧的。
可惜的是,科克斯的發明太早了,當時的計算機算力太弱,並不能實現非對稱的加解密。所以,軍方沒有應用非對稱加密演算法。詹姆斯與科克斯把非對稱加密的理論發展到完善,但是他們不能說出去,軍方要求所有的工作內容都必須保密,他們甚至不能申請專利。
軍方雖然對工作成果的保密要求非常嚴格,但對工作成果本身卻不很在意。後來,英國通訊總部發現了美國人的 RSA 演算法,覺得好棒棒哦。他們壓根就忘記了詹姆斯與科克斯的 RSA。通訊總部贊嘆之餘,扒拉了一下自己的知識庫,才發現自己的員工科克斯早已發明了 RSA 類似的演算法。 官僚機構真是人類的好朋友,總能給人們製造各種笑料,雖然其本意是要製造威權的。
科克斯對此並不介懷,他甚至是這樣說的:「埋沒就埋沒吧,我又不想當網紅,要粉絲幹嘛?那些粉絲能吃?」 原話不是這樣的,但表達的意思基本如此。
迪菲在 1982 年專程去英國見詹姆斯,兩人惺惺相惜,真是英雄相見恨晚。可惜詹姆斯依然不能透漏他們對 RSA 的研究,他只告訴了迪菲:「你們做的比我們要好。」 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們,可以比出誰更好,但全球各國的官僚們,卻很難比出誰更顢頇,他們不分高下。
區塊鏈的故事 - 1
區塊鏈的故事 - 2
區塊鏈的故事 - 3
區塊鏈的故事- 4
區塊鏈的故事 - 5
區塊鏈的故事 - 6
區塊鏈的故事 - 7
區塊鏈的故事 - 8
㈣ 區塊鏈在國內有哪些實際應用的案例
區塊鏈目前最廣泛的應用還是在金融科技領域,例如數字資產交易。區塊鏈作為一種的底層技術,是比特幣的技術實現方式。區塊鏈技術的快速應用落地,也需要虛擬貨幣。以前一個大范圍內需要很多人相互信任、廣泛協作的經濟場景,只能通過中心化的方式來解決,效率很低,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消除了這個中心。能去掉這個中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虛擬貨幣為區塊鏈提供了內生的經濟激勵機制,讓人們有動機加入區塊鏈改造後的經濟活動。當然,區塊鏈今後將有更多領域更廣泛、成熟的應用,例如去年11月份國家電網已經提交了一項名為「關於區塊鏈的電力交易管控方法及裝置」的專利申請,今年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也全球首次運用區塊鏈技術將運動員的比賽數據、中簽環節等全部信息登記到區塊鏈上利用其可追溯、不可篡改的技術特性,打通各賽事之間的信息通道,有效地保證了比賽成績的可靠性。
㈤ 區塊鏈的應用和應用成功例子有哪些
區塊鏈可以應用到各行各業,以電子商務為例,為了解決電商在假貨、物流、誠信、監管等方面的痛點,各大企業、平台也是各顯身手,招式盡出。區塊鏈就作為其中一種較為可行的手段被使用,那它究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第一,對商品生產過程進行監督。在逛網店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買到假貨,尤其是海外商品,此外還有假貨帶來的價格問題。如何在確保真貨的情況下,買到價格合理的商品,真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而區塊鏈技術的透明性、不可逆,可以讓消費者隨時查看商品的生產地、生產商、原材料等。
第二,對商品運輸進行追溯跟蹤。電商涉及的供應鏈、存貨、物流等一系列運營活動中會涉及多個中間機構,而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徵將整個流程變得透明,任何一個合作方都可以查看庫存和支付情況,能很好的解決供應鏈的「牛鞭效應」問題。(牛鞭效應:指供應鏈上的一種需求變異放大現象。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間缺乏溝通和信任機制,需求信息在沿著供應鏈向上傳遞的過程中被不斷曲解。) 同時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可以用於規范中介機構,如物流和支付管理合作夥伴。將龐大的管理體系變得簡化,從而提高效率。
第三,對商品銷售和售後服務進行保障。目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四分之三的交易是在移動端完成,支付信任是平台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而區塊鏈被人們稱為是「信任機器」,給大家舉個例子,很多網店為了好評會出現刷單或者是偽造數據的現象,而購買信息上鏈後,是不可篡改的,保證真實性,你可以查看商家真實的交易記錄,來確保商家是否可信。
第四,對用戶隱私進行保護。區塊鏈的私鑰、公鑰、加密演算法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每個用戶有自己獨立的地址,且由於區塊鏈的匿名性,企業也不能公布或者儲存用戶信息,也免受黑客的攻擊。
具體的落地應用,我們以國內兩大電商巨頭為例。從2016年開始阿里巴巴就開始引入區塊鏈,首先是螞蟻金服上線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支付愛心捐贈平台,進行區塊鏈技術的第一次試水;到17年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宣布開放區塊鏈技術,支持進口食品安全、商品正品溯源;18年菜鳥和天貓國際宣布,啟用區塊鏈技術用於跟蹤、查證跨境進口商品的物流全信息,這些數據包括了商品的原產國、啟運國、裝貨港、運輸方式、進口口岸、保稅倉檢驗檢疫單號、海關申報單號等等。
物流和商品追溯確實是區塊鏈入駐電子商務領域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作為國內電商巨頭之一的京東當然也不甘示弱,在2017年,京東宣布成立「京東品質溯源防偽聯盟」,聯合各級政府部門通過聯盟鏈的方式,搭建京東區塊鏈防偽追溯平台;同年12月,與沃爾瑪、IBM、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宣布成立中國首個安全食品區塊鏈溯源聯盟。
㈥ 百家爭鳴 | 蔡棟:區塊鏈技術下潛藏的「楚門的世界」
關於區塊鏈運用的探討如今已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然而當技術本身已經足夠成熟時,如果有一天當區塊鏈真正運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會是怎樣的場景?試想有一天,人類從出生起的一生都要上鏈記錄。上鏈人生,會是一個如「桃源世界」般的美好信用 社會 還是如同電影「楚門的世界」那般不分對錯真實的記錄一生,讓人想逃離?
本期人民數字FINTECH百家爭鳴欄目邀請了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蔡棟先生從區塊鏈技術成熟度和應用層面,談談我們是否會不可避免地成為電影里的楚門那樣,生活在無時無刻不被全世界「監視」的惴惴不安當中。
98年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在全世界每時每刻的注視中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 娛樂 工業的犧牲品的故事。 在數字經濟時代,楚門的世界則潛藏在區塊鏈去中心化(觀者眾多)、公開透明(本相畢現)、不可篡改(無法隱藏)的技術特性里,不時顯露出令人不安的面貌。 這樣的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是否會對 社會 觀念和個人生活產生不可逆轉的巨大沖擊?我們是否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楚門?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由於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全程追溯的特徵,可用於構建多方共享的、多地多活的、不可篡改的、時序嚴格的加密資料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其發展,認為它是對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與補充,有望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石。 然而,從實踐進展來看,區塊鏈技術在落地過程中的難度和對現行觀念、法規和 社會 制度的沖擊,使得它背後潛藏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本人從2015年底年起回國在萬達集團開展了非常宏偉的實體商業數字轉型化的實踐,感慨非常多。首先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本身還不成熟,所以我們參加了各種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重要開源項目,進行了非常多的基礎生態培養和開源研發工作。例如我們在2016年和2018年在工信部帶領下,和其他龍頭企業編寫的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區塊鏈白皮書可以比較完整的指導企業如何因地制宜採用區塊鏈技術,幫助政府機構研判和制定區塊鏈賦能優惠政策。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區塊鏈雖然具備記錄數據,且不可篡改、復制和刪除的技術能力,但應用到真實生活場景,就必須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原子」變為「比特」再上鏈?如果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存疑,甚至是數據觀測者惡意造假,放到區塊鏈上不僅沒有意義,還因其不可刪除的特性產生了無意義的佔用,甚至消極的影響。就目前而言,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映射沒有普適的標准,雖然實體商業很早開始開始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數字化物理世界並取得了不少數字化轉型的好處,同時也有不少物聯網數據上鏈的例子,但這還遠遠不夠。區塊鏈技術無論是在數據本身上鏈、還是哈希值上鏈的前提,即數據完備性、系統海量處理性能等都是核心技術瓶頸,導致至今還沒有大規模落地應用。
從 社會 觀念層面上來講,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自我管理、集體維護的特性勢必會顛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淡化國家、監管概念,沖擊現行法律安排。對於這些,整個世界完全缺少理論准備和制度探討。即使是區塊鏈應用最成熟的比特幣,不同國家持有態度也不相同,不可避免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再比如,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公開透明,在文娛市場中雖然能防止一些中間商賺差價,給文化產品消費者帶來益處,也可以使版權信息公開透明化、刺激全文娛行業積極創作、產生優質內容,但是用戶使用中心化的平台聽歌這種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這些領域的既得利益者也會被「動了蛋糕」,比如,傳統的票務市場會受到挑戰,也有可能招致大公司的強烈反噬。
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對個人隱私數據的威脅也令人憂心。在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數據越來越被認可為一種經濟生產要素時,用戶數據所有權屢屢被侵犯、隱私被泄漏,巨型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數據寡頭,全球范圍內關於數據所有權和隱私保護的沖突愈演愈烈。用戶訪問、消費等行為數據和用戶隱私數據的合理使用,是現代文明重要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上,也是倫理、合規上的挑戰。比如,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生物大數據領域,對用戶的基因測序數據進行上鏈,那麼如何既能夠將眾多用戶的測序數據被合理合法地應用於科學研究領域,揭示疾病的機理,造福後世人類,又如何防止用戶的遺傳病、癌症發病風險信息被其他人泄露,對用戶個人的 情感 生活、 社會 評價產生致命的影響?未來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勢必要對所進入的領域進行選擇,也要對道德倫理層面的問題進行權衡。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事物和行為通過數據上鏈被數字化,之後再被資產化,但是數據原始所有權始終還是在數據產生也就是數據的所有人這里,在享受數字經濟的線上增值流轉的同時,給人們帶來實體經濟下的更多樣的經濟活動。但這樣的生活,掂量掂量,你是否想逃離呢?
下期主題是 「數字貨幣的世界大戰」
觀點一:數字貨幣是否會重建未來貨幣體系?
觀點二:大戰之前先「剿匪」, 圍剿幣圈迫在眉睫
下期將會邀請誰來爭鳴辯論?敬請期待!歡迎讀者們踴躍投稿參與討論,請留言至公眾號後台或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精選內容將於下期公布。
㈦ 重新認識區塊鏈:1550餘個應用案例帶來的啟示
作者:冉偉
(本文節選自《2021全球區塊鏈應用市場報告》)
當我們談論區塊鏈的時候,但凡對區塊鏈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夠就相關主題或多或少地表達出自己的一些見解。例如:從技術體繫上看,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從功能屬性上看,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徵。
回顧區塊鏈的 歷史 ,就繞不過比特幣。2009年1月3日,序號為0的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後,也就是2009年1月9日,序號為1的比特幣區塊誕生。當兩個區塊連接起來時,區塊鏈就此「橫空出世」。
化名為「中本聰」的比特幣發明者可能自己都很難想像:在過去12年間,以比特幣為中心,一個龐大的「加密貨幣家族」已經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一場持續至今的「巨浪」。其間,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創新與風險交織,進步與泡沫同在,追捧與批判共存,並推動著各國政府部門不斷完善貨幣與金融體系、 社會 治理與監管體系。
與此同時,與比特幣相伴相生的區塊鏈同樣在快速進化,而且早已超越「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范疇,應用到了 社會 與經濟發展的各個角落。
那麼,區塊鏈到底通過什麼樣的機制發揮作用,相比傳統技術和模式到底有哪些優勢,其應用效果到底如何?在資本實驗室與遠望智庫聯合發布的《2021全球區塊鏈應用市場報告》中,我們通過對2020全年和2021年一季度全球1550餘個應用案例的研究,試圖為上述問題提供具有一定實證性的答案。同時,基於這些案例的研究,我們可以建立起對區塊鏈的重新認識:區塊鏈即信任、區塊鏈即共享、區塊鏈即交易、區塊鏈即替代、區塊鏈即效率。
在比特幣創世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貨幣系統》中,「中本聰」反復強調了比特幣具有不依賴於「可信任第三方」的特性,也就是「去中心化」的特性。
反過來看,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恰好正是為「信任」而生。換句話來說,重塑數字化時代的「信任」是區塊鏈最基礎的功能,只不過這種信任由人與人之間、法人主體之間的信任轉換成了機器與機器之間、區塊與區塊之間、節點與節點之間的信任。有趣的是,後續誕生的「智能合約」功能通過與區塊鏈的融合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信任。
身份編碼與認證是實現上述信任機制的第一步,分布式身份識別(Decentralized Identity, DID)系統是其中的核心。有了DID應用,從個人到組織,再到物聯網設備,從實體物品到虛擬產品,都能夠被賦予數字「身份」,並實現可信交互。也正因為此,基於區塊鏈的存證、賦權、驗證、流通、交易才得以實現,也才有了區塊鏈在各行業的落地實施。
來自全球的應用案例顯示,新的信任機制為 社會 與經濟運行提供了新的規則和動力:
l 中國正在全面推進區塊鏈電子證照的應用,企業與居民得以享受更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l 「一魚一碼」、「一果一碼」、「一茶一碼」等應用正在推動全球農產品防偽溯源與食品安全體系的升級;
l 通過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結合,企業的信用「畫像」更為精準,並能夠據此獲得更快捷、成本更低的融資服務;
l 公益機構紛紛將愛心善款「上鏈」,以形成更透明、更規范的公益跟蹤與管理系統;
l 中國相關城市啟動基於區塊鏈的氣瓶產品追溯管理系統,氣瓶檔案信息源頭可信度與氣瓶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l 德國正在為其分布式能源資產建立基於身份認證的數字注冊系統,以推動可再生能源開發與交易,並應對數字化能源時代的到來……。
在區塊鏈的三種類型(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中,聯盟鏈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除了對技術性能、運行效率、可操作性、預期成果等方面的考量,這主要是因為聯盟各方已經具備一定的信任基礎。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表明:在超越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區塊鏈應用中,「多中心化」,而非完全的「去中心化」是更為現實的一種選擇。
此外,不可否認的是:不同於比特幣「挖礦」所依託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區塊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並不能從源頭上完全確保上鏈數據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某個聯盟成員或節點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提供虛假數據。不過,藉助區塊鏈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識等特性,聯盟可對造假行為進行識別,並作出相應的懲罰,例如將造假成員「踢出」節點。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基於區塊鏈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起聯盟成員對數據真實性的敬畏,以及對數據造假行為的震懾。
如果說「信任」是區塊鏈應用的基礎,數據共享就是區塊鏈應用的核心。沒有數據共享,就產生不了合作,區塊鏈的落地應用便無從談起。
l 國家外匯管理局「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試點已全面鋪開,通過外匯局、稅務、銀行及企業相關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換推動了外貿出口業務的發展;
l 台灣11家保險公司聯合建立的「保全/理賠聯盟鏈」投入運營,各公司在該平台實現了「單一申請、文件共通」;
l Contour、TradeLens等區塊鏈平台通過企業、金融機構、航運公司、碼頭、海關等機構間的數據協同,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並為國際貿易的數字化變革提供動力……。
l 在中國,政府各部門間通過數據協同,實現了「一數一源、一源多用、一網通辦、全程網辦」;
l 通過「司法鏈」平台,各類電子證據得以與公證、仲裁、司法鑒定、法院等司法機構無縫對接,在提高司法體系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成本;
l 面向全國基層法院的「審判輔助性事務跨域協作機制」可實現不同地域法院之間的「跨域送達、跨域取證」,有效提升了審判輔助性事務效率和審判質效,降低了司法運行成本……。
l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項目正式啟動,可支持大灣區五大直屬海關轄區之間貿易各方的互聯、互通,成為大灣區首個貫通港口、海關、物流、企業、金融等貿易全流程的互聯共享區塊鏈網路;
l 日本KDDI電信、日立公司、關西電力、積水建房等大型企業組建區塊鏈聯盟NEXCHAIN,以形成跨行業的房地產信息共享與管理模式,並推動跨行業創新;
l 法國雷諾集團完成其區塊鏈項目「XCEED」的測試,用於在零部件供應商和 汽車 製造商之間共享合規信息,並簡化合規認證……。
上述金融、政務及各行業的應用案例雖然只是少數的典型案例,但也足以說明:一方面,數據共享是區塊鏈應用的內在要求。在具體實施上,一切都要從打破「數據孤島」與「信息不對稱」開始;另一方面,區塊鏈的應用實踐又反過來推動了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跨國界的數據共享和前所未有的合作。
由上述案例還可以看出,基於區塊鏈的透明度、安全性、可信任性等特徵,數據共享讓原本看起來不太可能的合作得以達成,並形成更多的開放式創新成果;數據共享能夠有效提升商業體系、金融體系與 社會 治理體系的運行效率;各類組織在與外部機構進行數據共享與合作的同時,促進了自身的組織變革、流程變革。
在信任與共享的基礎上,「交易」是區塊鏈應用價值最直觀、最深層次的體現。目前,區塊鏈正在開啟全球各行業交易模式變革的新篇章。
從功能架構上看,基於區塊鏈的交易絕非只是交易環節的變革,而是綜合了區塊鏈的各項獨特功能,是對防偽溯源、供需對接、倉儲物流、支付/結算、供應鏈融資、保險、網路安全等區塊鏈應用的一體化整合。
從應用形態上看,基於區塊鏈的交易超越了產品或服務交易的傳統概念,代表了更廣泛的數據在流通中的價值實現。
從應用場景來看,基於區塊鏈的交易涉及實體產業的升級、金融行業的數字化進階,以及「通證經濟」的創新應用。
在實體產業,以農業區塊鏈的應用為例:一方面,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溯源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另一方面,對於種植者或養殖者來說,供應鏈溯源功能還遠遠不夠。如何幫助他們擴大農產品銷售,並盡可能獲得更多收入,才是區塊鏈技術持續推動農業發展的「硬道理」。在其它行業,這一點同樣適用。
在上述背景下,全球實體產業的新型交易平台不斷涌現:
l 印度政府使用區塊鏈平台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民銷售農產品,以在減少中間費用的同時,獲得更高收入;
l 瑞士公司Cerealia搭建基於區塊鏈的農產品貿易和融資平台,以推動全球新興市場國家的農產品出口;
l 全球最大的獨立精製糖生產商、阿聯酋Al Khaleej糖業公司推出基於區塊鏈的糖產品交易平台DigitalSugar.io,實現基於現貨的國際原糖交易;
l 江西贛州上線基於區塊鏈的國際木材電子交易平台,對木材交易進行全流程上鏈管理,並將為木材市場提供監管雲倉、物流、金融、保險等全產業鏈服務;
l 山東省啟動山東互聯網中葯材交易平台,將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實現質控、交易、支付、結算和監管的線上一體化服務;
l 蘇州相城區渭塘鎮發布基於區塊鏈的珍珠在線交易平台,對珍珠核心參數及檢測報告上鏈存證,還將增加供應鏈管理、貿易金融、智能合約、支付結算、激勵機制等功能;
l 霍尼韋爾公司推出飛機零部件新件與二手件在線交易平台GoDirect Trade,為大型製造商如何將區塊鏈應用於零部件交易與流通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在金融行業,區塊鏈正在從證券交易、資產證券化、貿易融資、跨境結算等方面推動金融交易業務的數字化進階:
l 澳大利亞國家證券交易所推出基於分布式賬本技術的數字證券交易平台ClearPay,可提供當日多幣種、實時DVP結算,並將替代原有的交易所結算系統;
l 瑞士公司Finka以玻利維亞有機牧場的牲畜為標的推出了相關的證券化代幣投資平台,以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
l 美國公司Securitize建立了基於數字證券的日本房地產投資平台,旨在盤活日本農村的閑置不動產,並提升農村經濟活力;
l 中國郵儲銀行與建設銀行完成首筆跨區塊鏈平台福費廷交易,華夏銀行昆明分行首次實現二級市場福費廷轉售業務;
l 南京鋼鐵分別與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完成了基於區塊鏈的鐵礦石交易;
l 寶鋼股份與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完成首單基於區塊鏈的人民幣跨境結算交易……。
當然,在區塊鏈推動金融交易業務進階的同時,與區塊鏈、加密貨幣相關的炒作、騙局、洗錢、網路攻擊等陰暗面如影隨形。如何既能持續推動金融創新,又能進行高效的風險防控,以及對違法犯罪的有力打擊,是一個需要長期應對的重要問題。從全球來看,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做出態度鮮明、措施嚴厲,並富有成效的回應。
實體產業、金融行業藉助區塊鏈實現的交易變革只是區塊鏈改變傳統交易方式的初級階段,「通證經濟(Token Economy)」才是區塊鏈「交易」功能的更高層級。
在「通證經濟」的框架下,從電子證照到技能證明,從信用記錄到公益活動參與記錄,從社交媒體軌跡到碳減排行動,當各種數據成為被加密的數字權益證明,並且可流通、可交換的時候,就被賦予了「通證」功能。
撇開「非同質化通證(Non-Fungible Token, NFT)」的投資/投機熱潮不論,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全球為數不少的「通證經濟」早期應用:
l 由奧地利政府支持的HotCity項目通過眾包模式與區塊鏈、 游戲 化代幣的結合,鼓勵居民提交供暖余熱熱點,以更高效地滿足城市供熱需求;
l 福特公司為採用混合動力 汽車 的商業和市政車隊建立「綠色里程」,以幫助改善城市空氣質量;
l 河南新鄉市衛濱區在其區塊鏈產業園項目中基於商家和企業積分體系發行通證,以建立新型商業服務平台;
l 成都市發布基於區塊鏈的社區治理產品「鏈動社區」,居民可通過志願者服務等活動獲得該平台的「時間銀行」積分,並兌換成社區商戶提供的福利和優惠;
l 全球非營利組織「移動開放區塊鏈計劃」的電動 汽車 充電網路工作組(EVGI)啟動去中心化 汽車 充電技術的全球標准系統,涵蓋了通證化碳信用(TCC)場景;
l 區塊鏈獎勵平台MiL.k與韓國零售商合作,為其會員提供基於區塊鏈的積分管理服務。會員可通過MiL.k平台將現有積分轉換為本地MLK通證,也可以兌換成其他第三方積分……。
由上述案例及更多的案例可見,「通證經濟」具有幾個顯著特徵:
「通證經濟」為更廣泛的數據賦予了資產屬性和可交易屬性,並通過跨領域、跨平台的互信與流通,能夠提高整個 社會 與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
「通證經濟」是一種新的價值創造和實現過程,不一定直接以貨幣為交易媒介,而是更多體現為各種要素、資源的互換互利與重新配置;
「通證經濟」往往與激勵機制結合在一起,通過對「好人好事」、「好企業」、「好機構」的激勵,將有效重塑 社會 價值體系與 社會 信用體系。
總體而言,「通證經濟」將催生出新的生產要素,將重塑生產關系,並極大地解放 社會 生產力;「通證經濟」代表了「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的進化,昭示著數字經濟最激動人心的未來;基於區塊鏈的「通證經濟」已經初見倪端,並開始對經濟運行、 社會 治理,以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帶來持續可見的變革。不管是各類機構,還是個人,都應該為這場變革做好思想與行動上的准備。
與其它新技術一樣,區塊鏈在應用和普及過程中,不斷產生著平台、媒介、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替代效應:實體證件被電子證件替代,信用記錄被通證替代,人工審核被數據驗證替代,城市管理平台被「城市大腦」替代……。
這樣的替代已成常態:
l 阿根廷央行開始就新的區塊鏈清算系統展開概念驗證,該系統可能會替代現有清算系統;
l 韓國造幣和安全印刷公司(KOMSCO)拓展區塊鏈數字禮券業務,以替代紙質禮券,並在紙幣和硬幣發行量大幅下降的同時實現了創紀錄的營收提升;
l 中國各地法院在不動產查封執行中開始採用區塊鏈電子封條替代傳統的紙質封條;
l 上海市法院系統正在通過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採用, 探索 以數字化庭審記錄替代人工庭審筆錄;
l 日本公司SUSMED推出「使用區塊鏈技術的臨床數據監測系統示範」試點,表明葯物或醫療設備臨床試驗中必要的監控過程可以使用區塊鏈系統進行替代;
l 支付寶與悟空租車合作推出「刷臉」租車服務,通過區塊鏈技術與信用免押模式,遊客只需「刷臉」即可租車,通過手機操作就能歸還車輛;
l 在新冠疫情下,中國各地方政府密集推出結合區塊鏈技術的「非見面、不接觸、零跑腿」式政務服務,替代了傳統的線下服務方式,為疫情期間的遠程招投標、「雲端」通關、金融支持、復工復產等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通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各類企業級服務同樣在實現替代與進化:從紙質合同到電子合同,再到基於程序化、可自動執行智能合約的區塊鏈合同,區塊鏈正在推動合同簽署進入「鏈簽約」時代;從線下的人力資源公司到線上的人力資源平台,再到基於區塊鏈的人力資源市場,全球人力資源服務已經經歷了從1.0時代到2.0時代,再到3.0時代的持續變革。
總體來看,當區塊鏈「侵入」到各行業,便「毫不留情」地刪除著一切不必要的環節和流程,一切不必要的人工操作,並加速迎接無紙化、無人化、自動化時代的到來。
在我們分析全球1550餘個區塊鏈應用案例的過程中,類似「提高」、「加快」、「縮短」、「降低」、「減少」、「節約」、「節省」等詞彙頻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些詞彙表明,效率的提升是區塊鏈應用各方的共同追求,也是區塊鏈替代效應的最直接成果。
眾多的應用實踐正在為此添磚加瓦:
l 肯亞公司Shamba Records為該國農民提供區塊鏈溯源、交易與融資服務,目前已覆蓋6000多小型農戶,並幫助他們將收入提高了至少40%;
l NTT DATA、三菱等公司參與投資的區塊鏈貿易平台TradeWaltz完成試運行,結果顯示該平台最多能夠削減傳統貿易流程50%的工作量;
l 沃爾瑪加拿大公司通過DL Freight區塊鏈平台的應用,將其與承運人之間的發票糾紛顯著降低了97%;
l 國網公司電力交易存證溯源查詢平台投入運行,實現了注冊用戶的真實性審核全流程自動化,節省了99%的可信人工審核時間;
l 中遠海運集運與山東港口集團青島港合作推出區塊鏈無紙化進口放貨模式,平均每個集裝箱可為客戶節省提貨時間近24小時;
l 浙江台州利用「物聯網+區塊鏈」回收系統解決海洋污染治理難題,相比傳統處理方法,該回收系統可以節約94%的人力成本和84%的運營成本……。
綜上所述,通過信任機制、共享機制與交易機制的共同作用,區塊鏈形成了明顯的替代效應,提高了金融、政務與各行業的運營效率,並將持續形成系統性的變革。這種變革重塑著人與機器、人與 社會 、人與環境的關系,並清晰地指向三個終極目標:效率、福祉與環保。
㈧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實例有哪些
快遞物流行業是非常適合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行業。
實際上,物流生態系統比較復雜,流程參與群體眾多。
行業本身就是「流」概念的段搏綜合體,從最初「商流」開始,逐漸催生出「物流」,以及相對應的「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支撐,完成服務鏈條。
各種「流」的產生,其背後都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一個商品所有權的扒燃脊轉移。
恰好,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問題類型很多是和資產所有權進行轉移過程中產生的信任摩擦相關。
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顯著提高快遞物流行業中結算業務的處理速度及效率,有效解決物品的追溯防偽問題,充分保證信息安全以及寄、收件人的隱私。
在快遞物流行業內推廣應用領域,國內有區塊鏈公司在做這方面的應用,如沃爾頓鏈。
去年,沃爾頓鏈與貨兜(廈門)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通過沃爾頓鏈的「RFID區塊鏈「技術方案,幫助其完善物流解決方案,將貨兜在其物流周轉的各個環節數據上鏈,例如進出倉、收取貨等關鍵節點布局了讀寫系統之後,當物件通過任一環節時,均可被RFID讀寫器讀取相關數據,並將對應的行為轉化成為數據,上傳到區塊鏈上,用戶可以一鍵溯源追蹤物流全過程。
現實環境中可以落地的四個業務場景適合區塊鏈技術應用。
場景一:快遞保價
圍繞保價場景,快遞公司進行商品運輸,保險公司提供商品保價,商家提供商品銷售,賣家購買保價服務,政府進行行業監管。
那麼,要把哪些東西記錄在區塊鏈上呢?有幾個關鍵的點,商品的物流詳情、賬戶、身份春滲、理賠、其他參考數據等信息記錄在區塊鏈上。
保價就是合約的概念,當客戶對包裹進行正常簽收後,自動觸發賬戶理賠,合約正常結束,保費自動清算結束。如果出現問題件或者遺失件的時候,觸發保險公司理賠流程。
場景二:公益快遞
針對公益活動,比如「一分錢」活動,從每個公益包裹的費用中拿出一分錢捐贈給公益組織的賬戶。此場景中,快遞公司依然承擔商品運輸,公益組織提供公益活動執行,扶貧商家提供公益扶貧商品銷售等。
那麼區塊鏈里記錄的就是商品的物流詳情,包裹簽收後就會記錄到區塊鏈上,自動觸發從物流公司的公益賬戶轉移到公益組織的賬戶上。當公益活動結束後,整個流程是公開透明的,避免了大眾對社會公益活動的不信任感。
場景三:行業黑名單共享
快遞從業人員的黑名單,目前來看還是線下模式為主。我們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讓每個公司將從業人員黑名單記錄到區塊鏈上,其他公司也可以查詢,而且數據不可以被修改,並能夠追溯到這個人是在哪家公司做了什麼樣的不恰當行為等信息。
場景四:郵政寄遞渠道安全事件監管
很多快遞公司會裝上安檢機,政府也想知道每家物流公司有沒有運輸安全隱患事件。通過分布式記賬的模式,讓各個快遞公司在出現安全事件時,將安全事件的有效信息記錄於區塊鏈上,使得監管機構可以實時監控且不可篡改。
㈨ 區塊鏈應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區塊鏈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梅蘭妮·斯萬,在她的《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這本書中,根據區塊鏈的應用發展狀況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1.0、2.0和3.0。
一、區塊鏈1.0 加密貨幣時代(2008-2013)
2008年,中本聰首次提出了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概念,隨後在2009年1月,第一個區塊鏈問世。在這個階段,人們更多關注的加密貨幣的交易,區塊鏈僅僅作為底層技術,充當「公共帳薄」的作用。
二、區塊鏈2.0 智能合約時代(2014-2017)
2014年,"區塊鏈2.0」成為去中心化區塊鏈資料庫的代名詞。在這個階段,人們主要關注平台的應用。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上上傳和執行智能合約,並且執行完畢後會自動獲得獎勵。由於這個交易過程不需要任何中介,因此人們的隱私得到了極大的保護。
三、區塊鏈3.0 大規模應用時代(2018-)
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構建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數據網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而是擴大到藝術、法律、房地產、醫院、人力資源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