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關注熱度
❶ 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有哪些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多樣,一旦普及開來,整個社會將會受到巨大的益處。
1、金融服務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早已鋪開,並非全新事物。全球各地都對區塊鏈於金融科技之應用予以了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在中國內地,中國銀聯於2018年初與中國銀行簽署移動支付戰略合作協議,並探索區塊鏈領域的合作,後又與京東合作,共同上線了基於區塊鏈的「互聯網金融支付安全聯盟風險信息共享(分布式查詢)平台」。
在中國香港,香港金融監管局是最早推出了沙盒的監管機構之一,支持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的金融創新試驗;香港金管局還與銀行業界攜手推出「貿易聯動」(eTradeConnect),此為香港銀行業第一個大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貿易融資信息互享平台。
2、司法存證
2018年9月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上鏈,成為全球首家用區塊鏈審判的法院。
據了解,起訴人可以通過線上申訴入口,在線提交合同、維權過程、服務流程明細等電子證據,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CA/RA機構、法院等鏈上節點來共同見證、共同背書,為起訴人提供一站式服務。浙江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糾紛案進行了公開宣判,首次對採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予以確認。
3、知識產權
區塊鏈和相關分布式賬本技術為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注冊以及在注冊階段或法庭訴訟階段作為證據提供了可能性。這些技術還能夠以一種節約成本的方式來加速上述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注冊流程。
4、物流領域
2018年初菜鳥與天貓國際共同宣布,已經啟用區塊鏈技術跟蹤、上傳、查證跨境進口商品的物流全鏈路信息。
物流鏈的所有節點上區塊鏈後,商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手裡都有跡可循,形成完整鏈條;商品缺失的環節越多,將暴露出其是偽劣產品概率更大。
5、電子發票
2018年8月10日,深圳國貿旋轉餐廳開出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據了解,這張開出的區塊鏈電子發票是由深圳市稅務局主導、騰訊提供底層技術和能力所打造的。
區別於傳統電子發票以及簡單的電子發票上鏈,此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將「資金流、發票流」二流合一,將發票開具與線上支付相結合,打通了發票申領、開票、報銷、報稅全流程。
不止上述領域,區塊鏈的應用藍海前景廣泛,未來各行各業將會涌現出新技術的應用開發,區塊鏈將會蓬勃發展。
❷ 區塊鏈概念手機噱頭為何大於應用
日前,瑞士-以色列科技公司SirinLabs表示,富士康子公司FIHMobileLtd將會代工生產一款Finney區塊鏈智能手機,該智能手機旨在讓用戶安全存儲和使用比特幣等數字貨幣。
盡管如SirinLabs公司所說,全世界需要區塊鏈手機的約有1000萬人。但在支付領域或數據存儲端搭建區塊鏈,距離普羅大眾確實為時尚早。
真正的區塊鏈手機的興起,應伴隨著現實應用的普及。如果為了蹭一波熱度入局區塊鏈,那麼手機可能會火熱一時。而僅僅打著虛擬貨幣交換旗號推出手機,筆者認為還不能讓消費者接受,或者受眾較少。
❸ 如何看待支付寶涉足區塊鏈領域,近期推出了nft
支付寶區塊鏈推出了nft,可以說區塊鏈現在是很火爆的,技術是風口,自己不記得是誰說的,這句話,就是豬站在風口上都能飛起來,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跨行業去做新能源的汽車,去做智能汽車等相關的業務,不也是因為它是風口嗎?
業內人士看這個東西知道他大致的原理,知道他是怎樣運作的,知道什麼時候自己能賺錢就想買股票,你起碼應該知道我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能賺錢吧,這個都搞不懂你搞什麼股票投資啊,這個區塊鏈技術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如果你沒有任何基礎,只是看這個東西熱度高了,你不要碰好奇心害死貓,這句話錯不了。
❹ 怎麼了解區塊鏈
買一兩本關於區塊鏈的書籍,讀完就會對區塊鏈技術和發展前景這些宏觀性的東西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也要關注實時動態,這一點火幣中國做得不錯,有周報、月報等產業分析報告,在國內算比較權威了。
❺ 區塊鏈的興起,對未來金融造成什麼影響
2018年8月6日,華為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蔡毅先生在DAGA | Blockchain & AI (核心群)做了專題分享,主題為: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以下文字根據講座的語音整理,已經過作者審核。
蔡毅:華為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共享讀書會創始人,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從事金融科技研究工作十餘年,是銀行數字化轉型資深專家。
大家晚上好,很高興也很榮幸可以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蔡毅,在青蔥歲月當過作家,90年代寫過一些書籍刊物和小說,那時還沒有互聯網。工作之後一直從事金融行業信息化工作,從金融的渠道到數據中心,從網點到科技,見證了金融科技的發展,也發現了一些問題。2014年之後做過投資合夥人,近幾年也在華為做金融行業顧問,從認知層面,為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才發展作咨詢顧問。
接觸區塊鏈是2015年,我創辦了華煊科技和共享讀書會。目前我們主要關注區塊鏈的認知和金融技術解決方案落地。認知層面採用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互動分享和知識管理,技術層面結合區塊鏈、大數據和AI等技術,重塑金融行業流程和場景,從局部切入。結緣區塊鏈,源自我自己對區塊鏈感興趣,經常學習並和一些朋友進行探討研究。當然有些觀點還是比較膚淺,希望大家多交流批評指正。
美國的精英智囊曾經認為: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核心是科技,科技必須依靠經濟,經濟的核心是金融。那麼,金融的未來是什麼呢?
今天的題目是: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我想主要從三個方面來介紹:
簡單介紹一下金融和金融體系;
區塊鏈金融現狀;
區塊鏈金融展望。
初步形成階段,第一個五年(1948年~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1948年),這時的人行遠不是我們現在想像中的那樣。但它標志著新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開始。
央行統收統支的「大一統」體系,第二個五年(1953年~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是全國唯一辦理各項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集中央銀行和普通銀行於一身。大一統其實是我們照搬國外的模式,具體國家我就不說了。
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第三個五年(1979年~1983年8月):中國銀行(1912年成立)、中國農業銀行(1951年成立)、中國建設銀行(1954年成立)相繼恢復或成立,但中國人民銀行仍然集貨幣發行與信貸於一身。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金融行業發展非常快。
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初具規模,十年時間(1983年9月~1993年):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以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為主體,其他各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1987年之後相繼出現了交行、招行、深發、中信、恆豐。1988年出現了平安、廣發、興業。1992年出現了光大、華夏、浦發並在同年設立了證監會。
建設和完善社會**市場金融機構體系的階段(1994年至今):形成了由「一行三會」為主導、大中小型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翼的較完備的金融機構體系。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民生銀行(這個意義很重大)、1998年出現了城商行並設立了保監會。銀監會其實出現的比較晚,2003年才設立。從此一行三會格局形成。不過不久前,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成了銀保監會,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各類金融機構呈現出「網狀化」「強關聯」的業態, 即:現在的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各金融子市場之間的關聯度顯著上升,信用聯系日益緊密、混雜交織,錯綜復雜。
金融業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一方面,傳統正規金融機構謀求加快轉型和創新,力求在經營戰略、市場定位、管理架構、業態、產品等創新方面搶佔先機。另一方面,各類新興金融機構大量涌現。
金融業態也呈現房地產金融化、非銀機構「銀行化」、資產證券化等新特點。
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互動關系趨向復雜,金融體系催生和放大資產泡沫的作用被低估。
金融體系的網狀化和強關聯拉大了金融業與金融監管的缺口,削弱了傳統監管的有效性。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運行時間才十幾年 那。
貨幣政策通過金融體系傳導的路徑和機制發生變化(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拉長或變形,傳導性和效力下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面臨新的制約。現行貨幣政策框架自1996年建立以來不斷因應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而加以改進,但近年來的金融體系復雜化對之提出了新的考驗。廣義貨幣M2也受到金融深化、支付電子化等因素的沖擊,被影子銀行體系進一步削弱。
各類規避監管的跨市場、跨業務、跨界行為使多種風險因素相互交織,比如:期限和產品嚴重錯配的資金池操作隱藏較大的流動性風險、產品嵌套導致風險傳遞、影子銀行監管不足以及地方債務、房地產、外部沖擊等,都給金融體系穩定帶來很大挑戰。
一是依賴法律條文存在的商業信任,即政策導向;
二是由**第三方作為信用中介來保障實現資產轉移交易;
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機構為中心,處理完成的交易結算和清算。
1)誠信體系和信任機制問題。傳統金融必須有嚴格的交易記錄來累積信用,沒有交易記錄很難實現融資或貸款,因為沒有技術手段確保雙方交易安全。
2)交易結算的時間較長。傳統金融交易時間不斷提速,但結算時間仍比較長,尤其是跨境交易,往往不能即時到達。
3)中介服務成本高。傳統金融交易體系重要收入來源是依靠收取交易手續費或者貸款利息;在跨境交易中,更得付出匯率改變造成的成本。
4)安全性欠佳。傳統金融人為參與環節多,意味著人為錯漏發生機率也更高。
一、金融與金融體系
1金融的概念
首先來講講金融的概念,「金融」一詞源於明治維新(1868年)後的日本,這與日本1897年確立的金本位多少有些關聯。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中國,最早在1902年由財政部長梁啟超提出,而當時張之洞提出了反對意見,所以,甲午戰爭後中國一直留在銀本位,不過這也讓中國躲過了1929的十年大蕭條。
金融原意「金錢融通」,指資金在社會上的流通,後來意義得到擴展,表示與貨幣、信用有關的交易和經濟活動。翻譯成「金融」其實還有個原因:黃金曾是國際貿易中唯一的媒介,價值與財富是以黃金為依據和標准。因此人們在製作標准金條時,需要將黃金融化成型,這也許是「金融」一詞的本意,即將金屬融化。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
再來看一下後來我們對於金融的定義: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簡單地講,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更直白一些說,金融是雙向反饋的。而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金融租賃等。這個我們各位是比較了解的,也經常接觸。所以,了解了金融的含義和機構,還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的金融體系。
2中國的金融體系
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從演化角度看,金融的規范性研究往往是線性的。
就是我們往往以某個演進形態為標准(通常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系,如蘇聯、德國、美國甚至於日本等),描述金融體系從非市場化到市場化、從金融資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進步途徑,並著重解釋對該標准形態的GAP及原因。
其實,我們從剛才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自1978年以來,中國金融體系已經朝著市場化、規范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演進,中國的金融體系無論是規模還是復雜化程度,均呈非線性地迅速上升:
以上這些變化超乎業界、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像,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積極方面,金融體系的規模和構成均有所擴大,金融機構業務拓展和金融服務能力有所提升,金融市場得到了發展,創新支付發展迅速。這個我們待會要講到的金融科技就是如此。
用一句通俗的話講,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那麼,消極方面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國的金融體系整體上還是比較落後的。這種落後主要體現在銀行創新的滯後:人行2015年10月宣布取消「利差保護」,而美國早在1986年4月利率就已經徹底市場化,中國遲了將近30年。
3中國金融體系的制度框架與基本問題
當然,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三個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
基於此,也引申出來四個方面的問題: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金融機構其實也一直在尋求解決之道。兩年前我們在與工行、招行交流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探索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了。而且其危機意識非常強。
4金融科技
正如剛才提到的積極的方面,金融機構一直尋求金融信息化,金融數字化的解決之道。
所以,我提一下,金融科技都發生了什麼。不管是京東提出的FinTech還是螞蟻金服提出的TechFin,我想本質上都是科技與金融的更好的結合,就像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金融與區塊鏈如何更好地結合一樣。
金融科技1.0時代
在這一階段,金融行業與科技行業作為並駕齊驅的行業存在,雙方還沒有真正融合,但科技進步已經開始推動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自二戰以來,通訊技術與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金融打破國界,金融機構的跨國投資也大大加速。這一時代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主要是銀行。
金融科技2.0時代
科技在推動金融在強化全球化趨勢的同時,使得金融服務越來越數字化。金融行業通過傳統 IT 的軟硬體的應用來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這一期間,金融機構在內部運營方面大量增加IT技術的採用,在許多流程方面已經成功實現無紙化辦公。現在銀行等機構中還經常會討論的核心系統、信貸系統、清算系統等,就是這個階段的代表。
金融科技3.0時代
互聯網金融階段,這個階段金融科技的主力軍是非金融機構的創業型企業,依託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訊技術**提供金融服務或者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金融服務。金融業通過搭建在線業務平台,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終端的渠道來匯集海量的用戶和信息,實現金融業務中的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的任意組合的互聯互通,本質上是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
金融科技4.0時代
金融業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這些新的 IT 技術來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投資決策過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代表技術就是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
講到這里,稍微總結一下:金融是信用的中介,金融是雙向反饋的。我們講了中國金融體系,了解了原來工行和招行、平安是同時期成立的,所以我們知道了為什麼工行比其他四大行更活躍更具創新能力。然後我們講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帶動了金融科技在信息化數字化方面的更好的發展。
摘抄與:文章: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
❻ 比特幣和區塊鏈為什麼就火起來了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繼人工智慧、比特幣爆火之後,區塊鏈技術也火了!甚至在接下來的2018年會有高燒不退的跡象,為什麼一下子火了,區塊鏈雖有缺陷,但優勢更明顯。大量的資本必定會湧入區塊鏈,因為相對於其他概念,區塊鏈的概念更容易炒作」
區塊鏈是基於密碼學的一種分布式存儲方式的技術實現,它的意義在於可以保證信息流通過程的安全和可靠,但是區塊鏈並不是絕對完美的,它取決於多個方面的因素。
區塊鏈的好處。不得不說作為一種社會誠信體系的補充,區塊鏈有著天然的優勢。
1、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平台的基礎。藉助智能合約,可以在處理交易時安全地應用規則。可以使用它們自動執行驗證步驟,對過去包含在已簽署的物理合約中的條件進行編碼。
2、分布式存儲,分布式存儲系統,是將數據分散存儲在多台獨立的設備上。傳統的網路存儲系統採用集中的存儲伺服器存放所有數據,存儲伺服器成為系統性能的瓶頸,也是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焦點,不能滿足大規模存儲應用的需要。
3、資本的追捧,資本逐利,如同撒旦的地獄之火焚燒一切罪惡本源一樣,資本的貪婪必將裹挾一切炒作的概念,收割韭菜們的翠綠。好的資本注入也能帶回來行業的快速發展。
「區塊鏈,時下最火的FinTech(金融科技)。這個從比特幣中涅槃而生的創新技術,正在顛覆金融行業和我們的生活。2015年,區塊鏈成為了美國創投中獲得融資最高的板塊,突破10億美元。這種熱絡融資的場景僅出現在國外。「中國真正懂區塊鏈技術的,沒幾個人」,一位資深從業人士說道,現實就是如此。在國內,號稱區塊鏈技術的公司,多數不肯放棄比特幣的紅利,仍停留在初級炒幣階段;而對金融領域的改造,更多的實質,只是炒作概念股;誠心做技術的,寥寥無幾。」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解決了比特幣從0到1的過程。現階段,區塊鏈已然成為大小科技峰會上的高頻詞彙,其熱度絲毫不亞於前兩年的「O2O」。當人們在討論區塊鏈的時候,更多是探討如何利用區塊鏈,而絲毫沒有懷疑區塊鏈的應用價值。」區塊鏈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過去區塊鏈主要應用在比特幣上,一直到最近半年,區塊鏈已經漸漸開始有了一些其他應用,特別是在金融領域。
區塊鏈(Blockchain)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通俗一點說,區塊鏈技術就指一種全民參與記賬的方式。所有的系統背後都有一個資料庫,你可以把資料庫看成是就是一個大賬本。那麼誰來記這個賬本就變得很重要。目前就是誰的系統誰來記賬,微信的賬本就是騰訊在記,淘寶的賬本就是阿里在記。但現在區塊鏈系統中,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參與記賬。在一定時間段內如果有任何數據變化,系統中每個人都可以來進行記賬,系統會評判這段時間內記賬最快最好的人,把他記錄的內容寫到賬本,並將這段時間內賬本內容發給系統內所有的其他人進行備份。這樣系統中的每個人都了一本完整的賬本。這種方式,我們就稱它為區塊鏈技術。
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最成功的應用之一。具體來說,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所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多次比特幣網路交易有效確認的信息。區塊鏈存儲數據的結構是由網路上一個個「存儲區塊」組成一根鏈條,每個區塊中包含了一定時間內網路中全部的信息交流數據,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不過作用絕不僅僅局限在比特幣上。通過集群或雲端的模式運行實現節點的橫向擴展,基於良性競爭持續提升網路整體性能。
比特幣沒有法償性和強制性,流通范圍有限且不穩定,比特幣還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很難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算區塊鏈技術再精湛,也不可能製造出國家貨幣,大眾投資者切勿跟風。
❼ STO的未來趨勢,如何進行STO區塊鏈投資
貨幣數字化已經是未來趨勢,區塊鏈產業投融資事件熱度不斷攀升,18年10月13日,美國電商巨頭Overstock旗下區塊鏈平台tZERO完成了證券型通證發行(STO),tZERO,通過大額證券代幣融資,募集資金1.34億美元,資金用於建設發展證券代幣,正式得到認可後的tZERO STO可以採取類似於股權眾籌的方式募集資金,將股權和Token進行一定比例的兌換。傳統企業的不斷加入讓STO從區塊鏈小圈子邁向了更為廣闊的大眾世界。
從ico的炙手可熱到STO的全民熱議,區塊鏈的發展速度也是相當快的。那麼什麼是STO呢?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意指證券型通證發行,其目標是在一個合法合規的監管框架下,進行通證的公開發行。目前以美國和新加坡為代表的各國政府在積極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專注於STO的交易所、項目方、服務平台也大量涌現。
STO(證券型通證)主要包括三個因素,即證券、通證和發行:
Security-證券,有實際價值的標的資產的所有權,例如股票、房地產、基金或藝術品等。通常為所有者提供不同的財務權利,例如利潤分享權、股權、股息、投票權、贖回權等。
Token-通證,流通的權益證明。上面講到的證券必須與某種特定的表現形式相聯系,通證表現形式由之前的紙化證券經過現階段的無紙化(傳統交易所券商賬本記錄),未來有望進化到高級無紙化(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數字賬本記錄)。
Offerings-發行,指的是對比IPO(傳統證券的國家指定交易所發行)和ITO(個人就能搞的ITO網站),發行平台目前主要是接受國家監管的TOKEN交易所,發行接受監管機構監管(例如美國的SEC,德國的Bafin等),按照法規發行(例如SEC的Reg D、Reg A+、Reg S、Reg CF),投資用戶需要通過KYC和AML審核。
以區塊鏈的視角去看:
ST是證券化的通證,是區塊鏈進入到3.0階段的一種應用;
ST是脫虛向實的理性選擇
ST是鏈改的有效途徑
企業可通過VIE實現發行STO的願景
❽ 神奇的區塊鏈,讓數據永久留存
今年年初,比特幣的熱浪還未完全過去,另一股「洪流」便止不住大火起來。這就是最近在金融、保險領域熱炒,甚至在股票交易和投票選舉行業也刷足了存在感的區塊鏈技術。
要說最近各個行業關注的熱點,這項技術必須算上一個。舉數據說明:到現在為止,2016年全球最大的投資項目都與區塊鏈相關,投資金額已經分別達到5500萬美元和6000萬美元,而國內最大的一筆區塊鏈項目也在今年9月底也以超過2000萬美元的投資規模宣布。
首先,規范的說,這是一種將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綜合運用的新型應用模式。眾所周知的比特幣作為全球通用的加密互聯網貨幣,就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發展起來的,而區塊鏈上智能合約的支持,使更廣泛的、比特幣以外的數字資產的點對點轉移變成現實,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區塊鏈技術會作為價值互聯網的基石而變得引人注目了。
那麼為什麼區塊鏈有如此魅力呢?如果說今天的互聯網是信息通過TCP/IP協議進行點對點的傳遞,是信息互聯網,那麼,價值(比如電子貨幣、電子資產等)脫離第三方進行點對點的轉移就是由區塊鏈技術提供技術可能。
通俗的講,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賬系統。系統中的節點無需互相信任,通過統一的共識機制共同維護一份賬本,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數據記錄。區塊鏈 Blockchain,成塊(block)的交易通過密碼學演算法連接在一起,使得整個賬本公開透明、可追蹤、不可篡改。
對比傳統的第三方機構信用交易,區塊鏈在數字支付中的流程分別可以描述成下面的簡圖: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