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trx
㈠ 創建TRX錢包怎麼沒有USDT
摘要 創建TRX錢包沒有USDT ,你可以重新創建一下。
㈡ imtoken帶寬能量怎麼獲得
燃燒 TRX(推薦) 在波場錢包中保留 5-20 個 TRX 代幣,轉賬時會自動燃燒 TRX 以抵扣轉賬所需的帶寬和能量。
•凍結 TRX 點擊資產首頁的能量 / 帶寬,進入 Tron 資源管理界面,選擇想獲得的資源類型,輸入需凍結的 TRX 數量,建議凍結 100 個。凍結後的 TRX 在 3 天後可以解凍取回
㈢ 波動方程偏移
波動方程偏移與繞射掃描疊加偏移相比有本質上的重大改進,是目前實際生產中使用的主要偏移方法,其中又以15°有限差分偏移最為典型。
1.15°度有限差分法波動方程偏移
15°度有限差分法波動方程偏移是以地面上獲得的水平疊加時間剖面作為邊界條件,用差分代替微分,對只包含上行波的近似波動方程求解得到地下各點波場值,並進而獲得地下界面真實圖像的一種偏移方法。其偏移的過程也是一個延拓和成像的過程。
1)延拓方程的推導
由下述二維波動方程出發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根據爆炸反射面模型,將速度縮小一半,即用v/2代替v,可得: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此方程有二個解,分別對應於上行波和下行波。地震記錄是單純的上行波記錄,故不能用此方程進行延拓,必須將它化為單純的上行波方程才能利用。通常採用的方法是進行坐標變換後取近似。第一步是坐標變換,令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上式中第一個變換無任何改變;第二個變換只是將空間深度z換成時間深度τ,也無實質性變化。關鍵是第三個變換,它表示不再用傳統的舊時鍾計時,而是用一個運行速度與舊鍾一樣,但起始時刻各深度不同的新時鍾計時。採用新時鍾計時時,上、下行波就表現出差異。
因為坐標變換並不會改變實際波場,故原坐標系中的波場u(x,z,t)與新坐標系中的波場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由復合函數微分法,得: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將上述二階偏微分結果代入方程(4-4-3),整理後得: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為書寫方便,以u、x、t分別代替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式中uxx、uττ、uτt分別表示u的二次導數。注意。此方程仍然包含了上行波和下行波,仍不能用來進行延拓,故還有第二步。
經過了坐標變換,雖然波場不變,但在新的坐標系下上、下行波表現出差異,此差異主要表現為uττ的大小不同:當上行波的傳播方向與垂直方向之間的夾角較小時(小於15°),uττ可以忽略;而對下行波來說,uττ不能忽略。忽略掉uττ項,就得到只包含上行波的近似方程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此即15°上行波近似方程(因為它只適用於運行方向與垂直方向間的夾角小於15°的上行波,或曰只有傾角小於15°的界面形成的上行反射波才能滿足它),為常用的延拓方程。
為了求解此方程還必須給出定解條件。由於震源強度有限,可以給出如下定解條件:
a.測線兩端外側的波場為零,即
u(x,τ,t)≡0 當 x>xmax或 x < xmin時
b.記錄最大時間以外的波場為零,即
u(x,τ,t)≡0 當 t>tmax時
c.自激自收記錄(水平疊加剖面)為給定的邊界條件,即時間深度τ=0處的波場值u(x,0,t)已知。
圖4-4-5 12點差分格式
有了這些定解條件就可以對方程(4-4-7)式求解得到地下任意深度處的波場值u(x,τ,t),這是延拓過程。再根據前述成像原則,取傳統舊時鍾零時刻時的波場值,即新時鍾時間t=τ時刻的波場值u(x,τ,τ)就組成了偏移後的輸出剖面。
2)差分方程的建立
為了求解微分方程(4-4-7)式,用差分近似微分,採用如圖4-4-5所示的12點差分格式,可得: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將(4-4-8)式和(4-4-9)式代入(4-4-7)式中得: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定義向量I、T:
I=[0,1,0] T=[-1,2,-1]
令向量u (x,j,l)為
u(x,j,l)=[u(i-1,j,l),u(i,j,l),u(i+1,j,l)]
則(4-4-10)式可簡寫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又令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則(4-4-11)式可寫成如下形式:
[I-(α+β)T]u(x,j+1,l+1)-[I+(α-β)T]u(x,j,l+1)+[I-(α+β)T]u(x,j,l)=[I+(α-β)T]u(x,j+1,l)
因此有: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此即適合計算機計算的差分方程。
3)計算步驟和偏移結果
差分方程(4-4-12)形式上是一個隱式方程,即時間深度τ=(j+1)Δτ處的波場值不能單獨地用時間深度τ=jΔτ處的波場值組合得到,方程右邊仍然有τ=(j+1)Δτ的項。如圖4-4-6所示,為了求得一排數據u(x,j+1,l),必須用到三排數據u(x,j+1,l+1),u(x,j,l+1)和u(x,j,l)。一般來說,隱式方程的求解必須用求解聯立方程的方法進行,比較麻煩,但這里可以利用有利的定解條件,無須復雜的聯立運算。
利用定解條件b,在計算新的深度τ=(j+1)Δτ處的波場值時,由最大時間開始,首先計算t=tmax的那一排值。因u(x,j+1,tmax+Δt)≡0和u(x,j,tmax+Δt)≡0,有: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計算u(x,j+1,tmax)只用到已知的u(x,j,tmax)值,十分容易。然後再利用(4-4-12)式遞推地求τ=(j+1)Δτ深度處任何時刻的波場值就沒有任何困難了。
具體計算時由地面向下延拓,計算深度Δτ處的波場值:首先計算此深度處在t=tmax時的波場,然後向t減小的方向進行計算直至本深度處的全部波場值計算完。一個深度的波場值計算結束後,再向下延拓一個步長Δτ繼續計算。依此類推,可以得到地下所有點在不同時刻的波場值。
如前所述,在新時鍾t=τ時刻的波場值正是所欲求的「像」。因此,每次遞推計算某一深度τ處的波場值時,由t=tmax向t減小的方向計算至t=τ時就可以結束了,u (x,τ,τ)為該深度處的「像」。不同深度處的「像」組成偏移後的輸出剖面。
圖4-4-6 有限差分法偏移求解中的一步
①u(x,j,l+1),②u(x,j,l),③u(x,j+1,l+1),④u(x,j+1,l)
圖4-4-7 偏移結果取值位置圖
圖4-4-7畫出了偏移時的計算關系及結果取值位置。A表示地面觀測到的疊加剖面,由A計算下一個深度Δτ處的波場值B,計算B時先算第1′排的數值(只用到A中第1排數值),再算第2′排數值(要用到A中第1、2排和B中第1′排的數值),依此類推進行計算,直到算出t=Δτ的值為止,再由B計算下一個深度2Δτ處的波場值C,到算出t=2Δτ的值為止……在二維空間(x,t=τ)上呈現出需要的結果剖面信息。
當延拓計算步長Δτ與地震記錄的采樣間隔Δt一樣時,由圖4-4-7的幾何關系可以看到,偏移剖面是該圖中45°對角線上的值。實際工作中Δτ不一定要與Δt相等,應當根據界面傾角大小確定Δτ,傾角較大時應取較小的Δτ,傾角較小時Δτ可取得大一些,以減少計算工作量,中間值用插值方法求得。
與其他波動方程偏移方法相比,有限差分法有能適應橫向速度變化、偏移雜訊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況下也能很好地工作等優點,但15°有限差分法在界面傾角太大時不能得到好的偏移效果。因此,又發展了45°、60°甚至90°的有限差分偏移方法,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有關文獻。
2.頻率波數域波動方程偏移
有限差分偏移方法是在時間空間域中進行計算的。利用傅里葉變換也可以使偏移在頻率波數域中實現。
與有限差分法偏移的思想完全一樣,認為水平疊加剖面是由界面上無數震源同時向上發出的上行波在地面處的波場值u(x,0,t),用它反求地下任一點的波場值u(x,z,t)是延拓過程。再根據成像原理,取其在t=0時刻的值u(x,z,0),就組成了偏移後的輸出剖面。
仍由速度減半後的波動方程(4-4-3)出發,對方程兩邊作關於x和t的二維傅里葉變換,得到一個常微分方程: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式中:U=U(kx,z,ω)是波場函數u(x,z,t)的二維傅里葉變換,ω=2πf為角頻率,kx為x方向上的空間波數。
(4-4-13)式是常微分方程,很容易求解。其解有二個,分別對應於上行波和下行波。偏移研究的是上行波的向下延拓問題,故只考慮上行波解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其中U(kx,0,ω)是解的初值,即上行波在地面(z=0)處記錄的傅里葉變換。因此,式(4-4-14)表示由z=0 處波場的傅里葉變換求出地下任何深度處波場傅里葉變換的過程,是頻率波數域中的波場延拓。
通過傅里葉反變換可以由U(kx,z,ω)求出地下任何深度處的波場值: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根據成像原理,偏移結果應是該深度處t=0時刻的波場值: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這就是頻率波數域偏移的數學模型。其具體實現步驟就不贅述了。
如果求解常微分方程(4-4-13)時初值不取z=0處波場值的傅里葉變換,而取任一較淺處的波場傅里葉變換值,則可得到: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從而得到相移法偏移的數學模型: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利用此式可逐步向下延拓成像,每延拓一次所用的速度均可改變,所以相移法能夠適應速度的縱向變化。
由於快速傅里葉變換的應用,頻率波數域偏移法效率十分高,運行時間少,是波動方程偏移演算法中最經濟的方法,且適用於大傾角地區。因為計算在頻率波數域中進行,需要注意假頻問題,且此法對橫向速度變化的地區不太適應。
3.克希霍夫積分偏移
克希霍夫積分偏移是一種基於波動方程克希霍夫積分解的偏移方法。
三維縱波波動方程的克希霍夫積分解(見第一章)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式中Q為包圍點(x,y,z)的閉曲面,n為Q的外法線,r為由(x,y,z)點至Q面上各點的距離,[ ]表示延遲位,
此解的實質是由已知的閉曲面Q上各點波場值計算面內任一點處的波場值,它正是惠更斯原理的嚴格數學形式。
選擇閉曲面Q由一個無限大的平地面Q0 和一個無限大的半球面Q1 所組成。Q1 面上各點波場值的面積分對面內一點波場函數的貢獻為零,因此僅由平地面Q0 上各點的波場值計算地下各點的波場值。在此條件下,地下任一點的波場值為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此時,原公式中的
已知源函數,求取波傳到某點的波場值是正問題。以上是正問題的克希霍夫積分計算公式。偏移處理的是反問題,是將地面接收到的波場值看作為二次震源,將時間「倒退」尋找地下波場值,取t=0 時刻的波場值確定反射界面的問題。反問題也能用上式求解,差別僅在於[ ]不再是延遲位而是超前位,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按照成像原理,t=0時刻的波場值即為偏移結果。只考慮二維偏移,忽略掉y坐標,將空間深度z轉換為時間深度t0=2z /v,得到克希霍夫積分偏移公式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式中:
圖4-4-8 克希霍夫偏移公式中各量示意圖
由
地震波場與地震勘探
由此可見,克希霍夫積分偏移與繞射掃描疊加十分相似,都是按照繞射雙曲線取值疊加後放在雙曲線頂點處。不同之處在於:
a.不僅要取各道的幅值,還要取各道幅值對時間的導數值
b.各道相應幅值疊加時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按(4-4-22)式的加權疊加。
正因如此,所以雖然形式上克希霍夫積分偏移法與繞射掃描疊加偏移類似,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的基礎是波動方程,可保留波的動力學特性;後者屬幾何地震學范疇,只保留波的運動學特徵。
與其他波動方程偏移法相比,克希霍夫積分法具有容易理解,能適應大傾角地層等優點。它在速度橫向變化較大的地區難以使用,且偏移雜訊較大。
地震波實際上是在三維空間中傳播的,故要實現完全的偏移必須是三維偏移。目前三維偏移方法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二步法到分裂法,到目前已經實現了沒有近似的一步法完全三維偏移。
上面介紹的疊後偏移有一個基本假設,即水平疊加剖面是自激自收剖面,實際在地下界面較復雜時這一假設是不成立的。為了實現真正的疊加和偏移,發展了疊前偏移方法,它將偏移與疊加同時進行,保證了能達到真正的共反射點疊加。但是,一次就完成偏移和疊加的任務對於求取速度參數是不利的。為此又發展了疊前部分偏移方法,它只進行部分偏移,使共中心點道集成為真正的共反射點道集,以保證實現共反射點疊加。疊前部分偏移方法加疊後偏移就等於疊前偏移。有了共反射點道集,就好進行速度分析。
目前大部分偏移還是時間偏移,即偏移後得到的是時間剖面。時間偏移沒有考慮地震波穿過界面時的彎折現象。如果考慮這一現象,偏移後得到的就是深度剖面,這種偏移稱為深度偏移。目前,三維疊前深度偏移是最先進的偏移方法。
地震波實際上是彈性波。目前的偏移方法均使用聲波方程,它只是一種聲波偏移,要實現真正完全的偏移應當是彈性波偏移。因為需要多波地震資料,目前彈性波偏移還很少使用。
㈣ 質粒圖譜怎麼看
1.第一步,看箭頭:
大多數質粒都會有箭頭,箭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轉錄方向,轉錄方向主要是由啟動子開始的一個大箭頭,是啟動子啟動序列的順序。另一種是復制起始位點的方向,復制起始位點就是該質粒在大腸桿菌等細菌或真菌中DNA復制的一個方向。
還需要提到的是F1啟動子(圖上的f1 ori)代表的是噬菌體的復制起始方向,只能復制出單鏈的DNA哦,但是可以用來測序。看懂轉錄的方向,這樣就方便設計插入片段的位置和方向性。
2.第二步,看上面的標簽。
報告基因:通常會有一兩個蛋白,被用作報告基因,比如常見的copGFP(綠色熒光蛋白),Puro(嘌呤黴素),Lacz(乳糖操縱子)等等。和抗性基因不同,這樣的報告基因,並不是為了在大腸桿菌擴增質粒的過程中起作用的。
而是在質粒轉入表達體系後起到作用的,基本上就是為了顯示過表達或是敲減的基因是否正常運作。有的報告基因會融合在蛋白中表達,有的會另外用一個獨立的啟動子進行表達(比如shRNA的質粒中)。
3.第三步,看多克隆位點:
MCS(Multiple Cloning Site,也就是多克隆位點),一般圖中會把多克隆位點上的酶切位點都標記出來。上面的酶切位點順序,一般都是按照5`-3`的順序排列下來的,需要注意的是這樣幾點。
第一點是要注意,酶切位點邊標注了*的一般是指並不僅僅存在一個位點,也就不能用來作為構建質粒的酶切位點。
第二點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酶切位點,在序列中只有一個,但它上面也會標注一個*或者(dam),這說明可能這個酶切位點會有CpG島的甲基化修飾[常見的是XbaI,TCTAG(6m)A中的TC無法切開],一般也是不能用的。但是非要用這個酶切位點的話,就需要用非甲基化的感受態細胞,如JM109或者JM110。
4.第四步,看多克隆位點的序列:
末端如果有差異的話,可以把基因的ATG(甲硫氨酸)的5`末端替換1-2個鹼基(變成GTG或者GCG這樣),從第二個氨基酸序列開始完全一致即可。而配合擴增和酶切的話,插入片段是允許有3`末端的冗餘。
為了可以應付3`末端的冗餘鹼基,在多克隆位點序列後,會有解碼的終止TAA密碼,即使插入的片段使得3`末端產生了移碼突變,照樣能使表達的蛋白正常終止掉(在酵母雙雜的AD質粒中,由於插入的是隨機cDNA,所以AD的載體上會常見這樣的結構)。
(4)獲得trx擴展閱讀
分類
1.根據質粒能否通過細菌的接合作用,可分為接合性質粒和非接合性質粒。
接合性質粒帶有與接合傳遞有關的基因。非接合質粒在一定條件下通過與其共存的接合質粒的誘動或轉導而傳遞。
2.根據質粒在細菌內的復制類型可分為兩類:嚴緊控制型和鬆弛控制型。
嚴緊控制復制型質粒的復制酶系與染色體DNA復制共用,只能在細胞周期的一定階段進行復制,當細胞染色體停止復制時,質粒也就不再復制。
鬆弛控制復制型的質粒的復制酶系不受染色體DNA復制酶系的影響,在整個細胞生長周期中隨時都可以復制,在染色體復制已經停止時質粒仍能繼續復制。
3.根據質粒的不相容性,可分為不相容性和相容性。
不相容性指結構相似、密切相關的質粒不能穩定地共存於同一宿主細菌內的現象,反之為相容性。常用於流行病學的調查。
㈤ 比特派錢包里如何買TRX
摘要 記好助記詞之後進入錢包頁面,在首頁找到一鍵買賣。
㈥ trx能量怎麼買
摘要 如何獲得帶寬與能量?
㈦ trx幣創始人孫宇晨獲得諾貝爾獎提名是真的嗎
肯定是假消息,連比特幣創始人都沒獲得諾貝爾獎候選人提名,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況且,諾貝爾獎根本就沒有針對任何虛擬貨幣設置過獎項。
㈧ trx轉賬需要多少能量
轉賬1個TRR代幣大概需要315能量。
轉賬TRC20代幣或交易等,都會消耗能量和帶寬。比如以轉賬TRR代幣為例:轉賬89個TRR代幣需要消耗345帶寬和28031能量,該地址沒有足夠的能量,則抵扣了3.92434TRX作為手續費。
眾所周知,波場代幣主要分為TRC10和TRC20代幣,資源主要分為三種:能量、帶寬和存儲。在波場獨特的網路中,存儲幾乎是無限的。那麼能量和帶寬是有限的,用完了就需要花TRX來租賃或者凍結獲得能量和帶寬。
RC10代幣是一種是通過TRON公鏈內置的通證。主要消耗帶寬。
TRC20代幣是在TRON區塊鏈上通過部署智能合約的方式來發行資產的一套標准,主要消耗能量和帶寬。
每個波場賬戶每天擁有1500帶寬,用完會自動慢慢恢復至1500.目前轉賬TRC10代幣一筆大概需要消耗300-400帶寬,即每個賬戶每天可以免費轉3-4筆TRC10代幣,比如TRX。如果當日轉賬次數過多,沒有足夠的帶寬來消耗,就會直接抵扣賬戶上面的TRX估為手續費。
能量是比較「珍貴」的資源了,賬戶每天沒有免費的能量,如果想要獲得能量有2種方式可以獲得:
1、凍結TRX獲得能量。TRON網路中凍結1萬TRX,可以獲得257431能量。
2、租賃。通過波場助手tronenergy.app能量平台,用1TRX可以租賃10800能量。
㈨ 火幣鎖倉TRX到期怎樣取出來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鎖倉周期:9月18日0:00到期後自動解鎖,暫不支持提前贖。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哦❤️SUN將按照市場均勻挖礦,用戶參與創世挖礦所獲得的數量與鎖倉TRX數量和鎖倉時長。【摘要】
火幣鎖倉TRX到期怎樣取出來【提問】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鎖倉周期:9月18日0:00到期後自動解鎖,暫不支持提前贖。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哦❤️SUN將按照市場均勻挖礦,用戶參與創世挖礦所獲得的數量與鎖倉TRX數量和鎖倉時長。【回答】
㈩ 波動方程偏移方法
射線偏移是一種近似的幾何偏移,雖然地震波的運動學特點得以恢復,但波的動力學特點(如振幅、波形、相位等)卻受到畸變,因此,射線偏移已逐漸被高精度的波動方程偏移所代替。波動方程偏移是以波動理論為基礎的偏移處理方法,其基本思路是,當地表產生彈性波向下傳播(稱為下行波),遇到反射界面時將產生反射,這時可將反射界面看作新的波源,又有新的波以波動理論向上傳播(稱為上行波),在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記錄就可看作反射界面產生的波場效應。偏移就是將地表接收到的波場按波動方程的傳播規律反向向下傳播,通常稱為波場反向延拓,當波場反向延拓到反射界面時成像(成像剖面為偏移剖面),從而找到了真實反射界面,達到了偏移處理的目的。可見波動方程偏移主要由波場延拓和成像兩部分組成。波場延拓可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實現,隨之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波動方程偏移方法。成像也有成像的原理,疊前和疊後偏移各有不同的成像條件。
3.4.3.1 波動方程偏移的成像原理
波動方程成像原理分疊後偏移成像原理和疊前偏移成像原理。
3.4.3.1.1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
該原理屬疊後偏移成像原理。疊加剖面相當自激自收剖面,若將剖面中時間除2,或將傳播速度減一半,就可將自激自收剖面看作在反射界面上同時激發的地震波沿界面法線傳播到地表所接收的記錄,即可將界面看作爆炸源,稱為爆炸反射界面。若用波動方程將地表接收的波場(疊加剖面)作反時間方向傳播(向下延拓),當波場延拓到時間t為零(t=0)時,該波場的所在位置就是反射界面位置。因此,t=0成為疊後波動方程偏移的成像條件。從延拓的結果(地下各點的波場)中取出地下各點處零時刻的波場值組成的剖面就為成像剖面,該剖面為疊後波動方程偏移結果。
3.4.3.1.2 波場延拓的時間一致性成像原理
圖3-22 時間一致性成像原理示意圖
時間一致性成像原理適用於疊前偏移。此成像原理可描述為:在地下某一深度存在一反射界面R(如圖3-22(a)),在地面S點激發的下行波D到達界面R時產生反射上行波U,到達G點被接收,下行波D到達界R面的時間(或空間位置)與上行波U產生的時間(或空間位置)是一致的,即稱為時間(或空間位置)一致性。設波從S點到R的傳播時間為ts,從R至G的傳播時間為tg,從S到G的總時間為tsg=ts+tg。在疊前偏移中,若模擬一震源函數D自S點正向(向下)延拓,而將G點接收到的上行波U反向延拓,當D和U延拓深度為Z1時,D的正向傳播時間和U的反向傳播時間分別為ts1和tg1,因Z1<ZR(ZR為反射點深度),tsg-tg1>ts1,說明上行波和下行波所在的時間(或空間位置)不一致(如圖3-22(b)),當D和U延拓深度為zz=ZR時,下行波正向傳播時間為ts1=ts,上行波反向傳播時間為tg2=tg,即有tsg-tg2=ts2,或tsg-tg=ts,這時上、下行波所在的時間(或空間位置)是一致的。再將D、U延拓到Z3,Z3>ZR,即當延拓深度Z>ZR以後,不會再出現時間(或深度位置)一致的現象。在上、下行波延拓過程中,若求下行波場D和上行波場U的零移位互相關,在滿足時間(或空間位置)一致性條件時,相關值最大,而在其他情況下相關值很小或為零,延拓過程中的相關結果就為疊前偏移成像剖面。
3.4.3.2 疊後波動方程偏移方法
疊後偏移是在疊加剖面的基礎上進行偏移處理。疊後波動方程偏移是用某些數學手段求解波動方程,對疊後波場延拓歸位,達到偏移的目的。針對求解波動方程的方法,可將波動方程偏移分為三大類主要方法:有限差分法波動方程偏移、F-K域波動方程偏移和克希霍積分法波動方程偏移。
3.4.3.2.1 15°有限差分法波動方程偏移
15°有限差分法波動方程偏移是以地面上獲得的水平疊加時間剖面作為邊界條件,用差分代替微分,對只包含上行波的近似波動方程求解以得到地下界面的真實圖像。這也是一個延拓和成像的過程。
3.4.3.2.1.1 延拓方程的推導
由下述二維波動方程出發。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根據爆炸反射面模型,將速度縮小一半,即用V/2代替V,可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此方程有兩個解,分別對應於上行波和下行波。但地震記錄是上行波記錄,故不能用此方程進行延拓,必須將它化為單純的上行波方程才能利用。通常採用的方法是進行坐標變換後取近似值。第一步是坐標變換,令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上式中第二式是把方程中的深度坐標變為時間坐標。第三式是上行波的坐標變換。若稱t為老時間,t′為新時間。因為坐標變換不改變實際波場,故原坐標系中波場u(x,z,t)與新坐標系中的波場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由復合函數微分法,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將上述二階偏微分結果代入方程(3.4-2),整理後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為書寫方便,以u、x、t分別代替u′、x′、t′,則(3.4-5)式可寫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式中:uxx,uττ,uτt分別表示u的二次導數。注意,此方程仍然包含了上行波和下行波,仍不能用來進行延拓,故還有第二步。
經過了坐標變換,雖然波場不變,但在新坐標系下,上、下行波表現出差異,此差異主要表現為uττ的大小不同。當上行波的傳播方向與垂直方向之間的夾角較小時(小於15°),uττ可以忽略,而對下行波來說,uττ不能忽略。忽略掉uττ項,就得到只包含上行波的近似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此即15°近似方程(因為它只適用於夾角小於15°的上行波,或者只有傾角小於15°的界面形成的上行波才能滿足它),為常用的延拓方程。
為了求解此方程還必須給出定解條件。由於震源強度有限,可給出如下定解條件
1)測線兩端外側的波場為零,即
u(x,τ,t)≡0 當 x> xmax或 x<xmin時
2)記錄最大時間以外的波場為零,即
u(x,τ,t)≡0 當 t> tmax時
3)自激自收記錄(水平疊加剖面)為給定的邊界條件,即時間深度τ=0 處的波場值u(x,0,t)已知。
有了這些定解條件就可對方程(3.4-7)求解得到地下任意深度處的波場值u(x,τ,t),這是延拓過程。再根據前述成像原理,取(3.4-4)中,第三式的老時間t=0時刻時的波場值,即新時間t=τ時刻的波場值u(x,τ,t)就組成了偏移後的輸出剖面。
圖3-23 12點差分格式
3.4.3.2.1.2 差分方程
為了求解微分方程(3.4-7),用差分近似微分,採用如圖3-23所示的12點差分格式,將uxx、uτt表示為差分表達式,可得差分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式中:I和T為向量
I=[0,1,0] T=[-1,2,-1] (3.4-9)
α和β為標量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3.4.3.2.1.3 計算步驟和偏移結果
差分方程(3.4-8)形式上是一個隱式方程。即時間深度τ=(j+1)Δτ處的波場值不能單獨地用時間深度τ=jΔτ處的波場值組合得到,方程右邊仍有τ=(j+1)Δτ 的項。為了求得一排數據u(x,j+1,l)必須用到三排數據u(x,j+1,l+1),u(x,j,l)和u(x,j,l+1)(圖3-24)。
圖3-24 有限差分法偏移求解中的一步
①u(x,j,l+1);②u(x,j,l);③u(x,j+1,l+1);④u(x,j+1,l)
利用第二個定解條件,在計算新的深度τ=(j+1)Δτ處波場值時,由最大時間開始,首先計算t=tmax的那一排值。因u(i,j+1,tmax+Δt)≡0和u(i,j,tmax+Δt)≡0,有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計算u(i,j+1,tmax)只用到已知的u(i,j,tmax)值,十分容易。然後再利用(3.4-8)式遞推地求τ=(j+1)Δτ深度處任何時刻的波場值就沒有任何困難了。
具體計算時由地面向下延拓,計算深度Δτ處的波場值。首先計算此深度處在t=tmax時的波場,然後向t減小的方向進行。一個深度計算結束,再向下延拓一個步長Δτ繼續計算。依此類推,可以得到地下所有點在不同時刻的波場值。
如前所述,在新時間t=τ時刻的波場值正是所欲求的「像」。因此,每次遞推計算某一深度τ處的波場值時,由t=tmax向t減小的方向計算至t=τ時就可以結束。不同深處的「像」u(x,τ,t)組成偏移後的輸出剖面。
圖3-25 畫出了偏移時的計算關系及結果取值位置。A 表示地面觀測到的疊加剖面。由A計算下一個深度Δτ處的波場值 B,計算 B 時先算第1′排的數值(只用到A中第1排數值),再算第2′排數值(要用A 中第1、2 排和B 中第1′排數值),依此類推,直到 t=τ 為止。再由 B算下一個深度2Δτ處波場值C,……在二維空間(x,t=τ)上呈現出需要的結果剖面信息。
圖3-25 偏移結果取值位置圖
當延拓計算步長Δτ與地震記錄的采樣間隔Δt一樣時,由圖3-25 的幾何關系可以看到,偏移剖面是該圖中45°對角線上的值。實際工作中 Δτ 不一定要與Δt相等,可根據界面傾角大小確定Δτ,傾角較大時應取較小的Δτ,傾角較小時Δτ可取的較大些,以減少計算工作量。中間值可用插值求得。
與其他波動方程偏移方法相比,有限差分法有能適應橫向速度變化,偏移雜訊小,在剖面信噪比低的情況下也能很好地工作等優點。但15°有限差分法對傾角太大的情況不能得到好的偏移效果。因此,相繼又研究發展了45°、60°有限差分偏移方法和適應更大傾角的高階有限差分分裂演算法。
3.4.3.2.2 頻率波數域波動方程偏移
有限差分偏移方法是在時間空間域中進行的。利用傅里葉變換也可使偏移在頻率波數域中實現。
與有限差分法偏移思想完全一樣,認為水平疊加剖面是由界面上無數震源同時向上發出的上行波在地面處的波場值u(x,0,t),用它反求地下任一點的波場值u(x,z,t),這是延拓;據成像原理,取其在t=0時刻的值u(x,z,0),組成偏移後的輸出剖面。
仍由速度減半後的波動方程(3.4-2)出發,對方程兩邊做關於x和t的二維傅里葉變換,得到一個常微分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式中:
式(3.4-11)是常微分方程,其解有兩個,分別對應於上行波和下行波。偏移研究的是上行波的向下延拓問題,故只考慮上行波解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其中U(kx,0,ω)為解的初值,即上行波在z=0處的記錄的傅里葉變換。因此,式(3.4-12)表示由z=0處波場的傅里葉變換求出任何深度處波場傅里葉變換的過程,是頻率波數域中的波場延拓方程。
通過傅里葉反變換可由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根據成像原理,偏移結果應是這些點處t=0時刻的波場值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這就是頻率波數域偏移的數學模型。由於該式不是傅里葉變換公式,為了能利用快速傅里葉變換求解,經變數置換後,上式可變為一個傅里葉反變換公式。
3.4.3.2.3 克希霍夫積分偏移
克希霍夫積分偏移是一種基於波動方程克希霍夫積分解的偏移方法。
三維縱波波動方程的克希霍夫積分解(可見原理部分)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式中:Q為包圍點(x,y,z)的閉曲面,n為Q的外法線,r為由(x,y,z)點至Q面上各點的距離,[ ]表示延遲位,[u]=u(t-r/V)。
此解的實質是由已知的閉曲面Q上各點波場值計算面內任一點處的波場值。它正是惠更斯原理的嚴格數學形式。
選擇閉曲面Q由一個無限大的平面Q0和一個無限大的半球面Q1所組成。Q1面上各點波場值的面積分對面內一點波場函數的貢獻為零。因此,僅由平地面Q0上各點的波場值計算地下各點的波場值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此時,原公式中的
以上是正問題的克希霍夫積分計算公式。偏移處理的是反問題,是將反射界面的各點看作為同時激發上行波的源點,將地面接收點看作為二次震源,將時間「倒退」到t=0時刻,尋找反射界面的源波場函數,從而確定反射界面。反問題也能用上式求解,差別僅在於[ ]不再是延遲位而是超前位,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按照成像原理,此時t=0時刻的波場值即為偏移結果。只考慮二維偏移,忽略掉y坐標,將空間深度z轉換為時間深度t0=2z/V,得到克希霍夫積分偏移公式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式中:τ=
由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由此可見,克希霍夫積分偏移與繞射掃描疊加十分相似,都是按雙曲線取值疊加後放在雙曲線頂點處。不同之處在於:①不僅要取各道的幅值,還要取各道的幅值對時間的導數值
正因如此,所以雖然形式上克希霍夫積分法與繞射掃描疊加類似,但二者有著本質區別。前者的基礎是波動方程,可保留波的動力學特性,後者屬幾何地震學范疇,只保留波的運動學特徵。
圖3-26 克希霍夫偏移公式中各量示意圖
與其他波動方程偏移法相比,克希霍夫積分法具有容易理解,能適應大傾角地層等優點。但它在速度橫向變化較大的地區難以使用,且偏移雜訊較大。
3.4.3.3 疊前波動方程偏移簡介
疊後偏移需經過水平疊加處理才能進行,水平疊加本身是以射線理論為基礎的近似處理方法,隨著構造的復雜程度以及波場的復雜程度增加而誤差越來越大,疊後偏移效果也隨構造的復雜度而降低。疊前偏移是直接對野外接收的波場偏移歸位,不受動校疊加的影響,理論和實踐均證明其偏移效果明顯優於疊後偏移。疊前偏移是偏移成像領域的發展方向。疊前偏移有二維或三維偏移,三維偏移可實現三維空間歸位成像,成像質量優於二維。實現疊前偏移的方法同樣有差分法、F—K法和積分法以及混合方法。下面以相移法三維疊前深度偏移為例,討論疊前偏移的原理及實現方法。
由三維縱波方程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設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式中:
式(3.4-20)稱為相移延拓公式,僅適應V為常數的情況。
設地下為水平層狀界面,在某一深度Z處ΔZ厚度層內的層速度為常數的條件下,該層的延拓公式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該式為適應縱向變速V=V(z)的相移延拓公式。
設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將記錄R反向延拓Z的公式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對(3.4-22)、(3.4-23)式作三維反傅里葉變換,並根據時間或深度一致性成像原理,求兩波場在(x,y,z)點的互相關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當相關延遲時間τ=0時,即得成像結果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該式也可以在(x,y,z,ω)域計算。
對橫向變速介質,當V=V(x,y,z)時,(3.4-20)式中的kz應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該式可寫成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式中Vα為在Z深度平面的平均速度,則三維相移因子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為滿足相移公式條件,先用水平面平均速度Vα做縱向延拓,設延拓後的波場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則橫向變速的結果為: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在式(3.4-30)中的指數部分用二項式展開並略去高次項,得
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釋
該式即是相移法延拓後適應速度橫向變化的校正因子。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保留相應高次項,可分別作一階、二階或三階校正。校正可在F-K域進行,也可在F-x域進行,若在F-x域用差分法進行校正,則稱為混合法波動方程疊前深度偏移。以上疊前深度偏移方法的實現過程是對共炮集三維觀測記錄分別偏移成像,然後按空間位置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