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c長期護理
① 論文翻譯
分析表
這些此外招募中校集成電路從骨髓顯示
他們有同樣的原始骨髓CD34 + CD45RA - CD71 -表型
作為傳統定義中校集成電路。稀釋的限制
研究還表明,平均數量的氟氯化碳生產
每中校集成電路被加和獨立增加
屈服值的18氟氯化碳每中校- IC的骨髓, 28日
中校集成電路臍血,並為25中校集成電路在G - CSF動員動員
血液。 Replating細胞從小學中校不同
饋線到中學中校集成電路檢測含有最佳
結合工程饋線表明,長期培養集成電路
維修可以大大提高(最高可達7倍
相對於小學cocultures含有羥甲基糠醛) 。
然而,這增強仍不足以放大
長期護理的人數集成電路目前上述6周後的
輸入值。因此,工程小鼠成纖維細胞產生
足夠的蛋白, G - CSF動員,和IL - 3可明顯提高檢測
以及維持在體外的一個非常原始的
人口的人力皮祖細胞存在於正常
成人骨髓,動員血,臍血提供
最敏感的檢測條件迄今描述。那個
本研究結果也提供了新的證據的生物異質性
不同的細胞群,可
業務確定為長期培養集成電路,從而再次強調
重要性有限稀釋分析區分
定量和定性的影響,這些細胞。
0 1996年由美國血液學會。
② 戴衛東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
關於長期護理保險的研究:
1.《長期護理保險:破解老年生活照顧難題》《中國社會導刊-中國老齡》,2008(7)
2.《以色列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及評價》《西亞非洲》,2008(2)CSSCI期刊
3.《韓國老年長期護理政策新動向》《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1)
4.《解析德國、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差異》《東北亞論壇》,2007(1)CSSCI期刊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
5.《亟待開設的長期護理保險——以北京市為例》《北京觀察》,2007(5)
6.《商業護理保險在中國前景分析——兼論中國未來老年生活護理制度模式》《學術交流》,2007(4)CSSCI期刊
7.《長期護理保險在中國的選擇》《市場與人口分析》,2007(4)CSSCI期刊
8.《長期護理保險:化解殘疾人的生活風險》《社會保障研究》,2007(2)
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
9.《德國護理保險制度介紹》《中華護理雜志》,2007(1)北大醫學類核心
10.《德國LTCI及其改革》《衛生軟科學》,2007(1)
關於城鄉養老保障的研究:
11.《統籌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十個關鍵問題》《現代經濟探討》,2009(7)CSSCI期刊
12.《轉換思路:走出居家養老的困境》《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4)
13.《構建農村「低保」,成本有多大?》《調研世界》,2007(6)CSSCI期刊《人民日報》編纂的《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2007》全文收錄
14.《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述評》《中國農村觀察》,2007(1)CSSCI期刊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15.《構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責任的思考》《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16.《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研究述評》《現代經濟探討》,2006(8)CSSCI期刊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7.《居家養老:應對「未富先老」的可行性選擇》《人民日報》(理論版)2006-5-24⑨
18.《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績效與問題——基於安徽省農民工狀況的調查》《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6年第4期全文轉載
19.《老有所養:中國農村的急切呼喚》《學習月刊》,2006(2)
20.《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對農村養老保障的雙重效應分析——基於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狀況的調查》《中國農村經濟》,2005(1)CSSCI期刊
21.《虛與實: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年金的個人賬戶》《中國社會保障》,2004(6)
22.《流動大潮背後的農民養老保障》《調研世界》,2002(5)CSSCI期刊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關於企業社會保障的研究:
23.《北京市企業職工職業福利需求實證研究》載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組委會編《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冊)(第二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優秀文集2007),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年9月
24.《淺議中國企業年金制度的規范與發展》載中國養老金網主編《中國企業年金規范與發展》,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7年6月
25.《私營企業參與社會保障意願的分析:一個理論層面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7(2)人大復印資料《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管理》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
關於醫療衛生的研究:
26.《北京市公共衛生和社區衛生:現狀、問題與抉擇》《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7(6)
27.《中國醫療衛生制度體系的未來走向》《中國衛生經濟》,2008(6)北大醫學類核心 人大復印資料《體制改革》2008年第8期全文轉載
關於社會保障的相關研究:
28.《馬克思的社會福利觀探析》《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29.《二元體制下的農民工社會保護:一個研究綜述》《河南社會科學》,2009(1)
30.《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保障》《青少年研究》,2009(2)
31.《公平、正義與共享——讀<中國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人權》,2008(4)
32.《中國重殘老年人現狀》《統計與決策》,2008(4)CSSCI期刊
33.《低收入群體向中間階層流動分析》《河南社會科學》,2008(1)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都在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
34.《社會學視角下的中國社會保障問題》《現代經濟探討》,2007(1)CSSCI期刊
35.《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消費結構的優化》《軟科學》,2006(2)CSSCI期刊
36.《農村第三產業: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柱》《巢湖學院學報》,2004(5)
37.《略論明代社會保障政策實施中的弊端》《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1)
(二)專著
《病有所醫不再遙遠——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三)譯著
[美]克利夫·里科特斯著:《領導學:個人發展與職場成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四)參編教材
1.《社會福利思想》,張士昌等主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
2.《社會保障》,鄭功成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③ long-term care何時進入我國
長期護理(Long-TermCare,LTC),指在持續的一段時間內給喪失活動能力或從未有過某種程度活動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護理、個人照料和社會服務項目。而長期護理保險,則是「國家頒布護理保險法律,以社會化籌資的方式,對長期護理期間所發生的護理費用進行分擔給付。」就分擔機制來說,國際上已經有四種較為成熟的模式:長期護理津貼模式、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模式、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以及社會醫療保險支付模式。其中,德國、日本兩國的長期護理社會保險模式或最為適合中國。原因在於,長期護理津貼模式適用於福利制度較好的國家,它通過國家稅收或投資收益的方式籌措經費,對有護理需要的對象給予護理津貼或幫助。而長期護理商業保險模式屬於商業保險的范疇,被保險人購買一定數額的私人保險,由保險公司負擔護理的最初費用。但這種以盈利為目標的保險模式,僅限於收入較高的中產階層以上的人群。而德、日的模式,均是以社會長期照料保險為依託,實施雙軌制。比如德國,其在1995年實施的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延續了俾斯麥型社會保險制度的傳統——保費中工資來源僅佔一部分,政府財政承擔1/3以上的份額,其餘由醫療保險機構承擔。失業人員的保費由聯邦勞動局代為繳付。如果患者本人因病無法償付參保成本,家庭成員就有義務進行援助並提供必要的、法律規定的一定額度的資金。為了防止保費和賠付的資金缺口,另有商業保險可以選擇,以化解金融風險。而日本長期護理保險的資金來源於公、私兩個部門,即中央、都道府縣、市町村級政府共同承擔50%的費用,個人承擔另50%。在三級政府部門承擔的經費中,中央政府負擔其半,餘下的50%由都道府縣和市町村負擔各半。在個人負擔的50%中,19%由65歲以上的老年人被保險人承擔、31%由40至64歲的中老年群體承擔。
④ LTC是什麼意思
LTC(Leads To Cash),從線索到現金,就是從營銷視角建立的一套端到端業務流程。華為就是用LTC來推動整個企業營銷領域能力的提升的。賢牛是LTC思想的踐行者,賢牛通過打通IT服務商內部、外部各系統中的數據,整合IT服務不同環節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利用數字化的技術與工具推動IT服務商轉型升級,實現企業業務的卓越運營。
⑤ LTC是什麼
LTC是萊特幣的簡寫,萊特幣受到了比特幣(BTC)的啟發,並且在技術上具有相同的實現原理,萊特幣的創造和轉讓基於一種開源的加密協議,不受到任何中央機構的管理。
有關萊特幣LTC的行情可以在英為財情查詢到
萊特幣
⑥ 國外護理的發展歷程,800字論文
【摘要】:正國外最早開展的長期護理(long term care,簡稱LTC)以救濟貧窮個人或家庭為目標,在人口老化帶來普遍長期護理需求的壓力下,很多國家都開始大量興建機構以滿足民眾長期護理的需求。回顧LTC發展的過程,可以明確的一點是,LTC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人口結構、家庭結構以及社會結構
⑦ 幫忙翻譯一句話,在線等
參照第1條的附件1的長期培養,賣方應運用其最大努力,以確保提供如下SSFG一般符合以下規格在裝貨港:
⑧ 學姐或者學長…你能否幫我寫一篇800字的公共政策小論文呢
公共政策視角下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
[摘要]文章回顧了人口變遷尤其是「嬰兒潮」所帶來的問題,以揭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含義。在「經濟國家轉型期」的總體公共政策框架下,重新審視了家庭結構、居住方式、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以及社會的責任。同時,通過對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以及相關研究的評析,對老年人收入保障、健康護理以及個人社會服務的發展也進行了考察。在聯合國實行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下進一步探討了老年人的就業、教育及生活方式等內容。最後,討論了與實現國家的明確目標有關的政策、實踐和理論問題。文章強調,為應對老齡化而作充足准備,要考慮個人、家庭、執業人員以及政策制定者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老齡化,公共政策,社會福利與服務,養老護理
一、前言
作為人口變遷的重要過程,中國老齡化問題的特點是人口基數大加上爆炸式激增,政府採取計劃生育予以應對。如今,當年「嬰兒潮」的一代人開始進入老年期,其後果是社會急劇老齡化,一些社會問題也隨之顯現。如今中國的家庭結構為 4-2-1的倒金字塔結構,從老年人生活中的長期護理需求(LTC)的角度來看,如今年輕一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由於實行了去政治化的「經濟國家」的總體公共政策(GPP,即一個政策體系首要目標及首選手段之指南)以及改革與開放的政策(Chen,1996),中國已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因此有能力來應對這樣的問題。但與此同時,改革又無可避免地帶來了又一個去經濟化的過程,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的角色開始轉變成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經濟國家轉型期)(Chen,2004)。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負擔不斷加重,社會「撫養比」不斷上升,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實現致富目標的一大障礙。此外,由於在中國(尤其是在城市地區)人們一般都會在較早的年紀就退休,所以在退休後很長一段的生活中,他們在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方面的需求顯得十分重要。而如今中國這方面的條件卻都還很有限,與美國以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落後水平(不考慮一些在福利項目上的實質的區別)。本文通過回顧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從中國自身的角度揭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含義,旨在通過了解中國特有的內在關系,明確中國目前為應對老齡化問題所採取措施的現狀,從而確定有關重要的課題以供研究、實踐以及政策制定參考。
二、人口老齡化和中國人口激增
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中國基本上是沒有外來或對外移民的問題。中國與其他發展中新興工業國家一樣,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歷著一個快速的人口轉型期, 即從一個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的階段過渡到一個死亡率下降和人口壽命延長(由於醫療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時維持高出生率的階段。這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的特徵是高人口增長率。新中國成立後的高人口增長期剛好與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二戰後的 「嬰兒潮」是同一時期,但在這一人口轉型過程中,中國的人口增長更加快速,規模更大。然而,在這一發展時期,高度政治化的總體公共政策過於強調了政治在經濟中的主動性(Chen,2004)。在當時,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全盤否定,但又無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一難題,其結果就是無限制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計劃中的經濟發展,後來成為政策制定中越來越感到頭痛的問題。最後,在隱性失業和其他相關問題的壓力下,尤其是「上山下鄉」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權宜之計的失敗,中國政府終於醒悟過來,從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降低人口的增長率,尤其是在城市,甚至不惜「矯枉過正」。
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人口政策的特徵。這樣的政策有助於人口擁擠的城市降低出生率,但同時也加速了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速度。正如許多人所說的那樣:中國還未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准備。20世紀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10%。按照國際通行標准,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China State Council,2006)。
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中國在應對老齡化社會問題中有哪些不足,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在中國「嬰兒潮」時出生的那一代人,他們現在剛剛好跨進中國法定退休的年齡(男性60歲,女性55歲)。這個群體的巨大規模以及他們的需求是對整個社會嚴峻的考驗,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他們的家庭、所在社區、相關制度,還有勞動力市場等等,都會受到這個迅速「老化」的社會的影響(Frazier,2006)。
三、家庭結構和長期護理需要
計劃生育政策給中國的家庭結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中國家庭是多子多福,四世同堂。然而,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這樣的家庭結構在慢慢消失(Chen,1996),人口的老齡化使得中國的人口結構變成了一個倒金字塔結構。如今在中國,典型家庭結構(尤其在城市)是一個孩子加上父母兩人以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人,而且現在醫療條件好了,說不定太公、太婆都還在世。此外,現代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讓幾代人同居在一個屋檐下的夢想變得困難了(雖然並不是不可能),這讓那些獨生子女們想照顧他們年邁的父母和祖父母更是難上加難。隨著越來越多的「空巢」家庭,中國人再也不能對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抱有理所當然的想法了,這對那些陷於老弱病殘的老人來說影響尤其巨大。在這里,我們可以看一個現實報告。這個報告是關於2000年從20個不同省市區調查的20255個中國老齡人的潛在護理需求。報告指出,大約1/3(35%在城市,29.6%在農村)的85歲及以上的老人需要日常的護理(Pei,2007)。
但值得關注的是,對政策制定者、理論家還有普通的中國人來說,無論傳統的家庭護理有多麼需要,但它卻不是應對老齡化潛在護理需求問題的唯一途徑。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可以從市場獲得幾乎所有需要的資源,為老服務,包括長期護理(LTC)也都可以從市場上獲得。因此,只要具有一定的經濟支付能力,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下面兩個例子就簡要地說明了這個情況。
筆者曾經目睹一個富有的中國生意人在2008年全球播映的衛星電視上,講述為他的上了年紀的母親高薪聘請了3個家庭護工。護工們為老人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長期護理,雖然這些都不是由他本人親自來做,但並不妨礙他作為孝子盡的一片心。最後她母親在平和與安詳中逝世,而這位百萬富翁也算盡了孝道。
筆者也曾經看到一個真實的報告。在農村,一個84歲高齡的老婆婆,膝下無兒無女,房屋破爛,家徒四壁,生活極其困難。她的老年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這種狀況令人觸目驚心。
對比如此兩個真實的事例,前一個固然是所有人的期盼,但是由於高昂的費用,看起來也並不是大多數的中國老年人都能夠享受到的。也許沒有一個中國人願意看到如第二個事例中那位貧困老人的情形,但是社會卻不能忽視這樣一群身處社會底層、生活貧困的老人。所以,公共與社會策略應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
四、社會福利與經濟轉型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經濟國家」(Chen,1996),員工福利或是由其所在工作單位來管理,或是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來代理的,在農村則是由人民公社的生產隊來管理。因為當時的計劃經濟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處於一個極低的標准,一般群眾的養老保障需求並沒有顯得特別突出(Chen,2004)。多虧了當時中國的人口相對年輕,盡管當時的政治願望是從經濟上趕超發達國家,但是在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也就是所謂的階級斗爭下,卻掩蓋了經濟倒退的事實。
自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後,新的中國領導班子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大膽地實行新的總體公共政策,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通過改革,希望找到解決國家發展困境的出路,同時快速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首先,在經濟改革中要做的,就是對國有企業中的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因為這些制度阻礙了社會公平競爭和工作的效率。原有的單位福利制度曾被認為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但是它對經濟改革卻是一種阻礙,它的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抱著一個「鐵飯碗」,一起吃著「大鍋飯」,這是導致當時中國經濟萎靡的直接原因。筆者曾指出,中國的經濟改革首先就是對福利制度的改革(Chen,2004)。中國的改革更多的是將福利供給制度分離而不是像西方福利改革所期望的與經濟相結合。這樣,中國希望保證企業是以經濟發展為主,以提高企業的市場活力,並提供一個更公正的競爭基礎。從經濟的方面來講,政府原先是統一集中所有的資源後再通過計劃來分配資源,是計劃經濟的做法,現在則通過徵收統一稅收來進行調控。一個獨立的社會保障系統是要建立在風險分散機制的基礎上的,但一個機制本身並不能保證好的效果。如過去在國有單位工作的人,因為進行國企改革,也就是制度因素,很多人下崗了(Hassard et al.,2006)。而當時,完善的福利制度還沒有被建立起來,他們原先的福利隨著被下崗而被剔除,脫離了社會保障制度。
如同歷史上每一次的經濟社會變革一樣,中國的經濟改革中也有贏者和輸者。在鄧小平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下,最大的贏者無疑是那些敢於冒險創新的企業家。在經濟快速轉型期,也有人趁著制度還未完善,通過特殊的關系甚至是不法手段,鑽制度空子,在國有和集體資產轉向市場的過程中侵吞國有財產和集體資產。而對於一些平民百姓,包括現在正好步入退休年齡的人們,他們最大的損失就是改革後造成的單位保障制度與社會獨立的社會保障制度之間一度存在的鴻溝,使得他們處於尷尬的境地。還好,如今中國政府已經在努力消除這樣的差距了。
中國經濟全面的提升是實行新的總體公共政策和改革的結果(包括對外開放政策)。但是,隨著資源的豐富和國力的強盛,國家也必須著力來處理那些眾多的社會問題,例如人口老齡化。與經濟改革初期相比,現在中國的總體公共政策已經由一開始的以保護企業經濟發展為中心轉變到以社會保護為中心上來(Whiteford,2003)。這是回歸改革前的全民皆有保障的一個信號。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如今是要在一個更加有活力的、更加發達的經濟基礎上建立全新的全民保障制度。與此同時,全國都在關注,在鄧小平通過市場經濟政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能否適時實現「全面富裕」的下一步發展。在這個條件下,對中國老齡化社會政策的研究是更有意義的。
《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反映了國家為應對1.44億60歲以上人群需求(在2005年底占總人口數的11%)而在國家總體公共政策上發生的變化,承認國家的發展是不均衡的,明確了國家對老齡人口的法律權益的保護的責任,同時,還給出了一份關於中國政府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進程中所做出的「應對老齡化人口問題的發展模式」的詳細工作報告。在白皮書中,反復重申了國家的目標,即「國家重視和珍惜老年人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尊重他們的優良品德,積極創造條件,發揮老年人的專長和作用,鼓勵和支持老年人融入社會,繼續參與社會發展」(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Ⅰ)。 近20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頒布的老齡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政策達200餘件,初步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有關政策在內的老齡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框架。在1996年12月12日,國務院成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統籌規劃和協調指導全國的老齡工作,研究、制定老齡事業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協調和推動有關部門實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指導、督促和檢查各地老齡工作。建立了老齡事業統計指標體系和老齡統計工作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三次進行全國范圍的老年人口狀況調查,為老齡事業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鼓勵社會廣泛參與老齡事業發展,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Ⅰ)。
分析作為重要政策文件的白皮書不僅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政府的真實目標,同時通過相關的研究也能發現潛在的問題。
五、收入支持、健康護理以及社會服務
2006年《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的重點是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一貫性,但是建設新的社會保障系統,使其從企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經濟改革的「配套改革」,對消除社會差距和不公平來說,不是一條輕松易行的道路。與白皮書中研究觀察的對象相比,我們在辨析一些深層事件的同時,也應認識到這些年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及存在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於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即收入保障、健康護理和社會服務。
(一) 老年人的社會保障
中國已經把保障老齡人口的最低生活基本標准作為首要任務,在老齡人口白皮書中,強調要大力建設涵蓋政府、社會、家庭以及個人全方面的老齡人口保障系統。
首先,在城市地區建立完整的養老保障系統。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退休,繼續由國家財政或單位按國家規定標准支付離退休費。相比之下,企業原有的單位福利制度系統有了根本轉變。近年來,中國政府逐步建立覆蓋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的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75億人,其中4367萬離退休人員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China State Council,2006)。截至2005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達4041億元人民幣,同年各級財政補助基本養老保險基金651億元人民幣,當年征繳收入總額達4312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國家積極發展補充性養老保險,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企業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由企業和職工共同繳費,實行基金完全積累,個人賬戶管理。2005年底,全國已有2.4萬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達924萬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為了緩解和消除老年貧困。國家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人均收入低於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家庭按標准給予補助。2005年,包括貧困老年人在內的2233萬城市貧困人口領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實現應保盡保(China State Council,2006)。
其次,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有大約60%的中國老年人生活在農村,但他們得到的生活保障卻非常有限。2005年底,全國已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1900個縣(市、區、旗)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5400多萬農民參保,積累保險基金約310億元人民幣,300多萬參保農民領取養老金。2005年支付養老保險金21.3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目前已有865萬農村人口被納入農村特困戶定期定量救助,985萬農村人口被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包括不符合「五保」條件的貧困老年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對「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或者其法定贍養人、扶養人確無贍養、扶養能力的城市老年人),由國家實施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的「五保」供養制度。目前,全國享受「五保」供養的老年人達460多萬人。對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農村獨生子女或兩女戶夫婦,在年滿60周歲以後,由中央或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2005年底,享受該獎勵扶助的人群達到135萬人(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Ⅱ)。
白皮書關注農村所取得的成就,學者們則關注他們所面臨的挑戰(James,2002)。Wang(2006)在2006年就指出,如今中國在農村的養老保障覆蓋率遠遠低於城市,對在中國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養老保障系統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資金欠缺以及許多空頭個人賬戶都暴露了城鎮養老保險系統的沉重負擔。而由於農村的低收入以及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老人指望依靠家庭養老的願望成了一紙空談。城市與農村的養老系統的分離,給在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城市失地農民的生活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因此,必須加快養老制度體系的改革,為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長遠有效的制度保證(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Ⅱ)。通過實例研究,即使是在城鎮養老保險中,也存在著很多差異(Chen & Chen,2007)。那些早期從一般企業退休的員工(辛苦工作一輩子,沒有存款),他們所獲得的退休金與在政府和事業單位退休的員工相比,少得太多(大約只有他們的1/3)。很明顯,這樣大的差距對整個經濟發展是沒有好處的,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危機乃至社會動盪
(二)健康護理
中國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是建立在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之上的。截至2005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退休人員達3761萬人。「規定退休人員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對個人賬戶計入金額和個人負擔醫療費的比例給予適當照顧。各地普遍將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等大額醫療費用納入社會統籌基金支付范圍,減少退休人員個人的支付比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另外,政府推動各地建立大額醫療費用補助辦法,由個人或企業繳費籌資,為患大病、重病以及長期慢性病的職工及退休人員解決超過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同時,中國政府積極探索建立城市社會醫療救助制度,通過財政撥款、彩票公益金和社會捐助等多種渠道籌集醫療救助基金,對困難群眾就醫給予補助。「到2005年底,醫療救助試點縣(市、區、旗)達1119個,全年累計救助163.3萬人次」(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
從2003年起,國家開始進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到2006年6月底,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區、旗)擴大到1399個,覆蓋農業人口4.95億,3.96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地區老年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超過73%」(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全國共補償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2.82億人次,補償資金支出144.12億元人民幣。另外,國家成立了全國性的農村醫療保險系統。「2005年農村實施醫療救助達1112萬人次,救助資金總支出10.8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
各地積極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開展老年保健、醫療護理和康復等服務。「截至2005年底,全國城市已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5萬多個,95%的地級以上城市、86%的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Ⅲ)。可以相信,基層醫療機構能夠根據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日間觀察、臨終關懷等服務。老年人的部分基本健康問題在社區得到解決。
醫療服務是中國學者關注老齡化中的重要問題之一。正如Kaneda(2006)指出的,中國的醫療服務系統曾經是低收入的農業社會中的典範,但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醫療服務價格就開始節節攀升。用另一句話說,就是「一個原本依賴於公共補貼並且平等地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系統已經轉變成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成為個人用於資本投資的系統」(Kaneda,2006)。在實證研究方面,Meng and Yeo(2005)通過對家庭調查的數據研究了年齡效應(正相關和負相關)對非預算款項下醫療服務支出的影響,結果顯示,年齡效應對從醫療保障條件到醫療健康支出有著明顯的間接效果。通過對年齡效應的完全研究,得到的結論是非預算醫療支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對於一般老人,一般支出都會占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女性。即使在60歲組,醫療自費部分也會佔到他們正常收入的20%。從這個結果來看,改革後的醫療服務系統給老年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女性。自費部分的提高給一般人在尋求早期防治時增加了阻礙,導致看病難,尤其是在城鎮與農村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距。「這樣的趨勢對老年人至關重要,他們需要高質量的健康服務,但是卻沒有辦法負擔得起高昂的費用,而他們在農村人口中占的比重已經超過了年輕人」(Kaneda,2006)。如果一個人生了大病,就目前的醫療保障系統水平來說是不能滿足他們的醫療需求的。與此同時,國家也已經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試圖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如通過體育活動、健身等等。但是,基於種種原因,如吸煙、酗酒等誘發疾病的陋習仍然在老年人的生活中佔了很大比例(Kaneda,AFP,2006)。
(三)個人社會服務
比起在20世紀80年代後的社保改革,之前的單位福利或是農村生產隊都是中國人在除家庭保障以外的重要社會依靠,同時也是一種非正式的社會保障支持網路體系。而經濟改革將原先是由單位作為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改為讓「社會」來承擔這一責任(Chen,1996)。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傑出的成就(Derleth & Koldyk,2004)。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在地方政府民政事務中的創新領導,中國引入了社區服務運動,社區老年人是服務對象主體(Chen,1996)。這項舉措在20年間起起伏伏,如今,它的新名字叫作「社區建設」。它從大都市向各個中小城市普及,目標是最終覆蓋所有的城市地區。從2001年起,中國政府連續三年實施建設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的「星光計劃」,總投資134億元人民幣(China State Council,2006)。同時,快速增長的社會組織不僅為社會提供幫助,更是把為老年人服務的事業認為是黃金陽光產業,並在全國火熱發展。
白皮書中還涵蓋了題目為「為老社會服務」的章節。裡面指出,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進機構養老服務,努力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為老社會服務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2005年底,全國城市社區服務設施達到19.5萬處,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8479個。各地採取上門服務、定點服務和巡迴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緊急救援以及其他便利老年人的無償、低償服務項目。從2001年起,中國政府連續三年實施建設社區老年福利服務設施的「星光計劃」,總投資134億元人民幣,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萬個,涵蓋老年人入戶服務、緊急援助、日間照料、保健康復和文體娛樂等多種功能,受益老年人超過3000萬。2005年,全國平均每個街道有1.32個城市老年福利機構,每9.8個社區居委會有1個城市老年福利機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同時,志願服務也覆蓋了許多社區,包括日常護理、醫療護理以及社會養老看護院里的合法看護,同樣也包括家庭一對一的專屬看護服務。「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300萬人次的志願者為280多萬名老人提供了超過6.3億小時的志願服務,建立志願者為老服務站6萬多個」(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從1989年開始(當時筆者在中山大學主持了首屆全國社會工作師資培訓班),隨著社會公益事業教育的迅猛發展,國家也大力提倡培訓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為老服務。
是社區護理還是機構護理,這個問題在西方國家困擾了很久,但是社區護理從來沒有消除對機構護理的需求(Chen,1996)。近年來,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在城鎮建立面向「三無」老人的社會福利院。在農村為「五保」老人提供集中供養場所和生活服務。從總體上看,「大力發展老年公寓、養老院和老年護理院,為不同經濟狀況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病殘人群提供機構養老服務……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推動養老機構較快發展」 (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2005年底,全國城鄉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護理院等養老服務機構39546個,總床位149.7萬張,其中農村鄉鎮敬老院29681個,總床位89.5萬張(China State Council,2006,Sec.Ⅳ)。
這些統計數字對於最有迫切需求的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和長期護理十分重要。2009年夏天,筆者回到中國,又拜訪了一些民營及公共養老機構。其發展令人矚目,但它們也同樣面臨著與西方國家一樣的問題,如供求問題、收費標准還有護理質量等。通過案例研究,可以了解家庭護理與機構護理仍有明顯不同。如一個家庭將88歲的老母親留在家中照顧,但是由於老人會經常需要醫療方面的護理,家人們還是要經常把老人送去醫療機構,這樣往來,給整個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在對養老機構的條件和服務作出了解後,發現其所提供的也多隻是老人的住所,養老護理所需的專業服務和醫療服務可以說基本上是沒有。當老人需要24小時全方位護理時,還是要家人去承擔看護,哪怕已經付了可觀的養老院費用。
⑨ 什麼叫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
長期護理保險(Long Term Care Insurance,簡稱LTCI)是指在人們的身體狀況出現問題,無法再很好的進行自我照顧而需要他人為其日常生活活動提供幫助時,為那些因此而增加的額外費用提供經濟保障的一類保險產品。
隨著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出現了明顯增長。上世紀初,大部分中國人不會相信自己和身邊的親友能活到60歲,因為那個時候的平均壽命不到35歲;而現在,我們能輕易的發現,60歲以上人口已遍布城鄉各個角落;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1.4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歲,是解放前的兩倍,較1955年增加了23歲。
與壽命密切相關的是健康問題,隨著壽命延長,人體器官機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這是老年人群健康狀況普遍比年輕人差、更需要得到別人照顧的主要原因。美國健康保險協會(簡稱HIAA)把這種需求歸類為長期護理(Long Term Care,簡稱LTC)需求,把為那些患有慢性疾病或者一段時間內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的個體所提供的各種類型的服務統稱為長期護理。
長期護理需求是人口老齡化的伴生物。在美國,聯邦政府正面臨著「人口定時炸彈」的威脅;對中國而言,狀況可能會更加糟糕。人口結構正逐漸呈現「倒金字塔型」。421模式(4個祖父母2個父母1個小孩)下的青年一代和逐漸老去的父母們,經濟上將面臨更加捉襟見肘的局面。
長期護理保險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嬰兒高峰」(Baby Boom)一代逐漸失去社會主流勞動力地位的產物之一。對老年人群的保險保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長期護理保險也就應運而生。1985年,德國出現了商業長期護理保險,並在1995年通過政府法令,開始實施強制保險和私人保險並存的長期護理保險體系。日本於2000年將長期護理保障引入國家社會保障體系,要求40歲以上的人都要參加新的長期護理方案,成為繼新加坡之後擁有全民長期護理保障體系的國家。
作為一種新型的保險產品,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長期護理保險與其他保險產品的區別之處。
1.傳統人壽保險: 在被保險人突然死亡,尤其是早期突然死亡時,保險公司為其家人提供經濟保障。
2.傳統健康保險:在被保險人因急性病症接受治療時,保險公司為其發生的醫療費用提供保障。
3.典型的失能收入保險:在被保險人因意外或疾病而產生暫時或永久失能時,保險公司為其遭受的收入損失提供保障;通常,這一保障在被保險人到達退休年齡時終止。
4.典型的長期護理保險:在被保險人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而帶來的身體機能衰竭等狀況導致的慢性病症而接受長期護理時,保險公司為其發生的護理費用提供保障;通常,保障是終身的。
人們對健康標準的不滿主要有:1、醫生的必要性確定過於主觀。2、醫生在做出決定時,可能會面臨各種壓力,診斷的科學性將受到影響。3、預先住院治療的限制。如果被保險人購買了一份有預先住院治療期限制的保險,那麼在他因智力損傷,如罹患老年性痴呆時,在接受長期護理前可能並未接受住院治療,因為老年性痴呆是一種慢性病,他將因無法滿足索賠條件而得不到保險保障。
對失能標准人們則普遍比較接受,因為這一標准也可以進一步用來判定智力損傷(如罹患老年性痴呆)的被保險人是否滿足保險給付的條件,只要被保險人不能完成規定的日常生活活動,他就可以被判定有長期護理的需要,得到對應的保險保障。
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就是商業保險公司推出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
⑩ LTC在英文中是什麼意思
abbr.
1. L-type controller L型控制器2. Land Transport (ation) Commission 陸地運輸委員會3. last trunk capacity 終端中繼線容量4. latent thyroid carcinoma 潛伏性甲狀腺癌5. Lawn Tennis Club 草地網球俱樂部6. Le Tourneau College 德州拉圖諾學院7. lead telluride crystal 碲化鉛晶體8. length-tension curve 長張力曲線9. leukotriene C 白細胞三烯C10. Library of Trinity College 夏季學院圖書館11. Lieutenant Colonel 〈英國〉〈美國〉陸軍(或海軍陸戰隊)中校;〈美國〉空軍中校12.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威協生命情況13. ligh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光傳送〔傳輸〕特性14. line terminal control 線路終端控制15. line terminating circuit 線路終接電路16. line test connector 線路測試連接器17. line test console 線路試驗〔測試〕控制台18. line traffic coordinator 線路通信量協調器,線路業務調度器19. Linear Technology Corp. 〈美國〉線性技術公司20. linear transmission channel 線性傳輸通路21. lipid transfer complex 脂質轉移復合物22. lipid transfer protein complex 脂質轉移蛋白復合物23. Lithium Technology Corp. 〈美國〉鋰技術公司24. load tap changing 負載抽頭變換25. local telephone circuit 市話電路26. local terminal controller 本地終端控制器27. local tumor control 局部腫瘤控制28. long term contract 長期合同29. long time constant 長時間常數30. long-term care 長期護理;長時間注意31. long-term costing 長期概算,長期預算32. long-term culture 長期培養33. longitudinal (track) time code 縱向(磁跡)時間碼34. longitudinal time constant 縱向時間常數35. Loop Test(ing) Conference 迴路檢測會議36. loop transverse colostomy 橫結腸袢造口術37. low temperature cooling 低溫冷卻38. low-temperature coefficient 低溫系數39. low-tension current 低壓電流40. luteinized theca cells 黃體化卯泡膜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