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合約幾年了
⑴ 比特幣是哪一年發行的
比特幣概念於2008年11月1日提出,於2009年1月3日發行。比特幣的特點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數字世界使用,不屬於任何國家和金融機構,並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兌換。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了比特幣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率保護。
⑵ 比特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 。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貨幣當局並不依賴於具體的貨幣問題,它是根據具體的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將貨幣經濟利用由許多節點組成的P2P網路中的分布式資料庫來識別和記錄所有交易,並採用密碼學的安全貨幣來保證設計的每個環節。
P2P的去中心化性質和演算法本身確保了這種貨幣不會通過大量生產比特幣而被人為操縱。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允許比特幣只能由真正的所有者轉讓或支付。這也確保了貨幣所有權和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的總量非常有限,具有稀缺性。過去四年裡,貨幣體系的貨幣數量不超過1050萬,之後,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
購買方式:
用戶可以購買比特幣,然後使用計算機進行「挖礦」,計算機根據演算法進行大量計算。要「挖礦」比特幣,用戶需要使用計算機搜索64位數字,然後與其他勘探者競爭,反復解決謎題,為比特幣網路提供所需的數字。如果用戶的電腦成功創建了一組數字,他們就會收到25個比特幣。
由於系統的去中心化編程,每10分鍾只能獲得25枚比特幣,到2140年,流通的比特幣上限為2100萬枚。換句話說,比特幣系統是自我維持的,針對通脹進行編碼,並防止其他人破壞代碼。
⑶ 比特幣誕生於哪一年
2008年10月3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白皮書,說明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問世。這個密碼學討論組見證了大量的創新提案,其中也包括大衛·
2008年10月3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白皮書,說明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問世。
這個密碼學討論組見證了大量的創新提案,其中也包括大衛·喬姆(David Chaum)的DigiCash。但是當人們看到比特幣這個全新的概念時,依然眼前一亮。
1.png
作為這個密碼學討論組的運作者,佩里·梅茲格(Perry Metzger)更是見證了比特幣從概念到現實的過程。
Metzger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計算機安全專家,精通密碼學等相關領域。他說,早在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之前,這個討論組就經常會談到數字貨幣、隱私技術密碼學以及系統安全等話題。或許是了解這個群體對數字貨幣的熱情,中本聰才選擇在這里公布他的作品。
01中本聰是誰?
第一眼看到比特幣白皮書的時候,Metzger並不覺得它能夠大獲成功,甚至認為這種機制存在漏洞。
事實上,這個通過密碼學把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的討論組是存在審查的。由於擔心成員過於情緒化而出現一些極端的討論,Metzger表示不得不對發帖內容進行審查。當時針對比特幣的討論有很多,而且出現了大量的重復,Metzger一度阻止過相關的討論繼續下去。
那麼既然見證了比特幣呱呱墜地,Metzger是否有可能知道這位神秘人物的真實身份呢?
Metzger表示,當時這個討論組里大多數人都是匿名的,因為隱私技術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懷疑中本聰曾在這里用過多個不同的昵稱。
至於中本聰是誰,他說,只要ta願意,ta自然會用私鑰證明自己的身份(比特幣誕生早期中本聰曾挖出100萬個比特幣)。
另外,他認為,只要一項創新足以改變世界,那麼其創造者的身份並不重要,除非兩者之間存在一些不可割捨的利益關系。
02PoW的天才設計
在密碼學討論組成員看來,數字貨幣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Chaum的Digicash甚至被馬克吐溫銀行用過。那麼比特幣為什麼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呢?
在Metzger看來,比特幣的成功在於其去中心化的特性。而幫助比特幣實現這種特性的是PoW機制,很多數字貨幣的概念都缺乏並且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種機制。
Metzger說,比特幣的賬本就是拜占庭共識。PoW是實現去中心化的一個天才設計,通過去中心化的拜占庭共識幫助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進行可信的溝通。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接近完美的方案。
03比特幣的三大問題
盡管有接近完美的方案,Metzger認為比特幣依然存在缺陷。
首先,比特幣的交易手續費太高,不適合用來支付。Metzger說,維持PoW機制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成本,這樣的設計能夠讓網路更加安全,能夠抵禦攻擊。但比特幣的交易確認時間較長,手續費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依然偏高,因此不適合用作支付。
另外,Metzger認為PoW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但耗費的成本太大。相比之下,PoS在延展性方面的表現會更好,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創造一個分布式且去中心化的網路。
其次,比特幣在匿名性方面有所欠缺。比特幣賬本是一個完全公開的網路,可以自由查詢交易。但在特定環境中,例如一些企業的商業交易,如果需要匿名,就比較難了。Metzger認為這也是比特幣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比特幣缺乏治理機制。他認為加密貨幣社區存在一些分歧,但技術問題就應該用治理機制來解決,而不是一味地爭吵。
04去中心化的理想
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已經有10年的時間了,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現在收獲了一眾狂熱支持者。尤其是在一些經濟動盪的地區,例如委內瑞拉,比特幣成為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工具,成為了人們獲取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唯一途徑。
Metzger承認,比特幣的確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工具,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比特幣依然不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依然不像智能手機那樣普及。
或許將來比特幣能夠成為真正的全球貨幣,又或許會有更優秀的加密貨幣出現,30年後我們是否還會記得比特幣?Metzger說,現在談論這些為時尚早。
但我們至少知道,比特幣是一項創新技術。Metzger自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但比特幣的出現教會了他更多東西。這項技術最終會如何,他不想去預測,因為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不是技術。
⑷ 比特幣總共運行幾年時間
前比特幣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挖到。據說真正挖幣的,都要用高端甚至最頂級的顯卡SLI或者CF,而且主機的耗電量是非常驚人的(電費錢可能比挖到的比特幣都貴了)。
⑸ 比特幣成立於哪一年
比特幣成立於2009 年 1 月 3 日。
⑹ 比特幣已經運行多少年了
已經運行了8年了,現在基本都在做的流轉,可以在一些知名的沒有手續費用的地方流轉,快樂比特幣期權可以。
⑺ 比特幣免費挖了幾年才上主網
1.2年。據了解,比特幣主網上線的時間是在2009年,名為創世紀的第一個比特幣區塊被啟動,中本聰通過挖礦的方式獲得首批50個比特幣,標志著比特幣網路開始出現,比特幣正式誕生。
拓展資料:比特幣挖礦有兩種方式:
1.購買礦機自建礦場,這需要較高的成本,主要是一些打算大規模投入挖礦的大戶,由於目前國家對礦場的監管政策,所以自建礦場的難度也就增加,一些小型的礦場已經關停。
2.尋找專業的挖礦公司購買礦機進行託管業務,此類公司主要是以礦場託管來作為盈利點,但礦機所有的管理維護,場地電源都是他們所提供,只需要購買礦機與繳納相應的電費即可,這相對於第一點來說受眾群體較廣,畢竟大戶佔少數,這就相當於是散戶集中挖礦,同時雙方分攤風險,有一定的可行性。
挖礦前注意事項:
一.有的礦工會遇到這種情況,他找別人買礦機,別人告訴他可以挖Yotta,機器是可以挖的,但是沒有超級節點的授權,你挖不了,所以想挖Yotta,首先去找126個超級節點談,因為這是合作挖Yotta的前提。
二、126個超級節點礦工的收益情況,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礦工不管是選擇主超級節點還超級節點參與挖礦,礦工權益都是平等的,所以說誰告訴你他們節點的收益高,這人一定不可信。在YTA挖礦過程中,礦工需要用YTA作為抵押換取存儲空間,才能獲得挖礦資格。
三、有些人以為YTA挖礦的收益一定是跟硬碟容量直接相關,其實這說法是錯誤的。Yotta是做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的,YTA挖礦的收益多少具體是跟伺服器礦機存儲數據的多少有關系;也就是你存儲的數據越多,收益越高,存儲時間越長,收益也越高。
⑻ 2100萬枚比特幣幾年挖完
2100萬枚比特幣大概2140年挖完。
比特幣不是多勞多得,是系統每幾分鍾產生獎勵,而大家挖礦是搶獎勵的過程。而且每隔一段很長的時間,系統產生的獎勵會減半,所以總量是恆定,並且每一段時間挖出的幣是有限的。比特幣數量上限就是 2100萬枚。 而比特幣到達恆定產量2100萬枚的時間預計是2140年,屆時比特幣區塊高度為6930000。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 比特幣的總量為恆定2100萬枚的由來,需要挖到2140年的由來。
⑼ 比特幣的危機
2008年11月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至今比特幣已經走過了十年,這十年的發展可謂驚心動魄,經歷數百次危機,最後都轉危為安,且不斷創造歷史記錄。它帶來區塊鏈技術,已經吸引大批全球頂尖專家學者探索研究。比特幣真的可以持續創造奇跡嗎?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比特幣面臨的危機:
穩定幣替代比特幣支付
支付功能是比特幣的核心功能,特別是用作跨境支付,不僅大大降低了支付手續費,而且節省了匯款時間。然而穩定幣相對於比特幣支付功能更加強大,比特幣由於幣值不穩定,用戶使用比特幣支付時需承擔幣值下降增加的成本。穩定幣的主要特點就是幣值穩定,能很好的起到交易媒介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現在穩定幣正處於井噴期,已經出現上百種穩定幣,隨著穩定幣的逐漸普及,將會逐漸佔領區塊鏈支付市場。
比特幣與黃金的區別
比特幣的通縮屬性決定其更適合做價值儲存,因此也被稱為數字黃金,但比特幣又不同於黃金。黃金在被挖掘出來之後即可做價值存儲,不需要特殊的維護工作。而比特幣需要礦機算力持續維護,如果算力減小,存在51%攻擊風險,比特幣價值會受到威脅。因此比特幣用作價值存儲也存在較大的風險。
做空比特幣風險
隨著比特幣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交易所開通比特幣期貨交易功能,參與比特幣期貨交易的用戶也逐漸增多。據不完全統計,比特幣期貨合約每天交易量已經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元之多,而且還在持續增長。
前文已經講述,比特幣需要算力維持價值,存在51%攻擊風險。隨著比特幣期貨合約的發展額度達到幾百億美元甚至更多時,做空比特幣將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做空的動機也將越來越強。我們不能假設人類是善良的,假設大家不去做空比特幣。只要做空帶來的收益滿足期望值,就一定會發生的,前段時間BCH硬分叉就是擺在眼前的例證,硬分叉後BCH價格一度下跌70%之多,導致加密貨幣市值蒸發數千億美元之多。
比特幣多次度過危機的原因
十年間比特幣被死亡278次,最後都轉危為安,價格屢創新高。因此很多人相信,比特幣是不會死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歷史不總是重復的,我們要探究本質,分析比特幣能存活的真正原因。之前比特幣出現危機幾乎都是黑客攻擊盜幣、政府監管措施造成的,比如2014年「門頭溝事件」,2017年9月14日中國政府嚴厲監管制度出台等。這些事件都沒有動搖比特幣的根基,因此在一段時間後市場消化了不利因素,比特幣又會重新崛起。
但是如果出現礦工作惡,製造51%攻擊,觸及比特幣的根基信任機制時,結果將會非常嚴重。由於市場的非理性,可能一次兩次情況的發生並不一定導致比特幣消亡,然而會嚴重製約比特幣的發展。
中本聰當年創造比特幣的時候或許並沒有想到會發展成今天這么大的規模,他只是在之前電子貨幣的基礎上用工作量證明的方式解決雙花支付的問題,卻帶來一場偉大的社會實驗。比特幣未來不一定會繼續成功,但它帶來了區塊鏈技術。區塊鏈也許不是最優解,但在當下可以作為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值的去探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