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內戰
Ⅰ 比特幣法定貨幣國家是
薩爾瓦多。
薩爾瓦多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El Salvador;英語:The Republic of El Salvador),簡稱薩爾瓦多。是一個位於中美洲北部的沿海國家,也是中美洲人口最密集的國家。薩爾瓦多毗鄰太平洋,國土面積21040平方公里,下設14個省。該國總人口670.5萬(2019年)。
薩爾瓦多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524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布獨立,1822年被強制並入墨西哥第一帝國;1823年帝國崩潰後加入中美洲聯邦;1838年聯邦解體;1841年2月18日成立共和國;1980年,薩爾瓦多國內正式爆發武裝沖突,1992年,對峙方簽署和平協定結束了長達12年的內戰。
薩爾瓦多國內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盛產咖啡豆和棉花,工業基礎薄弱,是世界上「中低等收入國家」 之一,受2008年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緩慢;該國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土著語言有納華語(Nahuatl)。
薩爾瓦多國內黑幫眾多,2015年1月,該國總統宣布大力打擊街頭黑幫,但該國在1-7月之間仍有3400人遭謀殺。
2018年8月21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薩爾瓦多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
Ⅱ 世界上有沒有人沒有國籍
世界上是存在沒有國籍的人的。
前段時間剛看過一個視頻,在日本就存在著這樣一些人,他們也是因為一些歷史遺留的原因才導致了自身沒有國籍。這讓他們沒有辦法在日本正常生活,獲得法律上的保護,這個問題給了他們這些人很大的困擾,目前也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同病相憐的這一部分人只能夠抱團取暖。
Ⅲ 比特幣法定貨幣國家是
薩爾瓦多。
薩爾瓦多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El Salvador;英語:The Republic of El Salvador),簡稱薩爾瓦多。是一個位於中美洲北部的沿海國家,也是中美洲人口最密集的國家。薩爾瓦多毗鄰太平洋,國土面積21040平方公里,下設14個省。該國總人口670.5萬(2019年)。
薩爾瓦多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524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布獨立,1822年被強制並入墨西哥第一帝國;1823年帝國崩潰後加入中美洲聯邦;1838年聯邦解體;1841年2月18日成立共和國;1980年,薩爾瓦多國內正式爆發武裝沖突,1992年,對峙方簽署和平協定結束了長達12年的內戰。
薩爾瓦多國內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盛產咖啡豆和棉花,工業基礎薄弱,是世界上「中低等收入國家」 之一,受2008年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緩慢;該國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土著語言有納華語(Nahuatl)。
薩爾瓦多國內黑幫眾多,2015年1月,該國總統宣布大力打擊街頭黑幫,但該國在1-7月之間仍有3400人遭謀殺。
2018年8月21日,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薩爾瓦多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
Ⅳ 如何看待Craig Wright宣稱自己是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
「我不想要錢,不想要名氣,也不想要人們的崇拜,我只想不被外界打擾。」 —— 這位自稱為比特幣的創始人,Craig Steven Wright 向 BBC 表示。
Craig Steven Wright 是誰?
出生於 1970 年,今年 45 歲的澳大利亞人 Craig Wright 有過許多種不同的身份:他有著神學的博士學位,曾在查爾斯特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的特邀講師和研究員,寫過許多本書,是多家公司的 CEO 和創始人,這些公司大多是虛擬貨幣或者計算機網路安全相關的領域。
現在,他又給自己貼上了一個新的標簽:比特幣之父。
尋找比特幣之父
比特幣之父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是他最早發布了比特幣的白皮書,並編寫了比特幣最早的版本。無數人膜拜著他精巧的設計思路和工整的代碼結構,然而,卻從來沒有人在現實中見過他。
人們知道的,只是一個化名為 Satoshi Nakamoto 的人物,他一手締造了比特幣,卻在網路上隱匿著自己的身份,只通過電子手段與外界交流,從來沒有人知道他是誰。2011 年,他對外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新的項目,自此淡出了比特幣的日常維護與開發。後來的維護者們甚至在項目中比他貢獻了更多的代碼,然而,自從 2009 年比特幣出現以來,人們一刻都沒有放棄尋找比特幣之父的真實身份。
猜想從來沒有中斷過,鑒於這位化名為 Satoshi Nakamoto 出現的蹤跡本來就十分稀少,人們只能從僅有的蛛絲馬跡中尋找他的存在。有人猜測他是英國人,因為他的用詞中有像「Bloody Hard」這樣的英式說法,也有人根據他僅有的幾封郵件的時間戳,猜測他生活在美國東部時區,更有人根據他的理念、化名等等,猜測他是荷蘭的社會主義者,是日本的數學家,是愛爾蘭的學生……在所有被懷疑的對象中,最為廣泛猜測,甚至登上過紐約客、新聞周刊的是這兩個人:Nick Szabo 和 Hal Finney。然而前者否認了,後者已經不在人世。甚至,有人覺得比特幣如此精巧的設計,一定是出自於團隊之手,Satoshi Nakamoto 是一夥人,而不是一個人。
這期間,無數人跳出來自稱是比特幣之父,又被無數次地發現是惡作劇或者是騙局。這一次,Craig Wright 主動站出來,向 BBC、The Economist、GQ 三家媒體亮明自己的身份,會為這個謎團畫上一個句號嗎?
這不是 Craig Wright 的第一次
事實上,這不是 Craig Wright 第一次和比特幣之父,也就是化名的 Satoshi Nakamoto 扯上關系。在去年年底,就曾有人匿名向 Wired 和 Gizmodo 兩家媒體報料,聲稱 Craig Wright 極有可能就是比特幣之父,他們提供了 Craig Wright 的許多郵件、通話信息、財務記錄等等,種種跡象表明,Craig Wright 和比特幣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然而就在報導發出不久之後,Wired 根據一些背調情況又推翻了這個結論:他們發現,Craig Wright 在 LinkedIn 上聲稱自己擁有的學位與事實並不相符,他的公司宣稱向 SGI 購買過超級計算機,也被後者否認。自此,尋找比特幣之父又暫時陷入了僵局。更蹊蹺的是,幾乎是新聞報料的同一時間,澳大利亞的稅務部門對 Craig Wright 和其公司展開了一場突擊調查,但是從來沒有人知道調查的具體原因和結果。從始至終,Craig Wright 在整個事件中保持了沉默,但是他離開了澳大利亞,前往倫敦的辦公室工作。
直到六個月後的今天,2016 年 5 月 2 日,他主動站出來,在博客上宣稱自己就是 Satoshi Nakamoto,比特幣之父。
為什麼是現在?
Craig Wright 告訴 The Economist,他公開自己的身份,並不是為了出名,只是想糾正公眾對他的誤解。按他的說法,在保持沉默的這幾個月中,公眾的各類無端猜忌不僅僅影響了他和他的工作,更是影響到了他的家人、員工和一切。此外,他還想打破人們關於比特幣種種負面看法和誤解。
如果他真的就是 Satoshi Nakamoto,那麼他的財富相當驚人。目前在流通中的比特幣價值大約 70 億美元,而 Satoshi Nakamoto 作為比特幣最早的探礦人,據估計手頭持有的比特幣有 4.5 億美元之多,盡管這些錢隨著 Satoshi Nakamoto 的消失,也好像塵封了一般,不曾有過任何轉移。Craig Wright 表示,隨著他的復出,在不影響比特幣匯率的前提下,他會慢慢地變現這部分錢,用於他的研究項目。
至於當時為什麼會想到用 Satoshi Nakamoto 這個化名?Craig Wright 表示,這個名字源於 17 世紀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和商人:Tominaga Nakamoto,他在那個時代開啟了對循規蹈矩的批判思潮,並且支持自由貿易。至於為什麼是 Satoshi,Craig Wright 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訴記者,這部分他想繼續保持神秘。
可是,既然選擇了亮明身份,還有多少神秘可以保持呢?
揭開神秘的謎團
鑒於在 2015 年底,Craig Wright 所遭受的種種質疑,這一次想要真的自證是比特幣之父,顯然需要更嚴格的審核。The Economist 試圖通過四個問題,來搞清楚他是否所言非虛:
Craig Wright 手中是否有能證明自己是 Satoshi Nakamoto 證據?比如只有 Satoshi Nakamoto 本人才擁有的密鑰。
上一次所遭遇的種種質疑和漏洞,又作何解釋?
作為比特幣之父,是否名副其實,擁有相匹配的技術和實力背景?
圈內曾與 Satoshi Nakamoto 在線上有過接觸的人,相信嗎?
Craig Wright 要想拿出只有 Satoshi Nakamoto 本人才可能擁有的證據,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非常難。這里要提及一下比特幣的基本構成,就像銀行賬戶一樣,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多個比特幣賬戶,而每一個獨立的比特幣賬戶,都有兩個關鍵組成部分:1)一串由 27-34 個字母或數字組成的比特幣地址;2)一個用以加密和驗證身份的私鑰;比特幣的持有人,可以通過用自己的私鑰來加密信息生成一個數字簽名。除此之外,比特幣的作為一種貨幣,要想實現增量,就必須依賴挖礦,而挖礦這種能力,來源於你的計算機運算能力,它們就是比特幣世界的印鈔機。每一座新礦都會和對應的比特幣地址綁定,Satoshi Nakamoto 作為最早的挖礦人,他應該擁有這些私鑰。除此之外,Satoshi Nakamoto 還是第一個進行比特幣交易的人,當年曾把第九區塊的挖到的比特幣,轉給了 Hal Finney,也就是之前同樣曾被懷疑是比特幣之父、現已不在人世的那位。
因此,按照證據的強弱,Craig Wright 最基本的應該擁有九礦的私鑰,如果他能提供更早的礦區,那更好。而如果他能再轉一筆賬,那可信度會更高。
在驗證的過程當中,Craig Wright 用九礦的私鑰加密了一段 1964 年 Jean-Paul Sartre 在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片斷,並且把這個過程公布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同時,他還單獨私下向 The Economist 展示了一礦的驗證過程,並且整個過程還有兩位見證者:Jon Matonis 和 Gavin Andresen,他們都是比特幣基金會的成員,後者更是一度在 Satoshi Nakamoto 淡出後,擔任了整個比特幣社區的首席開發者。
但是問題在於,由於加密的文字是事先准備好的,並不代表 Craig Wright 真的有對應的私鑰,而可能是事先已經生成的。另外,Craig Wright 也沒有進行真的轉賬,按他的說法,目前自己名下的比特幣都託管在一家信託名下,他自己個人無法直接動用。在這樣的情況下,The Economist 提出,是否可以由他們來提供一段加密的信息,但被 Craig Wright 拒絕了,總結他的意思就是:已經演示了這么多了,愛信不信啦。
除此之外,關於此前的履歷問題,Craig Wright 表示之前寫在 LinkedIn 上面的部分履歷的確不是真實的,但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不想透露過多個人的信息,故意製造煙霧彈。按照他最新提供的簡歷,他的確在查爾斯特大學擁有三個碩士學位,在該校還有一篇計算機科學的博士論文正在審核中,並且還在倫敦大學就讀金融學碩士。這些學歷和工作經歷,基本都得到了證實。
至於是否真的購買過超級計算機,Craig Wright 提供了澳大利亞 SGI 經銷處的說明,盡管遠在矽谷的 SGI 總部否認了這一交易的存在,但他們的確沒有否認,也可能是一筆非正規渠道的灰色交易,對此他們不予置評。
而關於稅務局的問題,Craig Wright 直接否認了所有陰謀論,並表示自己沒有參與任何金融犯罪,或者逃稅漏稅,澳大利亞當局只是就他開展的一些項目,如比特幣銀行等,與他展開關於比特幣稅收法規的相關討論。他之所以離開澳大利亞前往英國,也只是因為倫敦更適合運轉一家科技金融公司。
謎霧繼續籠罩
然而,事情似乎又並非如此簡單。
Craig Wright 是一位文字愛好者,有近 100 篇的各類會議報告、文章、書籍。除了大多數是和計算機安全有關的短篇外,其它文字的涉獵面非常廣:橫跨了經濟、恐怖主義、風險管理等等領域。他表示,自己還有幾篇關於比特幣的論文正在評議當中,The Economist 也看了其中的一部分,用他們的原話來說:盡管說不上非同凡響,但也還算湊合。
而基於 Craig Wright 這些大量的文字,一家名為 Juola & Associates 的文體分析公司,將 Craig Wright 的文字與當年 Satoshi Nakamoto 在網上發布的比特幣白皮書進行了文本分析,認為兩者不太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Craig Wright 表示,當初那份白皮書並非出自他一人之手,還有另外一個朋友的密切參與:Dave Kleiman。只可惜,這位美國的朋友已經在 2013 年離開人世,死狀也非常凄慘,由於早年車禍,常年生活在輪椅上的 Dave Kleiman,被發現時已經屍體腐爛。
更蹊蹺的是這個時間點,比特幣社區正在經歷一場內戰,對峙雙方顯然對於比特幣未來的發展持有鮮明不同的立場,一派主張保持小而美,一派主張比特幣成為主流的支付手段。盡管 Craig Wright 在表明身份後,也表達了自己希望繼教保持淡出的意願,但顯然他對於比特幣的發展有著非常強烈的想法,無論是他目前從事的工作,還是即將發表的論文,都和比特幣密切相關,其所言和所行相當矛盾。
更為矛盾的是他對於名氣的渴望。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他多次強調自己寫過許多篇文章,甚至比 Szabo 還多,後者也就是那位網友心目中 Satoshi Nakamoto 的熱門人選之一。而在六個月前,早在第一次被媒體將他和 Satoshi Nakamoto 扯上關系之前,他就已經找到了蘇格蘭的一位傳記作家 Andrew O』Hagan 為其撰寫長篇報導。截止目前,Andrew O』Hagan 已經完成了對他本人、家人、同事的采訪,並且相信 Craig Wright 就是 Satoshi Nakamoto。然而,這顯然和 Craig Wright 這次主動公開身份的動機相背,按他的說法,如果他不想要名氣、關注和認可,為什麼六個月前又要大費周章地請來傳記作者呢?
另一個疑點,Craig Wright 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證明之後,不久就被網友發現其證據存在嚴重問題。簡單來說,他所公布的證據,任何一個人根據之前 Satoshi Nakamoto 已經留下的信息,都可以製造出相同的「證據」。但 BBC 和 The Economist 私下看過的證據,顯然又強於所公開的證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有沒有可能是記者被忽悠了?
但這同樣無法解釋 Gavin Andresen 的背書,作為比特幣社區的核心開發成員,他在 Craig Wright 身份曝光後,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為其真實性背書。不過有意思的是,由於 Craig Wright 的新聞披露之後,在這短短的 10 個小時里,Twitter 和 Reddit 已經有鋪天蓋地的質疑,許多人不惜認為這整個事件就是一場陰謀,甚至 Gavin Andresen 本人也已經被盜號了。於是,Gavin Andresen 目前在 Github 比特幣項目中的許可權,已經被其他成員暫時凍結了,因為整個社區堅定地相信:Craig Wright 極有可能是假的,Gavin Andresen 一定是被盜號了。
就連 The Economist 的報導,都沒有把話說死,而是用了「Craig Steven Wright claims to be Satoshi Nakamoto. Is he?」這樣模稜兩可的標題,並且沒有給出完全肯定性的意見。
所以,Craig Wright 到底是不是比特幣之父?在更強有力的證據之前,只能存疑。而如果他真的不是,尋找比特幣之父的運動也不會停止,只是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Ⅳ 從貨幣演化的歷史探究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
歐易OKEx research: 從貨幣演化的歷史探究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
摘要: 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可以認為是一種基於節點網路和數字加密演算法的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沒有發行主體,因此沒有任何人或機構能夠控制它的發行,如比特幣,以太坊等;由於演算法解的數量確定,所以數字貨幣的總量固定,從而消除了通貨膨脹的可能;由於交易過程中需要網路中的各個節點的認可,因此數字貨幣的交易過程足夠安全。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指的是有發行主體一類的貨幣,如央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Facebook的Libra等。
本文從貨幣的本質、貨幣載體的 歷史 變化和貨幣發行方逐步完成統一的 歷史 變革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數字貨幣是否具備貨幣三要素,能否逐漸取代現鈔實現數字化革命,以及目前數字貨幣仍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 數字貨幣、貨幣史
一、貨幣載體的 歷史 變化
1.1 貨幣的本質
眾所周知,傳統貨幣史上大家認為貨幣的本質是價值尺度,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手段,根本目的是為了組織生產活動並成為維系生產關系的紐帶。但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協同發展,貨幣本質的解釋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一定的改進,我們可以看到目前貨幣的本質已進化為了一種人類構建的 社會 機制,其核心是信任,這個信任是由不信任的各方對中間方(貨幣發行方)的信任。我們大家現在對貨幣達成了新的共識,就為信任缺失問題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其次,貨幣的本質也是記賬貨幣,或被稱為度量單位,其價值隨著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與國內外形勢變化而浮動。而一個好的度量單位其價值必然是相對穩定的,由此,在 歷史 的進程中,貨幣總需要一整套機制來確保其價值的穩定,該機制發展至今已較為全面,目前包括支付清算體系、信用創造體系、金融監管等核心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貨幣本質上體現的就是開文提到的信用關系。貨幣既是發行者的一種債務或責任,也是持有者的一種信用或索償權。因此貨幣雙向影響資產和負債,並可通過兩端的變化來得以記錄。
最後,這種信任關系是可以流通的。貨幣如果想要流通使用,就必須用代符來加以表徵,用記賬系統來記錄價值及其轉移並清償各種信用關系。
數字貨幣要想取代法幣,則需要滿足上述貨幣的三大要素。從長期來看,數字貨幣背後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機制來確保其價值的穩定,從而實現其作為記賬單位的功能,而這一整套機制極有可能由央行來提供,稍後我們會提到這背後的原因。
1.2 貨幣載體的變化
從 歷史 上來看,貨幣載體遵循從金屬貨幣過渡到銀行票據,再到法定貨幣(fiat money)的變化過程。最初,金屬貨幣的出現大大方便了交換的進行,促進經濟 社會 加快發展。然而,隨著交易頻率的提升、交易范圍的擴大,大量攜帶運送、交割清算金屬貨幣的成本越來越高,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商戶間分別記賬,一段時期結束時,雙方再核對賬目,互相軋抵往來後,將余額進行貨幣清算。該貨幣收據叫做『匯票』,專門辦理匯票業務的商戶叫做『錢庄』或『票號』。隨著票號中匯票的接受度逐漸提升,為了方便流通,票號開始將匯票改造成為事先印好面額(劃分不同檔次),標明出票人並承諾見票即付,增加防偽驗證標識等,但不限定持票人的通用匯票,這就使其演變成為「紙幣」。
貨幣載體的變化解釋了人們對其便捷流通性和可信任的需求。該演變過程遵守了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即劣幣驅逐良幣。最初的貨幣與金、銀、銅等金屬的價值掛鉤,隨著交易的進行,票據和紙幣這些不具備真實價值的貨幣用了對中間方的信任做背書,被人為的賦予了價值,並成功取代了金屬貨幣。
理想狀態下的數字貨幣應由所有人都信賴的第三方或者具有強大技術支撐的去中心化系統發行。這種數字貨幣可以說是賬戶數字本身直接轉化為貨幣,貨幣載體由有形轉為無形。
1.2.1 歐洲貨幣載體的變化
歐洲的近代紙幣源於銀行券,英國的金店券就是近代歐洲紙幣的先驅。我們知道,九世紀之前巴比倫的駱駝商隊為避免金銀貸款在運輸途中被劫,曾採用土簡做為附計利息的承兌憑證,這與中國唐代的費錢類似,但其並非近代意義的紙幣。16世紀至17世紀,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英國政府所在地倫敦塔成為商人存放金銀的最佳地點,但1646年,查理一世將13萬英鎊金銀沒收充作軍費的行為讓人們不再信任,紛紛轉向信用較好的民間金店,金店發放的存放收據就被稱為「金店券」,金店券可代替金銀貨幣在市面流通,並用於支付。但由於缺少規范與貪圖利息,在1670年英荷戰爭爆發後英國政府停止支付,金店時代就此結束。1694年英國商人進一步完善規制,以公司形式成立英格蘭銀行,並獲得特許發行120萬英鎊銀行券,就此近代紙幣——銀行券出現於歐洲。
歐洲大陸上的紙幣與約翰·勞(John Law)關系密切。約翰·勞出生於英國愛丁堡的一個銀行世家,自小便擁有豐富的貨幣與銀行體系知識。但在其父去世後,卻仰仗自己精於數學而沉迷於賭博,1694年甚至因將情敵開槍斃命深陷牢獄,後其獄至歐洲。在逃亡期間,他進一步研究金融與貿易,先後在阿姆斯特丹與荷蘭積累了大量經驗,這時他敏銳觀察到如法國等對紙質通貨強烈抵制的國家經濟大多蕭條,引入紙質通貨的英格蘭和荷蘭卻與之相反,紙質通貨的不可替代性讓約翰·勞逐漸成為了「銀行券」的忠實擁躉。
1705年,約翰·勞將自己的理念總結成了《論貨幣和貿易:兼向國家供應貨幣的建議》,他在書中極力主張設立國家銀行,並呼籲國家銀行應與國有企業相輔相成,前者掌握國家金融,後者控制國家商業,從而實現國家對貨幣和貿易的壟斷,壟斷得來的利潤則反哺國家財政債務。
這一構想想要實現並不容易,直至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好大喜功緻使了政府的債台高築。在這種情況下,貴金屬的短缺毫無疑問地造成了流通的金屬貨幣急劇減少,法國疲睏的財政讓約翰·勞看到了希望。1715年,約翰·勞先後說服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奧爾良公爵,下一年約翰·勞就在巴黎成立了通用銀行(Banque Generale),該銀行有權發行銀行券並參與皇家歲入的管理,且紙幣可以兌換為鑄幣,這是法國第一次私營銀行大規模發行紙質通貨。1717年,約翰·勞又說服法國皇家所有稅收必須以銀行紙幣繳付。直至1718年,在約翰·勞的大力鼓吹下,該銀行國有化,搖身變為法國第一家中央銀行,這標志著法國從鑄幣開始轉向應用紙幣,後英國等國家相繼加入紙幣陣營,紙質通貨在歐洲得到了廣泛傳播。
1.2.2 美國貨幣載體的變化
17世紀早期,英格蘭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切薩皮克灣和新英格蘭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到18世紀最終形成了北美13個殖民地。由於殖民者所帶鑄幣較少且尚未在每周發現金銀礦,實際鑄幣供給嚴重短缺,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為此殖民者主要使用了五種形式的貨幣。(見表1)
表1 殖民期北美五種貨幣形式
表2 非紙 幣逐漸消失原因
北美殖民地最早的紙幣發行是馬薩諸塞殖民地於1690年發行的信用券,用於支付遠征軍軍餉,該信用券是介於以稅收為擔保所發行的短期票據與純粹的信用貨幣之間的一種貨幣形式,當局承認將來可兌付金銀,可用於納稅,可作為法償貨幣。出於軍事融資或征稅需求,其他殖民地紛紛效仿,但由於其只承認在未來兌現,這種紙幣很快開始貶值,直至1764年英國議會完全禁止了法償貨幣的發行。
之後的轉機在美洲大陸的獨立戰爭中孕育。當時的中央政府,即大陸會議只是一個各邦領導人集會,並無權征稅。在這種情況下,軍事融資就要仰仗借債或者印發鈔票,托馬斯·潘恩與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均支持借債,他們認為「沒有一個國家應該沒有債務,國債是一種國家凝聚力」,但漢密爾頓同時也認同紙幣的必要性。本傑明·富蘭克林則是紙幣的強力支持者。最終,出於考慮到戰爭前景未明,且大陸會議並無任何擔保,向其貸款風險較大,彼時各殖民地也無充足資金放貸,大陸會議就採用了發行紙幣的方式融資。與此同時各州當局也被迫使用信用券用於戰爭機器的運行。隨著紙幣的大量發行,自1776開始,大陸券又不斷貶值,1781年印刷1美元大陸券的成本甚至高於其貨幣價值,但由於戰爭的進行,大陸會議又不得不繼續仰仗紙幣。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憲法明確給予了聯邦鑄造貨幣與調節其價值的權力,各州無權鑄造貨幣或發行紙幣。
在歷經了第一合眾國銀行、北美銀行後,來到了第二合眾國銀行時期,時任美國總統的傑克遜由於不滿於銀行的1/3股份為外國人持有,對州銀行的排擠與對國內外匯兌的壟斷等,強烈反對紙幣,相信「硬貨幣「,這使得第二合眾國銀行最終於1841年倒閉清算,美國央行進程被迫中斷。直至1846年,國會批准成立獨立的國庫系統,就此全國各地海關與造幣廠構成的國庫或子國庫系統存放政府資金,該系統在1913年聯邦儲備體系成立前一直是美國貨幣銀行體系的主要調節者。
1861年,又是相似的背景,即美國內戰爆發了。北方聯軍急需一種全國性通貨來制止上千種銀行券造成的混亂。次年2月,國會通過了時任財政部長蔡斯的提議,通過了《法償法案》,該法案授權財政部發行1.5億美元的合眾國財政票據,也就是「綠背紙「,並宣布其為法償貨幣,可用於支付,但不能兌換金銀,不能用於支付關稅和政府債券利息。這是美國聯邦發行的第一種紙幣,是完全基於國家信用發行流通、行使貨幣職能的信用貨幣。
1.2.3 中國交子等紙幣的 歷史 變化
中國紙幣出現於封建鼎盛的北宋時期,早於歐美近七百年。唐宋期間,川蜀地勢復雜而商貿發達,其交易媒介仍是價低笨重的鐵錢,極為不便,這就是交子出現的直接原因。從更為本質的角度來看,宋朝鑄幣外流,「錢荒「嚴重,軍政費用高昂,財政赤字加劇,這與歐美紙幣出現的契機相似,但除此之外,中國彼時卻是高度中央集權專制政體的封建國家,是由政府直接出面將新的交易媒介(交子)強行推廣,這就使中國的紙幣(交子等)除了具有貨幣的經濟職能外,還兼有貨幣的政治職能。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歐美大陸還是中華文明紙幣的誕生與延續,均是以流通手段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擁有較為穩定廣闊的貨幣市場,並始終伴有濃厚的政治軍事色彩,政府希冀通過紙幣的發行來支持政府開支與龐大的軍費。但中國交子出現時,中國還是重農抑商的農耕 社會 ,經濟水平遠低於17、18世紀已興起城市、商業迅猛發展的歐美等國,缺乏穩定的物質基礎,商品生產與商品貨幣關系並不 健康 。更別說在封建統治下,「交子務「隨時可能讓紙幣淪為單純的財政掠奪工具,其信用事業與信用機構相當不牢靠,這背離了紙幣應有的經濟職能,而更偏向於」政治職能「,由此,穩定而 健康 的信用機構與信用體系也是信用貨幣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貨幣發行方的 歷史 變化
2.1 貨幣發行方從私人貨幣向央行貨幣的轉變
鑄幣權被認為是展現政府權力的根本性因素,政府透過它來展現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早期,政府並沒有承擔製造貨幣的任務,而是擔保被用作貨幣的材料的重量和成色,即金、銀和銅,並標明其真實的價值。在此階段中,私人企業並不具備提供健全的鑄幣能力,提供統一的、容易辨認的鑄幣技術一直是一個重大的難題。同時,政府發現由自己來鑄造貨幣不僅有益於 社會 ,而且可以抽取用來支付鑄造成本的費用,從而擴大收入。在攬過鑄幣權以後,我們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在濫用人民的信賴而欺詐人民,這體現在當人們拿著金屬塊到政府的熔爐去鑄造貨幣的時候,政府強行留住部分;在收迴流通中的鑄幣重新鑄造成金銀行兩較小卻表明同樣價值的硬幣。
在中世紀時期,貿易的收縮導致了貨幣流通數量的減少。為了恢復貿易,歐洲地區的君主們爭相減少鑄幣的分量和成色。最終,紙幣的出現,讓政府獲得了一種更為廉價的欺騙人民的方法,政府使用了殘暴的手段將這些劣幣強加於人民。
政府壟斷了紙幣的發行,這極大的有助於政府權力的增長。我們假設,如果政府有權隨自己的意願創造任何數量的貨幣,並使人們接受之,這將有利於政府捍衛自己的權力。 近些年來,政府之所以不斷擴張,在很大程度上由於其能夠發行貨幣來彌補赤字。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應當在人民認可的范圍內發行貨幣,否則,這種權力將被剝奪。
紙幣由多家私人銀行發行,逐漸統一為中央銀行發行。對於數字貨幣,目前由眾多私人發行,但真正能成為貨幣的數字貨幣,最終將由中央銀行發行,成為中心化的數字貨幣。類似比特幣這類型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未來可能演化為一種投資品(當前的數字貨幣並不是真正的貨幣)。
2.1.1 英格蘭銀行統一貨幣權
從17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20年代,各類銀行券都在市面上流通,在倫敦地區,以英格蘭銀行券為主導。1826年,英國議會通過《銀行合夥人法案》,表明英格蘭銀行在倫敦城外65英里的范圍內享有唯一發行股份制銀行券的特權,但是倫敦的私人銀行仍可發行銀行券;允許英格蘭銀行在英國各地設立分支行。該法案通過後,英國一些小型私人銀行合並為股份制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迅速發展起來並發行了自己的銀行券。此時的英國貨幣市場中,出現了英格蘭銀行券、私人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和股份制銀行券並行的情況。
直到20世紀初期,英格蘭銀行才最終統一發幣權。1833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新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券獲得無限「法償」資格,即法定貨幣,強制流通,必須接受,不得拒收。英格蘭銀行券也因此成為首個和唯一一個獲得法定貨幣地位的銀行券,在法律上地位等同於黃金。1844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銀行特許法案》。該法案規定,凡是新設立的銀行一律禁止發行銀行券;在1844年前沒有發行過銀行券的銀行,其發行額度受限制,已經發行的銀行券仍可流通;凡發行銀行券的銀行在倫敦設立分行或同其他銀行合並的,均喪失紙幣發行權,並將此權利移交給英格蘭銀行。隨著該法案的逐年實施,英國(僅限於英格蘭和威爾士)多數銀行都漸漸喪失了紙幣發行權。到了1921年,實際有紙幣發行權的就只有英格蘭銀行了。
最終,英格蘭銀行券成為英國的法定信用紙幣,並延續使用至今。 1914年一戰爆發後,為了給戰爭籌集資金,財政部發行了10先令和1英鎊票據當做紙幣在市場上流通。因而,在1921年後,市面上除了英格蘭銀行券,還有財政部票據。1928年,英國議會通過《通貨和鈔票法案》,在法律上確認了英格蘭銀行為全國貨幣發行的唯一機構。從此,英格蘭銀行券成為了英國紙幣的唯一主宰,完成了紙幣流通的大一統。1931年英國徹底脫離金本位後,英格蘭銀行券成為了「金本位接班人」,成為英國的法定信用紙幣(僅靠政府信用背書,不可兌現),並延續使用至今。英國貨幣制度也轉變為不可兌現的信用紙幣制度。
2.1.2 美元的統一
1787年,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美國憲法誕生,該憲法旨在建立一個由最初13個殖民地組成的共同市場與政治聯盟,從法律層面確保了各州之間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有流動,並規定和限制了聯盟政府的權力。尚未說明聯邦政府獨占發行銀行執照與紙幣的權力,由此各州銀行在早期紛紛「佔山為王」,發行自己的貨幣(即銀行券),其價值取決於發鈔行的聲譽以及便利性等因素。
縱觀 歷史 ,美國曾兩次嘗試創立聯邦銀行,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銀行並非真正的中央銀行,僅是處理全國性銀行業務的機構。
表3 美國第一銀行與美國第二銀行概覽
與州銀行的沖突讓美國央行體系發展進程不斷受阻,這時南北戰爭成為了新的突破點。北方各州為融資軍政費用,1863至1865年通過了《銀行業法案》,建立了作為聯邦政府新發型債務交易平台(二級市場)的聯邦銀行體系。該體系可以解決一些州銀行發展的弊端,此外,為了管控銀行風險,來確保銀行的流動性與清償性,該法案還要求對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和資產質量進行嚴格的監管與信息披露,並實施了准備金制度。與此同時,美國成立了 歷史 上第一家銀行系統監管機構OOC,負責頒布國民銀行執照,OOC監管職責明確。但此時在經濟波動時貨幣供應仍缺乏彈性。
1865年後經濟危機頻發,直至1907年一些銀行因投機而擠兌,銀行業受損嚴重。最後國會要求國家貨幣委員會進行審查,也由此,經其提議,美聯儲誕生。
三、對數字貨幣未來的展望
上文我們總結了貨幣載體和貨幣發行方的 歷史 變化,不難看出,貨幣載體的局限性,如交易便捷性、可攜帶性、交易手續費等問題,決定了貨幣將必然朝向脫離載體的方向發展。數字貨幣和紙幣等劣幣取代金銀一類的良幣作為貨幣載體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 歷史 總是驚人的相似,一旦貨幣數字化或虛擬化得到了共識,維護這種共識和追逐貨幣利益將必然體現了政治博弈。由政治階層壟斷數字貨幣發行、調控數字貨幣供給或許將成為數字貨幣所必然經歷的過程。近些年來,央行對數字貨幣的 探索 為貨幣制度的變革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與實踐,這些 探索 依然路途漫長,但也充滿希望。而對於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來說,比如比特幣、以太坊等,我們認為其更接近於投資品,而不是流通貨幣。
3.1 央行數字貨幣的現狀
我國的數字人民幣CBDC,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並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數字人民幣相對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說,優勢在於第一是雙離線支付,即在網路信號不佳的時候也能滿足正常的電子支付需求;第二是安全性更高,因為微信和支付寶背後的信用方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家公司,而數字人民幣則以央行的安全系統做背書;第三是多終端選擇,微信和支付寶必須要求有網路的手機才能完成支付,而對於沒有智能手機的人群,可以選擇IC卡、功能機等硬體使用數字人民幣。
日前,央行宣布,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研究所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央銀行宣布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m-CBDC Bridge),旨在 探索 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該項目已得到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的支持。
中國央行正在深圳、蘇州、雄安地區、成都四地試點數字人民幣,此外,數字人民幣也將在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2月6日,北京發放了數字人民幣紅包,每份紅包金額200元;2月23日,微信公眾號「成都發布「稱,成都將預約發放總額4000萬元的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
3.2 數字貨幣存在的問題
數字貨幣完全取代現鈔後,央行通過數字系統可以實施完全的負利率貨幣政策,使貨幣政策突破ZLB(零利率下線)。對於普通人來說,存款可能出現負增長的趨勢。如果人們持有紙幣,在銀行利率突破零利率下線的時候,尚可把錢取回家中,從而躲過資產負增長的情況。然而,當數字貨幣完全取代紙質貨幣的時候,人們將無奈面對資產的縮水。
從 歷史 的角度,我們不難發現,貨幣的本質已經超越了經濟屬性,體現更強大的政治屬性。未來的貨幣革命的障礙不在於經濟與技術,而在於政治。政府通常採取超量發行貨幣的方式應對赤字的問題,這將導致通貨膨脹,人們手中的錢越來越不值錢。各國針對數字貨幣的政治紛爭會否給數字貨幣帶來巨大的波動性將不得而知。
理想化的數字貨幣的真實價格絕對不變,可有效的避免通貨膨脹的威脅,與商品服務價格只形成結構性相對變動。這樣的貨幣才是真正的穩定幣。然而實現這種理想化的數字貨幣將要突破政治阻礙形成共識,相互制約,建立儲備金機制,支付結算機制,信用機制等目標。目前的數字人民幣僅僅將現鈔數字化並進行了跨境支付的技術嘗試,數字貨幣要取代現鈔依舊道阻且艱。
文獻參考:
【1】 劉子健,《東西方紙幣產生條件的比較研究》,《中國錢幣》,1994年4月
【2】 王志軍等,《歐美金融發展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3】 錢學寧,《貨幣本質與數字貨幣解析》,《中國金融雜志》,2019年12月
【4】 【英】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著,姚中秋譯,《貨幣的非國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
【5】 格物資本,《英國貨幣史:紙幣的誕生和大一統》,2019年6月1日
【6】 周永林,《從貨幣本質看數字貨幣未來》,《央行與貨幣》,2018年12月
Ⅵ 羅斯柴爾德家族究竟強大到什麼程度,如果想玩,是不是毀滅人類是一句話的問題家族總資產達到5000萬億
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曾控制世界黃金市場和歐洲經濟命脈200年的大家族,他們極其重視信息和情報。
羅斯柴爾德的三兒子尼桑年輕時,在義大利從事棉、毛、煙草、砂糖等商品的買賣,很快便成了大亨。這人傳奇式人物的表現很讓人稱道,但最讓人稱奇的是,僅僅在幾小時之內,他就在股票交易中賺了幾百萬英鎊。
故事發生在1815年6月20日,倫敦證券交易所一早便充滿了緊張氣氛。由於尼桑在交易所里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而在交易時他又習慣靠著廳里的一根柱子,所以大家都把這根柱子叫做「羅斯柴爾德之柱」。現在,人們都在觀望著「羅斯柴爾德之柱」的一舉一動。
就在前一天,即6月19日,英國和法國之間進行了關聯兩國命運的滑鐵盧戰役。如果英國獲勝,毫無疑問英國政府的公債將會暴漲;反之如果拿破崙獲勝的話,必將一落千丈。因此,交易所里的每一位投資者都在焦急地等候著戰場的消息,只要能比別人早知道一步,哪怕半小時、十分鍾,也可趁機大撈一把。
戰事發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南方,與倫敦距離遙遠。當時既沒有無線電,也沒有鐵路,主要靠快馬傳遞信息。而在滑鐵盧戰役之前的幾場戰斗中英國均吃了敗仗,所以大家對英國獲勝所抱希望不大。這時,尼桑面無表情地靠在「羅斯柴爾德之柱」上開始賣出英國公債了。「尼桑賣了」的消息馬上傳遍了交易所。於是,所有的人毫不猶豫地跟進。瞬間英國公債暴跌,尼桑繼續面無表情地拋出。正當公債的價格跌得不能再跌時,尼桑卻突然開始大量買進。
交易所里的人都糊塗了,這是怎麼回事?尼桑玩的什麼花樣?追隨者們方寸大亂,紛紛交頭接耳。正在此時,官方宣布了英軍大勝的捷報。
交易所內又是一陣大亂,公債價格持續暴漲。而此時尼桑卻悠然自得地靠在柱子上欣賞這亂哄哄的一幕。無論尼桑此時是激動不已也好,還是陶醉在贏得勝利的喜悅之中也好,總之他發了一筆大財。
Ⅶ 幣圈內戰拉響:比特幣大戰狗狗幣,你站哪一方
幣圈內站拉響,現在比特幣和狗狗幣互相拉踩,我哪一方都不站,畢竟狗狗幣和比特幣都是虛擬貨幣,它們本身就沒有任何的價值可言。作為一個普通人,現在再進去幣圈參與投機很明顯為時已晚,隨時都有可能被割韭菜,還是持幣觀望比較妥當。
其實從前面的描述當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比特幣和狗狗幣目前的漲跌都由著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做馬斯克。馬斯克在幣圈中可以說翻手為雲覆手為魚,簡直就是幣圈的教主,一個能由個人去操縱的貨幣怎麼都不會是安全的,同時也是有著極大風險的。所以在這場比特幣大戰狗狗幣的斗爭之中,其實我哪一方都不站,畢竟這兩個虛擬貨幣都是由著馬斯克拿捏的。
綜合以上種種,在比特幣和狗狗幣的這場爭斗之中,我哪一方都不會站,我只會持幣觀望,直到最後這兩個虛擬貨幣兩敗俱傷。當然,最後虧的是一些普通投機者,畢竟大莊家可以賺得盆滿缽滿,散戶就只能器械投降。虛擬貨幣風險大,投機需謹慎!
Ⅷ 華爾街雪崩、比特幣斬腰,世界是BAT的,是比特幣的,好像還是央媽的
只要音樂還沒有停下來,我們就得繼續,這是很形象的描述華爾街的運作機制的一句話。
華爾街就像是舉辦一場舞會,當音樂響起,每個人都高高興興,歡歡樂樂,處在興奮之中。激動地不知道何時停下來。
當市場漲的時候,每個都是神,每個人都把央行釋放的流動性歸結為自己無比聰明,好像天生就是賭神,逢賭必贏。
問題不在於大盤高歌猛進的時候,問題的關鍵在於當音樂戛然而止,我們如何逃之夭夭,最好是除了我們自己其他人都被深深套牢,如果加上一個時間的偏好的話,最好是一萬年。
但是音樂戛然而止的時刻是我們無法判斷的,有誰能夠判斷華爾街在剛剛的一周里下跌超過10%的跌幅呢?又有誰能夠能夠成功溜之大吉呢?
如果真有這樣的神人,分分鍾超過巴菲特,日進斗金指日可待也。2018年的2月份註定是一個不平靜的月份,一個月剛剛開始,大盤卻把2017年全年的漲幅跌沒了。就像是上世紀前蘇聯帝國一樣,80年代還入侵阿富汗,在全世界和美帝國主義爭奪霸權,不可一世,但是在90年代剛剛開始,就轟然倒塌。
華爾街的故事可能比前蘇聯的故事來的更猛烈,更快。華爾街一瀉千里是分分鍾的事情。
為什麼在2018年的2月份,華爾街會掉頭向下,跌去了過去一年的漲幅。為什麼比特幣的價格會斬腰?我們先不要著急找華爾街雪崩的原因,比特幣不再迷人的理由。
我們首先把時光機倒回來,看看去年一年發生了什麼?去年一年阿里巴巴、騰訊、網路等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漲幅都在一倍左右。即所謂的BAT。當然網路有點掉隊,但是即使是掉隊目前也還有700多億刀的市值。阿里巴巴和騰訊更不用說了,這兩家公司在最高市值的時候加起來一萬億刀的市值。各自的市值將近5000億刀。因此有的VC在一級市場上看項目的時候,已經不再看這家公司是否能夠上市,而是看能夠買給TA,也就是賣給騰訊和阿里巴巴。騰訊和阿里巴巴會比華爾街給出的價錢更高。世界已經到了真正的強者恆強的時代。強到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強到你根本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節節高。
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就更不要提了,比特幣在過去一年漲幅從年初的1000美元漲到年末的2萬美元,漲幅20倍。以太坊的漲幅更是超過100倍。還有很多,過去一年漲幅超過一倍的還有很多,行情軟體上隨便可以查找到。
幣圈一直有人在喊,「一幣一嫩模,一幣一別墅,甚至是一幣一白宮一美聯儲。」
這也是不是太囂張了。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個沒完沒了。
從幾分漲到20000美元的比特幣,市值500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和騰訊也許大概就是那個投進媽媽懷抱的寶吧。過去一年不論是炒股的還是炒幣的,都賺了不少。
「一切價格都是貨幣現象」這是著名的貨幣學派貨幣大師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弗里德曼的研究結果。
無論是20000刀的比特幣還是5000億刀的阿里巴巴和騰訊,說來說去,其實還是全球以美聯儲代表的央行一直放水的結果。
美國貨幣存量從從1867年到1960年的90年間增長了127倍,期間美國的人口增長了5倍。
那還是以黃金本位的時候,黃金本位時代,所謂金本位就是能夠時候把手裡的貨幣換成黃金。也就是央行發行貨幣不是隨隨便便的,央行的金庫里必須有一定比例的黃金。
那個時候英國剛剛完成工業革命,世界正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的高潮時刻,高潮你懂把。在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德國進入了工業化的時代,美國打了唯一一次內戰,形成了鐵板一塊的真正美利堅合眾國。大清王朝以李鴻章為首的帝國明眼人在搞洋務運動。金本位在世界形成了共識,也許就像現在的區塊鏈共識演算法一樣。
但自從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理查德•尼克松在1971年,關閉了美元的黃金窗口,世界各個國家的央行更是如脫了韁的野馬。世界各國央行在不守節操的印印印,在文明的21世紀,還有辛巴威這樣的國家貨幣還不如手紙的國家,就是不守節操印鈔的後果。
守節操當屬美聯儲,但是就是美聯儲在危機時刻不得不放開印鈔機的閘門。前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被叫做是直升機本。就是伯南克提出了在經濟危機時刻用直升機撒錢的理論。國民老公王思聰的撒幣大戰簡直是九牛一毛。
雖然直升機撒錢沒有被付諸實施,但是該理論還是得到了實踐。從2008年10月美聯儲實施了3輪量化寬松,美聯儲大力購買美國國債,企業債,兩房債券等。全球的央行以鄰為壑,不守節操,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相繼進行了量化寬松,以此來進行刺激經濟。但是經濟沒有多大起色,反而推高了全球的資產價格。其中包括華爾街的股市,20000一枚的比特幣,還有中國北京海淀區10萬人民幣一平米的學區房。
但總歸,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雖然在美聯儲在2013年12月1日退出量化寬松,但是長期利率依然保持在低位,因此華爾街牛市繼續,幣圈喊一幣一嫩模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聯儲新一輪的加息周期從2015年的12月開始把基準利率從0.25%調到2017年末的1.5%。預計2018年還會三次,新上任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延續耶倫的政策。是40年來首位不是經濟學家的美聯儲主席。這位新主席沒有一次投過反對耶倫的票。
美國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已經高達2.73%的水平,十年期國債是,是2014年以來最高的水平。
債券收益率上升將不斷推高借貸成本,這極其不利企業的動物精神。將使得企業有擴張轉向保守。
一直以來利率被認為是經濟活動的核心變數,利率的隨時間的變化路徑更是被關心市場的人們盯得死死的。這其中包括長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短期利率得到了美聯儲的操控。但是長期利率不是很容易被操控,而是由於人們對未來的前景的認知決定的。十年期美國國債是一個長期利率的錨。因為價格會與長期利率水平背道而馳。
也許有人會說,你看現在長期利率還是很低,遠沒有歷史的平均水平。因此現在擔心太早了,等到長期利率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我們在來關心吧。
人類天生就具有過度樂觀或者是極度悲觀的天性,這大概就是股神巴菲特所謂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吧。
雖然歷史往往高度驚人的相識,但也會出人意料。
總體來看長期利率水平的大勢是下降的,意思就是現在2.73%的利率水平就相當於金融危機前的4%或許是5%,是4%還是5%又有誰知道呢?如果是相當於5%的歷史利率水平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就值得警惕了。
另外我們人類天生往往是後知後覺的,往往是大難臨頭才想起了歷史的教訓。
其實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剛剛過去的次貸危機,我們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2004年6月,美國經濟出現過熱苗頭,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毅然決定加息。短短兩年間,美聯儲連續17次小幅加息,將基準利率從1%一路加到5.25%。就像是抗金英雄岳父,連續接到了十二道金牌。十二道金牌之後是什麼?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
美聯儲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加息的按部就班,頗為傳奇。他洞察市場心理,將加息意向逐步滲透到經濟各個角落,等到政策宣布時,金融市場波瀾不驚。
在格林斯潘任職美聯儲主席最後兩年裡,17次加息平穩有序,為他的美聯儲主席生涯平添幾分神秘。
「誰當總統都無所謂,只要讓艾倫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1996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志放在封面的一句口號。
格林斯潘掌管美聯儲期間,美國總統經歷了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長達19年,簡直比肩普京大帝。
雖然格林斯潘已經如此之神,但在格林斯潘退休以後還是爆發了明斯基時刻,就是08年的雷曼倒閉,次貸危機。
科技股泡沫在2000年破裂後,納斯達克崩盤,美聯儲開始迅速降低聯邦基準利率。911之後的2001年1月3日美聯儲徹底調整了貨幣政策立場,宣布了自1998之後的更大降息,2002年11月,美聯儲再度將基準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降至1.25%,並維持這一低利率直至2004年6月再度加息。
2004年6月份,在美國經濟剛剛從2002年到2003年的低谷中露出些許復甦之色的時候,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便毅然決然的發起了長達兩年的加息進程。
為什麼格林斯潘堅持加息呢?利率太低了,流動性注入得太多了,猛葯不能長吃。老謀深算的格林斯潘明白這一點。格老擔心過多的流動性會使美國的資產價格被華爾街炒到沒有任何人接盤的地步,誘發資產價格的暴跌和美國經濟的大衰退。
穩定的資產價格上漲對美國經濟增長是正面因素,過快的和不受控制的資產價格上漲對美國經濟來說是飲鴆止渴。同樣2018年的美股股市高出格林斯潘那個時候的兩倍還多。
格林斯潘同樣動作很快。在格老2006年1月卸任前的短短18個月,利率就從1%的低點一路升至4.25%的高點。隨後,2006年2月伯南克上任後接過加息接力棒,一路加到7月的5.25%,並保持14個月。
「沒有應對泡沫的良葯」格林斯潘在任美聯儲主席的時候,成功應對了通脹。可是,在他退下來以後,包含了房市泡沫的「格林斯潘神話」走向破滅。
回頭再看,人們認為在格林斯潘的過度呵護下,低利率環境雖然保住了經濟增長,但也造成了流動性泛濫帶來的資產泡沫。我們現在的市場又何嘗不是呢?有過而無不及。
在「9-11」事件之後近三年的超低利率環境里,美國房地產業格外繁榮,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全球流動性泛濫受到各國央行關注,流動性泛濫助長了住房按揭貸款的風生水起,一大批美國人開始了擁有自己住房的「圓夢之旅」,各類房貸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為搶奪房貸按揭業務而激烈競爭:不完善的收入證明、過多的歷史債務等等,都不能阻止這些金融機構向客戶發放房貸。這被看作「次級債危機」爆發的的根源。
與上一次的次貸危機不同的是這次的標的換成了改變世界的區塊鏈比特幣,普惠金融p2p的現金貸,能夠滿足學生炫耀的裸貸。
因此人類在對抗泡沫時從來沒有找到過靈丹妙葯。長期利率的上漲就像溫水煮青蛙中慢慢加熱的溫水。
2005年,美國房市已經開始破裂,但是還是無人察覺,以至於出現0首付這樣的超低優惠,2007年8月1日月,美國的前財長鮑爾森在北京的演講中說「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是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凍結了其旗下的三隻基金,21世紀初一場大的金融危機卻剛剛開始。等到2008年的9月15日,歷經100多年的華爾街大行雷曼倒閉,大家才認識到了這次不一樣。
成也蕭何敗蕭何,世界各國的銀行釋放了過多的流動性,過多的流動性推高了各種資產的價格,當央行開始收緊流動性的時候,資產價格下跌是必然的。這個就涉及到了怎麼在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提前逃之夭夭。
比特幣等區塊鏈技術雖然號稱是去中心化,但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的時候大多卻是在中心化的交易所。
區塊鏈號稱是改變未來的技術,其實是各種大佬在割韭菜,而且還是明目張膽的的割韭菜。號稱認知升級。
美國總統川普把2017華爾街不同尋常的漲幅稱作是自己的政績,那麼有人講,2018年2月分市場的雪崩也是你的政績。
也有人把投資騰訊的股票、阿里巴巴的股票當做自己頭腦聰明的表現,大概這些人認為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都是蠢豬。
當然投資數字貨幣漲幅超過了幾十倍,幾百倍的大概更認為自己就是上帝了,在操控整個機制的運轉,不久的將來要變成仙,就差一股仙氣了。
其實所有的都是銀行暫時釋放的流動性罷了,世界是BAT的,是比特幣的,好像還是央媽的。至少暫時是。
因為只有央行擁有印鈔的特權,只有央行背後的政府擁有徵稅的特權。
有誰從經歷過13年的山寨幣的化整為零的故事么,我以為在此過程中,大概可以知曉其中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