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中的nonce誰產生
㈠ 比特幣區塊里的各個欄位含義(先寫了個nonce)
nonce是個啥意思?根據bitcoin wiki
nonce是一個4-byte大小的區域,nonce的值設定使得該塊的hash是以一串0開頭的。
對於塊數據的一點點改變(比如nonce)都會引起block hash的巨大變化。由於逆向預測hash值相對應的一組bit值(hash原文)是不可行的,在嘗試足夠多的nonce值且計算每個nonce值相對應的block hash之後可以找到一個滿足有指定數量 0 bits (0比特位) 的hash值。而 0 bits的數量值是由difficult設定的。最終產生的hash須得是一個小於當前difficulty值。
因為這個迭代的計算耗費時間和資源,塊的出現也就是得到了正確的nonce值,這構成了 proof of work
關於以太坊里的nonce 網上很多解釋,很多一上來就是 交易計數器 , 然而卻把跟POW有關的丟了嗎?事實上以太坊里的nonce有兩種意思,一個是proof of work nonce,一個是account nonce。
那智能合約呢?合約也算是Account的一種,那也有nonce嗎?
是的,而且合約裡面的nonce也差不多,也是一個counter。在智能合約里,nonce的值代表的是該合約創建的合約數量。只有當一個合約創建另一個合約的時候才會增加nonce的值。但是當一個合約調用另一個合約中的method時 nonce的值是不變的。
在以太坊中nonce的值可以這樣來獲取(其實也就是屬於一個賬戶的交易數量):
但是這個方法只能獲取交易once的值。目前是沒有內置方法來訪問contract中的nonce值的,除了自己定義一個counter來計數...
那好,再來看一下Ethereum Block中的nonce:
以太坊和比特幣區塊鏈一樣,也需要proof of work(計劃轉移到股份證明也早已在做了)。在比特幣區塊鏈中,pow應該是要算出一個符合難度要求的值,通常是以一串0開頭的。這個難度一直在變化。可以查看 比特幣區塊鏈的POW難度變化 。
㈡ 最初的比特幣概念是由誰提出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數字貨幣
最初的比特幣概念是由中本聰提出來的;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是一種虛擬貨幣,交易記錄公開透明。
㈢ 比特幣怎麼誕生的 比特幣的創造者是誰
最近我的朋友也在說比特幣 我只知道他源於國外 是一個虛擬的東西
㈣ 比特幣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它的創始人是誰
提起比特幣我相信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比特幣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比特幣在最開始發行的時候價值並不高,可是到現在其價值已經上漲了許多倍,2021年3月13日,比特幣突破60000美元,其中已經有部分國家將比特幣當成國家法定貨幣,但是大多數國家並不認可其存在。
由於比特幣價值迅速上漲,讓之前沒有買比特幣的人非常後悔,其實我認為大可不必比特幣由於沒有大國家來進行背書,這種貨幣具有極大的危險性,一旦各國政府聯合一起來抵制,那麼比特幣的價值將會一落千丈,而投資比特幣的人並不在少數,其中虧的家破人亡的也比比皆是,所以在投資比特幣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對待,千萬不要隨意的去炒幣,不僅不會賺錢,可能會血本無歸。
㈤ 深入了解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及演算法原理
所謂「共識機制」,是通過特殊節點的投票,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交易的驗證和確認;對一筆交易,如果利益不相乾的若干個節點能夠達成共識,我們就可以認為全網對此也能夠達成共識。再通俗一點來講,如果中國一名微博大V、美國一名虛擬幣玩家、一名非洲留學生和一名歐洲旅行者互不相識,但他們都一致認為你是個好人,那麼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你這人還不壞。
要想整個區塊鏈網路節點維持一份相同的數據,同時保證每個參與者的公平性,整個體系的所有參與者必須要有統一的協議,也就是我們這里要將的共識演算法。比特幣所有的節點都遵循統一的協議規范。協議規范(共識演算法)由相關的共識規則組成,這些規則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核心:工作量證明與最長鏈機制。所有規則(共識)的最終體現就是比特幣的最長鏈。共識演算法的目的就是保證比特幣不停地在最長鏈條上運轉,從而保證整個記賬系統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區塊鏈中的用戶進行交易時不需要考慮對方的信用、不需要信任對方,也無需一個可信的中介機構或中央機構,只需要依據區塊鏈協議即可實現交易。這種不需要可信第三方中介就可以順利交易的前提是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即在互不了解、信任的市場環境中,參與交易的各節點出於對自身利益考慮,沒有任何違規作弊的動機、行為,因此各節點會主動自覺遵守預先設定的規則,來判斷每一筆交易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並將檢驗通過的記錄寫入到區塊鏈中。各節點的利益各不相同,邏輯上將它們沒有合謀欺騙作弊的動機產生,而當網路中有的節點擁有公共信譽時,這一點尤為明顯。區塊鏈技術運用基於數學原理的共識演算法,在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網路,利用技術手段從而實現一種創新式的信用網路。
目前區款連行業內主流的共識演算法機制包含:工作量證明機制、權益證明機制、股份授權證明機制和Pool驗證池這四大類。
工作量證明機制即對於工作量的證明,是生成要加入到區塊鏈中的一筆新的交易信息(即新區塊)時必須滿足的要求。在基於工作量證明機制構建的區塊鏈網路中,節點通過計算隨機哈希散列的數值解爭奪記賬權,求得正確的數值解以生成區塊的能力是節點算力的具體表現。工作量證明機制具有完全去中心化的優點,在以工作量證明機制為共識的區塊鏈中,節點可以自由進出。大家所熟知的比特幣網路就應用工作量證明機制來生產新的貨幣。然而,由於工作量證明機制在比特幣網路中的應用已經吸引了全球計算機大部分的算力,其他想嘗試使用該機制的區塊鏈應用很難獲得同樣規模的算力來維持自身的安全。同時,基於工作量證明機制的挖礦行為還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達成共識所需要的周期也較長,因此該機制並不適合商業應用。
2012年,化名Sunny King的網友推出了Peercoin,該加密電子貨幣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發行新幣,採用權益證明機制維護網路安全,這是權益證明機制在加密電子貨幣中的首次應用。與要求證明人執行一定量的計算工作不同,權益證明要求證明人提供一定數量加密貨幣的所有權即可。權益證明機制的運作方式是,當創造一個新區塊時,礦工需要創建一個「幣權」交易,交易會按照預先設定的比例把一些幣發送給礦工本身。權益證明機制根據每個節點擁有代幣的比例和時間,依據演算法等比例地降低節點的挖礦難度,從而加快了尋找隨機數的速度。這種共識機制可以縮短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但本質上仍然需要網路中的節點進行挖礦運算。因此,PoS機制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PoW機制難以應用於商業領域的問題。
股份授權證明機制是一種新的保障網路安全的共識機制。它在嘗試解決傳統的PoW機制和PoS機制問題的同時,還能通過實施科技式的民主抵消中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股份授權證明機制與董事會投票類似,該機制擁有一個內置的實時股權人投票系統,就像系統隨時都在召開一個永不散場的股東大會,所有股東都在這里投票決定公司決策。基於DPoS機制建立的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依賴於一定數量的代表,而非全體用戶。在這樣的區塊鏈中,全體節點投票選舉出一定數量的節點代表,由他們來代理全體節點確認區塊、維持系統有序運行。同時,區塊鏈中的全體節點具有隨時罷免和任命代表的權力。如果必要,全體節點可以通過投票讓現任節點代表失去代表資格,重新選舉新的代表,實現實時的民主。
股份授權證明機制可以大大縮小參與驗證和記賬節點的數量,從而達到秒級的共識驗證。然而,該共識機制仍然不能完美解決區塊鏈在商業中的應用問題,因為該共識機制無法擺脫對於代幣的依賴,而在很多商業應用中並不需要代幣的存在。
Pool驗證池基於傳統的分布式一致性技術建立,並輔之以數據驗證機制,是目前區塊鏈中廣泛使用的一種共識機制。
Pool驗證池不需要依賴代幣就可以工作,在成熟的分布式一致性演算法(Pasox、Raft)基礎之上,可以實現秒級共識驗證,更適合有多方參與的多中心商業模式。不過,Pool驗證池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該共識機制能夠實現的分布式程度不如PoW機制等
這里主要講解區塊鏈工作量證明機制的一些演算法原理以及比特幣網路是如何證明自己的工作量的,希望大家能夠對共識演算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工作量證明系統的主要特徵是客戶端要做一定難度的工作來得到一個結果,驗證方則很容易通過結果來檢查客戶端是不是做了相應的工作。這種方案的一個核心特徵是不對稱性:工作對於請求方是適中中的,對於驗證方是易於驗證的。它與驗證碼不同,驗證碼是易於被人類解決而不是易於被計算機解決。
下圖所示的為工作量證明流程。
舉個例子,給個一個基本的字元創「hello,world!」,我們給出的工作量要求是,可以在這個字元創後面添加一個叫做nonce(隨機數)的整數值,對變更後(添加nonce)的字元創進行SHA-256運算,如果得到的結果(一十六進制的形式表示)以「0000」開頭的,則驗證通過。為了達到這個工作量證明的目標,需要不停地遞增nonce值,對得到的字元創進行SHA-256哈希運算。按照這個規則,需要經過4251次運算,才能找到前導為4個0的哈希散列。
通過這個示例我們對工作量證明機制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有人或許認為如果工作量證明只是這樣一個過程,那是不是只要記住nonce為4521使計算能通過驗證就行了,當然不是了,這只是一個例子。
下面我們將輸入簡單的變更為」Hello,World!+整數值」,整數值取1~1000,也就是說將輸入變成一個1~1000的數組:Hello,World!1;Hello,World!2;...;Hello,World!1000。然後對數組中的每一個輸入依次進行上面的工作量證明—找到前導為4個0的哈希散列。
由於哈希值偽隨機的特性,根據概率論的相關知識容易計算出,預計要進行2的16次方次數的嘗試,才能得到前導為4個0的哈希散列。而統計一下剛剛進行的1000次計算的實際結果會發現,進行計算的平均次數為66958次,十分接近2的16次方(65536)。在這個例子中,數學期望的計算次數實際就是要求的「工作量」,重復進行多次的工作量證明會是一個符合統計學規律的概率事件。
統計輸入的字元創與得到對應目標結果實際使用的計算次數如下:
對於比特幣網路中的任何節點,如果想生成一個新的區塊加入到區塊鏈中,則必須解決出比特幣網路出的這道謎題。這道題的關鍵要素是工作量證明函數、區塊及難度值。工作量證明函數是這道題的計算方法,區塊是這道題的輸入數據,難度值決定了解這道題的所需要的計算量。
比特幣網路中使用的工作量證明函數正是上文提及的SHA-256。區塊其實就是在工作量證明環節產生的。曠工通過不停地構造區塊數據,檢驗每次計算出的結果是否滿足要求的工作量,從而判斷該區塊是不是符合網路難度。區塊頭即比特幣工作量證明函數的輸入數據。
難度值是礦工們挖掘的重要參考指標,它決定了曠工需要經過多少次哈希運算才能產生一個合法的區塊。比特幣網路大約每10分鍾生成一個區塊,如果在不同的全網算力條件下,新區塊的產生基本都保持這個速度,難度值必須根據全網算力的變化進行調整。總的原則即為無論挖礦能力如何,使得網路始終保持10分鍾產生一個新區塊。
難度值的調整是在每個完整節點中獨立自動發生的。每隔2016個區塊,所有節點都會按照統一的格式自動調整難度值,這個公式是由最新產生的2016個區塊的花費時長與期望時長(按每10分鍾產生一個取款,則期望時長為20160分鍾)比較得出來的,根據實際時長一期望時長的比值進行調整。也就是說,如果區塊產生的速度比10分鍾快,則增加難度值;反正,則降低難度值。用公式來表達如下:
新難度值=舊難度值*(20160分鍾/過去2016個區塊花費時長)。
工作量證明需要有一個目標值。比特幣工作量證明的目標值(Target)的計算公式如下:
目標值=最大目標值/難度值,其中最大目標值為一個恆定值
目標值的大小與難度值成反比,比特幣工作量證明的達成就是礦中計算出來的區塊哈希值必須小於目標值。
我們也可以將比特幣工作量的過程簡單的理解成,通過不停變更區塊頭(即嘗試不同nonce值)並將其作為輸入,進行SHA-256哈希運算,找出一個有特定格式哈希值的過程(即要求有一定數量的前導0),而要求的前導0個數越多,難度越大。
可以把比特幣將這道工作量證明謎題的步驟大致歸納如下:
該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
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就是我們俗稱「挖礦」所做的主要工作。理解工作量證明機制,將為我們進一步理解比特幣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奠定基礎。
㈥ 比特幣挖礦原理是什麼
比特幣挖礦就是通過挖礦節點,然後比特幣挖礦機(電腦)不斷消耗自身的算力,來換取比特幣。在比特幣系統,通過自身的演算法可以動態調整全網節點的挖礦難度,保證每過大約10分鍾,就會有一個節點挖礦成功,這時比特幣系統就會獎勵此人一定數量的比特幣。挖比特幣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不過挖比特幣一般會經過這幾個步驟,分別是准備工作、找到礦池、注冊礦池賬號、礦池賬號設置、下載比特幣挖礦器(軟體)、比特幣挖礦機配置;經過以上步驟就可以挖礦了。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法典:應用版》
㈦ Blockchain區塊鏈是什麼
是一個公開的包括所有已經被發送的交易的列表,它保證了每個人都知道每個比特幣的真實所有者(地址)。所有網路上的全功能節點都會保留一份區塊鏈的拷貝。
Block區塊是區塊鏈上的獨立單位。每一個區塊都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所以某人不可能剔除或者修改區塊鏈上的任何區塊,而同時不使得區塊鏈上的某些哈希值不匹配),還有盡可能多的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的還沒有被確認的交易,以及一個叫做nonce隨機數的數字。正在創建一個區塊的某人,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nonce隨機數,以使得這個區塊的哈希值低於某個閾值(thetarget目標值),這只能通過一個接著一個的嘗試完所有的隨機數,直到一個產生了想要的哈希值的隨機數被找到,這個目標值越低就越難找到合適的隨機數。故意使得區塊的創建如此之難,是為了防止某人花掉了比特幣,然後創建並推進他自己的不包含剛才那筆顯示比特幣已經被花費了的交易的區塊鏈,一次擦除剛才的交易記錄並允許他把剛才那筆比特幣花兩次。當一個有效的區塊被創建,它會被分發到整個網路,然後基於這個區塊開始尋找下一個區塊。
㈧ 我知道比特幣是虛擬貨幣,請問什麼是比特幣,比特幣是怎麼由來的,是由誰發行的,是存放在哪裡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 [1] 。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與所有的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的稀缺性。
比特幣的交易數據被打包到一個「數據塊」或「區塊」(block)中後,交易就算初步確認了。當區塊鏈接到前一個區塊之後,交易會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連續得到6個區塊確認之後,這筆交易基本上就不可逆轉地得到確認了。比特幣對等網路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儲存在「區塊鏈」(blockchain)中。
㈨ 比特幣的匿名性是如何產生的
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貨幣和在線支付系統,比特幣正在越來越多的被用於匯款,小額支付和網上購物,並且在分布式治理和金融領域也正在開發應用。
比特幣在跨境支付匯款方面非常快捷、便宜,可以直接通過比特幣錢包把比特幣轉給國外的朋友,而不需要通過電匯等方式轉賬,國際匯款如果通過SWIFT進行,轉賬費用極貴,而且到賬時間需要3-5天。
通過比特幣可以將跨國匯款的到賬時間縮短到幾個小時內。同時還支持全天候支付、提現簡便,減少中轉費用支出,消滅了大量隱性成本,降低跨境支付結算風險及滿足客戶服務及時性、便捷性的需求。
另外,由於比特幣具有匿名性,這也導致比特幣在黑市非常受歡迎,被黑市用來作為交易貨幣使用;富人把其作為轉移資產的工具。這些都給比特幣在大眾印象中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
作者:幣學
㈩ 比特幣演算法原理
比特幣演算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橢圓曲線數字簽名演算法和SHA256哈希演算法。
橢圓曲線數字簽名演算法主要運用在比特幣公鑰和私鑰的生成過程中,該演算法是構成比特幣系統的基石。SHA-256哈希演算法主要是運用在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中。
比特幣產生的原理是經過復雜的運演算法產生的特解,挖礦就是尋找特解的過程。不過比特幣的總數量只有2100萬個,而且隨著比特幣不斷被挖掘,越往後產生比特幣的難度會增加,可能獲得比特幣的成本要比比特幣本身的價格高。
比特幣的區塊由區塊頭及該區塊所包含的交易列表組成,區塊頭的大小為80位元組,由4位元組的版本號、32位元組的上一個區塊的散列值、32位元組的 Merkle Root Hash、4位元組的時間戳(當前時間)、4位元組的當前難度值、4位元組的隨機數組成。擁有80位元組固定長度的區塊頭,就是用於比特幣工作量證明的輸入字元串。不停的變更區塊頭中的隨機數即 nonce 的數值,並對每次變更後的的區塊頭做雙重 SHA256運算,將結果值與當前網路的目標值做對比,如果小於目標值,則解題成功,工作量證明完成。
比特幣的本質其實是一堆復雜演算法所生成的一組方程組的特解(該解具有唯一性)。比特幣是世界上第一種分布式的虛擬貨幣,其沒有特定的發行中心,比特幣的網路由所有用戶構成,因為沒有中心的存在能夠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