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交易數量3
Ⅰ 3個比特幣可以交易嗎
當然可以,比特幣的最小交易單位是0.0001個。
這個平台可以交易網頁鏈接,純中文的,目前3個比特幣的價值約等於3W美金!
Ⅱ 一個比特幣價格多少1比特幣=多少人民幣2021年)
提到比特幣,小編相信所有人多少都有聽說過,畢竟比特幣近幾年可以說是熱搜新聞的常客,無論是暴跌還是暴漲,都會出現在熱搜上,甚至因為比特幣太過出名,由此可以看出比特幣的火爆程度,那麼,一個比特幣價格多少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說說一個比特幣價格多少?
一個比特幣價格多少?
2021年3月10日,比特幣價格是人民幣價格36.36萬元,也就是說1個比特幣需要55925.97美元,24小時最高價56310.74美元,24小時最低價53078.81美元,24小時成交額是297.11億美元,比特幣歷年來價格匯總:
1.2016年,比特幣開盤價最高975.92美元;
2.2017年,比特幣開盤價最高19497.4美元;
3.2018年,比特幣開盤價最高17527美元;
4.2019年,比特幣開盤價最高13016.23美元;
5.2020年,比特幣開盤價最高28195.71美元;
6.2021年(截止2021年12月12日)開盤價最高49659美元;
我有1萬個比特幣能套現嗎?
1萬個比特幣是無法提現到銀行卡里的。
比特幣可以轉到比特幣錢包裡面,類似於將一個電子郵件發到自己的電子郵箱裡面,這個過程稱之為提幣,而不是提現。
如果要提現1萬個比特幣,前提是先賣出比特幣,變為現金,然後才能轉到銀行卡。
1.提幣和提現的注意事項。
提幣和轉幣,類似於發送電子郵件,但是電子郵箱地址必須正確,否則1萬個比特幣就會不翼而飛,也無法找回來。
提現就是先把比特幣賣出,1萬個比特幣數量,在全球都是不少的數量,需要分批賣出,不要一次性賣出,這樣對比特幣價格有影響,也會導致自己很難在理想價格賣出比特幣。
賣出比特幣的之前,如果比特幣不在交易所的賬戶裡面,自己還需要把比特幣轉賬到交易所的賬戶裡面。根據交易經驗,日本交易平台超過20個比特幣,就是大額數量,接受比特幣的時間會比較慢,無法當時到賬,這一點,投資者必須清楚。
2.提現的交易審查
1萬個比特幣,對應現在比特幣價格是1萬0美金左右,合計金額是640萬美金,相當於是3500萬左右的人民幣。因此,這筆錢,不是小資金。
在將這筆現金,從交易平台轉出的時候,交易平台會進行審核,同時,交易平台會收取手續費,不同平台有不同的收費標准。當然,交易平台的審核,只是簡單的流程,不會阻止這筆錢轉走。
如果這筆現金,是人民幣的幣種,那麼,進入銀行的賬戶,審核風險也不大。但是,如果這筆現金是美元,或者是其它外匯幣種,進入銀行的賬戶,可能就會遇到嚴格的外匯審查。現在美國,已經開始對比特幣交易進行征稅,其它國家也在跟進這個稅收政策。
以上就是一個比特幣價格多少的相關內容。最後小編提醒投資者,由於一些國家對於數字貨幣還是有些限制的,因此凍卡事件頻出,所以投資者在購買比特幣的時候,選擇的銀行卡最好選一張自己不常用的銀行卡,專卡專用是最好,如果用了你經常使用的銀行卡,萬一被凍結可是會影響生活的,尤其是房貸卡、車貸卡之類的,一旦凍結,處理起來很是麻煩。
Ⅲ 關於比特幣的謎題(完結)
你可曾想過: 為什麼礦機算力越大越好?(既然是解數學題那為什麼不是拼誰的演算法厲害啊喂!) 比特幣的數量總和為什麼是2100萬? 比特幣盜竊是怎麼回事? 我不玩比特幣,就真的與比特幣無關了嗎…… 🤔️
關於大眾不再感到陌生的比特幣,背後還有許多巧妙之處。本文介紹了比特幣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原則,並結合對部分技術細節的剖析,來對上述的一些疑問作出解答。全文較長,約7000字,閱讀時間約為22分鍾,建議收藏後閱讀😁
文章可以分成以下幾個部分:
* 比特幣先驗知識
-- 密碼學相關
-- 比特幣重要概念
* 交易的生命周期
* 區塊鏈的構成
* 區塊鏈的生長
-- 「挖礦」的數學本質
-- 「礦工」的收益
* 比特幣的共識機制
--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共識
-- 「最長鏈優先」原則
* 比特幣安全性
比特幣作為第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其設計中運用了不少的密碼學相關知識,主要包括非對稱加密技術、哈希函數等等。理解這些密碼學知識,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比特幣中的一些概念及規則。
以下是比特幣的一些定義及概念解說,了解過的小夥伴們可以直接跳過~
在比特幣這個創新的支付網路中,一個交易的生命周期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創建、傳播和被驗證交織、被打包進區塊記錄到區塊鏈中、獲得更多的確認。圖1對這幾個階段做出了示意。
註:
1⃣️一個支付方A在發起一個比特幣交易時,會使用自己的私鑰對交易信息的哈希值進行簽名。因此A向全網廣播的內容除了交易信息之外,還有自己的公鑰信息、對消息的簽名。其他礦工只要利用A的公鑰即可對這個交易進行驗證,判斷是否真的由A創建。
2⃣️」交易傳播和交易驗證「交替意味著 各個節點基於一定的規則獨立驗證每個交易(共識基礎1) , 一個節點只有認為這個交易有效才會把它繼續傳播出去。
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區塊鏈系統是一種分布式共識系統,區塊鏈網路中所有的參與節點將就交易的狀態達成一致。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分布式的交易的共享賬本,以區塊為基本單位鏈接在一起。交易信息將被整理並打包記錄在區塊中。每一個區塊,包含區塊頭,以及緊跟其後的交易列表。區塊頭包含3個區塊元數據集合:前序區塊哈希(嚴格來說是前序區塊頭哈希,因為只有區塊頭被用於哈希運算)、元數據集(包括難度、時間戳、隨機數等)、一個基於加密哈希來高效概括區塊中所有交易的默克爾樹(merkle tree)。了解這個結構,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挖礦的數學本質。
你可能聽說過「挖礦」這個詞,或者聽說眾人爭相購買挖礦機器來發家致富。但讓人疑惑的是:都說打包區塊的本質是解數學難題,但單憑那些看似簡陋的機器嗡嗡嗡瘋狂耗費電力,就能確保自己解出比特幣難題的勝率高了嗎?比特幣技術原理中,礦工們解決的數學題,難道是一個暴力破解題?
看了一圈,發現礦工們解決的題,還真有點暴力破解的意思,每次嘗試解題的過程幾乎都是茫茫然、去碰運氣的。拼的是誰足夠幸運,也拼誰算的足夠快;算的快了么,試錯次數多,自然勝算也就大了。
解題的背景是這樣的—— 挖礦節點通過基於工作量證明演算法(Proof-of-Work,POW)的證明運算,獨立將交易匯聚到新區塊中(共識基礎2)。 當礦工從網路中接收到一個新的區塊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已經在上一輪競爭中失敗了,所以立即開始新區塊的挖礦過程。為了創建一個新的區塊,他從內存池中選擇交易來填充區塊(加入區塊的第一筆交易是一個「鑄幣交易」,3.2節會給出詳相關細節)。接下來是填充欄位來創建區塊頭(包括前序區塊的區塊頭哈希、交易的默克爾樹(Merkel樹)、時間戳、難度目標值、隨機數),然後開始計算這個新區塊的工作量證明。
這個計算的過程簡單來說是對區塊頭部進行兩次sha256運算,得到一個RESULT,如果這個RESULT滿足特定要求,這個人才能算是算對了、才有權利去記賬。滿足要求的RESULT被稱為「工作量證明」(中本聰論文中稱為「proof of work」)。
關於這個計算過程,強調以下幾點:
第一,區塊頭部,包含了前序區塊頭部的哈希、本區塊交易信息的默克爾樹、時間戳、難度目標值、隨機數等信息(見圖2)。
第二,哈希運算具有「知道y,無法推出使得h(x)=y成立的x」、「即使輸入只改變一點點,輸出也會差很多」、「利用任意長度的數據作為輸入,生成一個固定長度的確定結果」的特性。所以大家也不知道什麼樣子的輸入才能產生自己想要的結果,礦工只能不斷嘗試。
第三,前面說到,區塊頭哈希值需要滿足一個特定要求才能成為工作量證明——小於某一閾值,或者說哈希值含有給定前綴。閾值的大小求和挖礦難度有關:挖礦難度是一個動態參數,其值越大,則閾值越小,說明哈希值符合要求的概率更小,礦工每次計算能成為工作量證明的概率越小。比特幣有一個自我調節過程——通過對現有的挖礦算力情況進行估算,來對應調整挖礦難度,可以保證區塊鏈每十分鍾出一個塊,達到控制發行速度的目的。(這個過程的基本思想類似產品筆試的數據估算題,根據「一個提供、一個需要「的思路去構造一個等式,然後求解等式一邊的一個因子;想了解挖礦難度系統和調整方式的同學可以進一步查閱~)
綜合以上三點來看,為了產生工作量證明,用戶基本上會通過調整隨機數來碰運氣(因為其他欄位基本不變)、進行多次運算直至符合要求,別無他法。如此一看,隨機數就具有「幸運數字」的意味了。因此,平均來講,誰計算的能力越強(嘗試的次數越多),就更有希望打包塊。
你可能會想,礦工這么心甘情願地消耗算力去維護區塊鏈,是受到怎樣的利益驅使呢?簡單來說,礦工的收益來源有二:1、計算出工作量證明,創造一個新區塊所獲得的新幣獎勵;2、記賬礦工費。
當礦工找到工作量證明、打包一個新區塊,並把區塊傳送給他的所有對等節點。 每一個挖礦節點都獨立驗證新區塊、把合格的新區塊整合進區塊鏈(共識基礎3) ,並把這個區塊繼續傳給自己的對等節點。結果是,只有經過驗證的區塊才會在網路當中廣泛傳播,保證了誠實礦工挖出的新區塊能被區塊鏈所接納。挖礦成功的個體節點或集體節點,可以同時獲得新幣獎勵和記賬礦工費。
新幣獎勵類似於貨幣的發行,其遵循規則是,第一個四年每一個新區塊產生50btc,第二個四年每一個新區塊產生25btc,第三個四年每個新區塊產生12.5btc,如此周期指數遞減。按照等比數列求和可知,到2140年,比特幣產生的總和約為21000000(所以說比特幣數量有限,天生緊縮)。屆時,不再隨區塊的產生增加新的比特幣,礦工不再擁有第一項收益。但現實中,由於挖礦成本高昂,挖礦成功的往往是是一個礦池的所有參與者。收益被分給礦池地址,礦池按照組內算力貢獻比例來分攤收益的。
記賬礦工費又稱交易費用,以交易輸入和交易輸出之間的差值的形式存在;一個區塊的總交易費用是對加入區塊的所有交易的(交易輸入-交易輸出)求和。一般來說,礦工費越高的交易,會越快被處理。而礦工費在這里起到兩個作用,一個是獎勵礦工,另一個是防止主鏈濫用(防止大家發送交易垃圾信息,因為提出交易是有一定代價的)。
礦工的收益以什麼樣的形式被驗證呢?這里不得不提到 「鑄幣交易」 。每個計算機節點在進行工作量證明計算之前加入區塊的第一筆交易,正是「鑄幣交易」。這個交易從無到有生成比特幣,其金額是新幣獎勵與記賬礦工費的總和,被支付到挖礦礦工自己的比特幣地址。如果礦工找到了一個工作量證明使區塊有效,他就贏得了這個獎勵,因為他構造的「鑄幣交易」生效了。
關於鑄幣交易和「新幣獎勵」,之前有一個讀者問我:一個礦工把自己挖到新區塊的消息公布出去,他的工作量證明 不會被別人剽竊 嗎?
個人認為,至少「鑄幣交易」能防止這件事情發生。讓我們來重申一下計算工作量證明的過程——一個礦工E在新區塊里加入了獎賞自己的「鑄幣交易」,並利用時間戳、前序區塊頭哈希、隨機數、本區塊交易的merkle樹等信息計算出一個符合要求的工作量證明。
在這個過程中,merkle樹啥樣子,取決於包括「鑄幣交易」在內的本區塊所有交易信息。因此可以把鑄幣交易視為工作量證明的間接變數之一。那麼,即使其他人拿到了E的工作量證明,這個工作量證明也是帶有E的印記的、與獎賞E的鑄幣交易相關的,別人根本無法納為己用。
你還可以通過設想以下的場景來加深對共識基礎2「挖礦節點通過基於工作量證明演算法的證明運算,獨立將交易匯聚到新區塊中」的理解。
為什麼一個挖出新區塊的礦工不悄悄使個心眼,在創建區塊之初就把鑄幣交易的金額設成1000BTC呢?原因在於每個節點都是基於相同的規則來獨立驗證區塊的。礦工必須創建完美的、符合公共規則的、正確依據工作量證明方法的區塊;而一個無效的鑄幣交易會導致整個區塊無效,並被其他節點拒絕,永遠無法成為賬本的一部分。可以預想,為了生成這個工作量證明,礦工們已經投入了巨大的算力和電量去挖礦,如果涉嫌欺詐而被否決,其為挖礦付出成本都付諸東流。
綜上所述,礦工不能冒領他人的獎勵,而拿到獎勵的礦工也必須只能拿取符合規定的數額。
比特幣的卓越之處,在於建立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自發共識。這種共識是自發產生的,是成千上萬在網路中遵循著共同規則的節點,在非同步交互中形成的,不依賴於任何中央機構的調解和干涉。
關於比特幣的4項主要共識基礎,本文在講解對應細節時有提及,下面做一個整合:
這四個過程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形成了自發的全網共識,促使全網節點組合出可信、公開、權威的總賬。
你可能會想,比特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基於大眾信任的、依靠眾人力量運轉的一個東西。萬一有一部分礦工被壞人收買了咋辦呢?「51%攻擊」指的又是什麼?比特幣交易所要求的「6個確認」又是怎麼回事?
這里首先要提到比特幣的一個規則「 最長鏈優先 」。意思是, 比特幣的賬單鏈在出現分叉的時候,每個礦工會獨立選擇長(累積了最多工作量證明)的鏈條,在上面繼續挖礦工作(共識基礎4) 。
這個原則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
當有兩個礦工A和B同時挖礦成功(算出符合要求的數學答案)時,他們分別把自己計算出來的工作量證明作為下一個塊的前序區塊哈希,生成一個塊銜接到原有的鏈後面,由此出現了兩個分支。
這個時候,這兩個成功的礦工廣播了自己打包成功的消息。由於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區塊消息到達不同節點的時間點不一致,故不同的節點可能擁有不完全一樣的區塊鏈視圖——有的礦工會先收到A的消息,有的則先收到B的消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收到消息的礦工們遵循一個原則:選擇並嘗試延長最長的鏈。
因此,這兩條分支會各自成長一小段時間,直到他們的長度出現差異(不可能長度一直相同),比如說其中一條鏈的礦工們,更快地打包在支鏈後面又加上一塊。按照「最長鏈優先「的規則,較短的鏈會被拋棄,原本工作在短鏈上的礦工們都回到長鏈上工作。
換言之,分叉只是不同節點暫時的不一致現象,當新區塊被加入到其中某一分支時,最終收斂將解決這一個問題。[讀者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區塊鏈被設置成每十分鍾挖出來一個塊:如果時間短了,是不是就增加了分支產生的次數?如果時間長了,是不是交易結算的效率就太低了?]
雙重支付的本質其實也是區塊鏈的分叉,但這種分叉卻是「非自然惡意蓄謀」的產物。
我們假設小敏是密謀雙重支付的一方,她把自己僅有的10BTC先給小強、交換一塊黃金,待這條交易信息P被打包進區塊Q後,她從小強手中拿到了黃金。這時,小敏使了個心眼,她想偷偷抹去、篡改區塊Q上的交易信息P,「白嫖」這塊黃金。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根據「最長鏈優先」法則,小敏必須剔除該筆交易P後、重新進行結算工作,集中算力來形成分叉,並讓分叉以更快的增速超過並取代Q所在的主鏈。如果小敏確實能讓分叉更長,分叉就成為了主鏈,其他節點也會轉向新主鏈上繼續工作。這樣,小強付出了黃金,卻沒有收到這10個比特幣,「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這個過程中,小敏需要和原鏈進行「抗爭」,使新分叉成為最長的主鏈,這被稱為「共識攻擊」。「共識攻擊」本質上是對下一區塊的爭奪,攻擊方越「強壯」、哈希算力越大,就越容易成功。
「共識攻擊「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大多數比特幣交易所規定,一個交易傳送到區塊鏈上後需要6個「確認」來完成驗證該筆交易。這一規定的根據是,假設意圖造假的礦工擁有10%的算力(挖礦成功概率0.1),那麼造假礦工要構造另一條偽鏈實施長度超越,必須至少成功挖礦6次。那麼原鏈被取代、被拋棄的概率約為0.1的6次方,趨近於0。你可以把比特幣理解為地質構造層,表層可能因為季節變換而有所改變,甚至可能被風颳走,但一旦深入到地下,地質層就能更加穩定、不受干擾。
而假設有一群擁有了51%算力的礦工,他們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全網哈希算力,可以故意在區塊鏈中製造分叉、進行雙重支付交易 。但事實是,全網哈希算力的大量增加,個體礦工幾乎不可能控制哪怕1%的哈希算力了(但礦池帶來的算力集中化控制,存在一定的風險)。更何況,如果真有擁有如此強大算力的組織,他完全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算力投入到挖礦中去獲取開發新區塊所獲的的比特幣獎勵,誠實挖礦比雙花更有利可圖。
盡管實際上並未出現51%攻擊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算力的集中違背了比特幣去中心化這一初衷,並成為其繼續發展的一大隱患。
一個系統的安全性,往往取決於系統安全的最薄弱環節,這也就是所謂的「木桶原理「。與區塊鏈系統相關的安全性問題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項:
(1)在區塊鏈上被廣泛使用的公鑰系統基本上是安全的,但量子演算法在理論上能夠破解公鑰系統;因此,區塊鏈的演算法安全性是相對的。
(2)區塊鏈協議本身存在邏輯缺陷,例如受到黑客攻擊的區塊鏈系統共識機制。
(3)所有數字貨幣系統高度依賴私鑰,私鑰在存儲、使用方面的安全性成為區塊鏈系統安全性中至關緊要的一環。
盡管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系統,但目前絕大多數數字交易所卻是中心化的,存在著人為安全漏洞及技術安全漏洞。這些數字交易所擁有存放大量加密貨幣的私鑰,這對於黑客來說無疑是最矚目的目標;只要黑客偷走了這些私鑰,就可以獲取到這些加密貨幣。
作者會繼續閱讀相關資料、不斷完善本文,目標是完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比特幣科普文章。:)
**本文系網上信息與個人理解的結合,如有偏差及誤讀,歡迎讀者指出。也歡迎給出關於文章結構上的指導~
Ⅳ 3個比特幣可以交易嗎
1.
當然可以,比特幣的最小交易單位是0.0001個。
2.
這個平台可以交易網頁鏈接,純中文的,目前3個比特幣的價值約等於3W美金!
Ⅳ 比特幣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比特幣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且總量恆定2100萬的數字加密貨幣,它的核心技術普通人難以理解,我們也難得敘述,但終究要明白,這么多人為它癲狂,它的價值何在?
這期我們來說說挖礦挖出來的比特幣的價值是否僅限於「一幣一別墅,一幣一嫩模」?
比特幣誕生十二年間,漲幅最高有兩百萬倍,最高價格破2萬美刀。也許在不少人眼裡比特幣是個虛無的賭徒玩物,但在真正愛它的人眼裡,它背後的價值十分堅挺。
在這里,我們先回顧一下比特幣的本質上,它是一種加密貨幣,數量上具有稀缺性,和黃金總量有限一樣,比特幣總量恆定2100萬個(並且有幾百萬個已永久遺失了)。使用比特幣交易,理論上既可以避免監管,又可以保證匿名性,唯一有效信息,只是一串代碼組成的錢包地址。
01
首先,我們拿比特幣和黃金做個對比,了解一下比特幣的價值儲存功能。
1·黃金是金屬,擁有貨幣外的使用價值,可做成一些工業產品。
2·黃金產量有限,且開采成本較高。
3·黃金曾是官方法定的主權貨幣,民眾認可度高。
4·黃金是去中心化的,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或者央行可以隨意發行黃金。
如果從這四點出發,比特幣同樣成立:
1·比特幣沒有實體,但是一樣有貨幣之外的使用價值。
2·比特幣有稀缺性,總量2100萬。
3·比特幣活躍地址超過一百萬,分布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
4·比特幣不僅是一個世界通用的支付系統,也是第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
所以說,從長期來看,比特幣和黃金一樣有著保值增值的表現。
02
其次,我們從交易方面講講。
比特幣所提供的匿名性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功能,這種特殊的技術使得比特幣能打破資金國際流通限制,交易無法被追蹤,因此比特幣成為洗錢跨境轉移資金、在線博彩、暗網黑市、敲詐勒索、隱匿資產、傳銷吸納資金等非法活動的最佳選擇。
比特幣屢屢被用於各種非法用途,但這並非中本聰本意。
此外,比特幣還在支付匯款、智能合約、信息公開、炒作標的等領域有一定用途。
特別是在支付匯款方面,比特幣作為互聯網貨幣,只要有互聯網,隨時隨地就可以做到全球跨境交易無障礙,而且手續費極地低,國際小額轉賬也能輕松到達。
所以說,比特幣價格的根本來源是比特幣的價值,而價值又來源於它的用途。
03
最後,可能有人會問,那一直以來支撐比特幣的是什麼?
答案:是公眾共識,公眾共識則基於上文介紹的比特幣的部分用途。公眾認為比特幣能為交易提供便利,是個好貨幣,甚至作用超過貨幣屬性,於是比特幣就作為貨幣被用起來了。
每個人對比特幣的價值都有不同的認知,在這里,我也只能淺談一下比特幣那些通俗易懂的價值。
Ⅵ 比特幣一共發行多少枚
你好,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與所有的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比特幣的最大發行數量為2100萬枚。
不少比特幣玩家是被比特幣的不能隨意增發所吸引的。和比特幣玩家的態度截然相反,經濟學家們對比特幣2100萬固定總量的態度兩極分化。不少人認為,當所有比特幣被挖出來後,比特幣會立即崩盤。
拓展資料:一: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的概念最早由中本聰於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
根據中本聰的思想,設計並發布開源軟體,並在其上構建P2P網路。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加密數字貨幣。點對點傳輸意味著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與所有貨幣不同,比特幣不是由特定的貨幣機構發行的。它是根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計算生成的。比特幣經濟利用整個P2P網路中許多節點組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和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利用密碼學的設計來保證貨幣流通各個環節的安全。 P2P的去中心化特性和演算法可以保證貨幣價值不會被大量製造比特幣而被人為操縱。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由真正的所有者轉移或支付。這也確保了貨幣所有權和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區別在於其總量非常有限且稀缺。
二:比特幣的發展歷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 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的人在P2P基金會網站上發表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闡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想法。 -currency - 比特幣推出。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
與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中心化的發行者,而是通過網路節點的計算產生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比特幣的製造,並且可以在全世界流通。它可以在任何連接到 Internet 的計算機上進行買賣。無論他身在何處,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集比特幣,並且在交易過程中,中外人士無法識別用戶的身份信息。 2009年1月5日,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機構控制的比特幣誕生了。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貨幣,由計算機生成的一系列復雜代碼組成。新的比特幣是通過預設程序製作的。
Ⅶ 除了價格創新高,比特幣竟然還打破了這七項記錄!
現在是2017年5月,立夏剛剛過去兩天。然而就是在這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投資界一哥」比特幣已經接連創下歷史最高價格,最終將頂點鎖定在了9480元。而在國外市場,比特幣則創下了1702美元(按即時匯率換算,約11747元人民幣)的空前高價,引發了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
但如果你只知道比特幣價格突破萬元大關這一件事,那你不能算得上一名真正的比特幣玩家!進入2017年,比特幣除創下歷史最高價格外,還接連打破了之前創造的七項記錄,看看你知道其中幾項吧!
01
未確認比特幣交易數量:150,000+!
比特幣網路內存池上一次爆滿和破紀錄還是在2月22日,當時有超過100,000筆交易未確認。而就在本周五,這一紀錄被打破。據Blockchain.info、Statoshi.info和Tradeblock的數據統計顯示,當時比特幣網路積壓的未確認交易數量已經超過150,000筆。
論壇和社交媒體上對比特幣交易堵塞的情況進行了廣泛討論,其中有建議也有抱怨。一位比特幣用戶寫道:「我有5+筆未確認交易,並且已經等待三天了。這實在太荒謬了。並且我還設定了electrum的140%動態交易手續費。」
同時,一些人懷疑比特幣網路正在遭受垃圾郵件攻擊,而其他人猜想這場交易積壓與最近比特幣價格暴漲有關,因為人們進行的交易次數更多了。所謂的垃圾郵件攻擊就是有極其龐大數量的小額交易被發送到網路,這些交易支付的手續費非常低或者每筆交易佔有很大的輸入/位元組。
05
比特幣日交易數量:250-300,000
06
全網算力:3,766,142,357 GH/s
07
市場佔有率:56.4%新低
可以肯定的說,比特幣還將在今年打破大量記錄。盡管目前打破的一些記錄看起來並不是正面的,例如交易手續費增加和市場佔有率降低,但這並不代表比特幣正在走下坡路。相反,市值突破250億美元,這就是對比特幣價值最准確的闡述!
Ⅷ 2015年有多少商家接受比特幣
超過10萬家。
2015年眾多商家接受 BTC支付比特幣共識逐漸擴大,同時比特幣成為以歐美為主的主流元素。這一年全球超過10萬家不同種類的商戶接受比特幣支付。而比特幣的價格只200USD。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
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的交易記錄公開透明。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其總數量有限,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