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挖比特幣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虛擬貨幣這個東西,而在這其中,比特幣又是價值最為昂貴的一種。甚至於在有一段時間,全世界的人民都熱衷於炒比特幣,把它看作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但是隨著比特幣接連幾次的跳水,民中也發現了比特幣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美夢。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會消耗大量的電力,根據統計,一台比特幣礦機一天需要耗費32.4度的電。說實話,這個電量比起我們一般家庭常用的電量還要多。畢竟我們家一個月繳納的電費也只有一百多塊錢,如果按照他這么消耗來看的話,一個月最起碼要消費四百多的電費。從這里你就可以看出,比特幣礦機消耗的電量還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全世界現在有兩百萬台這樣的計算機不間斷的工作。每年要消耗大約485億度電。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開挖比特幣造成的碳排放量相當於一個國家。
㈡ 戰爭中的比特幣:「避險工具」的泡沫正在破滅
文劉遠舉
在市場預期制裁或推動俄羅斯資金流向加密貨幣的影響下,比特幣在大跌之後此前一度站上45000美元,然而當有報道傳出烏克蘭核電站被攻擊後,比特幣重新回落至41000美元附近。事實上,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後,加密貨幣行情全線下跌,BTC跌破35000美元,日內跌幅10%左右,7天跌幅為20.4%。在過去24小時內,有15.1萬人爆倉損失5.1億美金。不僅比特幣的「崩盤」,其他加密貨幣也遭遇「血洗」,跌幅都多達10%-20%。其中,以太坊一度跌至2300美元,狗狗幣、柴犬幣等知名小眾幣種跌幅也達15%左右。
比特幣一向被視為避險工具,但戰爭來臨,卻表現低迷。相比「數字黃金」比特幣的低迷表現,真正的黃金,卻牛氣沖天,現貨黃金在資金避險行為推動下,24日一度站上1950美元/盎司,刷新去年1月以來新高。黃金相對比特幣,顯示了真正的避險功能。
俄烏戰爭對比特幣的技術性影響很小。
烏克蘭、俄羅斯境內的比特幣算力、交易量在全球總量中佔比都很小。算力方面,有傳言烏克蘭最大比特幣礦場被俄制導彈擊中,目前礦場離線,算力下降33%。但根據歐科雲鏈鏈上大師數據顯示,目前比特幣全網算力並無太大變化,為197.18EH/s,24小時內只下降了1.6%。從交易量看,根據Coinhills數據顯示,最近24小時全球比特幣交易總量達530561.39 BTC。俄羅斯盧布的比特幣交易量以526.89 BTC排名第九,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的比特幣交易量為170.29 BTC,位列第13。
中國最嚴監管令出台前,比特幣的挖礦活動,中國佔全網算力的65%以上;第二名美國佔7.24%,第三名俄羅斯佔6.90%;第四名哈薩克佔6.17%;第五名馬來西亞佔4.33%;第六名伊朗佔3.82%。其它國家佔全網算力均不超過1%。
所以,俄烏戰爭本身不足以從技術上,造成比特幣行情的巨大波動,更多的因素還是在於市場本身。
比特幣一向被幣圈人士看作「數字黃金」「避險資產」,比特幣的確具有黃金的一些屬性:它是基於共識形成的,這種共識跨越了國界;它是分散的去中心的,沒有一個發行機構。也正是因為這些特徵,很多人認為比特幣具有超越國家的避險特徵,將其視為一種可以作為對沖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價格上漲的金融避險資產。在全球疫情期間比特幣的上漲,似乎也顯示了自己的這一特徵,從而進一步確認了這種觀點。
但真的如此嗎?
在疫情期間,各國為了對抗疫情,拯救本國經濟,大量注入流動性,導致全球資產牛市。2020年,美國機構資金大量進入加密貨幣,幣價走勢和美國金融市場、 科技 股出現了高度相關性。從這個角度,比特幣的疫情牛市,並不是因為市場對疫情的避險,恰好相反,是因為其投機性迎合了疫情期間流動性泛濫。
價格虛高,自然會回調,隨著世界經濟逐步從疫情走出,各國開始收縮流動性,比特幣也出現了頹勢。2022年開年,比特幣延續了上年末的頹勢,一片低迷。進入2022年2月後,比特幣緩慢回升至46000美元,隨後連續下行,月內震幅超過30%。所以,從這一段時期看,比特幣仍然處於回調階段。
就在比特幣回調的時間段上,烏克蘭危機越演愈烈,地緣政治的緊張狀態,戰爭的爆發,產生了恐慌情緒。這種恐慌情緒不但推動比特幣、股市等市場持續走跌,同時,也推動傳統避險資產的黃金一路飆升,突破2021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原油、穀物等板塊同樣處於上漲中。可見,市場恐慌情緒並未將比特幣視為避險資產。
情緒雖然是主觀的,但自有其客觀事實邏輯基礎。
比特幣並不那麼適合風險中的交易。在區塊鏈中,區塊會對這段時間的交易數據進行打包並廣播。如果是每十分鍾產生一個 1MB 大小的區塊,每筆交易需要 250B 來存儲數據,那麼,1MB 只能存放 4194 個交易數據(Transaction),也就是說,10分鍾處理4194個交易,一秒鍾最多處理 7 筆交易。顯然,這個速度是無法滿足全球的正常交易需求。當整個比特幣網路交易數量過多,區塊容量接近上限,比特幣網路擁堵,比特幣的交易就會變慢。這種緩慢的交易,實際上推高了交易成本——時間。過長的交易時間,使得它無法進行小額交易——在逃命中,你無法為了加油等待1小時;也無法為了兌換貨幣等待一小時。但黃金的分割性更強,簡單的計量工具就可以支持從數百元到數萬元的交易,這一點古人都做得很好,已經被人類 歷史 所證明。
更重要的是,比特幣的避險性源於它的去中心化特性,能夠阻礙監管,使之更加強壯,所以,具有超越國家的性質,所以具有避險性。但是,某種程度上,比特幣仍然是中心化的。
社交媒體是免費的、具有高度移動性、非常便捷,速度快、幾乎可以在任何有屏幕和網路連接的設備上收取和閱讀。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受眾與傳播者,其本質是一個去中心、去組織化的傳播途徑。這種方式也的確給全球政治帶來新情況。但是,社交媒體的去中心化、去組織化卻是建立互聯網硬體線路的基礎上的。由於互聯網基礎線路投資巨大,往往掌握在大公司或政府手裡,是以中心化、組織化的形態運行與管理的,是可控的硬體網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社交媒體,仍然是可控的。
比特幣同樣如此,雖然它看起來是去中心化的,但當監管影響中心化的互聯網時,比特幣必然受到影響。在真正風險到來時,這種特性降低了比特幣的魯棒性。所謂魯棒性,是健壯和強壯的意思,指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系統生存的能力。比如說,計算機系統在遭遇磁碟故障、撞擊、網路過載、攻擊情況下,能否運行,就是該系統的魯棒性。
相比之下,黃金是真正的去中心化,也具有更強的魯棒性。黃金的儲存、交易,不需要任何的電力、網路、也不需要交易平台。雖然黃金也有檢驗問題,但通過簡單易獲得的化學試劑與設備就能很好的完成這項工作。想像一個電力中斷、網路崩潰、沒有法律的末日,黃金具備抗末日風險能力,仍然可以用來交易,而比特幣會早在末日真正降臨之前就更早崩潰了。
即便沒有到這個程度,在戰爭中,通訊設施會受到攻擊、管制,這必然會影響到比特幣。或者,在強力監管能影響到金融、電力、通訊系統時,比特幣都是脆弱的。在這些情況下,黃金都更強。比如,政府在阻止毒販交易的時候,即便不確定位置,但只要關閉整個街區的網路,就能阻止交易的順利進行,但基於黃金的交易仍然可以偷偷的進行。所以,僅僅在低風險時,在地區金融系統、電力系統、通訊系統完備的情況下,且沒有強力監管的情況下,比特幣或許能成為一種「避險」工具。但這個時候所謂避險,不如說是投機。
經過此次沖擊,一些關於比特幣的認識誤區將逐漸呈現出來。被長期宣揚的「數字黃金」避險工具「「去中心化」等特性,將被重新認識。此消彼長之下,比特幣高投機、高波動、高風險的特性會凸顯出來,最終,成為一項高風險、高波動的投機標的。
不過,隨著新型技術的出現,去中心化的、完全不受控制、無法關閉的硬體網路已經不是科幻小說中的幻想。比如,手機不在僅僅是鏈接到路由器、運營商的一個終端,而是整個網路中的一個節點,這個時候,區塊鏈就真正從硬體上實現了去中心化。
當然,可以想像的是,交易速度仍然會很慢,但起碼是真正的去中心化了,這個時候,區塊鏈貨幣將重新定位。不過,這樣的完全去中心化的硬體通訊網路,不僅會改變加密幣,也會改變整個世界。
(作者繫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㈢ 馬斯克說比特幣破壞環境,是為什麼
比特幣是於2009年誕生的第一種數字貨幣,它依靠「挖礦」來獲取比特幣,開始「挖礦」的人少,也許只有一台筆記本電腦就可以挖到比特幣。
挖礦就是找合適的64位哈希值,要判斷64位哈希值的解是否滿足條件,沒有固定演算法,只能靠計算機隨機的hash碰撞,而一個挖礦機(針對計算哈希值進行CPU改造,更有利於計算哈希值的專業計算機)每秒鍾能做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其「算力」的代表,單位寫成H/s,這就是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 POW(Proof Of Work) 。
算力是比特幣網路處理能力的度量單位,單位為:
1 kH / s =每秒1,000( 1千 )哈希
1 MH / s =每秒1,000,000( 100萬 )次哈希。
1 GH / s =每秒1,000,000,000( 10億 )次哈希。
1 TH / s =每秒1,000,000,000,000( 1萬億 )次哈希。
1 PH / s =每秒1,000,000,000,000,000( 1000萬億 )次哈希。
1 EH / s =每秒1,000,000,000,000,000,000( 100億告掘億 )次哈希。
由上可見,由於比特幣價格的提升,全網算力驚人,這些算力的背後襪稿核是成千上萬台挖礦機,也就是專業的計算機,計算機要運行就需要電,需要電,就需要發電,發電基本都是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電站等,也就是國家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去支撐比特幣敬岩的挖礦,這種目前有些人看起來沒有意義的工作。能源的大量浪費,必然導致環境的破壞,這就是馬斯克的底層的邏輯。
資本都是逐利的,比特幣在全球各國央行大放水的背景下,如此的瘋狂,是應該降降溫了。
。
㈣ 哈薩克斷網導致全球比特幣生產陡降18%,影響力有多大
哈薩克斷網導致全球比特幣生產陡降18%,影響力非常大。
這次哈薩克暴亂,讓幣圈再次看到了政策的不確定性,再加上美元的加息預期,造成了投資者對未來的擔憂,出於避險心理,形成了拋壓,然後直接打崩了比特幣的價格。除了比特幣,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這跟哈薩克的局勢關系不大。所以,把虛擬幣的暴跌歸咎於哈薩克,似乎比較牽強。但是不管怎樣,哈薩克的暴亂和美元加息預期,這鍋都是結結實實扣在了美國人的頭上。冤有頭債有主,大家擦亮眼睛吧。
㈤ 7月22日區塊鏈資訊:馬斯克持有比特幣、以太坊和狗狗幣
1.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The Word會議上表示,支持一些能夠提高我們管理經濟信息質量的東西是有意義的。 比特幣就是一個候選產品。需要警惕加密貨幣,特別是比特幣消耗了太多能源。 馬斯克稱:「總的來說,我支持比特幣。
2.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The Word會議上表示,他個人擁有比特幣、以太坊和狗狗幣。馬斯克稱:「我可能會買入,但我不會賣出,我希望看到比特幣成功。」此外,他透露特斯拉和SpaceX持有比特幣。據悉,由於SpaceX公司是私有的,此前並不知道這家太空 探索 技術公司也持有部分加密貨幣。
3. 金色 財經 報道,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The Word會議上表示,特斯拉、SpaceX和我都不會出售任何比特幣。 特斯拉很可能會繼續接受比特幣支付。馬斯克稱,看起來比特幣正在更多地轉向可再生能源,有轉向超過50%的可再生能源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特斯拉將恢復接受比特幣。此外,馬斯克稱自己是去中心化金融的粉絲。
4. ARK基金創始人Cathie Wood在The Word會議上表示:「比特幣是通貨膨脹的解決方案。我真的相信比特幣肯定會比金礦開采或傳統金融服務行業更加環保。 在很多方面,它已經是了。」
5. 以太坊開發人員一直在努力解決測試網上的代碼和客戶端出現的問題,以為下一次網路重大升級——倫敦升級做好准備。7月21日,以太坊首席開發人員Tim Beiko發布了一份「倫敦測試網回顧」報告,詳細介紹了即將到來的以太坊升級測試階段的最新進展。 根據報告,OpenEthereum客戶端在7月21日注意到他們的節點在Ropsten測試網上停止了運行。經查,問題不在該客戶端,而是在go-ethereum協議和Geth客戶端上,後者檢查EIP-1559交易的發送方余額。據悉,當時一些客戶端拒絕了該區塊,而另一些客戶端接受了該區塊並繼續處理:「具體而言,OpenEthereum和Besu拒絕了該筆交易/區塊,而Nethermind、go-ethereum和Erigon接受了它們。」之後,通過向EIP-1559交易的有效性添加新的斷言(assertions),這個問題得以修復,並且測試仍在繼續。據悉,測試於6月24日在Ropsten測試網上率先激活;本月早些時候,Rinkeby測試網也啟動了最後的測試階段。
6. 特斯拉CEO馬斯克表示,現代核電站是安全的,支持利用核能發電開采比特幣。
7. 印度儲備銀行副行長T Rabi Shankar周四表示,印度儲備銀行(RBI)正致力於「分階段推出」印度央行數字貨幣(CBDC)—數字盧比,將來可能進行試點。印度儲備銀行對CBDC的定義是一種數字形式的主權貨幣,可以轉換為現金或主權支持的存款。印度儲備銀行已經就擬議的CBDC的范圍和法律框架進行了多項考慮,這很可能與現金和數字支付形式共存。印度CBDC的時機已經臨近。印度儲備銀行已經仔細評估了風險,而RBI的努力是,隨著我們的前進,印度的CBDC可以重申其在世界支付系統中的領導地位。RBI已經仔細研究了啟動通用CBDC的幾個方面,包括:它可以用來做什麼;支撐它的技術(分布式或集中式分類賬);驗證基礎(基於代幣或帳戶);以及是只由中央銀行發行還是由商業銀行發行。 在啟動CBDC之前,還需要考慮幾個有利的法律 框架。重要的是,這些包括對RBI法案第24、25和26節的修訂,以及2011年鑄幣法案、外匯管理法案和信息技術法案的規定。很長一段時間以來,RBI一直在 探索 發行印度主權CBDC的利弊。RBI研究了世界各地不同中央銀行針對批發和零售部門提出的特定用途的CBDC。正在考慮推出針對人口規模的通用CBDC,印度儲備銀行正在努力制定分階段引入戰略,並研究對印度銀行和貨幣系統幾乎沒有干擾的用例。Shankar補充說,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不符合RBI對貨幣的定義,世界各國央行嘗試使用CBDC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希望將加密貨幣對法定經濟構成的風險降至最低。
8. 消息人士稱,摩根大通允許其所有財富管理客戶訪問加密貨幣基金。該行在本周早些時候的一份備忘錄中告訴顧問們,自7月19日起,他們現在可以接受5種加密貨幣產品的買賣訂單,其中4種來自Grayscale Investments,1種來自Osprey Funds。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一舉措適用於所有尋求投資建議的摩根大通客戶,包括該行使用其無傭金大通交易應用程序的自營客戶、資產由摩根大通顧問(JPMorgan advisors)旗下金融顧問管理的大眾富裕客戶,以及該私人銀行服務的超富裕客戶。摩根大通的顧問只能執行「未經請求的」加密交易,這意味著顧問不能推薦產品,但可以代表客戶的要求進行買賣。 據消息人士透露,摩根大通批準的基金包括Grayscale的比特幣信託、比特幣現金信託、以太坊信託和以太坊經典信託,以及Osprey funds的比特幣信託。
㈥ 比特幣暴漲將加劇缺芯,這是為何
這兩年可以說是多事之秋。全世界人民都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日本地震頻繁,福島核電站據說可能發生爆炸,而且也有可能造成核廢水泄露,核廢水泄露只是其中一種風險,據說福島核電站的核輻射量有增大的風險。這還是日本,冰島,最近地震非常頻繁,據說有火山噴發的風險。然後是美國,美國新冠疫情超級嚴重,美國新冠疫情確診人數已經達到3000萬,去世的人數已經達到了50萬,除了新冠疫情,美國還經歷了大號寒潮,寒潮導致美國得克薩斯州斷水斷電,企業停產停業,而這些停產停業的企業中就有很多是晶元製造企業,晶元製造企業停產那可是個大事情,晶元可以說是很多製造業的心臟,手機、汽車等製造行業沒了它都要歇菜。這不,汽車股價這些天都在跌,缺芯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總結:
所以,獲得比特幣的這一種“挖礦”的形式,會耗費大量的晶元,這才是加劇缺芯的真正原因。而且伴隨著“挖礦”這種行為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我認為各國都應該加強監管,而不是只是為了追逐利益,而忽視他所帶來的問題。
㈦ 比特幣挖礦要多大的水電站
如今比特幣的價格再登高位,雖然沒有達到巔峰時的沖破2萬美元大關,但接近1.4萬美元的價位相信再次沖破2萬美元也並不是可能,一枚虛擬貨幣的賣價可以超過1萬美元,面對如此暴利,很多人自然是躍躍欲試。
來自劍橋大學的工具顯示,比特幣目前使用了大約7千兆瓦的電,佔到了全世界電力供應的 0.21%。它需要7個Dungeness核電站同時發電。比特幣全年的耗電量約等於或略超過瑞士全國的用電量。
㈧ 區塊鏈 對於 () 相當於 () 對於 核電站
【答案】:D
逐一代入選項。
A項:區塊鏈使用密碼學技術,二者為應用與技術的對應關系,反應堆是核電站中的裝置之一,二者為組成關系,前後邏輯關系不一致,排除;
B項:比特幣使用區塊鏈技術,核電站使用的部分物質具有放射性,前後邏輯關系不一致,排除;
C項:雲平台使用區塊鏈技術,二者為技術與應用的對應關系,常規島是核電裝置中汽輪發電機組及其配套設施和它們所在廠房的總稱,屬於核電站的一部分,二者為組成關系,前後邏輯關系不一致,排除;
D項:物聯網使用區塊鏈技術,核電站使用原子能技術,均為技術與應用的對應關系,前後邏輯關系一致,當選。
故正確答案為D。
㈨ 電腦病毒有哪些盤點史上最著名的電腦病毒
這兩天很多人都被比特幣勒索病毒「永恆之藍「給弄傻了,一言不合就加密硬碟,還只收比特幣,簡直讓人沒法溝通了。其實這「永恆之藍」並不算是一個性質很惡劣的病毒,在漫長的病毒發展史上充其量就是一個小兄弟,而伴隨著計算機發展這幾十年,病毒與反病毒之間的斗爭一直不曾消亡,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介紹幾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著名」病毒,看一看你是否中招過!
盤點史上最「著名」的電腦病毒
1. CIH(1998年)
提到病毒,首屈一指的莫過於當年的CIH了。它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其他病毒破壞的都是電腦軟體(充其量也就是操作系統、數據文件一級),而CIH破壞的是電腦硬體(讓電腦無法開機)!當時恢復的方法,除了徹底清除硬碟數據外,還需要藉助專業工具重寫主板BIOS。也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殺毒廠商才冒出了所謂的專殺工具,而主板廠商也因此開發出了雙BIOS這樣一些很奇葩的設計。
當年被CIH病毒破壞過的主板啟動界面
2. 紅色代碼(2001年)
「紅色代碼」乍一聽貌似還是個很好聽的名字,可在當年卻是很多伺服器管理員的噩夢。這是一種在當時很可怕的網路蠕蟲病毒,通過一種叫「緩存區溢出」的黑客技術,專門感染微軟的IIS伺服器(微軟WEB伺服器)。這種病毒的最大危害就在,它能完全取得所攻破計算機的所有許可權,甚至盜走機密數據。正是由於它所攻破的大多都是網路伺服器,更是大大加強了該病毒的危害!
紅色代碼病毒
3. 沖擊波(2003年)
有關這款病毒,很多人還心存記憶,回想當年一個機房內成百上千台電腦全部重啟、重啟、再重啟……,或許你就能明白小編所說的,到底是一個怎樣壯觀的景象了。沖擊波病毒是利用Windows系統的RPC漏洞傳播,只要計算機上開啟RPC服務,且沒有打上補丁時都有可能被沖擊波病毒所波及(是不是很像近期的「永恆之藍」?)。被感染的計算機會出現很多異常,比如時不時彈出RPC服務被終止提示、系統反復重啟、無法收發郵件、無法瀏覽網頁、無法復制文件……。雖然沒有像永恆之藍一樣破壞硬碟數據,但也基本上把電腦給搞殘廢了,在當年也算損失不計其數。
當年令人心驚膽戰的「重啟系統」提示
4. 震盪波(2004年)
「沖擊波」餘音未消,「震盪波」又來了,時隔一年之後又一款和沖擊波表現類似的電腦病毒重回網友電腦。從名稱上看,這兩款病毒貌似區別並不是很大,甚至連重啟提示都長得一樣一樣的。但實際上沖擊波利用的是系統RPC漏洞,而震盪波利用的則是系統LSASS漏洞。甭管怎麼說吧,反正這兩種病毒始終都是那個時代的噩夢!
與「沖擊波」齊名的「震盪波」病毒
5. 熊貓燒香(2006年)
提到熊貓,我們總會想起那憨憨可愛的樣子,誰能想到它也會搖身一變成為一款令人膽戰心驚的計算機病毒呢?2006年底到2007年初短短兩個月時間里,一款名叫「熊貓燒香」的病毒便席捲了整個神州大地,一時間各大網站、個人電腦都被一個很詭異的病毒圖標所覆蓋——一隻正在燒香的熊貓。除了圖標外,熊貓燒香也會更改部分系統文件,造成個人數據丟失。而它的始作俑者——湖北武漢新洲區人李俊,也在當年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
很多人都見過的「熊貓燒香」
6. 磁碟機(2007年)
磁碟機是一款下載者病毒,主要通過U盤和區域網ARP攻擊傳播。如果你無法訪問各安全軟體站點,或者之前下載好的安全工具無法安裝的話,很可能是中了磁碟機病毒。相比往期病毒,磁碟機的最大危害就在,它會每隔一段時間對已破壞的文件做一個檢測,並且病毒執行後還會自己刪除病毒主體。此外磁碟機還利用了多達六種強制關閉與逃避殺軟檢測的反攻手段,很多自身保護能力不強的殺毒軟體紛紛在該病毒面前折腰!
磁碟機病毒
7. 超級病毒(2010年)
和之前的電腦病毒不同,「超級病毒(Stuxnet)」是第一款以工業基礎設施為攻擊對象的網路蠕蟲病毒,通過利用西門子公司控制系統(SIMATIC WinCC/Step7)存在的漏洞,感染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SCADA),並向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s)寫入代碼,以達到破壞的目的。因此你會發現它所破壞的對象並非是像普通病毒一樣的電腦或伺服器,而是類似伊朗納坦茲核電站這樣的「高大上」設施。
火爆當年的「超級病毒」Stuxnet
8. WannaCry永恆之藍
2017年5月12日,一款名叫「WannaCry」的電腦蠕蟲病毒橫掃整個互聯網世界,短短一天時間內,英國超過40家醫院遭到大范圍網路黑客攻擊,71個國家受到嚴重攻擊,國內也有多家高校校園網淪陷。從公開掌握到的情況看,WannaCry是通過攻擊Windows系統445埠漏洞(MS17-010)來達到傳播目的,短時間內即可感染一個系統內的全部電腦。而受到攻擊的電腦,無不意外地都會彈出一個勒索對話框,要求被攻擊者向黑客繳納一定數量的比特幣方可恢復數據。
當然黑客的這番恐嚇也並非空穴來風,正如它的名字一樣,WannaCry在感染目標機後會自動加密硬碟上的所有文件,幾乎涵蓋日常所能用到的所有格式:文檔、圖片、影音、視頻,有種讓人想哭的感覺。從這段時間全球應對的情況看,無論是微軟公司,還是其他安全網路廠商,都已經推出一系列緊急應對方案,目前該病毒所造成的危害已經逐步得到遏制!
WannaCry永恆之藍病毒
寫在最後
縱觀這些年間計算機病毒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盡管病毒是伴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同步生成的一個產物,但隨著各種安全防護工具普及,以及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近些年類似「熊貓燒香」這樣的惡性病毒已經越來越少見了。不過近期爆發的WannaCry還是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鍾,定期打補丁,定期給重要數據做備份,永遠都不是一個落伍的話題!警鍾長鳴,做好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