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李笑來btc
㈠ 我的2017 李笑來演講
李笑來2018記錄
一:
1你最好比壞人更強才有資格去做好人
2.命運不會故意捉弄你,他對誰都一樣
3.該幹嘛就幹嘛去。
4.按道理做事最重要。「哪怕是在一個沒有規矩的世界裡」。
5.投資不要搞錯方向。「所謂投資就是使用成長率低的資產置換成長率高的資產」「rmb換btc才是套現」
6.持續輸出能力是置換資產的好方法。
a.「一切的變現其實都是認知的變現」
b.建議鍛煉持續輸出能力
二:遺憾
1.p1被中斷,但把它變成好事了。
2.特別好的一個項目mixin.one,誤以為是im,是一個新型的公鏈,轉賬免手續費,(p1的中段我有時間和曉東去思考這個項目),serendipity。
3.p1項目會很快發布,不遲於三月份,不ico,不私募,未來十天在統計,過往有過關照的,新大,貓圈,一塊聽聽白名單的朋友都會贈送。可以關注b1
的公告
4.9.4事件好多朋友關心,我自豪的告訴那些朋友們,我們做錯任何事情。我會做好更多的事情,回報大家。謝謝大家。李笑來老師2018隆重推薦mixin:
mixin注冊我鏈接https://mixin.one/enroll/530151
㈡ 一萬個以上的BTC的人,圈內尊稱「大佬」
這是一個17年資產翻萬倍的神人。幣一代中典型技術咖。
張博士(化名)北京人。北京某學科研究所負責人,典型的高級****。不過張博士的薪資卻高不起來,2015年還是一個月5000左右的薪資,做項目研究的年終獎還沒有互聯網行業一個普通產品經理的月薪多。
機緣巧合下,張博士在技術網站論壇知道了以太坊,然後開始研究代碼繼而一發不可收拾。憑借著對技術的分辨能力,他用2015年的2萬塊年終獎,投資了一些自己看好的項目。和所有一開始進入幣圈的人一樣,他也就是想湊個熱鬧,賺點零花錢。
不過,張博士最後自己也沒想到幣圈對他的影響如此之大。2016年,他辭去了研究所的工作,轉而專職投資區塊鏈項目。和其他人投資者不同,張博士投資項目有自己的准則:不做短線,只做長線;不看站台人,只看技術代碼和團隊進展。
幾十年理工思維的自我養成,讓他的投資也格外理智、縝密。他不僅看白皮書,還要看技術代碼,見項目負責人。投資之後還會定期了解項目進展,還會審核團隊對外發布的進展是否屬實。是一個深入型的理性投資人。從學術界精英到投資人的身份,張博士轉換的非常完美。
而幣一代中,還有另外一群嗅覺敏銳、行動力極強的人群——互聯網老兵。
「墨跡天氣」創始人趙東,如今已是幣圈歐洲場外交易大佬。他在幣圈幾經起伏的投資經歷幾乎就是這個圈子投資者的縮影。2012年, 「墨跡天氣」上升最快的時候,賣掉自己的股份變現。隨後很短的時間內,他在「車庫咖啡」認識了中國最早玩幣的那一票風雲人物,並開始了自己的幣一代成長之路。
趙東第一次試水是一萬塊人民幣,買了10個比特幣。兩周後翻翻,他買了人生中第一部蘋果手機。那一年是2013年。
第一次真正投資是同年3月,100萬人民幣購入2000枚比特幣。到12月,他就已經是身價千萬了。那一年年底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一天的時間國內比特幣價格暴跌38%。趙東竟在最低點進入,當幣價很快回升至100美元的時候,瞬間身價過億。他也憑此在圈內一戰成名。
大起之後是大跌,他踹著一顆膨脹的心,讓自己全部身家在比特世界裡打了水漂。從身家過億到負債6千萬,不過兩三年時間。但很快,憑借著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他僅僅用了2年時間就又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並在歐洲場外交易市場做成了大佬級人物。
如今,他每每被問到投資經驗,都會說:你的精力可以all in,但你的資產不要all in。
幣一代們,在這個圈層里快速積累財富。同時,也有人迅速身無分文。只有少數人可以笑傲江湖。
幣一代們,碰上了風口,也造就了風口。
在互聯網圈,一個「故事」一個月內融資幾百萬,一個火爆的app一兩年時間融資一兩個億已經讓圈外人咋舌。而在幣圈,個人身份的投資者就動輒身價幾個億、幾十個億。幣一代們很輕松的就可以通過個人代幣資產幫助項目迅速建立、啟動、運營、起勢。EOS當年就在李笑來的幫助下,5天時間融資1.85億美元。
風口裡的世界風雲變幻,真正進入圈層才發現,憑借著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對高收益的嚮往、對革新式技術項目看好,摸著石頭過河的「幣一代」,並不是是簡單的投機者。
他們有敏銳的洞察力、對項目的判斷力以及掌控金錢而不被金錢控制的能力。超高的利益吸引著各個領域的精英分子,迅速的壯大這這個圈層。短短幾年時間,由幣一代們投資的區塊鏈項目已經在大交易市場上線的就有2000多個。
新的圈層,新的階層。你手握百萬,卻可能是個貧民……
這就是幣圈的世界。法定傳統貨幣已經不是衡量一個人階層的唯一方法。也許你身價幾百萬,而在幣圈的世界裡,你卻還是個「貧民階層」。即便你曾是互聯網久經沙場的大佬,在幣圈也僅僅是個「新人」。
一千個比特幣以上的人才算真正入場;
一萬個以上比特幣的人,圈內人尊稱「大佬」;
那些手握幾個ETH喊著自己是投資人的,並不被這個圈子內的人認可。
美圖董事長蔡文勝,18年1月之後的一個月時間陸續購入1萬個比特幣,正式踏進了幣圈。在采訪時他還感嘆自己入場太晚。
這就是幣一代的世界。
#歐易OKEx# #比特幣[超話]# #數字貨幣#
㈢ 區塊鏈電影有哪些
黃渤導演的《一出好戲》,講的是區塊鏈中權力的游戲不想當導演的歌手不是好演員。作為電影圈的模範演員,自從黃渤打算當導演開始,他的作品值得期待。沒想到,在電影院看過後,一個「荒島求生」的簡單故事,居然被渤哥講出了人性的高度。
公司團建,結果被一場大海嘯沖上荒島。在島上的140多天中,總共出現了三個不同文明程度的社會模式,我掐指一算這跟區塊鏈的演進完美匹配!其中:
導游兼任司機小王(王寶強),代表礦圈;
公司老闆張總(於和偉),代表幣圈;
職場底層的馬進(黃渤)和他的遠方表弟(張藝興),代表鏈圈;
在這個荒島上,大家利益爭斗的是「怎麼活下來」、「應該聽誰的」,而在區塊鏈的權力游戲中,爭奪的只有一點:誰代表未來。
礦圈小王: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在所有人剛到島上時,就展示了生活在都市溫室里的白領們,飢寒交迫、信心崩潰的狀態。就連原來應該成為領袖的公司老闆張總,也一臉慘白,不知所措。
反觀原本只是底層服務人員的司機兼導游王寶強,因為當過兵,能找到淡水、會爬樹、有野外生存經驗,還帶大家找到了最初根據地——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山洞,迅速被用腳投票的群眾們選為領袖。
同時,他也給這個野外生存隊伍定下了第一條規則: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就連刺頭馬進和老闆張總,也被懲罰去抓了十五條魚。當上領導,那個象徵底層的「小」字也被拿掉,坐在北極熊的王座上,曾經的司機兼導游成了「王」。
而在礦圈,算力資源就代表了荒島上第一層社會的生產力。不管你之前是馬總、牛總還是驢總,在算力資源面前,現實世界原有的層級關系都被打破,誰能更快速地進行記賬,誰就是礦圈的王者。
是的,就算在「多勞多得」這樣平等的前提面前,也有王者。舊的層級關系被打破了,也還會建立起新的層級關系。標榜「去中心化」的礦圈,隨著算力的不斷加速,也開始形成了資源的中心化壟斷。一個人,用一台電腦挖礦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正如在電影當中,原本應該領導所有人生存的王,通過暴力壓迫,指揮別人勞動,然後和投靠他的保安、助理、網紅坐享其成。
幣圈張總:誰發幣,誰就占據主動
在區塊鏈不是人人都會挖礦,在荒島也不是人人都擅長抓魚。
養尊處優的老闆張總,就是那種天生不會抓魚的人。如果荒島上一直都處在解決「肚子問題」的階段,那麼張總永遠都不會翻身。但對腦子活絡的人,老天似乎總是會給他更多的出路。
在荒島的另一邊,張總和他的親信們發現了一艘輪船的殘骸,裡面物資十分豐富:不僅有食品、蠟燭、肥皂等生活用品,還有野外生存急需的漁網和石油等工具。生產力進步了,生活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但張總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為了穩定秩序並帶動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他還製造了「貨幣」:兩副島上僅有的撲克牌,用撲克牌上的點數作為交易的面值。而作為發幣平台的他,不用暴力,不用勞動,就直接壟斷島上的一切事物的價值。
通過張總的例子,我們也能夠看到,為什麼各種區塊鏈項目為何這么執著於發幣。表面上,平台發幣是提供一個便於流通交易的共識媒介。但ICO被禁的今天,任何一個發幣平台無不想通過發幣的方式,將這些現實世界一文不值的「撲克牌」,兌換成ETH、比特幣,甚至是法幣。
更別說在去年94時被禁的ICO募資,就是簡單直接的將一串虛擬數字兌換成錢。但這串數字沒有基礎價值嗎?有,絕對有。流量、資金、共識應該成為它們的基礎價值。如果說區塊鏈這座荒島上只有「兩副撲克牌」,那麼所有生產出來的物資都會為他背書。
可是往往發幣平台,發幣就跟股票發行似的。發49%,自己還留51%。誰能管住這些莊家,不把這些撲克牌灌水到幣圈。在《一出好戲》里,當張藝興手拿4個紅桃2質問張總時,張總毫無愧色:「規矩是我定的!你們怎麼跟我玩兒啊?」
在幣圈也是如此,誰發幣,誰就占據主動。
鏈圈馬進:看技術怎麼製造未來!
同樣是流落荒島,黃渤飾演的馬進有著更深的絕望和苦惱。身負巨債,想要實現財富自由的他,上一秒剛得知自己買的彩票中了六千萬,下一秒就被大海嘯沖到荒島上重新成了一條咸魚。
這一幕像極了那些在幣圈裡,上一秒幣價沖上頂峰,下一秒就跌入谷底的韭菜。雖然帶著主角光環,但不管是在小王的礦圈,還是張總的幣圈,他都是女神珊珊眼中的loser。(珊珊由舒淇飾演,在電影里真的是美呆了。)
活在財富自由夢想當中的他,正如張藝興口中說的:以前就算是一坨屎,只要是凍上了,沒人咬破,那就是冰淇凌。
在彩票兌換截止前的90天里,他掙扎過,努力過,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六千萬變成一張廢紙。最終,老天幫他兌了一回獎。天降的海魚,讓他成了島上最富足的資源所有者。如果他就此坐吃山空,沒工具、沒撲克又勞動力不足的他,最後還是活成loser。
但他明白自己擁有的優勢:技術。他開始用硬通貨「魚」來換,島上所有人認為沒用的東西,在他看來:「只要是這個島上再也生不出來的東西,全是寶貝!」然後憑借張藝興的修車技術,他們打造了現代工業革命的神器:一台手搖發電機。
在這台手搖發電機製造的燈光中,面對爭斗的人們,黃渤成了上帝;充過電的手機,島上居民們看著爸爸、媽媽、女兒的照片和視頻,生活擁有了希望,未來再一次光明。憑借技術的力量,黃渤成了荒島上新的王者。
如今,區塊鏈之所以火爆全球,表面上是幣圈財富吹出的絢爛泡沫,但其價值基礎還是在於人們對於技術的信仰。我們見識過了蒸汽機、電力和互聯網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製造出微軟、臉書、阿里、騰訊這樣的商業帝國,對於區塊鏈這樣的未來技術,沒有任何人想要錯過。
因為區塊鏈這項技術,點對點的精準將減少信息偏差,匿名性帶來的隱私安全,不可更改意味著可追溯,更別說全網共識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任何一個優點在區塊鏈無國界的全球視野里里放大,你想像下從70億人那裡賺1分錢是種什麼感覺。
所有水流匯聚的地方,是海洋。
初級社會,比的是先發優勢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場生產力革命都間隔著好幾百年。但在《一出好戲》中,社會更迭是以天來計算的。也正是在這樣小體量的初級社會中,像漁網、小型發電機這樣的小工具,才能帶來生產力的飛躍,以及社會地位的急速轉換。金字塔的層級結構越小,就越容易爬上頂峰。
如今,雖然礦圈走向資源壟斷,幣圈也進入資本流量話事的時代,但在鏈圈,甚至是2017年下半年才剛剛興起的區塊鏈媒體行業,以及很多有待開發的區塊鏈應用模式,仍就處於初級社會當中。
國外知名金融可視化網站HowMuch,曾發布一張數字加密貨幣泡沫與其他金融泡沫的可視化圖形對比圖。其中,數字加密貨幣的2940億美元的市值,只是一個小點。
對比幣圈,2011-2015年進場的人,經過一番優勝劣汰之後,已經產生了很多精英大佬,比如吳忌寒、李笑來、趙長鵬、寶二爺、帥初等等,成為很多人投資區塊鏈的風向標。許多人都在感慨現在進場已經太晚,但真的很晚嗎?
也許只是因為在這個初級社會的時機來臨時,沒有站在風口上。不僅沒有王寶強的武力,沒有張總的手段,沒有張藝興的技術,甚至沒有馬進的勇氣,成為在這三個層級的社會里,被「填飽肚子」所牽動的無名之人。
反貪風暴5區塊鏈挖礦兀幣嗎?不挖
2021年港片,反貪風暴5最終章馬上將上映,該片是由林德祿執導,古天樂,張智霖,鄭嘉穎領銜主演,宣萱,黃宗澤,謝天華,張繼聰等人主演的反貪系列電影。講述了首席調查主任陸志廉憑借雷霆手段破局,扭轉乾坤迎戰反貪系列終極一役的故事,於2021年12月31日晚6點跨年之夜起在中國大陸上映。
一戰成名BMS怎麼樣啊?後疫情時期加密貨幣逆向繁榮?哈佛大學舉薦一戰成名BMS
日前,一戰成名BMS獨創的商業模式引起哈佛大學區塊鏈實驗室的關注,在官網上專題刊文,認為一戰成名BMS「有能力和機會引領娛樂和體育的全新時代,迄今為止,它被證明是最成功的。」
一戰成名BMS賽事、動作明星真人秀在加密貨幣領域中獨創的區塊鏈+電影+體育盈利模式(即BMS),在全球的拳迷粉絲和影迷觀眾發行的FF通證,被廣泛認為是財富空間和價值空間唯一能和比特幣一拼的加密貨幣。該專題報道顯示疫情發生後,哈佛大學區塊鏈實驗室對投資、產業和消費從輕資產
向數字資產轉型升級課題的重視。
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2020年的全球疫情,主流投資人群越來越對傳統的金融市場失去信心。在後疫情時期,全球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顯現出強勁生命力,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加密貨幣,逆向繁榮活躍,愈顯未來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可能性。
疫情之後,比特幣又漲至一萬美元附近。而2009年比特幣第一次在紐約自由標准交易所公開交易的價格,僅為0.0008美金。比特幣的黃金投資時機已過,投資下一個加密貨幣「原始股」的機遇在哪裡?解讀哈佛大學區塊鏈實驗室的最新研究觀點或許能找到答案。
據哈佛大學官網區塊鏈實驗室最新發表的專題文章「游戲和電視/流媒體等加密貨幣和娛樂行業如何真正協同工作」中稱,「加密貨幣對游戲和電視流媒體服務等娛樂行業的潛在影響范圍令人興奮」,並且「娛樂將始終具有驚人的全球影響力。」該實驗室由此闡述觀點,「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們從一戰成名BMS中所看到——FF通證從運動選手報名、賽事、動作明星真人秀、產生新一代拳王冠軍,打造新一代好萊塢動作巨星——就是區塊鏈的卓越表現。」
據一戰成名BMS全球運營委員會主席、兩屆艾美獎得主Tim介紹,在一戰成名BMS未上市之前,韓國區塊鏈平台Chainbank就看準時機,把FF通證作為主流幣以外唯一指定的代幣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金融理財服務。BTC的活期理財年回報10.51%,而FFToken被Chainbank認定的活期理財年回報高達26.5%。另一家全球著名的加密貨幣娛樂平台Tkn,也看準FF通證的投資機會,已簽約把FF通證為唯一的指定代幣,在該平台進行下注,流通和結算。
另據一戰成名BMS電影委員會總裁、好萊塢著名電影製片人、導演Phillipe介紹,在亞洲、拉美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FighttoFameBMS舉辦的賽事、動作明星真人秀、投資合作電影獨創的商業模式,贏得了多項真人秀特別貢獻獎;秘魯等一些國家還授權一戰成名BMS國家級專營牌照。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近日也公開咨詢,對比特幣饒有興趣,看來加密貨幣在魔法世界也要暴漲了。疫情倒逼了數字貨幣時代的快速到來:投資下一個比特幣,或許就掌握了打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
百家爭鳴|蔡棟:區塊鏈技術下潛藏的「楚門的世界」
關於區塊鏈運用的探討如今已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然而當技術本身已經足夠成熟時,如果有一天當區塊鏈真正運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會是怎樣的場景?試想有一天,人類從出生起的一生都要上鏈記錄。上鏈人生,會是一個如「桃源世界」般的美好信用社會還是如同電影「楚門的世界」那般不分對錯真實的記錄一生,讓人想逃離?
本期人民數字FINTECH百家爭鳴欄目邀請了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蔡棟先生從區塊鏈技術成熟度和應用層面,談談我們是否會不可避免地成為電影里的楚門那樣,生活在無時無刻不被全世界「監視」的惴惴不安當中。
98年的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講述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在全世界每時每刻的注視中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的故事。在數字經濟時代,楚門的世界則潛藏在區塊鏈去中心化(觀者眾多)、公開透明(本相畢現)、不可篡改(無法隱藏)的技術特性里,不時顯露出令人不安的面貌。這樣的技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是否會對社會觀念和個人生活產生不可逆轉的巨大沖擊?我們是否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楚門?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由於區塊鏈技術具備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全程追溯的特徵,可用於構建多方共享的、多地多活的、不可篡改的、時序嚴格的加密資料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其發展,認為它是對現有互聯網技術的升級與補充,有望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石。然而,從實踐進展來看,區塊鏈技術在落地過程中的難度和對現行觀念、法規和社會制度的沖擊,使得它背後潛藏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本人從2015年底年起回國在萬達集團開展了非常宏偉的實體商業數字轉型化的實踐,感慨非常多。首先我們認為區塊鏈技術本身還不成熟,所以我們參加了各種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重要開源項目,進行了非常多的基礎生態培養和開源研發工作。例如我們在2016年和2018年在工信部帶領下,和其他龍頭企業編寫的區塊鏈技術產業發展區塊鏈白皮書可以比較完整的指導企業如何因地制宜採用區塊鏈技術,幫助政府機構研判和制定區塊鏈賦能優惠政策。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區塊鏈雖然具備記錄數據,且不可篡改、復制和刪除的技術能力,但應用到真實生活場景,就必須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將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原子」變為「比特」再上鏈?如果數據本身的真實性存疑,甚至是數據觀測者惡意造假,放到區塊鏈上不僅沒有意義,還因其不可刪除的特性產生了無意義的佔用,甚至消極的影響。就目前而言,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映射沒有普適的標准,雖然實體商業很早開始開始利用物聯網技術來數字化物理世界並取得了不少數字化轉型的好處,同時也有不少物聯網數據上鏈的例子,但這還遠遠不夠。區塊鏈技術無論是在數據本身上鏈、還是哈希值上鏈的前提,即數據完備性、系統海量處理性能等都是核心技術瓶頸,導致至今還沒有大規模落地應用。
從社會觀念層面上來講,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自我管理、集體維護的特性勢必會顛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淡化國家、監管概念,沖擊現行法律安排。對於這些,整個世界完全缺少理論准備和制度探討。即使是區塊鏈應用最成熟的比特幣,不同國家持有態度也不相同,不可避免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再比如,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公開透明,在文娛市場中雖然能防止一些中間商賺差價,給文化產品消費者帶來益處,也可以使版權信息公開透明化、刺激全文娛行業積極創作、產生優質內容,但是用戶使用中心化的平台聽歌這種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這些領域的既得利益者也會被「動了蛋糕」,比如,傳統的票務市場會受到挑戰,也有可能招致大公司的強烈反噬。
此外,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對個人隱私數據的威脅也令人憂心。在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數據越來越被認可為一種經濟生產要素時,用戶數據所有權屢屢被侵犯、隱私被泄漏,巨型互聯網公司逐漸成為數據寡頭,全球范圍內關於數據所有權和隱私保護的沖突愈演愈烈。用戶訪問、消費等行為數據和用戶隱私數據的合理使用,是現代文明重要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上,也是倫理、合規上的挑戰。比如,如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生物大數據領域,對用戶的基因測序數據進行上鏈,那麼如何既能夠將眾多用戶的測序數據被合理合法地應用於科學研究領域,揭示疾病的機理,造福後世人類,又如何防止用戶的遺傳病、癌症發病風險信息被其他人泄露,對用戶個人的情感生活、社會評價產生致命的影響?未來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勢必要對所進入的領域進行選擇,也要對道德倫理層面的問題進行權衡。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事物和行為通過數據上鏈被數字化,之後再被資產化,但是數據原始所有權始終還是在數據產生也就是數據的所有人這里,在享受數字經濟的線上增值流轉的同時,給人們帶來實體經濟下的更多樣的經濟活動。但這樣的生活,掂量掂量,你是否想逃離呢?
下期主題是「數字貨幣的世界大戰」
觀點一:數字貨幣是否會重建未來貨幣體系?
觀點二:大戰之前先「剿匪」,圍剿幣圈迫在眉睫
下期將會邀請誰來爭鳴辯論?敬請期待!歡迎讀者們踴躍投稿參與討論,請留言至公眾號後台或投稿至[email protected]精選內容將於下期公布。
10部金融人士必看的商業與法律電影新冠疫情仍未過去,這個春節還是盡量少出門吧。
下面是國內top5大學某會計系老師總結的10部金融人士必看的商業與法律電影,清單不錯,建議收藏。
▌《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enice》
2004主演:阿爾·帕西諾/約瑟夫·費因斯
看題目,沒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但又拍出了新的味道。
總的來說,這部影片講述的是還不起錢要面臨被割一磅肉的噩運......咋一聽好像很社會。
這部片子中猶太人和基督教徒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莎士比亞則通過此劇告訴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去解讀故事的起因。
在商業和法律方面,這又涉及到合同法,想要了解學習合同法同學的一部入門級影片。
我們會直面感受到合同有效和無效的認定以及其中不合理條約導致變換的套路,夏洛與安東尼奧之間的合同法中,隱含著對他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的條件,並且不能流下一滴血屬於合同中不可實現的內容。
這是安東尼奧最後擺脫噩運的關鍵。
在文藝復興時期高度法治的威尼斯,這張合同的漏洞既保護了俠義之情,又維護了威尼斯城的法治形象。
▌《華爾街WallStreet》
1987主演:查理·辛/邁克爾·道格拉斯
這部電影揭秘了神秘的華爾街。
華爾街每天都在上演著沒有硝煙的戰爭。
巴德是紐約大學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在這片戰場上捲入慾望的漩渦。
「貪婪不好聽,卻是好東西。」這是這部影片中最經典有名的台詞。該影片中涉及到了證券法中的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公司並購。
獲取市場信息為什麼會違法,非法獲取的信息又是怎麼進一步操縱市場,公司並購過程中會帶來哪些利益、管理許可權的轉移,都是這部影片中的內容。
這部影片也給我們透露出:在兇殘的資本追逐中,金錢是衡量是否成功的標准,但是價值觀的底線是能否守得住是這份成功的是否守得住的最後一道防線。
華爾街,在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之間,背後還有一片看不見的墳墓。
▌《華爾街:金錢永不眠WallStreet:MoneyNeverSleeps》
2010主演:邁克爾·道格拉斯
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最終都是先研究人心和制度,反過來才能駕馭金錢。
這是延續上一部《華爾街》的又一經典力作。
馮侖說,錢是有腿,有性格的,也是有氣味的。
要感受這句話,必須要看這兩部華爾街電影,金融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人性的抉擇。
同樣,會涉及到到第一部證券法的內容和股權等問題。在教科書之外也能看到金融玩法如此多的案例。
▌《商海通牒MarginCall》
2011主演:凱文·史派西/保羅·貝坦尼
約翰·塔爾德說,在這行里,只有三種方法能生存下去:要麼是第一個、要麼最聰明,否則就去行騙。
這部影片用17天拍出24小時內發生的故事,時間效率堪比金融投資界的爭分奪秒,但也不能遮掩這是一部好影片的事實。
故事背景是2008年那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前夕,華爾街一投資銀行的分析師突然發現公司的財產評估有著巨大的漏洞-購買了大量現在已經不值錢的證券,即將導致銀行破產。
公司高層連夜開會後決定將這些不值錢的證券一低價格拋售將風險轉移。銀行短暫躲過了破產的災難,但是引發的一連鎖反應卻接踵而來。
2008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倒閉,讓人們開始對「太大以致不能倒閉」潛規則產生了懷疑,也開始感受到在金融危機到來時,人人都想自保卻無能為力,讓人開始懷疑金融的本質難道是「騙」。
當股市動盪時,清倉、加儲該如何抉擇,怎樣才能讓損失風險降到最低,這部影片中會有涉及。
▌《大而不倒TooBigtoFail》
2011主演:詹姆斯·伍茲/約翰·赫德
同樣是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家政府機構角度該如何從大局應對呢?
美國財政部長、美聯儲主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英國監管機構,甚至還有股神巴菲特的身影,展示了危機到來時全球金融屆權力最大、最精英的人才是如何扭轉世界金融的。
全球頂尖金融機構中不同觀點的碰撞,各種專業名詞狂轟濫炸,視角迅速切換,讓你對自己的金融知識瘋狂補一次課。
並且讓你感受金融危機到來時的緊張感和他們在焦慮中那份對自己學識經驗的自信。
最重要的是,深刻地體現了金融界默認的規則:太大了,以至於不能倒下,否而後果不堪設想。
▌《大企業TheCorporation》
2003主演:JaneAkre/RayAnderson
前者是加拿大紀錄片,對企業進行解構和人格剖析;後者是中國的紀錄片,是一部探討公司制度的紀錄片,水準之高令人驚嘆,其導演還製作過《大國崛起》,《復興之路》。
《大企業》講述的是企業的屬性,企業之對於個體,國家,社會甚至全球發展存在的意義以及在不同體制下自身定位的問題。
《公司的力量》主要討論了公司制度與經濟、社會、科技、人文之間相互促進影響的關系,以及中國企業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進行更好的發展,直面經濟學者的談話。
這兩部紀錄片可以稱作是「企業起源」和「企業進化論」,無論是企業高管、職員,還是創業者,建議仔細觀看。
▌《造雨人TheRainmaker》
1997主演:馬特·達蒙/丹尼·德維托?
一位年輕律師接到人生中的第一份案子:他和一位無助的母子面對醫療保險公司拒絕賠付,還有對方辯護律師的不擇手段,如何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正義與良知的彰顯,不是什麼特別的劇情。
保險中權利義務之間的關系,保險利益的范圍以及目前有人提出後悔權的建議是否荒誕,都是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思考的。
大多數人的一生,是和大大小小的未知風險作斗爭的一生,保險,是風險來臨時的一根救命稻草。
▌《詐欺獵人映畫》
2008主演:山下智久/竹中直人
一場欺詐與反欺詐之間的斗爭,有一種黑吃黑、碟中諜的感覺,「世界上有三種騙子,白鶴的只是騙取錢財,紅鶴的會騙走你的心,而黑鶴的則是他們的獵人,那就是我。」
這部影片中涉及到票據、公司簽章與破產欺詐。票據、公司簽章這種條條框框卻又圍繞在我們身邊很重要的東西,用電影入門了解一下。
票據是代表一定數量貨幣請求權的有價證券,即貨幣證券。擁有支付、匯兌等功能,具有流通、佔有、設權等法律屬性,一定要重視。
▌《門口的野蠻人BarbariansattheGate》
1993主演:JamesGarner/JonathanPryce
該書以1988年美國第二大煙草公司RJR融資收購餅干生產商Nabisco的交易為背景,呈現出一部驚心動魄的商業大戰。
在這部影片中,既可以看到主人公羅斯?約翰遜依靠自己強大的推銷能力從一位賣報的小行家成長為名CEO的商業傳奇,也可以看到後期投資過程中的爾虞我詐,為了收購熱衷於拆散一家公司的狂熱。
CEO注重公司存亡和發展,股東在意自己股權的價值,這是一個永遠都不可能改變的隔閡。
在這部影片中你會明白,金融固然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但有時候還是需要談判的技巧和隨機應變的靈活度。
如何利用「杠桿」是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
▌《貨幣背後的秘密HiddenSecretsofMoney》
2013紀錄片
對於想要學習了
㈣ 持有比特幣最多是誰
先給簡要結論:一年以前的數據顯示,大約50萬BTC
這里是一點taste:
1)兩個美國人兄弟Cameron Winklevoss和Tyler Winklevoss聲稱持有全世界約1%的比特幣[1]
1%的比特幣哦~~那是多少呢?現在全世界的比特幣總量約為1200萬BTC,也就是說這倆哥們兒持有12萬左右的比特幣。或許你覺得這些其實不是太值錢,但是,注意注意,這兩人的比特幣入手價位是在$10/BTC以下。按現在$430/BTC的市價來計算,收益率是。。。。。。抖~~
2)李笑來在《東方時空》上聲稱自己是中國持有比特幣的第一人,持有六位數的比特幣(沒有找到視頻鏈接。。)
3)絲綢之路的創始人被抓後,他的14萬比特幣被FBI收繳了[2]。
所以擁有比特幣最多的人,持有量應該大於1%世界總量這個數字。這個看每日BTC持有量的榜單也能知道。
更系統的研究來自於學術界。以色列數學家Adi Shamir(如果這個名字不熟悉的話,他是RSA演算法里的那個S)曾在2012年發表過一篇論文《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3],通過對比特幣系統中前18000塊鏈公開的交易記錄(截止至2012年5月13日)進行分析,研究了比特幣市場里的一些有意思問題。
在他們的分析結果中,前18000塊鏈結束時,擁有比特幣最多的實體,持有量在20萬到40萬BTC之間(文章沒有給出具體數字),且多於20萬的僅有一個實體。而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持幣量在50萬BTC以上,有兩個實體。
注意這里使用了「實體」而不是「人」。文章的分析方法中,可能屬於同一所有者的比特幣錢包都劃歸為同一個實體,這個實體不光可能是人,還有可能是Mt.Gox這樣的交易機構。
另外,通過分析文章中給出的最活躍實體的表格,收入(不算支出)最多的人的收入在70萬BTC以下。也就是說,擁有比特幣最多的人,持幣量不會多於70萬BTC
㈤ 誰是最大的比特幣持有者
作者| 哈希派-LucyCheng
比特幣被絕大部分人認為是世界上最為透明的支付網路沒錯,但它的地址是由用戶錢包匿名生成的;所以「誰是BTC最大的持有者」一直以來都沒有準確的答案。根據網路資料及Bitinfocharts的數據顯示,比特幣富豪榜前十名內除了半數已知的交易所錢包之外,其他皆為持有者不詳的神秘地址。
比特幣前十名富豪榜地址(數據源自:bitinfocharts.com)
這些地址大都以接收比特幣為主,其中最為神秘的是BTC富豪榜里排名第七的(有分析指出此為Mt.Gox於2011年黑客攻擊中被盜BTC的接收地址);該地址於2011年3月1日轉入的79956枚比特幣至今仍未轉出。如果按照當時0.92美元的價格來計算,這七萬多枚比特幣截至目前為止已經翻了一萬多倍。
地址的比特幣轉入轉出情況(數據源自:bitinfocharts.com)
而更為重要的是,持幣者和錢包地址並不是簡單的一對一關系;將BTC分散存儲在多個地址內才是大多數比特幣富豪們的常規操作。也就是說,不僅僅是誰,就連他持有多少比特幣我們也無法找到確切的答案。
圖片源自:quora.com
不過多年以來,大家還是能從領域的花邊新聞以及部分好奇人士的分析研究中,得到一些不太准確但有意思的結論。
比如說,紐約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的所有人Winklevoss兄弟曾在2013年表示,他們擁有當前流通量約1%的比特幣(按照該時間點約1200萬的BTC流通總量來看,這兩兄弟大概持有12萬枚比特幣)。而同樣擁有六位數比特幣的還有在《東方時空》聲稱自己是中國持有比特幣第一人的李笑來、被稱為「比特幣耶穌」的Roger Ver、收繳了絲綢之路運營者14.4萬BTC的FBI以及在打擊犯罪中沒收二十多萬枚比特幣的保加利亞執法部門。
另外撇開這些花邊新聞,根據RSA演算法提出者之一Adi Shamir發布的論文《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中的說法,擁有比特幣最多的人持有量可能不多於70萬BTC。這位以色列數學家通過分析比特幣前18000塊鏈的交易數據得出, 歷史 上出現過持幣量大於50萬BTC的有兩個實體(包括個人以及交易機構),而且收入(不算支出)最多的人交易轉入數量在70萬BTC以下。但需要強調的是,這已經是2012年的分析了,八年後的今天數據可能得刷新一下。
往期回顧: (十 )最誇張的比特幣估價是多少? 下期預告: (十二) 2100萬並不是比特幣的最終總量 比特幣你不知道的故事系列合集,將持續更新,敬請期待......
㈥ 李笑來《定投改變命運》類比收集
1、簡單並不意味著容易。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海島上群居著美麗的海妖塞壬,她們那天籟般的歌喉和無以倫比美貌會使所有過往的水手失去魂魄,進而使航船就會觸礁沉沒。歷史上只有兩位英雄駕駛航船安全渡過。一位是俄耳浦斯,因為他會彈琴,他彈奏豎琴優美到竟然使海妖們為之傾倒的地步。另外一位是奧德修斯,他用白蠟封住了船員們的耳朵,並且命令船員把自己綁在了桅桿上,因為他也想聽聽傳說中那海妖的迷人歌聲,可他同時也知道自己無法抵禦誘惑。
採用定投策略進行投資,很簡單,卻不一定容易,因為 我們就好像是要駕船駛過海妖塞壬居住的海峽一樣。BOX 就好像是一條船,與我一起定投 BOX 的人就好像是那些水手,需要用白蠟封住耳朵,所以我會在踐行群里不斷講課;而我,就好像是奧德修斯一樣,把自己綁在了桅桿上 —— 因為〇管理費、〇開潤,所以,我賺錢的方法很簡單,和大家一樣,在同樣一條船上,自己也大量定投 BOX……
2、在投資領域里,最重要的概念是什麼呢?只有一個:長期。投資領域比任何其他領域都有更多的歪門邪道,為什麼?因為那些從未認真深入了解長期這個重要概念的人們同樣面對著一顆問題之樹,這棵樹上的每片樹葉,都是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每個枝節都是他們苦思冥想的對象,除了地上的參天大樹還有地下的盤根錯節,是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的神秘現象的根源 —— 可事實上,這棵樹原本不應該存在的。
因為最重要的問題從未被認真對待,於是這個問題就像種子發芽一樣,地上長成了參天大樹,地下盤根錯節,衍生出無數的 「新」 問題…… 於是,我們能看到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人們在地面上圍著這盤根錯節的 「問題之樹」,想出了無數 「解決方案」,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著徒勞無益的事情。
投資,也許是人生中少有的幾個重大選擇中最重要的一個 —— 重要到它是絕大多數人竟然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的地步,更不是做過的選擇。投資領域是兩極分化最為嚴重的領域,它就好像是個二進制世界,要麼你是 1,要麼你是 0 —— 在這個領域里,要麼你極端成功,要麼你並非極端成功,即,和所有人一樣平庸且失敗 —— 反正都約等於零。在我看來,這種現象的存在,同樣與大多數人做不到從一開始就解決了最重要的問題有關。在投資領域里,最重要的概念是什麼呢?只有一個:長期。投資領域比任何其他領域都有更多的歪門邪道,為什麼?因為那些從未認真深入了解長期這個重要概念的人們同樣面對著一顆問題之樹,這棵樹上的每片樹葉,都是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每個枝節都是他們苦思冥想的對象,除了地上的參天大樹還有地下的盤根錯節,是他們永遠無法理解的神秘現象的根源 —— 可事實上,這棵樹原本不應該存在的。
知道與做到之間好像有著一道鴻溝, 長期實踐是跨越這道鴻溝的唯一方式。定投策略是實踐起來最簡單的,你只需要長期購買既定投資標的即可 —— 然而,簡單並不意味著容易。
《定投改變命運》不僅僅是一本開源書籍,與之相配的是由李笑來設計的,區塊鏈世界裡第一個〇管理費〇開潤的數字資產 ETF —— BOX。採用定投策略進行投資,很簡單,卻不一定容易,因為我們就好像是要駕船駛過海妖塞壬居住的海峽一樣。BOX 就好像是一條船,與我一起定投 BOX 的人就好像是那些水手,需要用白蠟封住耳朵,所以我會在踐行群里不斷講課;而我,就好像是奧德修斯一樣,把自己綁在了桅桿上 —— 因為〇管理費、〇開潤,所以,我賺錢的方法很簡單,和大家一樣,在同樣一條船上,自己也大量定投 BOX……
雖然知道與做到之間有著猴子與人類的距離
切記:
一切與長期無關的細節都是雞毛蒜皮。
請認真思考並揣摩以下一句名言的深刻含義,它是投資教父,沃倫·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說的:
短期來看市場是投票機,長期來看它是稱重機。
既要緊密關注當下的一切細節,又要認真思考極遠的未來的一切,是幾乎不可能的技藝。這也是為什麼真正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鳳毛麟角的根本原因罷。有個好玩的類比,說,當你戴一塊表的時候,哪怕它快幾分鍾或者慢幾分鍾,你還是能夠大概知道時間的,可是,若是你同時戴著兩塊表,那你肯定就傻了……
誰都能理解,在眾多標的當中選擇最棒的那一個事實上很難,尤其還要在價格動態變化之中進行選擇 —— 其難度和射箭冠軍站在波浪中顛簸的小船上射中岸上遠處的靶心別無二致。
投資 S&P 500(ACGR, Average Compound Growth Rate: 9%)可能要比投資 MSCI World(ACGR: 7.86%)強,但是,投資 MSCI Emerging Markets(ACGR: 10.37%)好像比投資 S&P 500 更好,最簡單的解釋是什麼呢?
美國發展相對於全球更快;
新興市場發展相對於美國竟然更快。
現在我們看到了,選擇投資標的的時候,在 「一個」(很危險)和 「所有」(很平庸)之間,還有另外一個選項:「選擇局部」,那麼,哪一部分最值得選擇呢?相對於 「賭球運」 這種類比,我更喜歡另外一個類比:
投資就好像是選擇交通工具 —— 不使用交通工具也不是不能到達目的地,就是多花很多很多時間罷了,只不過有些人很有可能至死也走不到目的地。有自行車的時候不應該選擇步行;有機動車的時候不應該選擇自行車,有飛機的時候不應該選擇機動車…… 總之,選擇那個最快的交通工具就對了。
演算法再好,也需要數據喂養。現在手中掌握大量持續增長的用戶數據的上市公司,都已經有足夠的盈利能力。如果將來演算法是大樹的話,那麼他們手中正在不斷增長的數據就是最肥沃的土壤。沒有土壤的話,大樹是長不出來的。絕大多數演算法公司到最後都會為擁有數據的大公司所用……
歷史上我們已經看到並且經歷了互聯網使得信息以幾近於零成本的方式快速流動給這世界帶來的驚人變化;那麼,現在若是資產可以像信息一樣以幾近於零成本的方式快速流動在未來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驚人的變化呢?
正如我們在十年之後看到的,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化已然發生 —— 雖然並不是以我們當初所想像的方式,但那變化就是如此驚人;那麼,十年後,金融互聯網極可能同樣給這個世界帶來驚人的變化,雖然我們事實上沒辦法提前知道那巨大的變化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發生的……
所以,在那時的李笑來眼裡,區塊鏈是未來,區塊鏈是趨勢,區塊鏈也很可能是發展最快的行業 —— 8 年後的今天再回頭看,它的確成了發展最快的行業,而我的投資就那樣一路搭著快車走到今天這個之前無法想像的距離之外。
理由只不過是我們不僅討厭風險,我們更討厭系統性風險。正確的方法永遠是 「局部的局部」:
• 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某個或某幾個局部地區;
• 在某個或某幾個地區選擇某個或某幾個行業;
• 在某個行業里尋找某些個優秀企業……
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 「只選擇某一個」 —— 不管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抑或項目。所以,即便是在 「只能全球化」 的行業里 —— 區塊鏈行業就是這樣的 —— 只要時機成熟,李笑來的選擇就不再是某個單一標的,而是一個組合,BOX —— 裡面的成份分別是 BTC、EOS 和 XIN,總計 3 個標的。
看看示意圖,也許更容易理解一些。
最外面的大圓圈代表整個世界,而你站在中央,手裡拿著弓箭……
你環顧四周,想要找到一個最值得舉箭射中的點 —— 這很難辦,因為整個一圈看下來,其實有無數的點可以選擇,而你要在這無數個點中選出最正確的那個,並且還要在那麼遠的距離之外一次射中,完全無法做到……
於是,你想了想,選擇了全部 —— 也就是說,你不用弓箭了,你換了個工具,改用一張網…… 這樣倒挺好,簡單、容易,雖然效果一般,總是比你用弓箭射了半天一次都沒有射中更好……
但你希望效果更好一些,於是,你先選擇了一個大致的方向 —— 事實上,你也不是亂來,你也的確有合理的選擇依據:未來哪個地區發展最快,就往那個方向射箭么!這樣做終歸射中的概率更高一些罷?了不起,不用箭,往那個方向撒網么!
而後你發現還可以用幾乎同樣的根據再調整一下大概的方向。既然未來有些地區比另外一些地區發展更快,那麼同樣的道理,在那些更快的地區里,未來也會有一些行業比另外一些行業發展更快 —— 同樣的邏輯依然成立。
你已經做了三次猜測了,1) 廣撒網可能更劃算一些;2) 局部地區未來可能發展更快;3)在那些未來可能發展更快的局部地區里,某些行業未來發展可能更快…… 再繼續 「猜」 下去,精度肯定受損得太厲害了…… 那怎麼辦?不用弓箭了,換個散彈槍罷!這樣的話,雖然瞄得不夠精準,但終歸射中的概率會更高,甚至很高罷?再說,別說我瞄不準,既然那麼遠 ,所以事實上所有的人都瞄不準;既然所有人都瞄不準,那麼,如此這般經過多次的調整,我的勝算應該更高罷?
到最後,你還有另外一個發現,那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用箭都是最不劃算的……
我在判斷一個趨勢是否 「已然成立」 有個非常簡單直接粗暴有效的分辨方式:
不是看大多數人是否都已經接受,而是看是否大多數人都無法否認。
「皆難否」 是一個趨勢已然確立的重要標志。理解不理解並不重要,接受不接受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全部都無法否認,那麼,這個趨勢已然 「基本上擠幹了泡沫」 —— 這是定投者最佳入場時機的最佳判斷依據。
問題在於,如果我們把任何一個時刻的市場單獨拿出來的話,它百分之百是無效的。價格和價值偶爾對等根本就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因為哪怕一隻爛鍾也無論如何都能在一整天的時間里對上兩次!把每時每刻全都拼接起來,長期來看,市場理論上應該是有效的
而那些不斷研究各種技術的投資者更慘,他們何止兩招兩式啊,他們的把式太多了!隨便讀本什麼投資寶典就是恍然大悟,隨便聽個什麼大師講座就是醍醐灌頂 —— 忍不住馬上把新學到的把式演練一遍…… 在其他領域,這種心急火燎地尋找並應用新把式,絕對是好習慣,可偏偏在投資領域,這個習慣會害死人 —— 事實上,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都是這樣被自己害死的,在投資領域試錯是以流血為代價的啊!
有天堂就有地獄,反過來,如若沒有那麼可怕的地獄存在,天堂恐怕也不會那麼令人嚮往。
你還會遇到另外一個尷尬的事實:
最好的日子通常是緊挨著最差的日子的……
如果你真的避開了所有最壞的日子,那麼你就會不可避免且又 「神奇地」 避開了很多最好的日子。
房產的價格是不可能永遠上漲的, 一旦房價暴跌(比如,未來 30 年中的某一年跌掉 25%),那麼 「投資」 就成了 「上吊繩」。
有成本的錢是很可怕的,可那隻不過是小鬼而已,有使用期限的錢更可怕,乾脆就是死神。
你把你的錢想像成一個熟雞蛋的結構:
蛋黃的部分,就是你的日常必需開銷;
蛋白的部分,就是你為了抵禦風險而准備的儲蓄;
蛋殼的部分,才是你可以用來投資的錢,它可以在未來兩個大周期之內絕不離開市場……
隨著過度自信的程度增加,智商甚至會事實上淪為負數。你會開始做各式各樣的蠢事,生活花銷突然加大之類的都不在話下,最隱蔽的愚蠢是,一方面放棄了之前的長期時間投入,另一方面也同時放棄了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繼續投入。你忘了,在這個時候你所放棄的,在下一個大周期過後會被放大更多倍。人們會在這個階段,花費一個島的價錢買一輛所謂的豪車…… 你以為你是在一擲千金,可實際上你是在一擲千年!那些在未來你原本可以賺到的錢,因為你這個時候的愚蠢,再奮斗一千年也不可能賺到……
其實,換個角度你就釋然了。這就好像你剛剛駛船從小溪進入大江,你要重新經歷一遍你曾經經歷過的,只不過,這一次波浪更大了一些,甚至大了許多!曾經在小溪里暈船的你,再一次不適應,所以還是會暈船,還是要大吐很多次…… 但,你終將會再次適應的,就好像當初在小溪里駛船都暈水的你現在早就沒事兒了一樣。這時候你需要反復提醒自己的是,這才哪兒到哪兒啊?繼續航行下去,你會沖進大海,那裡的風浪更大,到時候,你還是要再重新適應一遍的……
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想出來的類比竟然與兩千多年後的科學家們的解刨結果相當一致,你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大腦結構
形象稱呼
柏拉圖的雙輪戰車類比
大腦皮層
人類大腦
車夫
內皮層
猴子大腦
白馬
腦干
鱷魚大腦
黑馬
相對於 「人類、猴子、鱷魚」 的說法,我更喜歡柏拉圖的戰車比喻 —— 因為車夫、白馬、黑馬、戰車是一個能夠統一的組合。我們的身體就好像是那輛戰車,我們腦子里住著三個自我,一位車夫,一匹白馬,和另外一匹黑馬。他們三個不應該是相互的敵人,也不應該是相互的仇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最好是,也只能是,合作關系。他們三個之間相互合作的越緊密,那戰車就越有效率;否則的話,戰車就毫無用處。
所謂的冷靜,其實可以這樣定義:
不管什麼事情,都需要三個角色分別處理一次,而後交由車夫決定。
也就是說,在三個角色分別處理完之前,不要採取任何行動。這個非常簡單直接粗暴有效的策略,會改變整個戰車的性能。很快,車夫就會意識到,有些時候,黑馬的反應是不正確的,白馬的反應也可能是不正確的;並且,經過他們仨之間的反復溝通與交流之後,白馬有可能聽從車夫的意見,經過反復溝通之後,黑馬也能建立新的正確直覺……
教育就像一幅眼鏡。在戴上眼鏡之前和戴上眼鏡之後,你其實身處的是同一個世界;但是,戴上眼鏡之後你卻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准確。在受教育之前和受教育之後,你所身處的依然是同一個世界,可是,戴著教育的鏡片,你就是可以把同樣的世界看的更清楚更准確……
關於教育的結果,還有另外一個格外精準的類比,是我自己的,我把它稱作 「鏡像效應」(Mirror Effect):
鏡子里的世界和鏡子外的世界,看起來是一模一樣的,可事實上,每一個點都是反過來的……
你看,明明同樣是價格下跌,鏡子外的世界裡,所有的黑馬都一樣,抬腿就跑,所有的白馬都一樣,邊跑邊恐懼,邊恐懼邊沮喪,至於車夫么,當然因此身不由己…… 鏡子里的世界呢?黑馬竟然不為所動,白馬竟然歡天喜地,至於車夫么,悠然自得……
對長期的認知就是那面鏡子,總是生成驚人鏡像效應的那面鏡子。
幾乎所有最驚人的鏡像效應,都是因為人們對長期的認知不同造成的。這是永恆的事實:絕大多數人全然沒有長期觀念,只能看到想到眼前的一切…… 或者這么說可能你會更容易理解:這世界上的絕大多數 「戰車」,永遠都是黑馬最強大,白馬總是隨著黑馬奔跑,至於車夫么,從來就沒有哪怕一點點的成長。
從另外一個角度,你還可以把 「長期」 這個詞想像成一個墨鏡,用它過濾掉那些對長期無效的光,就好像戴個墨鏡能過濾掉紫外線那樣。然後你就會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更多啟用宏觀觀察能力,就好像司機開車的時候要帶偏光墨鏡,這樣的話,不僅能過濾掉對眼睛傷害最大的紫外線,還可以讓那些刺眼的光偏離你的瞳孔…… 以便你能看的更清楚更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