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比特幣問答 » 比特幣密碼窮舉

比特幣密碼窮舉

發布時間: 2024-10-03 11:44:00

1. 比特幣以太坊與IPFS挖礦的區別

比特幣和以太坊是pow算力挖礦。ipfs是存儲即挖礦,新型模式。

2. 挖礦到底在計算什麼

比特幣挖礦到底在計算什麼?如何看待比特幣挖礦,比特幣的挖礦對於不同的礦工而言是一種競爭記賬權的合作記賬行為,在合作的大框架下有序地競爭。也就是利用電腦硬體計算出比特幣的位置並獲取的過程稱之為挖礦。挖礦既能生產比特幣,又能保障交易信息,下面來具體解釋挖礦。

比特幣在2017年底暴漲至將近20萬人民幣一枚,不僅火了數字貨幣行業,更是火爆了區塊鏈行業,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想方設法去挖礦,獲取比特幣來實現自己的財富自己,首先,”比特幣“挖礦是怎挖的,比特幣是一中虛擬貨幣,基於區塊鏈技術。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區塊鏈的區塊比作一個個的賬本,那麼”挖礦“就是“打包”過去十分鍾整個區塊鏈網路的交易,把這些交易寫入新的區塊,那麼就“打包”完成,那就是完成了“挖礦”旅搭譽。完成了挖礦之後就獲得了系統分發給你的比特幣。這就是比特幣“挖礦”比較簡化的說法,當中的原理和運行還是相當復雜的。

如何分配“打包權”

比特幣的價格超過2w元一個,每一次獲得“打包權”,完成工作就會獲得12.5個比特幣(會隨時間遞減),獲利可謂相當豐厚。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只要有利潤的地方就有人。網路上礦工眾多,那麼如何確定應該分配給哪個礦工去做這事呢?

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採用這種方法:採用一種叫“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簡稱POW)機制,即工作量的證明。

這種方法通常來說只能從結果證明,因為監測工作過程通常是繁瑣與低效的。這是用來確認你做過一定量的工作,但是監測工作的整個過程極為低效,而通過對工作的結果進行認證來證明完成了相應的工作量,則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方式。

我們可以比喻成,要證明您會開車技術好,企業不可能給您幾天時間,跟著您在市區上走。但是,你可以提供駕駛證和之前在公交車公司當公交車司機的工作證明, 來說明您得能力。你要獲得這個能力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企業驗證卻非常簡單。

比特幣這種加密系統所使用工作量證明機制的證明是哈希現金,需要算出對應的哈希函數。哈希現金是一種工作量證明機制,它是亞當·貝克在1997年發明的,主要用於抵抗郵件的拒絕服務攻擊及垃圾郵件網關濫用。在比特幣之前,哈希現金被用於垃圾郵件的過濾,也被微軟用於hotmail等產品中。

對於比特幣這種加密系統所使用的哈希函數,它需要具備以下的性質:

1. 免碰撞,即不會出現輸入x≠y,但是H(x)=H(y)

2. 隱匿性,也就是說,對於一個給定的輸出結果H(x),想要逆推出輸入x,在計算上是不可能的。

3. 不存在比窮舉更好的方法,可以使哈希結果H(x)落在特定的范圍。

比特幣在區塊鏈的生枝鋒成過程中使用了POW機制,一個符合要求的區塊哈希函數由N個前導零構成,零的個數取決於網路的拆段難度值。

要得到合理的區塊哈希碼需要經過大量嘗試計算。當某個節點提供出一個合理的區塊哈希值,那就是說明該節點確實經過了大量的嘗試計算,那麼系統就把”打包權“分配給該節點(礦工)

當然這不能得出計算次數的絕對值,因為尋找合理hash是一個概率事件,所以當節點(礦工)擁有佔全網n%的算力時,該節點基本上就是有n/100的概率找到區塊哈希。那就是意思上說比拼算力。

當能不能記住前面幾個0,然後可以使用呢?不能的,因為難度值不一樣, 0的數量就不一樣。而且要證明的數是一個哈希碼,而且需要驗證的工作量證明非常龐大,基本上無法造假。只存在一個方法:窮舉!

那麼意味著,你不僅要算出你的哈希值,還需要對比對不對,如果不對的話繼續算。

所以需要大量的顯卡進行大量的並行運算,獲取哈希值。讓我們來看看,礦場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這些礦場都是用很貴的顯卡來算,他們的算里是人工的N倍。如果單靠人力,算十年都沒有它們工作一小時的工作量大。

比特幣和傳統貨幣不同,美元和英鎊這種法幣由央行和金融機構管理,進行轉賬交易時這些機構也同時參與,而比特幣只在分布式賬本中進行交易,每一項交易就儲存在比特幣的全球網路節點中,不可復制,不可篡改。所以每個儲存數據的節點都會有相應的獎勵,目前已經開採的節點有1700萬個,比特幣總量只有2100萬個,意味著還有400萬個比特幣待開采。

3.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區塊鏈已經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名詞了,有人甚至斷言,未來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將以區塊鏈為基石。但若問區塊鏈究竟是個什麼技術,各路「專家」的解釋可謂語焉不詳: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術語,有些大談其潛在應用,有些乾脆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至於區塊鏈的本質,大家終究還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閃爍其詞,原因並不難猜。就功能而言,區塊鏈無非是一個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資料庫,這種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沒法用來炒作的。當然,區塊鏈吸睛如斯,其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營養。要把它講清楚,我們需要了解大量技術本體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
區塊鏈的痛點
放在五年前,世上並無太多人知道什麼是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系統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得名區塊鏈(blockchain)。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和之前存在的IT技術之間沒有顯著的壁壘,並無革新性的進步;但從價值觀層面看,它們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術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區塊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鑒於比特幣是區塊鏈標志性的存在,我們不妨拿它作為樣本。
比特幣體系內的每一筆交易記賬都在全網范圍內由無數個用戶驗證,驗證通過後,該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個成功記賬的用戶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幣獎勵。這個信息處理過程俗稱「挖礦」。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3000萬筆是個什麼體量呢?2017年11月11日這一天時間里支付寶完成了14.8億筆交易,約為比特幣全年交易量的50倍。
這個差距並不說明太大問題。畢竟比特幣的用戶數遠低於支付寶,應用場景也遠少於支付寶,所以交易量有數量級的差別並不奇怪。真正說明問題的,是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幣系統消耗的電能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我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體現在算力,還體現在數據存儲。
繼續以比特幣為例,眾所周知,比特幣(區塊鏈技術)要求用戶分布式儲存公共賬本。其背後的邏輯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認為中心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假,故賬本的存儲必須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GB,並以每年數十GB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TB。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現在允許用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即「輕錢包」,但其交易驗證仍然依賴網路上其他人的完整賬本。我們試想,當公共賬本大到絕大多數人都無力完整存儲的時候,僅剩的那些完整用戶節點不就又成了中心賬本嗎?
把視野延伸到虛擬幣以外的區塊鏈應用(如果存在的話),公共賬本需要記錄的將不僅僅是純數字的交易金額,還可能是每一輛車的保險信息、每一個人的信用信息,這些多維度的數據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儲在每個用戶的終端上,那我們需要的將是天文數字級的存儲空間。短時間內,這將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從哲學高度講,科學的本質是懷疑,宗教的本質是相信。區塊鏈作為科技范疇內的概念,是如何讓眾人無視諸多悖論、淪為其信徒的呢?答案當然也離不開比特幣,這個現世的造富奇跡。
比特幣的哲學
不知從何時起,大佬們開始刻意把比特幣和區塊鏈作為兩個概念割裂開來,眾口一詞稱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應用之一。
其中的動機是多樣的。
但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特幣不可能成為正常經濟體的通行貨幣。它自帶通縮屬性,無視貨幣政策,與現代經濟理論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戰的信用貨幣,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失敗國家,清一色都是基於政府信用發行貨幣的。信用貨幣之所以也被稱為法幣,是因為絕大多數國家都用法律明確規定,本國貨幣為國內流通領域「必須接受」的一般等價物。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確保信用貨幣不被拒絕,也同時保證了貨幣持有人的權利不受侵害。換言之,信用貨幣並不是憑空發行的,它背後有政府信用背書,有國家機器撐腰。
而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也就是挖礦),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貨幣集權「去中心化」,背後則是對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質疑。
前面已經提到過,「去中心化」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比特幣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選擇用「機器共識」來代替「制度共識」,根本上的理由是認為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制度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脹、貧富不均——這些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無不指向建制。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低效的共識機制也就有了「效率換公平」的哲學意義。
如果技術的進步終將讓損失的效率忽略不計,那是否意味著「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機構就無需存在呢?
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好在我們暫時不必作答——因為比特幣的「公平化」嘗試已經基本失敗了。
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幣參與者在同一時期能大致機會均等地獲得比特幣。為此設計了一個相當精巧而理想化的區塊鏈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比特幣高昂的運行成本極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這個「公平」的激勵機制。
另一方面,比特幣設計者對算力分布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型礦坑,一個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統已經近乎寡頭化。
比特幣之所以會嚴重背離其理念,原因其實並不偶然。
規模化的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更強的電費議價能力,更高的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低的綜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發攤銷成本。即便是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產品,其生產過程終究還是符合邊際成本遞減這一樸素的經濟學規律,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從自然科學角度看,類似的結論同樣成立: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狀態,而高熵意味著無能。
有些人認為,是PoW扭曲了比特幣理念,降低了效率,誘發了算力競爭,把它廢止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於是他們設計了PoS、DPoS等新的激勵機制。依我愚見,這些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在「效率」和「公平」這個蹺蹺板上,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滿足大多數人。
說得再玄一點:任何一種虛擬幣激勵機制都是一套經濟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證一個動態經濟體系穩定運轉,只有「活的人」可以。
脫幣化的困境
由於比特幣的種種問題,圈內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綁定在一起,必將一損俱損,以「技術無罪」的名義切割關系已是當務之急。這不單是應時勢,更是遂人願:比特幣的影響已經過於深遠,若不把區塊鏈解放出來,後來者的致富空間將被壓榨殆盡。
然而,區塊鏈真的可能脫幣化嗎?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資者都覺得「真實,不可篡改」的區塊鏈單憑技術本身便存在無限的價值。
對此我要說,這中間誤會太大了。
比如銀行間結算,即便區塊鏈系統成功完成了記賬操作,但某無賴銀行拒絕對外打款,區塊鏈能代替法律、保證對手銀行權利不受侵害嗎?再如產品防偽,即便二維碼全程無誤,但賣家第一時間在盒子里裝的就是次品,區塊鏈能施展魔法、讓顧客順利收到正品嗎?事實上,區塊鏈的「真實,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於虛擬信息,它的觸角根本伸不到現實世界。
然而,現在這些概念正被有意無意地濫用。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號稱前景遠大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基於「真實,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已——而此類場景當然是無處不在的。然而,最後所有人都會發現,即便克服了低效冗餘安全性等眾多難題,想像中的區塊鏈需求依舊不會出現。
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體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區塊鏈的商業應用斷不能和激勵機制脫鉤。
說得更深入點,區塊鏈的共識,並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公共賬本共識,更是對區塊鏈價值介質的共識。比如在比特幣系統里,如果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比特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比特幣本身就是系統的價值,理念和技術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現在媒體報道的各種區塊鏈應用,總結起來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借題材炒作,在中心化機構的交易中強行套用區塊鏈演算法;要麼就是純粹的「展望」,絲毫不考慮實現的方式和難度。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媒體在鼓吹區塊鏈的過程中達成了奇妙的默契,絕口不提虛擬幣,這對大家產生了嚴重誤導,以為區塊鏈只是一個純粹的網路技術。事實上,如果確有名副其實的區塊鏈生態出現,那白皮書最後圖窮匕見的,必定是虛擬幣。
據此,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下虛擬幣和區塊鏈的關系。
圈內有個說法,稱「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此話的真偽甚是難辨。
挑明了說,區塊鏈的本質是虛擬幣為了建立「公平激勵機制」而創造的特定演算法,所謂的「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無異於買櫝還珠。在此我們大可斷言,一旦失去虛擬幣這個靈魂,區塊鏈就不存在價值。
這個論點或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邏輯上並無太多不妥。
所謂「產生價值」,無非三個標准:創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從成本看,區塊鏈之於中心化可謂毫無優勢;從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幣社會實驗已然揭開分曉。那麼唯一留有懸念的,就是區塊鏈是否「創造需求」了。
這時候幣圈人可以跳出來斬釘截鐵說,當然有需求,你看這風起雲涌的ICO!
ICO的狂歡
ICO,全稱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簡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項目的特定虛擬幣,以比特幣等通用虛擬幣作價,向公眾發售份額的眾籌融資行為。所謂的「早期項目」有多早呢?組一個團隊再寫一個白皮書就夠了。如果有閑工夫,順便做個PPT那算是相當勤奮了。至於盡職調查、財務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為大部分項目一分錢營業收入都沒有。
「特定虛擬幣」這個稱呼略有點不專業,在幣圈通行的叫法應是token,高雅點的翻譯叫「通證」。在白皮書里,項目團隊會畫出各種大餅,告訴你將來自家通證會有多大「價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證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好意思,區塊鏈圈子有一個優良傳統,叫「語焉不詳」。
出於某些意味深長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書(LegalDocuments)都是純英文的,而通證的真實定義其實就藏在其中。幾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書里作了類似如下的規定:「通證不授予白皮書所規定回報以外的任何權利,且僅在項目成功時方能生效。眾籌投資者對項目發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響。通證不代表投資者對項目擁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亦不可憑此獲得項目相關的未來收入和知識產權。」
這段讓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雖然你出了錢,但你什麼都不是。ICO眾籌並不是我們過去知道的那個眾籌,投資者花錢買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籌碼,什麼時候莊家不玩了,籌碼就歸為空氣——且不講大多數莊家根本玩不起來。
沒有底層資產,沒有主體信用,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法律保障,這樣的虛擬幣,賣得出去嗎?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這一切看似荒謬絕倫,但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很多人通過ICO賺了錢。
建團隊寫白皮書是ICO產業鏈的第一環,緊接著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發幣,虛擬幣上線了還要操縱幣價吸引更多炒家入場,最後看準時機套現離場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這個游戲中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有些雖然沒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湯。
面對門檻如此低的造富奇跡,任誰都要心動一下。
但是,如果項目本身無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裝美化,ICO終究還是個零和游戲——如果有人賺得盆滿缽滿,那肯定有人賠得底褲不剩。這就像我們熟知的傳銷,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後一棒會死,但都覺得自己不會接到最後一棒。
那區塊鏈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眾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這些都是區塊鏈標榜的理念。我們反觀ICO:若要上線發幣,就必須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額「上幣費」,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項目團隊欺詐橫行、幣圈媒體刻意誤導、交易賬戶頻遭黑客,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莊家大鱷肆意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傾軋韭菜,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實上,除了提供虛擬幣和噱頭,區塊鏈在幣圈什麼都不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很多ICO發行的虛擬幣甚至都沒有基於區塊鏈技術。
所以,ICO不是區塊鏈創造的需求,而是區塊鏈之恥。
鏈和幣的未來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價值,那麼對於區塊鏈未來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貨幣充分電子化的當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在正常社會生活中並無太多實用價值。但置於特殊場景,虛擬幣卻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復制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你把錢給了誰,這筆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點,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里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吊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只要虛擬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虛擬幣代表的價值必然需要兌現的途徑,而這個途徑不可能永遠是法幣。
這里要插一句,最近區塊鏈和中心化賬本的妥協產物,比如雷電網路等,正逐漸露出頭角。原理上中心賬本能大幅提高處理效率,適應大規模高頻次應用,但如果虛擬幣核心用戶的主要訴求是脫離監管,那麼這個功能可能並不會受歡迎。結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風起雲涌的ICO會導致虛擬幣大爆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虛擬幣不受法律強制保護,所以其公眾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幣支付時,我們默認自己得到的法幣,別人也同樣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虛擬幣的場合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缺乏流動性量化指標,我們只能根據公眾對其接受度的籠統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該種虛擬幣支付。這種判斷方式會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因為公眾的選擇會迅速趨同。
另一方面,公眾自發接受的貨幣種類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單車打個比方,我們會給摩拜充押金,會給OFO充押金,心很大的還會給Bluegogo充押金,敢問同時給4種以上共享單車充過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況下,大眾對於同質化功能的接受上限僅有「三個」。在貨幣的場合,法幣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第二多半是比特幣,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虛擬幣都長不大。
有人會說,這是基於公鏈的判斷,我們還有私鏈和聯盟鏈。
在這里,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站定立場:私鏈就是個中心賬本,和區塊鏈理念一點關系都沒有。至於聯盟鏈,相關的誤解就更多些。比方說,現在很多聯盟鏈的構想是沒有token成分的,這便是最大的誤解。如之前分析,若沒有激勵機制,高頻應用會變成低頻應用搭便車的工具,更差的情況甚至連價值傳輸的介質都會缺失。另外,如果不同應用間token價值的兌現方式存在區別,聯盟內部的套利也將不可避免。總之,聯盟鏈和公鏈相比,除了隱私性略有提高外,問題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著它只能在公鏈的陰影下靠底層資產價值苟延殘喘。
綜上,我們對於未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也就有了基本的認識:大部分自然生長的區塊鏈經濟,都將基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存在。這里說的自然生長,特指與中心化機構強行附會的偽區塊鏈進行區別。無論是銀行間結算、產品防偽還是其他任何場景,如果參與主體間的共識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謂的區塊鏈應用充其量只是個資料庫,而且不會是最優設計的資料庫。
最後一個問題:區塊鏈的熱潮什麼時候會退去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在一個時間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一個人,但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

4. 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RSA、DSA、ECC、DH)

非對稱加密需要兩個密鑰:公鑰(publickey) 和私鑰 (privatekey)。公鑰和私鑰是一對,如果用公鑰對數據加密,那麼只能用對應的私鑰解密。如果用私鑰對數據加密,只能用對應的公鑰進行解密。因為加密和解密用的是不同的密鑰,所以稱為非對稱加密。

非對稱加密演算法的保密性好,它消除了最終用戶交換密鑰的需要。但是加解密速度要遠遠慢於對稱加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甚至能比對稱加密慢上1000倍。

演算法強度復雜、安全性依賴於演算法與密鑰但是由於其演算法復雜,而使得加密解密速度沒有對稱加密解密的速度快。對稱密碼體制中只有一種密鑰,並且是非公開的,如果要解密就得讓對方知道密鑰。所以保證其安全性就是保證密鑰的安全,而非對稱密鑰體制有兩種密鑰,其中一個是公開的,這樣就可以不需要像對稱密碼那樣傳輸對方的密鑰了。這樣安全性就大了很多。

RSA、Elgamal、背包演算法、Rabin、D-H、ECC (橢圓曲線加密演算法)。使用最廣泛的是 RSA 演算法,Elgamal 是另一種常用的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收信者是唯一能夠解開加密信息的人,因此收信者手裡的必須是私鑰。發信者手裡的是公鑰,其它人知道公鑰沒有關系,因為其它人發來的信息對收信者沒有意義。

客戶端需要將認證標識傳送給伺服器,此認證標識 (可能是一個隨機數) 其它客戶端可以知道,因此需要用私鑰加密,客戶端保存的是私鑰。伺服器端保存的是公鑰,其它伺服器知道公鑰沒有關系,因為客戶端不需要登錄其它伺服器。

數字簽名是為了表明信息沒有受到偽造,確實是信息擁有者發出來的,附在信息原文的後面。就像手寫的簽名一樣,具有不可抵賴性和簡潔性。

簡潔性:對信息原文做哈希運算,得到消息摘要,信息越短加密的耗時越少。

不可抵賴性:信息擁有者要保證簽名的唯一性,必須是唯一能夠加密消息摘要的人,因此必須用私鑰加密 (就像字跡他人無法學會一樣),得到簽名。如果用公鑰,那每個人都可以偽造簽名了。

問題起源:對1和3,發信者怎麼知道從網上獲取的公鑰就是真的?沒有遭受中間人攻擊?

這樣就需要第三方機構來保證公鑰的合法性,這個第三方機構就是 CA (Certificate Authority),證書中心。

CA 用自己的私鑰對信息原文所有者發布的公鑰和相關信息進行加密,得出的內容就是數字證書。

信息原文的所有者以後發布信息時,除了帶上自己的簽名,還帶上數字證書,就可以保證信息不被篡改了。信息的接收者先用 CA給的公鑰解出信息所有者的公鑰,這樣可以保證信息所有者的公鑰是真正的公鑰,然後就能通過該公鑰證明數字簽名是否真實了。

RSA 是目前最有影響力的公鑰加密演算法,該演算法基於一個十分簡單的數論事實:將兩個大素數相乘十分容易,但想要對其乘積進行因式分解卻極其困難,因此可以將乘積公開作為加密密鑰,即公鑰,而兩個大素數組合成私鑰。公鑰是可發布的供任何人使用,私鑰則為自己所有,供解密之用。

A 要把信息發給 B 為例,確定角色:A 為加密者,B 為解密者。首先由 B 隨機確定一個 KEY,稱之為私鑰,將這個 KEY 始終保存在機器 B 中而不發出來;然後,由這個 KEY 計算出另一個 KEY,稱之為公鑰。這個公鑰的特性是幾乎不可能通過它自身計算出生成它的私鑰。接下來通過網路把這個公鑰傳給 A,A 收到公鑰後,利用公鑰對信息加密,並把密文通過網路發送到 B,最後 B 利用已知的私鑰,就能對密文進行解碼了。以上就是 RSA 演算法的工作流程。

由於進行的都是大數計算,使得 RSA 最快的情況也比 DES 慢上好幾倍,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實現。速度一直是 RSA 的缺陷。一般來說只用於少量數據加密。RSA 的速度是對應同樣安全級別的對稱密碼演算法的1/1000左右。

比起 DES 和其它對稱演算法來說,RSA 要慢得多。實際上一般使用一種對稱演算法來加密信息,然後用 RSA 來加密比較短的公鑰,然後將用 RSA 加密的公鑰和用對稱演算法加密的消息發送給接收方。

這樣一來對隨機數的要求就更高了,尤其對產生對稱密碼的要求非常高,否則的話可以越過 RSA 來直接攻擊對稱密碼。

和其它加密過程一樣,對 RSA 來說分配公鑰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分配公鑰的過程必須能夠抵擋中間人攻擊。假設 A 交給 B 一個公鑰,並使 B 相信這是A 的公鑰,並且 C 可以截下 A 和 B 之間的信息傳遞,那麼 C 可以將自己的公鑰傳給 B,B 以為這是 A 的公鑰。C 可以將所有 B 傳遞給 A 的消息截下來,將這個消息用自己的密鑰解密,讀這個消息,然後將這個消息再用 A 的公鑰加密後傳給 A。理論上 A 和 B 都不會發現 C 在偷聽它們的消息,今天人們一般用數字認證來防止這樣的攻擊。

(1) 針對 RSA 最流行的攻擊一般是基於大數因數分解。1999年,RSA-155 (512 bits) 被成功分解,花了五個月時間(約8000 MIPS 年)和224 CPU hours 在一台有3.2G 中央內存的 Cray C916計算機上完成。

RSA-158 表示如下:

2009年12月12日,編號為 RSA-768 (768 bits, 232 digits) 數也被成功分解。這一事件威脅了現通行的1024-bit 密鑰的安全性,普遍認為用戶應盡快升級到2048-bit 或以上。

RSA-768表示如下:

(2) 秀爾演算法
量子計算里的秀爾演算法能使窮舉的效率大大的提高。由於 RSA 演算法是基於大數分解 (無法抵抗窮舉攻擊),因此在未來量子計算能對 RSA 演算法構成較大的威脅。一個擁有 N 量子位的量子計算機,每次可進行2^N 次運算,理論上講,密鑰為1024位長的 RSA 演算法,用一台512量子比特位的量子計算機在1秒內即可破解。

DSA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是 Schnorr 和 ElGamal 簽名演算法的變種,被美國 NIST 作為 DSS (DigitalSignature Standard)。 DSA 是基於整數有限域離散對數難題的。

簡單的說,這是一種更高級的驗證方式,用作數字簽名。不單單只有公鑰、私鑰,還有數字簽名。私鑰加密生成數字簽名,公鑰驗證數據及簽名,如果數據和簽名不匹配則認為驗證失敗。數字簽名的作用就是校驗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被修改,數字簽名,是單向加密的升級。

橢圓加密演算法(ECC)是一種公鑰加密演算法,最初由 Koblitz 和 Miller 兩人於1985年提出,其數學基礎是利用橢圓曲線上的有理點構成 Abel 加法群上橢圓離散對數的計算困難性。公鑰密碼體制根據其所依據的難題一般分為三類:大整數分解問題類、離散對數問題類、橢圓曲線類。有時也把橢圓曲線類歸為離散對數類。

ECC 的主要優勢是在某些情況下它比其他的方法使用更小的密鑰 (比如 RSA),提供相當的或更高等級的安全。ECC 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定義群之間的雙線性映射,基於 Weil 對或是 Tate 對;雙線性映射已經在密碼學中發現了大量的應用,例如基於身份的加密。不過一個缺點是加密和解密操作的實現比其他機制花費的時間長。

ECC 被廣泛認為是在給定密鑰長度的情況下,最強大的非對稱演算法,因此在對帶寬要求十分緊的連接中會十分有用。

比特幣錢包公鑰的生成使用了橢圓曲線演算法,通過橢圓曲線乘法可以從私鑰計算得到公鑰, 這是不可逆轉的過程。

https://github.com/esxgx/easy-ecc

Java 中 Chipher、Signature、KeyPairGenerator、KeyAgreement、SecretKey 均不支持 ECC 演算法。

https://www.jianshu.com/p/58c1750c6f22

DH,全稱為"Diffie-Hellman",它是一種確保共享 KEY 安全穿越不安全網路的方法,也就是常說的密鑰一致協議。由公開密鑰密碼體制的奠基人 Diffie 和 Hellman 所提出的一種思想。簡單的說就是允許兩名用戶在公開媒體上交換信息以生成"一致"的、可以共享的密鑰。也就是由甲方產出一對密鑰 (公鑰、私鑰),乙方依照甲方公鑰產生乙方密鑰對 (公鑰、私鑰)。

以此為基線,作為數據傳輸保密基礎,同時雙方使用同一種對稱加密演算法構建本地密鑰 (SecretKey) 對數據加密。這樣,在互通了本地密鑰 (SecretKey) 演算法後,甲乙雙方公開自己的公鑰,使用對方的公鑰和剛才產生的私鑰加密數據,同時可以使用對方的公鑰和自己的私鑰對數據解密。不單單是甲乙雙方兩方,可以擴展為多方共享數據通訊,這樣就完成了網路交互數據的安全通訊。

具體例子可以移步到這篇文章: 非對稱密碼之DH密鑰交換演算法

參考:
https://blog.csdn.net/u014294681/article/details/86705999

https://www.cnblogs.com/wangzxblog/p/13667634.html

https://www.cnblogs.com/taoxw/p/15837729.html

https://www.cnblogs.com/fangfan/p/4086662.html

https://www.cnblogs.com/utank/p/7877761.html

https://blog.csdn.net/m0_59133441/article/details/122686815

https://www.cnblogs.com/muliu/p/10875633.html

https://www.cnblogs.com/wf-zhang/p/14923279.html

https://www.jianshu.com/p/7a927db713e4

https://blog.csdn.net/ljx1400052550/article/details/79587133

https://blog.csdn.net/yuanjian0814/article/details/109815473

5. 為什麼說量子計算機可輕易破解比特幣,究竟怎麼

摘要:在位於紐約市以北約50英里處僻靜鄉村中的一個小型實驗室內,天花板下纏繞著錯綜復雜的管線和電子設備。這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的設備是一台計算機。它與世界上的任何一台計算機都有所不同,而是一個即將開創歷史的里程碑式設備---量子計算機。

2017年5月3日,科技界的一則重磅消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這個「世界首台」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攻關突破的成果。
如果現在傳統計算機的速度是自行車,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就好比飛機。在過去的幾個月里,IBM和英特爾已經宣布他們已經分別製造了50和49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有專家指出,在十年之內,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就可能趕超當前的超級計算機。

2018年3月5日在洛杉磯舉行的美國物理學年會上,谷歌量子AI實驗室研究科學家Julian Kelly報告了,帶領谷歌團隊正測試一台72量子比特通用量子計算機。然而,這還是僅僅是72量子比特而已。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很快量子計算機的神通,將強勁得讓人恐懼。
那麼,為什麼說量子計算機可輕易破解比特幣,究竟怎麼回事?
要破解現在常用的一個RSA密碼系統,用當前最大、最好超級計算機需要花60萬年,但用一個有相當儲存功能的量子計算機,則只需花上不到3個小時!也就是說,從電子計算機飛躍到量子計算機,整個人類計算能力、處理大數據的能力,就將出現上千上萬乃至上億次的提升。在量子計算機面前,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傳統電子計算機,就相當於以前的算盤,顯得笨重又古老!

雖然比特幣協議使用的是不對稱的加密貨幣,用相應的公鑰驗證私鑰簽署的交易,以確保比特幣只能被合法所有人使用。使用當前可用計算機強制私鑰與公鑰保持一致不可行,但量子計算機卻可以解決不對稱加密貨幣的問題。
另外,比特幣的規定是處理得更多的那個區塊加入區塊鏈,另一個區塊則作廢。舉個例子,這就像於在一個賬簿里有51個人說你在銀行存了100塊錢,而49個人說你存了50塊錢,這種情況下,區塊鏈演算法少數服從多數,銀行認為你存了100塊錢是真,存了50塊錢是假。所以一旦一位礦工擁有51%的算力,其他後續礦工將無法繼續獲得比特幣。

Andersen Cheng,英國一家網路安全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他表示在量子計算機投入使用的那一天,比特幣就會終結。你覺得呢?

6. 比特幣因為什麼可以被稱為主流幣

拜占庭將軍問題

在討論比特幣為什麼會被稱為主流幣之前先看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名字叫做拜占庭將軍問題。

這個問題是由萊斯利·蘭伯特提出的點對點通信的基本問題。

為什麼會被稱為拜占庭將軍問題呢?有兩大歷史淵源。

一、拜占庭位於如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由於羅馬帝國當時土地遼闊,每個軍隊都相隔較遠,信息傳遞全靠信差。而在戰爭時拜占庭的所有將軍必須達成是否攻擊的共識,這樣才能贏得戰爭。但是因為有叛徒和間諜的存在就會擾亂秩序,使得難以形成正確的共識。拜占庭將軍問題就這樣形成了。

二、Leslie Lamport(2013 年的圖靈講得主)用來為描述分布式系統一致性問題(Distributed Consensus)在論文中抽象出來一個著名的例子。

Leslie Lamport在20頁的文章中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來描述什麼是拜占庭將軍問題,拜占庭排出了10支部隊去圍攻一個城池,10支部隊由10個將軍帶領,分布在城池的四周靠通信兵傳遞信息,由於敵人實力強悍,必須要6隊或以上的人馬同時發起進攻才能贏得戰爭。如何保證至少6支軍隊可以同時發起進攻。

從字面上看起來似乎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其實際解決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在中本聰提出比特幣網路概念之前這個問題一直就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為什麼這么難解決呢?

因為信息傳遞是分散的,並且其中還可能存在間諜叛徒搗亂。

先不考慮有叛徒和間諜的情況,光10個將軍想要統一一個發動進攻的時間都很難,舉例:每一個將軍都有著自己的進攻想法,想要統一一個進攻時間就要將自己的想法讓通信兵傳達給剩餘的9位將軍,並詢問是否同意在這個時間發起進攻,又由於路途遠近的不同,收到的提議的時間都不同,這樣就很容易形成一個混亂的局面。

如果再加上叛徒和間諜就更可怕了,叛徒和間諜可以向不同的將軍發出不同的提案,或者同意多個將軍的進攻提案。

這樣來看這個問題是不是就極其復雜了。

其實拜占庭將軍問題,就是要解決分散的人們在沒有一個中心化指揮時,如何達成共識的問題。

那中本聰如何成功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的呢?

POW工作量證明

中本聰提出用工作量證明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POW工作量證明通過增加信息發送的成本,降低節點發送信息的速率,保證在一個時間只有很少的節點進行信息的傳遞,並且信息的傳遞附上簽名的辦法很好的解決了拜占庭將軍問題。

那工作量證明是什麼呢?其實際就是一個散列函數,當你輸入一個任意值X進入這個函數進行運算,會對應得到H(X)的結果,但當你稍微變動一下X,H(X)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 也就是說理論上你無法在得知H(X)的情況下反推出X的結果,想要算出X唯一的辦法就是窮舉運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一個帶進去試 。 由於這個運算量很大,而運算的過程就是工作的過程。

哈希函數

前面說到的散列函數實際上就是哈希函數,只是翻譯不同哈希是Hash的音譯。

其實在比特幣網路的整體架構中,哈希函數到處都有體現,整個網路的運行就是圍繞中哈希函數展開的。

比特幣在記賬時,使用哈希函數對記錄的數據進行哈希,數據哈希可以帶來一下好處,首先信息變短並且原始信息被隱藏,其次有了標識和驗證信息的辦法。

下面用一個大概流程進行展示。

區塊鏈在記賬時先把正常的信息進行Hash,會得到一個Hash值。

1.Hash(序號0、記賬時間、交易記錄) = 123456ABC

賬頁的信息和Hash值組合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區塊。

在記下一頁賬時,將上一個區塊的Hash值和當前的賬頁信息一同Hash。

2.Hash(上一個Hash值、序號1、記賬時間、交易記錄) = 654321CBA

這樣第二個區塊不僅包含自己區塊的信息還間接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信息。

礦工在挖礦時,實際上就是在計算Hash函數。之後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講解挖礦的過程。

在確定數字貨幣所有權方面,其實也是經過兩次Hash從私鑰得到了地址,這個地址平常我們打幣使用的地址。誰擁有私鑰誰就可以進行交易,私鑰就是你唯一的資產憑證,所以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私鑰。

為什麼比特幣可以被稱為主流幣呢?不是因為它漲幅有多麼驚人,市值有多高,而是因為它的出現解決了許多問題,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點對點電子分布式網路架構。

7.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即通過去中心化和消除信任的途徑共同維護可靠資料庫的技術。四個關鍵詞可以用來描述區塊鏈技術:,減少信任、去中心化、集體維護和可靠的資料庫。

當我們談及「區塊鏈」這一概念時,比特幣必然是個不會忽略的話題。近年來比特幣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尤其2017年幾乎是持續全年的瘋漲,讓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一新興事物。

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種比特幣的基層技術。比特幣能夠存在的原因在於,互聯網上彼此不認識的人可以通過比特幣網路轉移和交易數字貨幣。 而這正是靠區塊鏈技術驅動的。 所有的比特幣交易都在區塊鏈的賬本上記錄著。某種程度上,在比特幣的運用中,區塊鏈扮演者銀行交易系統的底層資料庫的角色。 兩者都是為了「記賬」。 盡管將區塊鏈直接稱為「資料庫」並不是非常謹慎,但為了便於理解,暫時稱之為去中心化、共享且加密的資料庫。如果用專業術語來描述,區塊鏈就是一種分布式賬本技術。

區塊鏈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公開區塊鏈。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公開區塊鏈上的數據,人人都能發出交易等待被寫入區塊鏈。共識過程的參與者(對應的時間比特幣中的礦工)通過密碼學技術以及內建的經濟激勵維護資料庫的安全。

2、協作區塊鏈。參與區塊鏈的節點是預先選擇好的,節點間很可能是有很好的網路連接。這樣的區塊鏈上可以採用非工作量證明的其他共識演算法,比如有一百家金融機構之間建立了某個區塊鏈,規定必須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機構同意才算達成共識。這樣的區塊鏈上的數據既可以是公開的也可以是這些節點參與者內部共享。

3、私有區塊鏈。參與的節點只有用戶個人,數據的訪問和使用有嚴格的許可權管理。近期部分金融機構公布的內部使用的區塊鏈技術大都語焉不詳,很可能屬於這個范圍。

區塊鏈是一個公開賬本,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何人均可自動驗證賬本的真假並輕易發現賬本是否被他人篡改。

一句話, 區塊鏈是一個可供人人驗證的公開賬本。

人人均可驗證這一概念對區塊鏈至關重要。

比特幣就是使用區塊鏈來記錄所有的交易,所以任何人都知道每個賬戶上的比特幣數量。

那麼,作為一個可公開驗證的賬本,區塊鏈有哪些使用實例?

其實可以想到的使用實例有很多,區塊鏈適用於任何可以記錄在公開賬本上的數據。下面舉4個例子:

1、去中心化的域名伺服器,即域幣。域名伺服器實際是一個專門記錄域名的賬本。

2、去信任化的公鑰加密,如拋開那些不靠譜的認證授權機構的https。

3、所有權記錄,如實記錄物品與其對應的所有人。

4、合同與履約保證,賬本如實記錄合同各方並保存合同文本。

但不要忘了,區塊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使用區塊鏈技術記錄的賬本會一直更新。新的數據如交易、域名輸入、記錄和合同等,會被哈希演算法換算成同等長度的哈希值加以保存。然而哈希演算法不但不免費反而還很昂貴。

因此,賬本本身需要有一個認可體系,對輸入區塊哈希值的人予以認可。

在比特幣中這一體系被稱作挖礦,根植於比特幣的協議中。比特幣礦工將等待驗證的交易運用哈希演算法換算成散列的哈希值,並收取一定的比特幣作為服務費。

因此,對於非貨幣類的使用實例,區塊鏈需要找到一個方式來承擔哈希演算法的高昂費用。

提醒大家注意一點,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區塊鏈技術可能運用在哪些使用實例中,並沒有涵蓋區塊鏈的方方面面,如哈希演算法為什麼這么貴。我相信網上肯定能找到很多關於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應用的詳細資料。

補充

雖然區塊鏈技術有諸多優點,但還是有一些不那麼稱心如意的使用實例。比方說,比特幣沒有辦法換算成任何一國貨幣;一個有著數十億條數據輸入的賬本既占空間又不實用。

比特幣已經向世人展示區塊鏈技術在原則上是可行的,而且人們也在嘗試解決這些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如對比特幣進行技術改造或引入一種完全不同的區塊鏈技術。我認為以下兩種方法倒是值得一試:一是根據一定標准如付款方地址對賬本進行拆分,二是引入一個主區塊鏈對子區塊鏈進行驗證。區塊鏈技術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說不定已經有人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也未為可知。但比特幣仍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貨幣類區塊鏈,即是其他人口中所說的加密貨幣。


無論在 科技 圈還是金融圈,區塊鏈儼然成了最熱的詞彙,沒有之一。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去信任等核心優點,可以完美地解決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陌生人信任等難題,使得「個體經濟」成為可能。基於此,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 科技 之後,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在此背景下, 社會 中誕生了一股區塊鏈熱,大家一邊倒地對其大唱贊歌。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缺陷,看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理性決策。 所以本文中,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就重點給區塊鏈潑點冷水。

|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英文Blockchain,名字帶有相當神秘的 科技 氣息,可簡單分解為「數據塊」和「鏈接」。每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定時間內的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並用密碼學的方法予以了加密;鏈接是指每一個區塊與下一個區塊存在鏈接關系,從而構成了區塊鏈。

一般認為,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和去信任兩大特徵,簡要介紹如下:

由於每個區塊都含有特定時間內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因而每個區塊都是平等的,且單一區塊的損害不影響系統整體的安全性,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中心特徵 。

同樣,由於每個區塊含有系統所有信息,使得信息的真實性是可以交叉驗證的,只有攻破超過51%的節點才能篡改信息,在一個足夠大的區塊鏈系統中,成本極高,可以認為區塊鏈中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信任特徵 。

大多數人對區塊鏈的認識始於比特幣,二者的關系是,區塊鏈是底層技術和理念,比特幣僅是區塊鏈目前最火的一個應用而已。

也許上面說的還不夠通俗,最後再總結一下,你認為區塊鏈是什麼?是一項顛覆式的新技術嗎?NO!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看來, 與其說區塊鏈是一項新技術,不如說是一種新的思想理念 。區塊鏈中包含的信息加密等技術早已有之,更多地還是理念上的革新,這也是區塊鏈之所以影響巨大的原因所在。新技術遲早會被超越,少則一兩年,多則四五年;而革新性的理念才有足夠的能量影響到經濟 社會 的方方面面。

| 區塊鏈有望改變金融系統底層規則

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中,區塊鏈將改變交易流程和記錄保存的方式,從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顯著提升效率,被認為在 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與清算、票據交易、證券發行與交易、產權交易、客戶徵信與反欺詐、反洗錢 等方面擁有廣闊的市場環境。

這么好的技術,自然是人人追捧。和很多傳統金融人士一樣,洪言微語一開始也是抗拒的,認為這東西哪有那麼神,並沒有專門去做研究。後來隨著對金融 科技 研究的逐步深入,發現區塊鏈是繞不過去的坎,因為無論是智能投顧、大數據風控還是在線借貸,都只是金融業務層面和風控層面的技術創新,並未深入金融體系的底層。 金融系統的底層是什麼?自然是支付清算、交易規則和系統交互,區塊鏈改變的恰恰是底層規則。

所以,縱觀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對區塊鏈的研究最為積極,沒別的,是真的怕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徵充分發揮後,還要金融機構的中介做什麼呢?估計這也是很多對區塊鏈有了初步了解的人的第一感覺。

本篇文章中,洪言微語就重點對這種觀點潑潑冷水。

| 顛覆金融體系,區塊鏈仍面臨兩座大山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兩面,優點越突出,缺陷也就越明顯,只是角度不同罷了。區塊鏈顛覆金融體系的 兩大難題恰恰出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兩大優點上 。

首先講講去中心化。 先要明確一個道理,中心化必然代表著低效率嗎?自然不是的。在特定的范圍內,中心化帶來的資源集中是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的,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從個體到村落到部落再到國家的原因。就以銀聯為例,銀聯是國內銀行業清結算的中心,銀聯成立後,每家銀行只需要和銀聯對接即可實現和所有銀行的交易,若去中心化呢,沒有銀聯,每家銀行需要和所有的交易對手去對接,效率孰高孰低?所以,沒有必要對中心化一棍子打死,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徵,註定只能在特定領域(即不適合中心化的領域)發揮作用,怎麼可能顛覆一切呢?

再者,就是去信任問題 。去信任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其背後的技術邏輯有很大的缺陷。區塊鏈實現去信任靠的是全民記賬,即在每個區塊上保留所有的交易信息,以供系統交叉驗證,辨真偽。問題來了,每個區塊保留所有交易信息,在小的區塊鏈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隨著越來越多信息的加入,必然導致交易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也會帶來信息存儲成本的急劇上升。同時,信息量越大,交叉驗證所需的時間越長,效率也會越低下。 所以,區塊鏈解決了信任問題,但帶來了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下降 。

世上原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區塊鏈也是如此。

作為結語,洪言微語想要闡明的是,區塊鏈作為一種理念的創新,的確有很大的價值,在特定領域也可以產生顛覆式的影響。但當前對區塊鏈一邊倒的思維是有問題的,東方智慧告訴我們,「極高明而道中庸」,面對任何事物,保持中庸之道才是最明智的。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早在幾年前,「挖礦」這個詞就隨著比特幣的大火而廣為人知,很多人是先知道比特幣而後才知道的區塊鏈,甚至至今不知道區塊鏈。從定義來說,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我不是計算機技術專家,以下對區塊鏈的介紹來自閱讀和專家朋友的評論,僅供參考。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解釋區塊鏈,那就是:分布式記賬。

要理解一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就需要先理解,傳統的記賬都是有一個中心的。比如銀行,你從銀行存款取款,通過銀行借錢給別人,都是以銀行為中心,所有這些交易都建立在銀行的信用之上。那如果銀行耍賴呢?或者更嚴重,國家耍賴呢?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的末期濫發金圓券,以及魏瑪德國和辛巴威的惡性通貨膨脹,搞得貨幣沒有衛生紙值錢,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

金圓券

區塊鏈針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記賬才是不可修改,不可抵賴的。怎麼實現去中心化記賬?基本的思想是,所有的用戶都存儲下所有的交易記錄,通過數學方法,讓非法修改賬本變得非常困難。這樣一來,就保證了賬本的可靠性。

具體而言,所有用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叫做區塊鏈(block chain)。

聽了介紹,你也許會感到這種思想很有意思,但並不像宣傳得那樣激動人心,那樣有革命性。你的感覺是對的。實際上,區塊鏈的基本邏輯就有些繞不過去的問題。

例如,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 G,並以每年數十G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 T。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你會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嗎?

又如,在傳統的銀行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向系統及時申報就是了,你的財富不會消失。但在區塊鏈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那麼這就是個巨大的麻煩,你的貨幣就找不回來了。開不開心?意不意外?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通俗點將,就是打麻將,四個人都可以輪流當庄,彼此放炮自摸四個人都有各自賬本記錄,但如果你想修改賬本必須掌握50%以上的修改許可權,所以你在賬本上作弊的成本非常大。

將來區塊鏈更多的將用於金融方面可以打擊洗錢,詐騙,因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追溯,文化方面可以用於版權保護等等

我看了很多人對區塊鏈的解釋都是官方話術,有些可能連解釋的人自己都不清楚,我下面用白話文來解釋區塊鏈,保證讓大家都能看得懂。

區塊鏈是什麼?我打個比方,在50年後,你可以從超市中買一台電風扇,這台電風扇在扇風的時候會幫你自動挖幣,你一邊用電風扇可以一邊自動化挖幣,當你這台電風扇壞了的時候,你可以用挖來的幣進行電風扇的維修,當然也可以用挖來的幣購買一台新的電風扇。很多人一想不對啊!那這樣商家的盈利不就少了嗎?我給大家說某個品牌,這個品牌的商品賣給你的時候,本身商品甚至可能是虧錢賣給你的,但是一旦用戶數量大了,用戶粘性大了,可以通過會員費或者服務費之類的小額費用或者其它方式來盈利。如同這個道理,挖來的幣可以購買和維修,這樣雖然商家的盈利可能減少了,但是商家獲得了更多的用戶和更大的用戶粘性,到這個時候商家想賺錢就是分分鍾的事情。

並且你買來的這台電風扇相當於給你上鏈了,什麼叫上鏈呢?假如現在把你家裡的電風扇放到大街上,有10個人來搶這台電風扇,你是沒有辦法證明這台電風扇的所有權就是你的,而你一旦上鏈了以後,相當於就和你綁定了,你就可以證明了。

所以說,區塊鏈的本質就是在幫助把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了,相當於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變得更加安全更加便捷,這就是區塊鏈!就是這么簡單。

區塊鏈的安全體現在它的不可逆性,不可以篡改數據。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 社會 中,任何數據都是可以通過黑客進行修改攻克的,但是區塊鏈中的數據是不可能更改的,一旦生成就不可以修改,除非區塊鏈中所有的用戶一起同意修改數據,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目前區塊鏈還是非常不成熟的,就如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一樣,等泡沫破了就會孵化出真正有價值的區塊鏈互聯網公司。

歷史 的車輪是不會倒退的,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區塊鏈,就像在20年前告訴你網上可以進行購物,這都是一樣荒唐的事情,時間終將證明。

1. 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儲存信息。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寫入區塊鏈,也可以從裡面讀取,所以它是資料庫。

2. 任何人都可以架設伺服器,加入區塊鏈網路,成為一個節點。區塊鏈的世界裡面,沒有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都保存著整個資料庫。你可以向任何一個節點,寫入/讀取數據,因為所有節點最後都會同步,保證區塊鏈一致。

3. 每個人都在同一條區塊鏈上工作,每個人都公開分享區塊鏈的當前狀態,每個人都同意新數據提交的規則並且篡改區塊鏈的行為在算力上是難以操作的。

如果我們把資料庫假設成一本賬本,讀寫資料庫就是一種記賬行為:

任何人都可以對這個公共賬本進行核查,但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用戶可以對它進行控制。在區塊鏈系統中的參與者們,會共同維持賬本的更新:它只能按照嚴格的規則和共識來進行修改,這背後有非常精妙的設計。

(1)記賬,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找出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然後將賬本的這一頁信息廣播給全網其他每個節點,這也就相當於改變資料庫記錄;(共識機制,密碼學)

(2)核對,全網其他有效節點核對該區塊記賬的正確性,並且蓋上時間戳,確認區塊合法;(時間戳,數學)

(3)形成單鏈,即在上一合法區塊之後競爭下一個區塊;(智能合約,加密技術)

(4)存儲,賬簿是分區塊存儲的,隨著交易的增加,新的數據塊會附加到已存在的鏈上,形成鏈狀結構;(分布式結構,信息技術)

(5)備份,每一個參與交易者都是區塊網路的節點,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賬簿備份,也就是分布式賬本。

特點

1. 區塊鏈沒有管理員,它是徹底無中心的。正是因為無法管理,區塊鏈才能做到無法被控制。沒有了管理員,人人都可以往裡面寫入數據,為了保證數據可信:區塊鏈的技術使得其數據一旦寫入,就無法被篡改。

2. 接近於零的信任成本。

互聯網企業構建其信用需要的周期時間極長,比如淘寶建立信用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區塊鏈里,大家信任的是代碼、演算法和規則,所以信任成本降到極低。

3. 構造和交易資產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傳統的資產想用於交易,需要大量依賴第三方,要投行、銀行、證券所等來包裝、背書等,而且費用和門檻極高。有了區塊鏈,這些都不會是問題,而且成本極低。

區塊鏈的價值傳遞屬性還天然解決了支付的問題,而且有支持全球支付的基因。

區塊鏈,簡單來說,就是支持ICO(虛擬貨幣)的底層技術。而爆紅的比特幣則是ICO的一種應用。也就是說,區塊鏈的內涵更加豐富,主要特點為:

1、區塊鏈相當於數字信託,交易雙方可以自主訂立數字合約,提供區塊鏈服務的公司相當於數字信託公司;

2、區塊鏈的存在目的和特點是「3去」——去中介、去貨幣、去主權; 可以

3、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比特幣是一種加密貨幣,所有區塊鏈都應用數字加密技術;

4、「3去」特徵針對於金融業,只有在需要高頻交易的金融領域才需要區塊鏈;

5、有用戶基礎的大平台更適合應用區塊鏈,小公司參與的價值不大,所以扎克伯格的2018新年願望就包含了研究數字加密貨幣。柯達公司也推出了數字貨幣,並促使其股價暴漲。

此外,談及比特幣,其可以用來兌現,可以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幣購買一些虛擬物品,也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在此種意義上,比特幣類似於世界貨幣,趨近於黃金。

PayPal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Facebook早期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認為,比特幣被人們「低估」了,並將其比做黃金。他說:「如果哪天比特幣成了黃金的線上等價物,那麼它還將有升值空間。」

但1月3日,《人民日報》發文稱,「無論是從漲幅還是從幣值本身看,比特幣價格存在泡沫,這已是一個無需討論的問題。」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比特幣暴漲暴跌:一年之內價格暴漲約20倍,一日之內深跌逾40%。

的確,比特幣存在風險。但是,內涵更加豐富的區塊鏈顯然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昨晚,網上爆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內部群鼓勵擁抱區塊鏈革命的截圖。在他看來,區塊鏈革命確確實實已經到來。「我在內部強烈鼓勵大家擁抱區塊鏈革命、學習區塊鏈技術,是我經過長期觀察和思考得出的認知,我感到有責任告訴我們的創業者。我不希望我對區塊鏈的看法被人誤解為是對ICO的觀點。」

不過,在互聯網公司和投資機構集體進場的背景下,政府必將有所舉措。

近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此表現出了擔憂,擱置了兩家美國公司推出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提議。

其實,這也算是遲早之事。因為區塊鏈的「3去」特徵本來就與政府集權相矛盾。

8. 國家允許hnt挖礦嗎

目前國內全面禁止挖礦,大面積礦場清退,傳統高耗能虛擬幣「挖礦」面臨更大力度清理。挖礦是比特幣系統中一個形象化的表達;它背後真正的名稱是POW演算法,也就是工作量證明演算法;工作量證明,是1993年由兩個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一種策略,防止對服務濫用或者資源濫用,而採取的一種有效阻斷的經濟策略。所謂挖礦,就是計算機通過窮舉的辦法,不斷去找Nonce值、算Hash值的過程;誰先找到,誰就成功得到BTC獎勵。
在區塊鏈世界中,共識一般是通過特定的數學演算法來實現的。POW 機制具有去中心化和高安全性的優點,但會造成資源浪費,因為挖礦需要大量的哈希運算、電力和各種計算資源,網路性能太低,不適合商業使用。與比特幣挖礦POW機制不同,Helium獨創的POC共識機制,即覆蓋證明,可以有效驗證熱點的實際運行情況和網路覆蓋情況。通過激勵機制鼓勵礦工穩定運營和維護網關,提供無線網路覆蓋。使用熱點挖掘 hNT 是通過無線電技術完成的,而不是昂貴或浪費的 GPU。
1、hnt旨在通過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礦工部署熱點,提供無線網路覆蓋,為物聯網設備提供低功耗、廣覆蓋的無線網路接入。所以氦礦機機箱的功耗很小,一個燈泡5W的功耗。每月電費不會超過1美元,而且不會消耗WiFi流量,通過連接WiFi傳輸lorawan信號,類似於收音機的頻率。目前,已有數百家公司和數千名開發者建立了氦人網路,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發展最快的lorawan網路。 HNT挖礦未來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聚鏈雲作為專業的hNT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技術創新建立專業的集群管理和運營解決方案。標准化倉儲管理系統,7*24小時實時監控;完善的倉儲供應商管理和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該平台享有很高的聲譽。專業的團隊提供存儲管理安全,得到更多用戶的信賴,滿足全球用戶的存儲需求。樹莓派4b/rom4gb/sd32gb等多款hNT礦機盒的超高配置,成熟的硬體方案,最大化用戶收益,更好地滿足hNT礦機投資者的需求。
2、Helium是為低能耗物聯網設備與互聯網互聯而建立的點對點無線網路,作為熱點等物聯網設備的數據傳輸者,網路維護人員可以使用覆蓋證明,證明他們對網路的貢獻並獲得 hNT 代幣獎勵的挑戰。 HNT 代幣可以生成數據信用支付信息和代幣傳輸費用。是為低能耗物聯網設備與互聯網互聯而建立的點對點平台,無線網路,使用熱點等物聯網設備的數據傳輸器,網路維護人員可以使用證明,覆蓋挑戰以證明他們對網路的貢獻並獲得 hNT 代幣獎勵。 HNT 代幣可以生成數據,Credits,用於支付信息和代幣傳輸費用。區塊鏈和代幣氦為這個網路開發了一個新的密碼系統。知識機制為網路擴展和維護提供激勵。 Helium 提供了一種將您的網路擴展到特定地理區域的實用方法。

9.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個公開賬本,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何人均可自動驗證賬本的真假並輕易發現賬本是否被他人篡改。

一句話, 區塊鏈是一個可供人人驗證的公開賬本。

人人均可驗證這一概念對區塊鏈至關重要。

比特幣就是使用區塊鏈來記錄所有的交易,所以任何人都知道每個賬戶上的比特幣數量。

那麼,作為一個可公開驗證的賬本,區塊鏈有哪些使用實例?

其實可以想到的使用實例有很多,區塊鏈適用於任何可以記錄在公開賬本上的數據。下面舉4個例子:

1、去中心化的域名伺服器,即域幣。域名伺服器實際是一個專門記錄域名的賬本。

2、去信任化的公鑰加密,如拋開那些不靠譜的認證授權機構的https。

3、所有權記錄,如實記錄物品與其對應的所有人。

4、合同與履約保證,賬本如實記錄合同各方並保存合同文本。

但不要忘了,區塊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使用區塊鏈技術記錄的賬本會一直更新。新的數據如交易、域名輸入、記錄和合同等,會被哈希演算法換算成同等長度的哈希值加以保存。然而哈希演算法不但不免費反而還很昂貴。

因此,賬本本身需要有一個認可體系,對輸入區塊哈希值的人予以認可。

在比特幣中這一體系被稱作挖礦,根植於比特幣的協議中。比特幣礦工將等待驗證的交易運用哈希演算法換算成散列的哈希值,並收取一定的比特幣作為服務費。

因此,對於非貨幣類的使用實例,區塊鏈需要找到一個方式來承擔哈希演算法的高昂費用。

提醒大家注意一點,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區塊鏈技術可能運用在哪些使用實例中,並沒有涵蓋區塊鏈的方方面面,如哈希演算法為什麼這么貴。我相信網上肯定能找到很多關於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應用的詳細資料。

補充

雖然區塊鏈技術有諸多優點,但還是有一些不那麼稱心如意的使用實例。比方說,比特幣沒有辦法換算成任何一國貨幣;一個有著數十億條數據輸入的賬本既占空間又不實用。

比特幣已經向世人展示區塊鏈技術在原則上是可行的,而且人們也在嘗試解決這些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如對比特幣進行技術改造或引入一種完全不同的區塊鏈技術。我認為以下兩種方法倒是值得一試:一是根據一定標准如付款方地址對賬本進行拆分,二是引入一個主區塊鏈對子區塊鏈進行驗證。區塊鏈技術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說不定已經有人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也未為可知。但比特幣仍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貨幣類區塊鏈,即是其他人口中所說的加密貨幣。


無論在 科技 圈還是金融圈,區塊鏈儼然成了最熱的詞彙,沒有之一。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去信任等核心優點,可以完美地解決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陌生人信任等難題,使得「個體經濟」成為可能。基於此,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 科技 之後,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在此背景下, 社會 中誕生了一股區塊鏈熱,大家一邊倒地對其大唱贊歌。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缺陷,看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理性決策。 所以本文中,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就重點給區塊鏈潑點冷水。

|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英文Blockchain,名字帶有相當神秘的 科技 氣息,可簡單分解為「數據塊」和「鏈接」。每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定時間內的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並用密碼學的方法予以了加密;鏈接是指每一個區塊與下一個區塊存在鏈接關系,從而構成了區塊鏈。

一般認為,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和去信任兩大特徵,簡要介紹如下:

由於每個區塊都含有特定時間內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因而每個區塊都是平等的,且單一區塊的損害不影響系統整體的安全性,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中心特徵 。

同樣,由於每個區塊含有系統所有信息,使得信息的真實性是可以交叉驗證的,只有攻破超過51%的節點才能篡改信息,在一個足夠大的區塊鏈系統中,成本極高,可以認為區塊鏈中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信任特徵 。

大多數人對區塊鏈的認識始於比特幣,二者的關系是,區塊鏈是底層技術和理念,比特幣僅是區塊鏈目前最火的一個應用而已。

也許上面說的還不夠通俗,最後再總結一下,你認為區塊鏈是什麼?是一項顛覆式的新技術嗎?NO!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看來, 與其說區塊鏈是一項新技術,不如說是一種新的思想理念 。區塊鏈中包含的信息加密等技術早已有之,更多地還是理念上的革新,這也是區塊鏈之所以影響巨大的原因所在。新技術遲早會被超越,少則一兩年,多則四五年;而革新性的理念才有足夠的能量影響到經濟 社會 的方方面面。

| 區塊鏈有望改變金融系統底層規則

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中,區塊鏈將改變交易流程和記錄保存的方式,從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顯著提升效率,被認為在 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與清算、票據交易、證券發行與交易、產權交易、客戶徵信與反欺詐、反洗錢 等方面擁有廣闊的市場環境。

這么好的技術,自然是人人追捧。和很多傳統金融人士一樣,洪言微語一開始也是抗拒的,認為這東西哪有那麼神,並沒有專門去做研究。後來隨著對金融 科技 研究的逐步深入,發現區塊鏈是繞不過去的坎,因為無論是智能投顧、大數據風控還是在線借貸,都只是金融業務層面和風控層面的技術創新,並未深入金融體系的底層。 金融系統的底層是什麼?自然是支付清算、交易規則和系統交互,區塊鏈改變的恰恰是底層規則。

所以,縱觀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對區塊鏈的研究最為積極,沒別的,是真的怕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徵充分發揮後,還要金融機構的中介做什麼呢?估計這也是很多對區塊鏈有了初步了解的人的第一感覺。

本篇文章中,洪言微語就重點對這種觀點潑潑冷水。

| 顛覆金融體系,區塊鏈仍面臨兩座大山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兩面,優點越突出,缺陷也就越明顯,只是角度不同罷了。區塊鏈顛覆金融體系的 兩大難題恰恰出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兩大優點上 。

首先講講去中心化。 先要明確一個道理,中心化必然代表著低效率嗎?自然不是的。在特定的范圍內,中心化帶來的資源集中是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的,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從個體到村落到部落再到國家的原因。就以銀聯為例,銀聯是國內銀行業清結算的中心,銀聯成立後,每家銀行只需要和銀聯對接即可實現和所有銀行的交易,若去中心化呢,沒有銀聯,每家銀行需要和所有的交易對手去對接,效率孰高孰低?所以,沒有必要對中心化一棍子打死,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徵,註定只能在特定領域(即不適合中心化的領域)發揮作用,怎麼可能顛覆一切呢?

再者,就是去信任問題 。去信任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其背後的技術邏輯有很大的缺陷。區塊鏈實現去信任靠的是全民記賬,即在每個區塊上保留所有的交易信息,以供系統交叉驗證,辨真偽。問題來了,每個區塊保留所有交易信息,在小的區塊鏈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隨著越來越多信息的加入,必然導致交易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也會帶來信息存儲成本的急劇上升。同時,信息量越大,交叉驗證所需的時間越長,效率也會越低下。 所以,區塊鏈解決了信任問題,但帶來了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下降 。

世上原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區塊鏈也是如此。

作為結語,洪言微語想要闡明的是,區塊鏈作為一種理念的創新,的確有很大的價值,在特定領域也可以產生顛覆式的影響。但當前對區塊鏈一邊倒的思維是有問題的,東方智慧告訴我們,「極高明而道中庸」,面對任何事物,保持中庸之道才是最明智的。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早在幾年前,「挖礦」這個詞就隨著比特幣的大火而廣為人知,很多人是先知道比特幣而後才知道的區塊鏈,甚至至今不知道區塊鏈。從定義來說,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區塊鏈是互聯網的一個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人與人,物與物,萬物互聯,是當今信息最先進的技術平台,我個人認為用銀行業,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先說壞的一面,銀行為儲戶服務的,簡單地說它是一個渠道,通過銀行流通貨幣,人們為什麼有錢要去瑞士銀行存,關健為儲戶保密,如果把所有的儲戶公開誰敢在銀行存款,銀行沒有人存款賺不錢破產,優點節省印鈔的成本,防偽鈔,方便,快捷,我個人認為只能試行,但每個人的信息不能公開絕對為儲戶保密,人民銀行才能做強做大o

我不是計算機技術專家,以下對區塊鏈的介紹來自閱讀和專家朋友的評論,僅供參考。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解釋區塊鏈,那就是:分布式記賬。

要理解一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就需要先理解,傳統的記賬都是有一個中心的。比如銀行,你從銀行存款取款,通過銀行借錢給別人,都是以銀行為中心,所有這些交易都建立在銀行的信用之上。那如果銀行耍賴呢?或者更嚴重,國家耍賴呢?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的末期濫發金圓券,以及魏瑪德國和辛巴威的惡性通貨膨脹,搞得貨幣沒有衛生紙值錢,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

金圓券

區塊鏈針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記賬才是不可修改,不可抵賴的。怎麼實現去中心化記賬?基本的思想是,所有的用戶都存儲下所有的交易記錄,通過數學方法,讓非法修改賬本變得非常困難。這樣一來,就保證了賬本的可靠性。

具體而言,所有用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叫做區塊鏈(block chain)。

聽了介紹,你也許會感到這種思想很有意思,但並不像宣傳得那樣激動人心,那樣有革命性。你的感覺是對的。實際上,區塊鏈的基本邏輯就有些繞不過去的問題。

例如,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 G,並以每年數十G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 T。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你會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嗎?

又如,在傳統的銀行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向系統及時申報就是了,你的財富不會消失。但在區塊鏈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那麼這就是個巨大的麻煩,你的貨幣就找不回來了。開不開心?意不意外?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通俗點將,就是打麻將,四個人都可以輪流當庄,彼此放炮自摸四個人都有各自賬本記錄,但如果你想修改賬本必須掌握50%以上的修改許可權,所以你在賬本上作弊的成本非常大。

將來區塊鏈更多的將用於金融方面可以打擊洗錢,詐騙,因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追溯,文化方面可以用於版權保護等等

1. 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儲存信息。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寫入區塊鏈,也可以從裡面讀取,所以它是資料庫。

2. 任何人都可以架設伺服器,加入區塊鏈網路,成為一個節點。區塊鏈的世界裡面,沒有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都保存著整個資料庫。你可以向任何一個節點,寫入/讀取數據,因為所有節點最後都會同步,保證區塊鏈一致。

3. 每個人都在同一條區塊鏈上工作,每個人都公開分享區塊鏈的當前狀態,每個人都同意新數據提交的規則並且篡改區塊鏈的行為在算力上是難以操作的。

如果我們把資料庫假設成一本賬本,讀寫資料庫就是一種記賬行為:

任何人都可以對這個公共賬本進行核查,但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用戶可以對它進行控制。在區塊鏈系統中的參與者們,會共同維持賬本的更新:它只能按照嚴格的規則和共識來進行修改,這背後有非常精妙的設計。

(1)記賬,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找出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然後將賬本的這一頁信息廣播給全網其他每個節點,這也就相當於改變資料庫記錄;(共識機制,密碼學)

(2)核對,全網其他有效節點核對該區塊記賬的正確性,並且蓋上時間戳,確認區塊合法;(時間戳,數學)

(3)形成單鏈,即在上一合法區塊之後競爭下一個區塊;(智能合約,加密技術)

(4)存儲,賬簿是分區塊存儲的,隨著交易的增加,新的數據塊會附加到已存在的鏈上,形成鏈狀結構;(分布式結構,信息技術)

(5)備份,每一個參與交易者都是區塊網路的節點,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賬簿備份,也就是分布式賬本。

特點

1. 區塊鏈沒有管理員,它是徹底無中心的。正是因為無法管理,區塊鏈才能做到無法被控制。沒有了管理員,人人都可以往裡面寫入數據,為了保證數據可信:區塊鏈的技術使得其數據一旦寫入,就無法被篡改。

2. 接近於零的信任成本。

互聯網企業構建其信用需要的周期時間極長,比如淘寶建立信用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區塊鏈里,大家信任的是代碼、演算法和規則,所以信任成本降到極低。

3. 構造和交易資產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傳統的資產想用於交易,需要大量依賴第三方,要投行、銀行、證券所等來包裝、背書等,而且費用和門檻極高。有了區塊鏈,這些都不會是問題,而且成本極低。

區塊鏈的價值傳遞屬性還天然解決了支付的問題,而且有支持全球支付的基因。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區塊鏈技術的火熱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17年比特幣的火熱。相信大家都知道,比特幣就是基於區塊鏈技術誕生的,但原理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講講。

首先,比特幣不是由任何國家發明的一種數字貨幣,但現在卻具有了交易的屬性。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沒有任何國家對比特幣負責,那比特幣的交易誰來記錄呢?

這里就用到了區塊鏈技術,眾所周知,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和「不該篡改性」。而比特幣交易就是使用了區塊鏈技術。

我們以比特幣的交易舉例子,眾所周知,法幣的交易都是由銀行記錄的。例如張三用支付寶給李四轉100塊錢,這時支付寶會通知央行,張三給李四轉了100,央行就記錄了這筆轉賬,這就是所謂的「中心化」。但是比特幣不是,交易時節點會記錄這次轉賬,然後傳給下一個節點,一傳十十傳百,直至所有節點都記錄了這筆轉賬,這就叫「去中心化」。

怎麼理解節點呢?其實可以理解為一段代碼,你交易後代碼就記錄在你的電腦上,然後代碼會自動傳輸給下一台電腦,直到全世界所有的電腦上都存上了這段代碼為止。

還有重要的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記錄你交易的這段「代碼」不會被任何人所篡改。所以所有的傳播都是安全的,並不能作假,這就解決了比特幣的安全性。

通過以上敘述,不知道你對區塊鏈有大概的了解了嗎?

區塊鏈,簡單來說,就是支持ICO(虛擬貨幣)的底層技術。而爆紅的比特幣則是ICO的一種應用。也就是說,區塊鏈的內涵更加豐富,主要特點為:

1、區塊鏈相當於數字信託,交易雙方可以自主訂立數字合約,提供區塊鏈服務的公司相當於數字信託公司;

2、區塊鏈的存在目的和特點是「3去」——去中介、去貨幣、去主權; 可以

3、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比特幣是一種加密貨幣,所有區塊鏈都應用數字加密技術;

4、「3去」特徵針對於金融業,只有在需要高頻交易的金融領域才需要區塊鏈;

5、有用戶基礎的大平台更適合應用區塊鏈,小公司參與的價值不大,所以扎克伯格的2018新年願望就包含了研究數字加密貨幣。柯達公司也推出了數字貨幣,並促使其股價暴漲。

此外,談及比特幣,其可以用來兌現,可以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使用者可以用比特幣購買一些虛擬物品,也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在此種意義上,比特幣類似於世界貨幣,趨近於黃金。

PayPal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Facebook早期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認為,比特幣被人們「低估」了,並將其比做黃金。他說:「如果哪天比特幣成了黃金的線上等價物,那麼它還將有升值空間。」

但1月3日,《人民日報》發文稱,「無論是從漲幅還是從幣值本身看,比特幣價格存在泡沫,這已是一個無需討論的問題。」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比特幣暴漲暴跌:一年之內價格暴漲約20倍,一日之內深跌逾40%。

的確,比特幣存在風險。但是,內涵更加豐富的區塊鏈顯然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昨晚,網上爆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內部群鼓勵擁抱區塊鏈革命的截圖。在他看來,區塊鏈革命確確實實已經到來。「我在內部強烈鼓勵大家擁抱區塊鏈革命、學習區塊鏈技術,是我經過長期觀察和思考得出的認知,我感到有責任告訴我們的創業者。我不希望我對區塊鏈的看法被人誤解為是對ICO的觀點。」

不過,在互聯網公司和投資機構集體進場的背景下,政府必將有所舉措。

近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此表現出了擔憂,擱置了兩家美國公司推出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提議。

其實,這也算是遲早之事。因為區塊鏈的「3去」特徵本來就與政府集權相矛盾。

熱點內容
礦池是怎麼受益的 發布:2024-11-16 06:35:15 瀏覽:41
BTC比特幣是什麼公司 發布:2024-11-16 06:34:21 瀏覽:865
eth當前的缺點 發布:2024-11-16 06:33:48 瀏覽:179
doge區塊文件 發布:2024-11-16 06:27:03 瀏覽:404
抖音什麼時候進軍元宇宙 發布:2024-11-16 06:04:12 瀏覽:771
cf手游輪回幣多少能賺完一圈 發布:2024-11-16 05:36:34 瀏覽:260
區塊鏈規范發展中心總部正式落成 發布:2024-11-16 05:34:37 瀏覽:941
eth算力跟蹤 發布:2024-11-16 05:24:32 瀏覽:285
二手以特幣挖礦機 發布:2024-11-16 05:04:28 瀏覽:466
1btc等於多少bit 發布:2024-11-16 04:57:54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