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視頻講比特幣
1. 那個稱我國農民無用的專家王福重,受到很多人的批評,結果如何
有句話說得好,學歷再高,讀到「流氓」的身上,對社會危害更大,而讀到有用的人身上,才會真的造福社會!
前段時間,一個名叫王福重的教授,公然侮辱農民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起廣大網友的強烈關注,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網友爆料,信口雌黃的王福重已經被所在的大學開除,丟了工作,雖然目前還沒有查到官方的通報,但細心的網友已經發現,王福重認證的大學教授的頭條賬戶已經消失,據說是被平台封殺。與此同時,王福重的認證已經悄悄的改成了經濟學專家,看來他被所在的大學開除,並非空穴來風,極有可能是真的。
本來是想靠著調侃農民嘩眾取寵,結果弄巧成拙惹了眾怒,不僅丟了飯碗,連名聲也毀了!請大家記住一句話:人狂必有禍,天狂必有雨!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借來取寵的,要知道禍從口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隨意詆毀自己同胞!
2. 當初狂言「消滅農民」,不尊重農民的經濟學家王福重,後來怎樣了
眾所周知,我們世界上的幾十億人民能夠像現在這樣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生活著,都離不開世界上的農業的發展。農業是所有產業中的第一產業,而工業,服務業則被分別稱為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什麼最簡單,最樸素的農業居然是排在工業和服務業前面的第一產業呢?因為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大規模的群居性生活,都要依靠著這么久以來的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種植出能夠讓我們吃的糧食,我們人類才能夠源遠流長的生存下來。即使在現在我們的科技水平已經如此發達的年代,農業依舊是世界上無法被取代的一個行業,世界上還是有絕大部分的地區都是農村地區。
【王福重進行道歉】
後來在許許多多的人們對王福重的話語反駁之後,王福重也是很快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的理解還是太片面了,在輿論的壓力之下王福重也是公開向各位農民進行了道歉。如今他為人變得低調了很多,繼續的研究學術。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3. 那個說農民沒作用,要「消滅農民」的經濟學家王福重,他現狀如何
北大博士後、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因為在《福重來了》欄目中表示農民該消滅,引發網路罵戰。
在祖國上下文化五千年的歷史中,農民百姓一直都占據著很重要的角色,並且還是種植糧食的衣食父母。以前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同志就說過,要想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首先要以人民群主為基礎,收服民心,可見老百姓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百姓的支持是很難完成任務的。
並且我們平常吃的大米、蔬菜、水果等等,很多很多的食物,哪一樣不是農民種出來的呢?還有現在大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哪一層不是農民工建出來的呢?可就算是這樣,還是有人嫌棄農民,說要將農民「消滅掉」,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那個說要將農民「消滅」的人名叫王福重,讓人不敢相信,說出這話的人居然還是北大的教授,王福重還說「農民跟我們吃到的糧食關系不大,幾乎是沒有什麼貢獻」,現在的小孩子都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而他作為一個北大教授居然說出這樣的話,是讓人感到氣憤的,那麼現在的王福重現狀如何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王福重發表了「農民無用論」,接著又否定了中醫的醫術,還詛咒「天宮一號」,在事件發生後,王福重便被北航開除了。緊接著,因為「侮辱」農民的事件持續發酵,不知道王福重是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還是迫於輿論的壓力,他向農民道歉了。如今幾年的時間過去了,王福重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現在不敢隨意發表言論,低調的當一名經濟學家,發表一些書籍。
其實,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工作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哪怕你是大學教授,對方是農民,重要的是要尊重別人,也要尊重別人的工作,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4. 王福重:這位不停挑戰全民的公知,天天講毀三觀的言論,圖什麼呢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句話真是對王福重的真實寫照。王福重就是一個山間竹筍,不僅腹內空空無物,毫無內涵,還不懂裝懂,到處發表毀三觀的一些言論。身為一個大學教授,說出的話非但沒有讓人信服,反而招人謾罵。他辱軍、辱農民、辱河北省人民,作為一個公知他一次次挑戰社會道德底線。他沒有一個大學教授,甚至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素養。他整日發表這些荒誕言論,除了能顯示出自己的愚昧無知別無用處,實在不知到底圖什麼。
王福重是一個經濟學家,應該懂得農業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中國原本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從古至今農業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5. 貨幣的從無到有-《金融的解釋》讀書感悟(一)
《金融的解釋》作者王福重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有專著10餘部,包括《人人都愛經濟學》《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等暢銷書。在本書的序言里,作者給「金融」一次下了幾個定義:
金融是 一種生活方式 。縱使許多文人對金錢充滿鄙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心不喜歡金錢。魯迅在《傷逝》中有一句話是:「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金融 是人類文明的推動者 ——貨幣促成了有規模的分工,保險減少了社會的震盪,資金支撐大學的運轉,科學的背後也站著投資……這些金融活動,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金融是 一種制度 。金融的本義是資金的融通(即流動),銀行讓出借人和借款人各得所需,均衡利率平衡了借貸關系,股票制度讓投資者和企業一同前進……金融制度,已不可缺。
金融是 一種技術 。銀行利用概率論的原理將資金投入無數個項目,保證了客戶的資金安全;保險公司通過數理統計和更高級的數學工具保證保險產品的安全可靠……貨幣、銀行、金融工具和機構,都是技術的產物。
金融是 人性的體現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金融產品的誕生都暗合或利用了人性,如貨幣順應了人類交換的需要,保險利用的是人們厭惡風險的心理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到了 三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商人階層的出現 。
分工可能是這樣開始的:A一天可以捕2隻兔子和1條魚;B則是1隻兔子和2條魚。假如A專注狩獵,可得4隻兔子;B專注捕魚,能釣4條魚。兩人分工,交換所得,則每天可得魚×2,兔子×2。
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各盡其才(提高各個工種的生產效率),讓社會整體的總產量增多。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第一章解釋了 分工的必然性。 以做針為例,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獨立完成做針的18道工序,一天也製作不了一根針。但如果由10個人分工合作,每個人只負責幾道工序,那麼平均每人每日可成針4800枚。之後福特也用同樣的方法流水線生產T型汽車,極大的提高了效率,以其低廉的價格使汽車作為一種實用工具走入了尋常百姓之家。
分工為什麼產生原因有三:一是分工讓人的操作 更熟練 ;二是節省了人在切換工種之間的 轉換時間 ;三是分工 促成了許多技術發明 。
交換包括直接交換(即物物交換)和間接交換。隨著交換物品范圍和參與人數的擴大,直接交換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因為直接交換的前提是雙方換的東西剛好是對方想要的(即「慾望的雙向一致」),而且要在時空上高度一致。
基於交換的原則如果賣魚的人想要的不是兔子而是鹽,但剛好出現一個有鹽且需要兔子的人,那麼就先把兔子換成鹽,然後再把鹽換成魚。
這樣一來,通過拉長交易鏈條,可以同時滿足三個人的需求。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這個鏈條,可以繼續延長,不過想閉合卻很困難。
通過交換,漸漸的,像鹽這類較受歡迎的物品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更容易交換到別的物品。於是,人們決定將某一項物品,例如鹽,作為交換中必須接受的物品, 實物貨幣 (material money)應運而生。擁有這類物品,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切。牲畜、貝殼、布匹等也扮演過這樣的角色。
那麼貨幣的定義是什麼,作者的定義是: 貨幣是所有作為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物品。 貨幣其實就是在交換商品之間的中介物,通過中介物再去交換自己所需的物品。
但是這些天然貨幣或者說實物貨幣也顯露出一些缺陷:
綜上,人們發現貨幣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要耐用,二要便於攜帶,三要標准化。於是,金屬貨幣「篡位上台」。後來也就應運而生了鑄幣,就是將幾種金屬混合鑄造而成的標准形狀的貨幣,如刀幣和銅錢等。
隨著銅線到刀幣的使用也存在問題,金屬的開采速度遠比不上交易規模的增速,不過,人類的智慧卻是偉大的。只要在鑄幣上刻上比實際重量大一些的名義重量,問題就解決了。不過,隱患卻留下了,鑄幣的不足值(如標著一兩,實際只有半兩)被人鑽了空子,鑄幣商將鑄幣中的貴金屬提取後分成了幾份,再添加賤金屬後重鑄,讓鑄幣從一個變成了多個。由於鑄幣看的是標識重量(貴金屬一般密度較大,會更重些),所以這個過程會反復不斷,直到劣幣(成色低的鑄幣,即貴金屬的比例低)慢慢代替了良幣,甚至將後者趕盡殺絕了。鑄幣成色越來越低,本身的價值也越來越小。那麼,何不用一個幾乎沒有價值的東西來代替金屬呢?於是, 紙幣 (即「鈔票」,papermoney)誕生了。
北宋時期,四川的富商們發明了 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 ,領先了歐洲的紙幣幾百年。出於對貨幣便捷性和安全性的考慮,商人們把錢放在錢鋪里,由錢鋪出具記載具體數額的紙質憑證(即「交子」),可以直接用於支付。
但是沒有價值的紙如何能當得起貨幣的重任呢?
那我們就從發行紙幣的發行者講起
現今,有能力發行紙幣的只有銀行和政府,前者發「銀行劵」,例如香港的三家銀行(中國銀行、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發行的港幣;後者發更普遍的鈔票,如人民幣、美元、英鎊等。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紙幣都是政府發行的。勞動者勞動所得的薪酬以紙幣來支付,每一張紙幣都代表政府對持有者的負債。而且,政府保證所有人都要接受這張紙幣,這樣,交換就在人們之間發生了,政府也不用直接還債了。
而持有者選擇接受貨幣即對發行貨幣的機構的信任。綜上, 紙幣的本質是政府對民眾的負債,同時也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在生活中,除了紙幣,我們還會用硬幣(屬於 輔幣 )。為了避免有人將硬幣熔了之後拿去賣,所以硬幣必然是不足值的。而我們常說的「現金(cash)」(也叫通貨,currency),實際上就是紙幣加上輔幣的統稱。所以這也是硬幣為什麼不足值的原因,個人或者機構想要鑄造它的成本遠遠大於硬幣的面值。
原文參考鏈接: 一個故事告訴你比特幣的原理及運作機制
我們先從貨幣產生的動機開始講這個故事。
以物易物的比特村
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叫比特村的小村莊,村莊共有幾百戶人家。這個村莊幾乎與世隔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由於沒有大規模貿易,比特村村民一直過著以物易物的生活,也就是說村民之間並沒有使用統一的貨幣,互相間的貿易基本上就是老張家拿一袋麵粉換老李家一隻羊,王大嫂拿一筐野果換劉大嬸兩尺布。村民們一直就這么純朴的生活著。
6. 王福重說雷達幣和比特幣一樣。是真的嗎
不可能。
明確告訴你,雷達幣是傳銷幣,參與的人的收益,高度依賴於拉人頭換的分成,所以,如果你不夠壞,那就不要碰這個幣,血本無歸。
如果你夠壞,那先想想自己怕不怕被別人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