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衛視王福重比特幣實錄視頻
⑴ 金融必讀的書籍有哪些
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金融,學習和了解金融就顯得十分的重要。學金融方方面面都要涉及,需要多看一些書籍。下面我就來為大家推薦的金融必讀的書籍,歡迎參閱!
金融必讀的書籍
1、《金融的解釋》 王福重 中信出版社
一本讓你系統學習金融學的最佳讀物!告別窮人思維,告訴你金融點石成金的秘密!零基礎,能看懂!專業水平也未必全懂的金融學原理!《金融的解釋》回歸金融、經濟、人性和社會的本質!
2、《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邱國鷺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從作者邱國鷺多年投資的自身經驗出發,剖析了「便宜才是硬道理」「定價權是核心競爭力」「人棄我取,逆向投資」等簡單易行的投資原則,闡明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只有價值投資才是真正可學、可用、可掌握的」這一觀點,分享了易於普通投資者學習、操作的投資方法。
3、《網際網路金融框架與實踐》 李耀東,李鈞 電子工業出版社
《網際網路金融框架與實踐》逐一深入探討有關網際網路金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包括但不限於支付寶,余額寶,「三馬」賣保險,眾籌,智慧理財,資產超市,金融垂直搜尋,P2P借貸,網際網路貨幣,比特幣,網際網路交易所,虛擬資產交易與保險,移動支付,手機銀行,供應鏈金融等話題。
4、《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在踢門》 劉潤 中國華僑出版社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製造業將會由原來依靠成本優勢大規模製造的模式轉變成「專業化公司+資訊化改造+小製造」的模式。在10年之內,會有50%~60%的中國傳統製造業企業邁不過這個坎兒,慘遭淘汰。鑒於目前很多傳統企業「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現狀,《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在踢門》將用「網際網路的加減法」 這個簡單模型清晰地說明商業新時代的游戲規則和全新玩法,幫助傳統企業化解「本領恐慌」 。好書推薦盡在:
5、《金融的哲學》 周洛華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金融的哲學》用哲學的觀點,分析了很多和金融相關的熱點問題,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剖析常見的金融事件,學術支援下帶有情懷的思辨,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本書用大量生動的事例,為讀者提供了嶄新的思考方式與思維框架,為換個思路考慮金融、經濟與社會問題都帶來切實有效的幫助。
金融人士看的勵志書
1、《金融的本質》 伯南克 中信出版社
《金融的本質》一書,即是伯南克以其擅長的通俗、直接的方式,匯集了伯南克關於美聯儲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採取的諸多政策背後的金融思想,以及他的金融理念。《金融的本質》主要分為四部分,內容貫穿了美聯儲從1914年成立至此次金融危機期間90餘年的歷史,既是一本簡短的關於美聯儲的中央銀行金融史,也可以說是應對危機的金融政策演變史。
2、《新金融秩序》 席勒 中信出版社
無處不在的風險既源於客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也源於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局限性。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教授在其《新金融秩序》一書中提出了六個重要的風險管理新理念,將金融風險管理的手段從金融機構延伸到整個社會,覆蓋到每一個普通人。這是他繼《非理性繁榮》一書後的又一部警世力作。——成思危
3、《布雷頓森林貨幣戰》 本·斯泰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布雷頓森林貨幣戰》一書圍繞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講述了國際貨幣體系談判中的內幕故事。大的舞台是美國和英國之間的明爭暗鬥,一個是崛起的世界領袖,一個是衰敗的日暮帝國。在地緣政治角逐的背景下,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登場,一位是美國財政部高官懷特,另一位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復雜的性格、奇特的命運,金錢與權力、陰謀與理想,處處是驚心動魄的情節。——何帆
學習金融看的勵志書
1、《動盪的世界》 格林斯潘 中信出版社
《動盪的世界》不僅僅闡釋了金融危機的根源、更新了預測的理論框架,還深入探討了為什麼生產率是經濟成功的終結指標、為什麼經濟會受到文化的影響等經濟發展的根源性問題,並對如何建立一種緩沖手段免遭厄運的沖擊、如何預測世界未來面對的重大挑戰,都進行了精彩的闡述。
2、《網際網路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 黃震,鄧建鵬 機械工業出版社
《網際網路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是網際網路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領域標准性著作,對網際網路金融監管、網際網路金融消費者保護、網際網路金融立法、網際網路金融的法律風險、網際網路金融的法律法規等主題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闡述,是 *** 、金融機構、投資者、金融行業從業者必備的工具書。、
3、《 深度工作》
標簽:自我管理
隨時隨地收發電子郵件、一個接一個地參加大小會議、在即時通訊軟體的尖叫中手忙腳亂、在繁雜的多執行緒工作中不斷地切換注意力……你看起來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覺地享受這種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轉化為生產能力嗎?
本書作者尖銳地道破了資訊經濟時代的驚人真相——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此類浮淺事務上,而這些工作不僅產出的價值有限,還會永久性地損害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創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義為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專注的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而正因為當前社會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與經濟成功的關系也變得日漸緊密起來。本書的所有討論也圍繞 「深度工作」而展開,全書共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客觀地分析了在新經濟形勢下實現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則系統地傳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深度工作的具體策略,如將深度工作納入日常工作程序、提高大腦的深度思維能力、遠離社交網路等。
作者還強調,深度工作不是一項過時的技能,而是將人們從技術壟斷導致的精神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的良葯。在當前這個以網路為中心的浮淺資訊時代,倡導深度工作無異於呼喚一種匠人精神的回歸。
⑵ 王福重說雷達幣和比特幣一樣。是真的嗎
不可能。
明確告訴你,雷達幣是傳銷幣,參與的人的收益,高度依賴於拉人頭換的分成,所以,如果你不夠壞,那就不要碰這個幣,血本無歸。
如果你夠壞,那先想想自己怕不怕被別人維權。
⑶ 貨幣的從無到有-《金融的解釋》讀書感悟(一)
《金融的解釋》作者王福重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有專著10餘部,包括《人人都愛經濟學》《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等暢銷書。在本書的序言里,作者給「金融」一次下了幾個定義:
金融是 一種生活方式 。縱使許多文人對金錢充滿鄙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心不喜歡金錢。魯迅在《傷逝》中有一句話是:「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金融 是人類文明的推動者 ——貨幣促成了有規模的分工,保險減少了社會的震盪,資金支撐大學的運轉,科學的背後也站著投資……這些金融活動,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金融是 一種制度 。金融的本義是資金的融通(即流動),銀行讓出借人和借款人各得所需,均衡利率平衡了借貸關系,股票制度讓投資者和企業一同前進……金融制度,已不可缺。
金融是 一種技術 。銀行利用概率論的原理將資金投入無數個項目,保證了客戶的資金安全;保險公司通過數理統計和更高級的數學工具保證保險產品的安全可靠……貨幣、銀行、金融工具和機構,都是技術的產物。
金融是 人性的體現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金融產品的誕生都暗合或利用了人性,如貨幣順應了人類交換的需要,保險利用的是人們厭惡風險的心理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到了 三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商人階層的出現 。
分工可能是這樣開始的:A一天可以捕2隻兔子和1條魚;B則是1隻兔子和2條魚。假如A專注狩獵,可得4隻兔子;B專注捕魚,能釣4條魚。兩人分工,交換所得,則每天可得魚×2,兔子×2。
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各盡其才(提高各個工種的生產效率),讓社會整體的總產量增多。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第一章解釋了 分工的必然性。 以做針為例,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獨立完成做針的18道工序,一天也製作不了一根針。但如果由10個人分工合作,每個人只負責幾道工序,那麼平均每人每日可成針4800枚。之後福特也用同樣的方法流水線生產T型汽車,極大的提高了效率,以其低廉的價格使汽車作為一種實用工具走入了尋常百姓之家。
分工為什麼產生原因有三:一是分工讓人的操作 更熟練 ;二是節省了人在切換工種之間的 轉換時間 ;三是分工 促成了許多技術發明 。
交換包括直接交換(即物物交換)和間接交換。隨著交換物品范圍和參與人數的擴大,直接交換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因為直接交換的前提是雙方換的東西剛好是對方想要的(即「慾望的雙向一致」),而且要在時空上高度一致。
基於交換的原則如果賣魚的人想要的不是兔子而是鹽,但剛好出現一個有鹽且需要兔子的人,那麼就先把兔子換成鹽,然後再把鹽換成魚。
這樣一來,通過拉長交易鏈條,可以同時滿足三個人的需求。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這個鏈條,可以繼續延長,不過想閉合卻很困難。
通過交換,漸漸的,像鹽這類較受歡迎的物品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更容易交換到別的物品。於是,人們決定將某一項物品,例如鹽,作為交換中必須接受的物品, 實物貨幣 (material money)應運而生。擁有這類物品,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切。牲畜、貝殼、布匹等也扮演過這樣的角色。
那麼貨幣的定義是什麼,作者的定義是: 貨幣是所有作為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物品。 貨幣其實就是在交換商品之間的中介物,通過中介物再去交換自己所需的物品。
但是這些天然貨幣或者說實物貨幣也顯露出一些缺陷:
綜上,人們發現貨幣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要耐用,二要便於攜帶,三要標准化。於是,金屬貨幣「篡位上台」。後來也就應運而生了鑄幣,就是將幾種金屬混合鑄造而成的標准形狀的貨幣,如刀幣和銅錢等。
隨著銅線到刀幣的使用也存在問題,金屬的開采速度遠比不上交易規模的增速,不過,人類的智慧卻是偉大的。只要在鑄幣上刻上比實際重量大一些的名義重量,問題就解決了。不過,隱患卻留下了,鑄幣的不足值(如標著一兩,實際只有半兩)被人鑽了空子,鑄幣商將鑄幣中的貴金屬提取後分成了幾份,再添加賤金屬後重鑄,讓鑄幣從一個變成了多個。由於鑄幣看的是標識重量(貴金屬一般密度較大,會更重些),所以這個過程會反復不斷,直到劣幣(成色低的鑄幣,即貴金屬的比例低)慢慢代替了良幣,甚至將後者趕盡殺絕了。鑄幣成色越來越低,本身的價值也越來越小。那麼,何不用一個幾乎沒有價值的東西來代替金屬呢?於是, 紙幣 (即「鈔票」,papermoney)誕生了。
北宋時期,四川的富商們發明了 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 ,領先了歐洲的紙幣幾百年。出於對貨幣便捷性和安全性的考慮,商人們把錢放在錢鋪里,由錢鋪出具記載具體數額的紙質憑證(即「交子」),可以直接用於支付。
但是沒有價值的紙如何能當得起貨幣的重任呢?
那我們就從發行紙幣的發行者講起
現今,有能力發行紙幣的只有銀行和政府,前者發「銀行劵」,例如香港的三家銀行(中國銀行、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發行的港幣;後者發更普遍的鈔票,如人民幣、美元、英鎊等。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紙幣都是政府發行的。勞動者勞動所得的薪酬以紙幣來支付,每一張紙幣都代表政府對持有者的負債。而且,政府保證所有人都要接受這張紙幣,這樣,交換就在人們之間發生了,政府也不用直接還債了。
而持有者選擇接受貨幣即對發行貨幣的機構的信任。綜上, 紙幣的本質是政府對民眾的負債,同時也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在生活中,除了紙幣,我們還會用硬幣(屬於 輔幣 )。為了避免有人將硬幣熔了之後拿去賣,所以硬幣必然是不足值的。而我們常說的「現金(cash)」(也叫通貨,currency),實際上就是紙幣加上輔幣的統稱。所以這也是硬幣為什麼不足值的原因,個人或者機構想要鑄造它的成本遠遠大於硬幣的面值。
原文參考鏈接: 一個故事告訴你比特幣的原理及運作機制
我們先從貨幣產生的動機開始講這個故事。
以物易物的比特村
話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叫比特村的小村莊,村莊共有幾百戶人家。這個村莊幾乎與世隔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由於沒有大規模貿易,比特村村民一直過著以物易物的生活,也就是說村民之間並沒有使用統一的貨幣,互相間的貿易基本上就是老張家拿一袋麵粉換老李家一隻羊,王大嫂拿一筐野果換劉大嬸兩尺布。村民們一直就這么純朴的生活著。